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走向大战,30年代的国际关系格局,(2)在这三种力量的交互活动下,世界局势发展面临着三种前途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人民同英法美西方民主国家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制止法西斯势力的蔓延,一种是法西斯势力与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在西方国家的纵容下,不断的蚕食中小国家,并在最终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一种是苏联孤立自保,让法西斯国家首先向民主国家开战,第一节 3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恶化与战争因素的增长,一、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纳粹党虽然在德国建立了独裁统治,但是要想不惜冒战争风险向英法美的霸权地位挑战,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因为: 当时德国的军事实力远远不足以同英法等国
2、一战 。 当时德国在外交上比较孤立,在地缘格局上处于被包围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纳粹政权的首要任务就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说的:对内“铸造神剑”,对外“寻觅朋友”。其迈出毁约扩军的第一步是1933年10月14日借口“拥有庞大武装的国家”既不裁军,又不满足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退出裁军会议。10月19日,又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二、 德国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1935年1月,萨尔区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举行公民投票,结果以绝对优势重归德国。希特勒大受鼓舞,决定趁机迈出毁约扩军的第二步。3月16日,希特勒在柏林颁布了国防法公开违反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宣布国防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5年4月
3、11日,法国总理弗兰亭、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以及3国的外长或其他官员,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莱沙城举行会议,讨论维护凡尔赛体系,保障欧洲和平问题。 。,三、斯特莱沙会议,三国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三国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四、法苏互助条约的签订,1935年5月2日,法苏两国在巴黎签订为期年的苏法互助条约。这项条约生来就是独腿的,条约规定,一方遭到“欧洲国家”的无端侵略时,另一方应立即提供援助。换而言之,如果苏联遭到日本的进攻,法国就不用援助苏联。,这个条约本来可以在反对德国侵略方面发挥作
4、用,但是法国没有履行条约义务的诚意,反而把它视为“备用手段”,迟迟不参加预定的军事谈判,同时企图利用条约加强自己的地位,来改善同德国的关系。德国重新武装莱茵区后,法国又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致使条约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如此,1935年月,还是欧洲反侵略事业形势最好的一刻,在德国毁约扩军举动的推动下,形成以法国为枢纽的、连接英国、意大利、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的抗德阵线。但是,个月后,这一形势就被德、英两国破坏了。,五、英德海军协定,希特勒总结一个世纪以来德国对外扩张的经验教训,根据当时德国所处的战略地位,确定了“先大陆后海洋”的侵略步骤。在毁约扩军时期,对世界霸主英国推行和解外交,力求在
5、英国的谅解下作好侵略战争的准备。 为了离间英、法、意之间的关系,他趁1935年3月下旬英国外交大臣西蒙和掌玺大臣艾登访德之际,主动表示承认英国的海军优势,提议缔结两国海军力量的协定。,1935年6月,英德两国缔结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可以拥有等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5的军舰和45的潜水艇,如果德国要建造超过这一比例的潜水艇,应事先通知英国,在特殊情况下,德国的潜艇可达英国的100。,这一协定的不良后果主要是在国际政治方面,具体说来有3个恶果: 这一协定直接违反了凡尔赛条约。 动摇了已有的抗德阵线,使2个月前才形成的抗德阵线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 英国对扩张主义者的退让姑息行动增强了
6、墨索里尼要在埃塞俄比亚冒险的决心。,六、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的侵略目标是囊括地中海地区,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它对奥地利、巴尔干地区和北非都怀有野心。但是意大利又是一个贫弱的帝国主义国家,无力同英、法、德等大国相抗衡,只能把目光转向还保持着独立的埃塞俄比亚。,1934年底,意大利侵占了双方有争议的瓦尔瓦尔地区,并在埃塞俄比亚边境集结了30万军队。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提出控诉,要求采取措施,制止意大利的侵略。英法及其控制的国联实行绥靖政策。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从南东北3个方向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翌年5月,意军占领埃塞俄比亚全境 。,意大利侵略 海尔塞拉西皇帝前往
