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1,教学目标,2,重点难点,3,教材分析:,教材作用与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三小节43页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 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与前面讲的 小数性质的不同在于,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 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助 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这部分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位置移动引 起小数
2、大小的变化,例2、例3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这一小节 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 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4,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归纳、推理及迁移的能力和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目标
3、,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6,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可通过投影仪、磁黑板、等教具,对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
4、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探究 知识的情境,8,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更好发挥知识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围绕“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不断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使他们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的提升,也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题的设计
5、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不仅能进一步内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经历了自我总结、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同时得到锻炼提高。,复习旧知,创设探究 知识的情境,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米=( )厘米 1米=( )毫米 1510= 0.110= 2300100= 110=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设计意图: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更好发挥知识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第二.为学生创设探究知识的情境。,1、播放动画教材例5情境
6、图: 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坐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猴 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 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 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2、提出问题 在刚才的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棒越变越长,数越变越大 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右移动了 这种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开放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可能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是合理的有意义的问题都要给予肯定。关键是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
7、放到小数点的位置变化上来,并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设计意图:例1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合理引用教材资源,首先播放动画展示故事情境,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小数点移后,金箍棒的长短也发生了变化。,三. 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填表 0.009米=( )毫米 0.09米=( )毫米 0.9米=( )毫米 9米=( )毫米,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根据情境中 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
8、了4个等式。左边都是以米作单 位的小数,从上到下数字都相同,而小数点依次向右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右边分别是和左边相等的毫 米数。这一环节可以在看动画片了解情境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观察4个数据。问一问:这4个数据分别是多长?能不能用毫米为单位表示出来?在学生的讨论中板书。 然后再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动性。开展自学与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
9、念。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所以在这一环节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学习和讨论,教师只是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适当的提示,从上往下观察,然后讨论: 1.我们发现上面的部分我们第一次遇到这么多小数点的数,而下面两个是我们所熟悉的,因此我们可以先看最后一个。 我们截止上一节课学习过得计数单位有:万,千,百,十,个,十分之一(0.1),千分之一(0.01)观察这些计数单位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有什么特点呢? 从左到右,计数单位越来越小;从右到左,计数单位越来越来大。 又知道1米=1000毫米
10、,填空:9米=( )毫米 再看这个等式,9的计数单位是个,9000的计数单位是千。 91000=9000,1000=101010 我们在上册的时候学习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额进率是10.而个位与千位也相隔三个数位。所以我们可以看成9的计数单位的变化。 2.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做。 0.9米=( )毫米0.9米,变成多少毫米,需要乘以1000,那么9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需要向左移动三次,十分之一个(第一次)十(第二次)百(第三次)、移动以后9在百位上,而十位,个位,什么数也没有,那就就用0去占位,所以结果是900。,总结步骤:1.明确乘以几,2.变成几个10相乘的形式,有
11、几个10就是依次移动几次。3.移动数位,写出结果。,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这样进行适当的提示,3.小组讨论,依次补充完整剩下的两个横式二、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据,0.009,,0.09,0.9,9。你发现了什么? 数越来越大;每个数里的9的计数单位也越来越大;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一位. 由此可见,数的计数单位的变大(扩大),可以看成小数点的位置向右移动,当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小数点向右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适当的提示,设计意图:与四年级上册学习
12、的数位、计数单位联系起来,理解性记忆,使学生更快、更好的的掌握为什么是移动小数点,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 2.8710 2. 34.8110 3. 91000 4. 0.003100 5. 0.67100 7. 0.148100 1 把6.2扩大到( )倍是62。 2 把59缩小为( ) 是0.59。 3 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就扩大到( )倍。 4 把3.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 5 把3.1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形式不同的练习题,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
13、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46页: 第一题 第三题 第四题,板书设计:,0.009米=( 9 )毫米 0.09米=( 90 )毫米 0.9米=( 900 )毫米 9 米 = ( 9000 )毫米,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数就缩小,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THANKS!,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尤其是有所偏差的说明,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否定或指正,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回答问题的同学有自我评价反思的机会,同时给其他学生思考、补充或纠正的空间,这样,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补充完善的过程中,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尽可能多的发展。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