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件线索类课文(一)基本特点 这类课文主要是记叙文中以记事为主和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课文中一般都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环节,线索清楚,事件明白,人物特点鲜明,表达主题突出。,(二)教学策略,1、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初读课文,粗知事件再读课文,理清线索深读课文,感悟内容互动探讨,明确主题”。,有效教学以记事为主记叙文的关键策略:一是要抓住事件线索,弄清故事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顺藤摸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明白事件(故事)中体现了(反映了)什么主题,实质是要弄清事件(故事)与主题(主旨)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实现“言
2、意兼得”的目标。,2、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再读课文,感受形象 深读课文,感悟形象 感情朗读,升华形象。,有效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策略: 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在“读”中层层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情感; 二是要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感悟,使有肉有血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浮现眼前,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实现“工具与人文”双赢目标; 三是要跳出文本,整体把握材料安排、写作特点。,草船借箭一课,致力于引领学生与智慧化身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多角度、有创意的对话。那么,这种对话的原点是什么?是存在于每个学
3、生心中的有关三国演义、特别是有关诸葛亮的“前结构”。事实上,在接触草船借箭这个文本前,学生心中早已贮存着或清晰或朦胧、或开阔或狭窄、或深刻或肤浅的关于诸葛亮的种种感知和理解,即所谓的“前结构”。自由对话,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心中的这一“前结构”。作者心中的诸葛亮、教师解读的诸葛亮与学生感悟的诸葛亮不能等量齐观,因此,课堂上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读出属于他自己的诸葛亮。,要想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诸葛亮,首先就要关注学生面对文本“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的那个“现量”诸葛亮。这个现量诸葛亮是被学生的“前结构”这个照相机从文本中拍摄下来的。课堂上的自由对话,始于学生读出的这一个现量诸葛亮,即通常称之为的“第一
4、印象”、“首感效应”、“初始感知”。,当现量诸葛亮也成为学生展开深层次对话的前结构时,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诸葛亮笑盈盈地从文字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眼前,走进学生的心中。于此同时,又应该点拨学生转换对话视角,穿越历史的时空,将自己置身于草船借箭的场景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与诸葛亮促膝而坐、谈笑风生。,这样,学生就由物我两隔、情景相离的知性对话登陆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意对话。恰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
5、渗透”。至此,学生自能读出心中的这个诸葛亮。,王崧舟 一、给“智慧”排个序 1、请学生自由谈谈对诸葛亮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请学生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排排队。 3、交流体会。估计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诸葛亮 周 瑜 曹 操 鲁 肃 1 2 3 4 1 3 2 4 1 2 4 3 1 3 4 2 1 4 3 2 1 4 2 3 4、小结: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排在了第一位。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二、点击诸葛亮的“智慧” 1、教师:有人说,诸葛亮是谋略的大师,因为他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有人说,诸葛亮是智
6、慧的化身,因为他足智多谋、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神机妙算。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最精彩。 3、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练读有关段落。,三、三个“臭皮匠”的“智慧” 1、教师:我读了课文以后,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诸葛亮在立下军令状之前,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想到了草船借箭; 想到了三天之后长江之上必有大雾; 想到了向鲁肃借船; 想到了向曹操借箭; 4、小结: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板书周瑜的话,引导学生诵读此句。)
7、,四、与诸葛亮对话“知天”的智慧 1、研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引导学生读出大雾漫天的情形。 引导学生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心情,读出鲁肃的感情。 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心情,读出诸葛亮的感情。 2、研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概述这句话的意思:诸葛亮在第三天四更时候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引导学生感悟这两句话的不同点。 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五、与诸葛亮对话“知人”的智慧 1、引导学生将以下两句话联系起来,感悟诸葛亮的
8、神机妙算。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2、引导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笑”。 联系鲁肃的吃惊感悟其“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感悟其“笑”; 联系回去交箭给周瑜感悟其“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感悟其“笑”。 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六、与诸葛亮对话“知地”的智慧 1、从“顺风顺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9、,七、面对“智慧”的智慧 1、讨论:周瑜不如诸葛亮的仅仅是神机妙算吗? 2、教师:鲁肃亲自经历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先生真神人也!”他请诸葛亮介绍神机妙算的诀窍,诸葛亮就毫无保留地告诉了鲁肃。同学们想知道吗?课后请看三国演义的第46回。,案例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