7、国联控诉,意大利吞并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大利在东非殖民地连成一片,威胁着埃及和地中海的安全,加剧了意大利同英法的矛盾,促使德意相勾结,成为德意和好的转折点。丘吉尔说:“德国不再孤立,欧洲四个强国,以前是三比一,现在却成了二比二了。”,七、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希特勒公然宣布毁约扩军后,就处心积虑寻找时机,准备重新武装莱茵区,以消除对外扩张的后顾之忧。1936年2月27日,法国众议院批准法苏互助条约。希特勒认为时机到了。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德军19个营和12个炮兵连,共3万余人,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德国的行动直接威胁到法国的利益,然而法国的反应如何呢? 从总体上说,当时法国经
8、济正处于特种萧条之中,由此波及到国内阶级矛盾和党派斗争十分尖锐,政局动荡,军费预算一再削减,全国处于一种软弱状态。具体来说,分政府和军方两种意见。,英国的反应如何呢?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不想为了莱茵区同德国打仗。最终国联决定德国违反了洛加诺公约,但只同意通过说服而非强制性的手段要德国军队撤出。希特勒对英法的无力“抗议”根本不予理睬,反而逐渐增派军队,巩固已占领的阵地。,第二节 西班牙战争和法西斯国家的政治联合,一、背景,希特勒上台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已经扫除了“铸造神剑”的外围障碍,然而在国际地位方面,德国虽然拆散了对它的包围圈,但是还没有找到盟友。希特勒需要“寻觅朋友”了。,二、西班牙战争,
9、1931年,西班牙成立了共和国,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右翼和保皇势力还十分强大,1933年又通过选举组织政府,实施了被称为“黑暗的两年”的统治。1936年初,以西班牙共产党和社会党为主要力量的西班牙人民阵线在选举中获胜,组成人民阵线政府,并且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右翼保守势力决定使用暴力手段。1936年月,叛乱爆发,首领原先为桑胡尔霍,他因飞机失事死亡后,由佛朗哥接任。,佛朗哥,叛乱发生后,德意两国立即决定进一步插手进去。原因是: 西班牙地处法国的背后,如果它建立了亲法西斯的政府,就会使法国有了第三条同法西斯国家接壤的边界,在面临法西斯威胁的法国背后再按上一枚钉子。 西班牙本土连同西属摩洛
10、哥,构成地中海入口的咽喉,而地中海是英法连接同非洲、近东、远东生命线的必经之路,西班牙纳入了法西斯的范围,就能直接威胁到英法的运输线,取得战略优势。,德国通过扩军备战,已经发展了一定的军事力量。但是“神剑”是否顶用呢?而西班牙战场可以充当新式武器的实验地和实战的试验场,即提供“试剑”的机会。 德国要借此挑拨意大利同英法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拉拢意大利。,西班牙战场上的秃鹰军团,Me 109型战斗机,三、法西斯国家的政治联合,德意两国在共同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基础上,立场进一步接近,而意大利与英法之间的距离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都感到有必要调整在巴尔干和多瑙河地区问题上的立场,以便在扩大战争的道路
11、上进一步加强合作。,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一起,1936年10月,两国在柏林签订了秘密的德意议定书,双方划定了各自的利益范围,并且承诺在重大问题上采取共同的立场。后来该议定书被称为“轴心协定”。,当时世界上的法西斯国家还有日本。但是30年代前期,德日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从德国方面来说,它的中心工作是排除欧洲大国的干预,全力扩充军备,无暇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亚洲,同时国内各部门有的主张把对华关系作为工作重点,有的注重同日本拉关系。从日本方面来说,统治集团内部南进派和北进派相持不下,它既想靠拢德国,但是又不愿意过早引起英国美国的敌意。,到了1936年,双方都需要同对方联合,但又不希望结成针对西方国家的紧
12、密同盟,于是最理想的选择就是签订矛头指向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协定,实现政治联合。1936年11月,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第二年,意大利加入该协定。,第三节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的绥靖,德国的毁约扩军行动取得初步成果后,希特勒就开始寻找机会实施对外扩张。为了向主要军政官员披露自己的侵略计划,1937年11月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在会上,希特勒的军事副官霍斯巴赫担任记录,天后又把原始记录整理成秘密备忘录放进档案室,史称“霍斯巴赫备忘录”。,一、德国的扩张计划,据记载,希特勒在会上谈了5个问题: 德国必须夺取生存空间,这是决定德国未来的关键问题。 要达到上述目的只能求助
13、于武力。 扩张的步骤 对外扩张时首先要对付的大国:法国和英国 实施扩张计划的时间,1937年月,绥靖派头子张伯伦被推上英国首相的宝座。他出任首相后,根据英国相对地位削弱的现状,决定增加军费。在军力不敷所需的情况下,,张伯伦,二、张伯伦的绥靖战略,确定了一个“防务次序”的原则,为:保卫本土;保卫贸易线;保卫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领;履行欧洲大陆的义务。,在张伯伦看来,欧洲大陆的问题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问题。对意大利,张伯伦认为它是欧洲棋盘上一只特殊的棋子:即可通过它牵制德国的扩张;又可以通过它同德国拉关系。 1938年4月亲自访问意大利,签订英意协定,承认意大利兼并埃塞俄比亚。,对德国,他决心把苏法两国
