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学:考古学(第二课).ppt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7327524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8.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考古学(第二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国学:考古学(第二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国学:考古学(第二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国学:考古学(第二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国学:考古学(第二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节 陶器,第二节 瓷器,第三节 青铜器,第四节 玉器,第五节 古钱币,第一节 陶器,一陶器的特点与出现的意义,1陶器的定义:,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经6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物。,2陶器的特点:,制作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粘土是某些矿物风化的产物,如云母、石英、长石、高岭石、多水高岭石、方解石以及铁质有机物等。粘土在600以上的温度下烧结后,粘土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包括失去结晶水、晶形转变、固相反应,以及低共熔玻璃相的产生等,而使制品变得更加致密,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它改变了物质的本来属性,生成了新的物质。因此我们说陶器是泥与火的结晶。,3陶器产生的意义:,陶

2、器的出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陶器以前,人类制造石器、骨器、木器等等,都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形态,而没有改变它们的本质。而制陶技术是古代设计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性的突破,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陶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它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陶器的出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陶器的质地与制作,1陶器的质地:,陶器按质地可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泥质陶以精细的陶土为原料,一般用于容器、食器。夹砂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蚌壳等,这样烧制成的陶器叫夹砂

3、陶。夹砂陶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2陶器的制作:,(1)选制陶土;(2)塑造陶坯(手工制作慢轮修整快轮制陶);(3)入窑烧制(平地堆烧竖穴窑横穴窑),3陶器的烧成气氛:,氧化气氛中性气氛还原气氛,三陶系与陶器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演变过程,陶器的颜色与陶土的成分以及烧成气氛有一定关系。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它起着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烧成温度,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能使陶器呈现出各种色泽。这成为我们划分陶器类型的标准。中国古代陶器可分红陶、彩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不同类型。,1红陶:,在氧化气氛下烧制而成。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马家窑文

4、化、大溪文化等,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红陶已不占主要地位,进入夏、商以后,就逐渐衰落。,2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红陶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彩陶自从在仰韶文化仰韶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彩陶以不占主要地位,进入夏、商以后,就逐渐衰落。,3灰陶:,在弱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灰陶在龙山期文化中大量出现并占主导地位,主要用于蒸

5、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以后灰陶一直占据陶器领域的主要位置。,4黑陶:,在强还原气氛下渗碳烧制而成。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黑陶有两类:一类是胎和器物表皮都呈黑色,这种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大汶口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典型制品薄如蛋壳,有蛋壳陶之称。另一类则胎为红色或灰色,仅器物表皮为黑色,习惯上称为黑皮陶或黑衣陶。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多见,以良渚文化的黑衣陶最典型。黑陶在商代

6、以后渐趋衰落。,5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未达到1200以上,器物并未烧结,因此不能称为瓷器。),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罗家角遗址和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都有发现;夏代白陶屡有发现,至商代达到最高成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到西周时期随着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出现,白陶逐渐消失。,6硬陶(印纹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

7、,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硬陶是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产生的。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7彩绘陶器:,即陶器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绿、蓝等彩色纹饰的陶器。其色彩易脱落。彩绘陶器兴于战国、盛于汉代。器形多为仿青铜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盘、碗、壶、盒、鼎、豆、敦、罐和俑等。胎色有灰、褐两色。,8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

8、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光彩照人。因铅是重金属,有毒,故这种铅釉陶多用于随葬的明器(冥器)。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9建筑用陶:,砖瓦、瓦当、建筑构件等。 西周以后开始出现。,10陶俑、陶塑:,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近年来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陶俑等,都是这种类型的陶制品。,11三彩陶(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施挂彩釉的低温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多用黄、绿、褐等色彩,故称三彩;其品种有器

9、皿及人物、动物俑等。宋金仍流行。,12紫砂陶:,明清以来江苏宜兴成为中国的陶都,其地丁山镇出产一种特殊陶土叫紫砂,质地细腻,含铁量高,可用来烧制无釉细陶器。呈赤褐、淡黄或紫黑等色。主要做茶壶。,第二节 瓷器,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瓷的国度。,1瓷器的特征:,与陶器相比,瓷器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 (2)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 (3)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左右。正因为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瓷器质地坚硬,吸水率很低,敲之能发出金石声。,2

10、中国瓷器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瓷器,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1)早在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2)到东汉时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3)三国到唐代制瓷业得到发展,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即北方邢窑的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的青瓷“类玉类冰” ;,(4)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等纷纷兴起,在河南禹县钧窑发现了窑变现象,使瓷釉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五光十色,光彩夺目。这时期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5)元代烧制