10、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
11、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二、学习第一段。 1.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
12、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2.讨论交流,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3、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14、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
15、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6、有哪些?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五、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看一节课的标准: 一要看制定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看目标明确、集中、体现年段的特点,是否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教学要求。简约的目标理念是否体现既得意又得言。揣摩、运用语言,了解表达方
17、法。,二要看教学内容和设计。 好的教学要有好的教学设计,好的设计思路。要选准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内容剪裁得当。内容的精简容易使教学做到省时高效。教学的低效往往是因为教学内容的庞杂和面面俱到。,三要看教学过程,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以及老师的导。 如何在教师的指导、引导、诱导之下有学生一连串的学习过程。不看教要看学,看老师导的策略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好的教学既重视预设,又注重生成。,四要看效果。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要有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能够看到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运用,语文能力的长进。导的效果明显,学的成果显著就是高效课堂
18、。,语文教学 内容分析 策略指导 验证式 发现式,高年级侧重句段篇的训练,不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还要体会词句之间的含义; 在篇的整体把握上:要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高年级课文体裁、题材丰富多样,要从不同文体文章特点出发,教给学生不同的方法。,教学模式,由分析内容转向注重策略导向,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处理好几个关系: 1. 整体把握和突出重点的关系。 2. 得意和得言的关系,既得意又得言。得意: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得言:学习语言、写法。一般两种办法:走一个来回。先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思想情感
19、,再回过头这样的内容和情感是怎么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得意同时得言。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引导“这部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孩子思考。 3. 主体和主导的关系。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自己学、合作学,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引导,加强指导和辅导。 4. 动脑、动手、动口的关系。新修订的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上书写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 5. 课本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关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策略导向的一些做法: 如:猜测读。是很常用的阅读方 法,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 如: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非常强 调整体把握能力的训练,一个是把 握文章的思路,第二个把握是抓主 要内容, 如:概括小
20、标题,是培养孩子用比 较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的能 力,这是很常用的阅读教学的方法。 如:对比阅读,草船借箭建议: 教学着力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扣住文题,组织学生争辨“借”与“骗”;抓住文眼,引领学生话其“神”与“算”;揣磨心理,练习体验式朗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练写“军令状”等等。,研读、思考,我发现以下几处词句同样具有很高的教学开发价值: 1.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这些材料。” 这句话中的“果然”一词,实际上道出了鲁肃的言行不出诸葛亮所料,早已为其预见,衬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用“果
21、然”一词列举:还有哪些情况不出诸葛亮所料的?可以加深了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有效锻炼。,2.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了,要追也来不及了。” 白白送掉了十万支箭,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曹操当时的心情一定坏透了,想说的话一定也不少。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时,引导学生写一写:假如你是曹操,你当时心里想些什么?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想象,提高语言品味能力。,3.“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这个句子,可以说浓缩了“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全部信息。因此同样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教学中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说说借箭的经过。 (2)鲁肃会怎样告诉周瑜?试说说。 (3)鲁肃告诉周瑜时,他们之间会是怎样的一个对话过程?写一写。 通过这层层深入的练习,学生实际上是对全文进行一次创造性的复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使这种对话得以实施,关键在于找准存于教材中又能打开师生话匣子的基点。这些点,可以是能“牵一词而全身”的词句,如以上第一例中的“果然”一词及第三例中的句子;可以是能引发想象、鼓励创新、“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词句,如第二例。 这样的设计是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体现阅读标准的训练,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后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