14、倡议的对德国采取“堵”的方针,改为“疏”的方针 。这一做法的前提,是认为希特勒对外扩张的目标是“有限的”,主要限于德意志人居住区,因此只要作出某些让步,就能满足希特勒的愿望,维持欧洲和平。,“全盘解决”包含3个内容:a.英国准备出卖中东欧小国的利益,并且牺牲法国在中东欧的同盟体系,允许德国占有奥地利、苏台德区和但泽等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以满足希特勒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要求;德国则应保证使用和平方式来达到这一点,并且放弃进一步的侵略要求。,b.之后,英国在经济上援助德国,并且允许它在东南欧地区享有商业上和政治上的优先权利,从而在经济上实行疏导。 c.英法在殖民地问题上作出某些让步,归还部分原德属
15、殖民地。,1、德奥合并张伯伦的绥靖活动增强了希特勒的胆量,他决定把原先规定最迟在19431945年实施的侵略计划提前实施。 1938年3月12日,德军越过边界,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不久将奥地利并入德国,成为德国的“东方省”。,三、德奥合并和慕尼黑协定,这一行动是希特勒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张行动,各国如何反应?英国政府提出了抗议照会,谴责德国对奥地利施加了“压力”。到4月初,英国,以及法、美分别承认了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行动。墨索里尼表示“奥地利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2、慕尼黑阴谋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英德双方计划之间是有分歧的。 从希特勒的角度来说,一是要一举拿下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二是要趁机打
16、一场侵捷局部战争,试验和实践“闪击战”理论,但是,当时德国还无力同英国正面对抗,对捷克斯洛伐克动武的前提是排除英国的干预。,从英国的角度来说,张伯伦愿意拱手让出的,主要是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也就是苏台德区,而不是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而且,绝对不能使用武力,否则,就不能达到维护既得利益的目的。,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协定签订,它是英法绥靖政策的登峰造极的表现,是大国主宰小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进行妥协的一次交易,是对国家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的粗暴践踏。,希特勒割占苏台德区,慕尼黑协定为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和加速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创造了条件。慕尼黑协定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慕尼黑协定严重地
17、破坏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第四节 19331938年的美苏外交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是在和平主义和孤立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出笼的。,1.背景,一、美国中立政策,30年代,欧洲局势动荡不安,各国间的关系还不甚明朗,美国不想过早介入。美国在欧洲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不愿贸然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为敌,以免失去在该国的投资与经济利益。,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1936年2月,国会修改中立法:禁止贷款给交战国;中立法不适用于拉美国家。1937年4月,永久中立法:军火禁运适用于一切内战国;美国与交战国的非军火贸易实行现款自运。,2.政策的运用,1934年1月斯大林
18、在党的17大上明确指出,战争的危险来自日本和德国 :“新的战争显然逼近了。”1935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法西斯势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险,要求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制止法西斯侵略势力 。,1、联共对30年代国际形势的分析,二、苏联争取集体安全的努力,3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宗旨是:争取建立反对法西斯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反对绥靖主义,支援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争取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世界和平。 根据这一宗旨,苏联政府所采取的行动:,2、苏联争取集体安全的努力,a. 提出关于侵略者的定义。 向另一国宣战者; 虽未宣战,但以武装部队侵入另一国领土,或袭击另一国领土、船只、飞机者;
19、对一国的海岸或港口实行海上封锁者; 帮助入侵他国者。,b. 重返国际社会 苏联首先向一直未与之建交的美国传送建交的意愿 ,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还趁此机会,同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 加入国际联盟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d.苏联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互助条约 e.通过共产国际作出反法西斯的决议 f. 支援被侵略者的反侵略斗争,“国际纵队”队员,第五节 1939年的4种外交谈判,在希特勒看来,拿下苏台德区只不过是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序曲。 1939年3月中旬,德军侵吞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以后立即把矛盾指向波兰,挑起了波兰危机。,一、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墨索里尼在德
