1、物理实验探究课的尝试力的合成一课教学后记山西教育 教学 2011.6 胡娇摘要: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转变,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历着、感受着、反思着。 力的合成一节的备课、教学、再备课、再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思考愿与大家一起分享。关键词: 合成 课程改革 等效替代 教育观念 学习方式 学生 教学过程 物理实验 教学设计 备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转变,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历着、感受着、 反思着。 力的合成 一节的备课、教学、再备课、再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思考愿与大家一起分享。对比新旧课标,力的合成 一课突出了等效替代
2、的物理思想和探究实验。在备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力图在这两个方面做到有效的突破。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前找重心用到等效替代的思想,之后还有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等效电路、交流电的有效值定义等,都要用到等效替代的方法。本节想突出这一思想,几个力找一个力替代时,紧紧抓住力的作用效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贯穿于课堂始终。最初设想是希望在开放性很强的一节课中,学生们能体会到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并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寻出平行四边形法则。而事实上,一节课内容多、问题多、 时间紧,并没达到预期效果,造成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的情况。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制定,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课堂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3、探究有难度。我的做法是把探究实验与提水桶紧密结合。创设这样的情景:“固定橡皮条的一端,这橡皮筋就相当于那水桶;让它沿一个方向形变,就相当于提起水桶;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套就相当于两小孩提水桶;再换用一个测力计拉动就相当于一个力提水桶。要让这一个力去替那两个力,就要使它们作用效果相同,也就要使橡皮筋向同一个方向形变相同。 ”有了这样的对照,避免了一节课热闹地探讨,实质思路比较乱,没有结论的场面;而是让学生们通过熟知的提水桶联系到我们要探究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上,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干什么,思维清晰,步骤清楚。实验过程中适当引导,引导的过程中可控可放。我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就提出一个建议和一个要求
4、。建议:“用两个力拉动时, 希望同学们两个力适当地大些,力间的夹角也大些。 ”要求:“为了便于寻求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要做出两个分力与一个合力的力的图示。 ”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 课堂实现了学生为主体, 也体现了教师应该作为第一主体的意义。当学生们拿出自己的“作品” ,这时他们是很激动的,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建议同学们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做连接,组成了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绝大多数的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为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我又提出:量量两组对边,检验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多听几组同学们的数据汇报, 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反复的修改中, 我摆脱了课堂教学要一味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的误区,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尽力达成三维目标。让学生觉得物理不那么难学,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是那么紧密。本节课我以北京奥运会馆鸟巢为结课,鸟巢的建造也是建筑史上壮美的一笔。体现了力学的美,使这节课有了提升(我们研究的是二维受力情况,鸟巢的受力是三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