11、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6)明代彩瓷(彩绘瓷)、斗彩、五彩的出现。,A彩瓷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在胎坏上先画好花纹图案再上彩,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要炉火烘烧而成的瓷叫做釉上彩。B。明代成化年间出现了斗彩。所谓斗彩 ,就是在烧成的青花瓷上加红、绿、黄、紫等彩料后,再经炉烘烧而成的。C。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五彩 。所谓五彩,实际上不一定是五种颜色,而是包括红彩在内的多彩瓷器。D。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7)清朝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A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

12、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珐琅彩瓷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B。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C。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第三节 青铜器,一、青铜的特点与青铜时代,1青铜的特点: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青铜器与纯铜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 (1)熔点低;(2)硬度大;(3)金属光泽和耐腐蚀性好;,2青铜时代: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

13、鼎盛的辉煌期。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二、青铜器的种类:,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战争,此外还用于生活、生产等其它领域。主要可分以下几个种类:,(一)饪食器: (二)酒器 (三)兵器 (四)乐器 (五)农具 (六)杂器,1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

14、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一)饪食器:,2簋 (gu):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图)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为多。,3鬲(l):为炊粥器,(图)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

15、器。,4甗:为蒸饭器,(图)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ng);下体为鬲(l),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5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图)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6敦(

16、du):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图)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二)酒器,1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图) 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2角:饮酒器。无柱、流,两端皆是尾。(图),3。斝(jia3声):似爵而较大,圆口平底,有三足、两柱、一鋬。,4。觚(gu1声):长身侈口,口部与底部呈喇叭壮。,5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图)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

17、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6觥(gng):盛酒器,(图)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7卣:(you3声) 盛酒器,形状一般为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与提梁。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图8),8壶:盛酒之用。(图)使用时间从商至汉代或更晚。,(三)兵器,1戈(g):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句(gu)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图),2矛: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图),3钺(yu):是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权杖器,其中的异形钺为少数民族或北方传入。(图),4戟(j):是一种既可刺又可勾杀的双重性能兵器。

18、(图),5剑: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出现于西周。剑一般由剑身(有血槽)和剑把两部分组成,并配有鞘。史学上所称的玉具剑是指摽、首、格、剑鼻四处皆佩玉的剑。(图),(四)乐器,1.钟: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之钟称纽钟。(图),2.鼓:打击乐器。由于商周时期的鼓绝大部分是木质的,难以保存,而青铜鼓为数甚少。(图),(五)农具,1.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图),2.锛(bn):是开垦土地的农具。(图)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3.镰:收割用的农具。(图)

19、,4.耒(li):是用于翻耕、开沟渠的原始农器,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由于木耒在当时被大量使用,所以青铜耒的数量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一件。(图),15.耜:(s) 曲柄的起土农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经历西周,止于春秋。(图),(六)杂器,11 镜:古代照面的用具,一般呈圆形,下面磨砺光洁,背面有纽可穿系。据考证,中国和西亚两地铜镜出土最早,但有一定差异,中国的铜镜无柄,背部有纽;西亚的则有柄无纽。(图),2.盘:盛水器,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图),3.匜:古代洗手盛水的用具。洗手时,把匜中水倒在手上,用盘盛接。(图),4.薰炉:汉晋时期焚香用的炉,用以薰香,博山炉较为普遍。(

20、图27),5.灯:照明用具。始于战国中期,盛于秦汉。(图28),6.马车上的附件:有軎(wi)、辖(xi)、毂(g)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铃、踵饰、舆饰、衔、镳(bio)、轭()饰、当卢、马冠、铜泡等十数种。(图29),三、青铜器纹饰:,早期青铜器一般无纹饰,或为简单的弦纹、连珠纹等,商代后期、西周早期,出现大量精美繁复纹饰,主要有:,1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 。(图),2夔龙纹:“夔“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

21、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图),3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图),14。 焦叶纹:焦叶纹是以两兽的体躯作纵向对称式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成为焦叶的形状。此类纹饰多饰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盛行于商末周初。(图33),四、青铜器文字(金文),1金文的铸刻形式: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西周晚期,开始

22、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如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1)目前所发现最早的金文,出现在商代早期二里冈文化时期,一般一器只有一个或两个字,多是族徽或图腾之类的东西; (2)商代晚期金文字数逐渐增多,有十几、二十几个之多,一种一件器物“四祀必其卣”有42字; (3)到西周以后,青铜器上开始出现长篇铭文,多达上百字,数百字(毛公鼎499字); (4)东周以后,金文字数逐渐减少,仅剩“物勒工名”。,2不同时期金文的特点:,五、中国青铜器的发展演变过程,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