20、国行动的刺激下,把目标指向阿尔巴尼亚,于4月份侵吞了它。日本一方面向中国的海南岛和东南亚一带推进,逐渐向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渗透,另一方面作北进的试探。,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残存地区,这一行动越过了希特勒以前一直公开宣布的界限 ,进入了非德意志人地区。这引起了英法外交政策的变化。,二、英法外交政策的变化,面临严峻的局势,英国政府意识到原有的对德政策已经不能使希特勒放弃侵略,要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必须重新改“疏”为“堵”,进行遏制。于是它: a.加强军事力量:增加军事拨款;扩充陆军;在防务次序上将“履行欧陆义务”置于陆军战略任务的首位。,b. 试图构筑一道对德遏制圈:同法国结成实际上的同盟关系,与波兰
21、缔结临时互助协定,向希腊、罗马尼亚、荷兰、比利时、土耳其等国提供保证。在这一遏制圈中,西端的主体是法国和英国,东端的主体是波兰。,对于1939年3月以后英国外交政策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3种观点。一种认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折,表现在对德态度上,由一味妥协投降的绥靖政策开始转向阻遏对抗的强硬政策,在对苏关系上,开始由反苏亲德逐渐转向联苏抗德。 第二种观点认为,英国继续朝着绥靖主义的死路走去。,第三种观点:首先应该看到它有变化,但是,由于热衷于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还在任,因此这种变化不仅是被迫的,而且也是三心二意的。正是这种矛盾态度,使得英国的政策虽然发生了变化,但
22、又不能对它估计过高。,法国不论对于担保德国周边国家,还是对于同苏联缔结政治和军事同盟,都比英国迫切得多。1939年3月以后,它也着手加强军事力量。但是,由于法国的相对地位已经遭到严重削弱,面临大战的全面逼近,仍然没有胆量挺身而起,因此,上述愿望没有变成行动,而是继续追随英国。,三、四种外交谈判,4种谈判息息相通,互相牵制,互相影响,使得1939年成了国际关系史上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千变万化的一年。 1、德日意谈判,早在1938年5月,希特勒打算把意大利拉上战车。但意大利没有同意。慕尼黑会议召开后,墨索里尼的态度急剧变化,他一反前态,积极鼓吹法西斯国家尽快缔结进攻性的同盟。,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一
23、起,德日之间的谈判开始于1938年7月。但是久久没有结果 。在3国军事同盟不能缔结的情况下,希特勒为了尽快达到牵制和威慑英国的目的,决定单独和意大利签约。1939年5月22日,两国签订了德意友好同盟条约,亦称钢铁公约。,2、英法苏谈判 一是公开,其中甚至包含大吹大擂的成份,二是参加者的级别比较高。 在形势和苏方的逼迫之下,英法确实也在对苏联作出让步,或者说在向联苏抗德的方向发展。当时这些变化,同国际形势的变化速度相比,实在是太慢了,而且让步完全是挤牙膏式的。最后,双方的谈判在波兰的过境权问题上搁浅。,英法苏谈判的失败意味着西方民主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反法西斯联合阵线的最后努力完全落空,欧洲国
24、际社会失去了一次制止战争、避免战火的最后机会,使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使德国顺利地按既定方针发动了法西斯侵略战争。,3、英法德谈判动机是希望通过局部范围的让步,换取德国放弃进一步在欧洲扩张,或者把这股祸水引向苏联。希特勒为了达到分而取之的目的,也希望谈。这一谈判发生在1939年6月和8月,完全是秘密的。从谈判的内容来看,似乎双方难以达成妥协。,4、德苏谈判希特勒为了要中立苏联,也要同苏联谈判;苏联为了防止出现英德勾结和英法祸水东引实现的局面,也不排斥同德国打交道。于是就出现苏德谈判。苏德谈判同样是秘密的。,当英法苏谈判处于僵局状态,德国又向苏联透露战争即将爆发,一再催促苏联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
25、约时,苏联邀请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荒唐的伴侣(讽刺画),该条约的签订,结束了4种谈判,也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关于评价,有4点:a. 该条约使德国成为1939年国际斗争的最大赢家。,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订,b. 斯大林宁肯承受条约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法西斯德国达成暂时的妥协,自有其难言的苦衷。 c. 在事实真相日益明朗的今天,作为总结历史教训,可以看出斯大林的签约决策并非无懈可击。如:苏联在德国进攻波兰前后同英法结成同盟的可能性没有完全断绝;条约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d. 秘密附属议定书中对东欧势力范围的划分,如果仅仅作为阻遏德军向苏联国境逼近的手段,或者为了战时的需要而临时占用,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借此机会实行永久性的疆土扩张,就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作的举动。,作业:分析评价苏联30年代的外交政策,谢谢!,谢谢观赏,WPS Office,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WPS官方微博kingsoft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