23、、鼎盛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一)形成期,1即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相当于文献记载的黄帝到尧舜禹传说时代。 2这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的多处遗址里发现了铜器制品。如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

24、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特别是齐家文化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 3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这时期青铜器品种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二)鼎盛期,1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2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等,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3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

25、,纹饰种类也较多。(1)商代纹饰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如饕餮纹(兽面纹),云雷纹、龙夔纹、鸟纹等; (2)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纹、凤纹、蝉纹等,是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3)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4这时期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1)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分浑铸、分铸、铸接、叠铸和失蜡法工艺技术。(2)青铜镶嵌技术的出现。镶嵌的材料,有绿松石、玉、陨铁、红铜和金、银等。 (3)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提出“六剂”理论。(4)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对历史研究起

26、着重要的证史、补史的作用。,(三)转变时期:,1转变时期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这时期青铜时代已经结束,以周礼为代表的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已经进入到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青铜器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由礼仪器物变为日用器物。 1 3。 这时期仍有相当多精美青铜器作品,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西汉博山炉、长信宫灯,东汉铜奔马(马踏飞燕),汉唐时期各类精美的铜镜等。,六、中国青铜器欣赏,铜爵(夏代) 通高22.5厘米 1980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司母戊鼎(商代) 通高

27、133厘米,重875公斤 1939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四羊方尊(商代) 通高58.3厘米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妇好觚(商代) 通高25.6厘米 1976年安阳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夔足铜鼎(商代) 通高32厘米,口径2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圆腹、立耳、夔龙形足 龙眼突出 活灵活现 独具匠心,提梁卣(商代) 通高41.5厘米 1994年山东滕州前掌大出土 现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虎食人卣(商代) 通高35.7厘米 相传出土于湖南宁乡 现藏日本泉屋博物馆,乳钉纹虎耳铜方鼎(商代) 通高97厘米 1989年

28、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轮廓分明 气势雄浑 虎虎有生,凸目面具(商代) 通高60厘米 宽134厘米 1986年四川广汉 三星堆出土 现藏四川省文物管委会,蟠龙盘(商代) 通高26厘米 1984年浙江省温岭县琛山乡出土 现藏温岭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利簋(西周) 通高28厘米 1976年陕西省 临潼县零口 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 博物馆,铜簋(西周) 通高26厘米 1986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出土 现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弓鱼伯簋 (西周) 通高31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纸坊头村出土 现藏宝鸡市博物馆,刖人守囿铜挽车(西周) 通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

29、3厘米 1989年山西省闻喜县出土 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 通高102.1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毛公鼎 (西周) 通高53.8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虢季子白盘(西周) 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散氏盘(西周) 通高20.6厘米 清乾隆年陕西省凤翔县出土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鸟兽纹镜(春秋早期) 径6.7cm, 1957年河南 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王子午鼎(附匕)(春秋) 通高62厘米,匕长63厘米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

30、出土 现藏河南省博物馆,莲鹤方壶(东周) 通高118厘米 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云纹禁(东周) 高28厘米,长107厘米,宽47厘米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出土 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越王勾践剑(春秋) 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 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战国) 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出土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宴乐狩猎攻战纹壶(战国) 通高40.7厘米 传世品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嵌错龙凤方案(战国) 通高36. 2厘米,案框长47.5厘米 197

31、7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 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三龙纹镜(战国) 径14.5cm,重0.19kg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嵌绿松石鎏金蟠螭透纹镜(战国) 径9.5cm,重0.11kg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杜虎符(战国秦) 通高4.4厘米,通长9.5厘米 1975年陕西省西安北沉村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铜车马(秦) 通高106.2厘米,长317厘米 1980年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西侧出土 现藏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长信宫灯(西汉) 通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墓出土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错金银博山炉(西汉) 通高26厘米 1968年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

32、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骑士贮贝器(西汉) 通高50厘米 1957年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现藏云南省博物馆,铜奔马(马踏飞燕)(东汉) 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 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汉墓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第四节 玉器,一、中国古玉的质料、特点与产地,1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即中国、中美洲(墨西哥)和新西兰。其中以中国的最为源远流长,中国不仅在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而且也是惟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而形成玉文化的国家。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

33、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 。这些美德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因而佩玉以洁身明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因此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中国玉文化相当发达。,2中国古玉的质料:,(1)科学意义上的玉:在矿物学上玉有严格的标准,主要指软玉和硬玉两种。软玉属角闪石类,主要成分是硅酸钙锰,硬度为摩氏6。06。5度,比重为2。552。656,在我国储藏丰富,自古至今一直是玉器制作的主要原料,以新疆和田为最著名。硬玉属辉石类,主要成分是硅酸钠和硅酸铝,硬度为摩氏7。57。0度,比重为3

34、。23。3,主要产地是缅甸。18世纪是硬玉才在我国出现,称为翡翠。 (2)中国古代玉器的标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玉是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说文“石之美有五德”为玉。什么为美石,缺乏客观标准。中国古代有些玉器恐怕不符合现在科学标准。,3中国古玉的特点:,玉器应具有温、润、坚、密四个条件。温是色和悦目;润是润泽无干燥感;坚指硬度高;密指质地细密。,4中国古玉的产地:,(1)和田(阗)玉:产于新疆和田,属角闪石类,主要成分是硅酸钙锰。和田玉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玉料,也是我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至迟商代晚期,和田玉就已进入中原地区,秦汉以后的玉器珍品中,大部分采用和田玉为原料。(2)南阳玉

35、(独山玉):产于河南南阳市北8公里的独山,成分以硅酸钙铝为主,与硅酸钙铝的软玉和硅酸钠铝的硬玉主要成分不同。严格说,南阳玉只是喊有矿物质的岩石。安阳殷墟中有些是南阳玉料。(3)岫岩玉:产于辽宁山由岩县,其成分主要是蛇纹石,不符合科学意义上的玉石定义要求。此外还有(4)蓝田玉;(5)酒泉玉;(6)密县玉;(7)淅川玉以及翡翠(硬玉)。,二、中国古玉的种类:,1礼器类:玉制礼器在礼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玉制礼器主要有: (1)璧:是一种扁平圆形、正中有孔的器物。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周围的边廓,“好”指中心的孔。周礼载有“以苍璧礼天”、“琮璧以

36、敛尸”,是最重要的礼器之一。 (2)琮:其基本形状是立方体,中穿一圆孔,外呈方型,有如中空的圆筒方柱中。周礼:“以黄琮礼地”,“琮璧以敛尸”。其外方内圆的特征成为天地贯通的象征。 (3)圭:长条形,上尖下方,祭祀鬼神、朝觐婚聘等用。 (4)璋:扁平长方形,顶端作斜锐角形。说文“半圭为璋”。常用于祭祀、敛葬、婚聘等场合。,2仪仗类: (1)斧; (2)钺: (3)戈:等等,3装饰艺术品: (1)玦:扁平圆形或环形,有一缺口; (2)璜:呈片状弧形,说文“半璧也”,大多为圆周的三分之一,少数为二分之一。 (3)环:璧的一种。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4)镯、管、

37、珠、坠等串饰; (5)玉人: (6)动物形玉饰:龙、凤、虎、鸟等等;,4葬玉类: (1)玉衣(玉匣):汉代高级贵族死后穿戴的敛服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用玉衣随葬到曹魏以后废止。 (2)玉握: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西汉是多为璜形,东汉以后以豚形握发现较多; (3)七窍或九窍塞:耳塞、鼻塞、口塞、眼盖、肛门塞、生殖器盖(塞)等6种九件。,三、中国古玉的发展轮廓:,1新石器时代南北方两个玉中心:良渚文化(礼玉为主:琮、三叉型器);红山文化(动物形玉:玉猪、玉龙

38、等),2夏商周三代:礼玉和佩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多以璜为主件,杂以珠管,也有以多种形式的玉片配以管珠制成。),3战国时代:新增许多种类,如玉带钩、玉玺、玉耳杯、玉桃形杯、金龙凤饰玉卮等等;,4汉代:汉代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又一高峰。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大增加,用于丧葬的玉冥器亦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礼玉有五瑞(六瑞):璧、琮、圭、璜(半璧)、璋(半圭),后加上琥,合称六瑞。其次为葬玉;第三类是常见的装饰品。,5。汉代以后:玉器工艺渐渐滑落低谷。,6。清代:清代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硬玉穿入中国,制玉工艺得到提高,擅长制作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图玉

39、山即其代表作。,四、中国古玉器欣赏,猪龙形玉佩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通高14厘米 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 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通高26厘米 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三星他拉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神人纹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通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 6厘米 1986年浙江省余杭市反山出土 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跪坐玉人(商代) 通高7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玉凤(商代) 通高13.6厘米,壁厚0.7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玉簋(商代

40、) 通高12. 5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玉鹿(西周) 通高9厘米,厚0.4厘米 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 现藏宝鸡市博物馆,玉璧与玉环(春秋) 璧直径7.5厘米,环直径4.7厘米 1986年江苏省吴县通安出土 现藏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龙形玉佩(战国) 长11.4厘米 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出土 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多节玉挂饰(战国) 通长48.5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云纹高足杯(秦代) 通高14.5厘米 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土 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兽首衔璧纹饰(西汉) 通长

41、16.7厘米,横宽13.8厘米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 现藏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金缕玉衣(西汉) 全长188厘米 1968年河北省满城中山靖山墓出土 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玉枕(西汉) 长37厘米 宽16厘米 高11.4厘米 1991年江苏省徐州市后楼山出土 现藏徐州市博物馆,玉座屏(东汉) 高16.9厘米 长15.6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墓出土 现藏定州市博物馆,神兽纹玉樽(东汉) 通高10.5厘米 1991年湖南省安乡县南禅湾出土 现藏安乡县文物管理所,玉杯(三国魏) 高13厘米 口径5厘米 足径4厘米 1956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42、兽首玛瑙杯(唐代) 高6.5厘米 长15.6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刻花玉杯(唐代) 通高3.5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盘龙纹玉带(五代) 每方长8.2厘米 铊尾长19.5厘米 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前蜀帝王建墓出土 现藏四川省博物馆,兽耳云龙纹玉炉(宋代) 高7.9厘米 口径12.8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筒形螭虎纹玉杯(明代) 通高1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大禹治水”玉山(清代) 玉山高224厘米 宽96厘米 底座高60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五节 古钱币,中国古代钱币以历史悠久,币材广泛,品种繁多,数量巨大

43、而闻名于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世界古钱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有独具特色的货币体系,实行以铜铸币为主的多元化的货币制度。其发展变化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布刀圆贝时期(纪地钱币时期):,是我国铜铸币发展的早期阶段。处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货币经济讯速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货币形态,形成了不同的流通区域。,1。布币区: 中原地区即晋(赵、韩、魏)和周王室、卫等地,主要流行布币。 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鎛”,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

44、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2刀币区: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 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货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3圆(环)钱区: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种。战国早期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秦代以后圆形方孔钱的原始状态。,4贝币(蚁鼻

45、钱)区:南方楚国铸币铜贝,又称蚁鼻钱,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二、铢两钱币时期(纪重钱币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621年唐高祖下令铸“开元通宝”钱结束,共800余年。这时期多种钱币形态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方孔圆钱成为货币的主流。 所谓“铢两钱币”就是钱体上铸有标明钱币重量的文字,也称作“纪重钱币”,这一时期的钱币钱文由原先纪地的性质变为纪重性质,钱文以篆字为主,在南北朝时出现了由篆书向隶、楷过渡的趋势。,1半两钱时期: (1)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悉刻六

46、国货币,将圆形方空的“半两”钱推行全国,确立了中国古钱的外型基础,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铸币形式。此后两千多年的我国货币,基本上皆沿袭此种形制。 (2) 汉承秦制,仍铸行“半两”钱,吕后铸八铢半两,文景时铸行四铢半两钱,铭皆为“半两”二字,这一情况直到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铸五铢钱止。,2五铢钱时期: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700多年中除新莽和北周时期脱离五铢钱体系外,都是使用五铢钱时期。钱币上铸有“五铢”二字。铢象两一样,都是重量单位,1两重24铢,每铢约合现在的3。5克。,3王莽、北周时钱制的变异 (1)王莽一味复古,采用周代钱币外形,有错刀、契刀、货

47、泉、货布、布泉等等;,小泉直一,第布八百和次布九百,大布黄千,(2)北周时铸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泉布,三、通宝钱时期(宝文、年号钱时期),1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开元通宝”起,到清宣统3年(1911年)废“宣统通宝”止,这一时期改变了以重量名钱的方法,而以“宝文”名钱,即用“通宝”、“元宝”、“重宝”等宝文名钱。,2到宋太宗时铸“淳化元宝”后,用宝文再冠以铸钱时的年号名钱,成为定式。,四、铜元时期从清末到北伐前,这时期铜币形制已与传统的圆形方空发生了质变,形圆无穿(孔),明显受到外国铸币的影响。从时代上看,已不属古钱的范围了。,五、铸币以外的钱币我国古代钱币币材广泛,除铜铸币外,较常见的还有海贝、金印币和纸币等。 1海贝是我国古代最初使用的一种实物货币,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通行于夏商周三代。,2金、银币起于东周,明中晚期以后银正式取得主要通货的资格,以银为主,以钱为辅。,3纸币起于北宋,以元代最发达,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