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展个性.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322549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个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发展个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发展个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发展个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发展个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 刘素梅 葫芦岛市实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而科学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科学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活动,使广大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活动热情高涨。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令人难以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探究活

2、动的健康开展。最突出的一个矛盾是对学生的行为的调控问题。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的教学环节,然而当活动展开后,教师往往会对课堂失去控制力,看似轰轰烈烈的学生探究,却是有名无实,出现时间不够,草草收场的现象。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片面和机械理解。虽然很少有教师会认为科学学习只有探究一种方法,但是认为只有探究才是科学学习的正确方法,认为科学学习要千方百计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师不在少数。另一个因素是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在探究中,学生是自由的,教师对学生管得越少越好,于是便有了放任与放纵的现象。放任学生自行探究,甚至放纵学生的不合理行为,在目标不明的环境下,想仅凭学生的自

3、律产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诱导学生进行有序的科学探究 大板块探究活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板块可以有多大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进行有序的探究,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否具有价值。 章鼎儿老师的蜡烛会熄灭吗?一课中,将一个 20 分钟的板块交给了学生,为什么学生能使用好这 20 分钟呢?下边是一段关键的对话: 师:,你们做这个实验需要多长时间? 生:点燃以后假如蜡烛不熄灭,我们只要了解火焰的状况就行了,所以我认为 6 秒钟就够了。 师:你们小组完成这个实验要多长时间? 生:5 分钟、20 秒钟、2 分钟。 师:非给你 20 分钟不可(学生大笑)。那怎么办?假若确实如这

4、位同学说的,蜡烛没有熄灭,该怎么办? 生:我发现我们桌上有 6 颗棋子。如果放 3 颗棋子没有熄灭的话,那就每个杯子下面再放 2 颗棋子,看蜡烛熄灭的时间是不是更短一些或能坚持更长的时间。 师:对呀!如果再往下推想的话,是否因为棋子太厚,想只留很小的缝隙试试,看看蜡烛会怎么样?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来研究吧?你们每组 4 个人边商量边研究。如果你们实在没有事情干了,可以派人上来,我这里有两张卡片,上面有些建议。 (这时,教室一下沸腾开了,各组学生开始做实验,气氛异常活跃。)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探究活动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在探究“蜡烛会熄灭吗”的大背景下(大目标),问题(小目标)是在不断

5、地产生的,诱导学生向着探究大目标不断深入下去,产生的新问题(小目标)是在原有层次上的递进,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且这种继发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水平。 第二,20 分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辐射指导作用始终存在,保证学生能有序地进行探究。 上例启示我们,学生在大板块大时空中进行自主有序探究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把科学探究努力构建成一个具有“生命”的整体,探究活动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更有利于提高探究的效益。 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一)、教材内容的典型性加工。 科学教材向我们提供了系列化的经典案例,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将教材作为教学任务来实施,往往不敢轻意缺漏一个环节。

6、同时在组织过程中又试图挖掘每个环节活动价值,而将其充分展开。这种无选择的运用带来了活动过细,过碎的严重问题,往往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因此要舍得割爱,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取舍,学会挑选最典型的活动开展探究,做到简约之中有真意,教师一定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成为课程的创生者。 (二)、探究活动情景化。 这里的情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探究的内容和目标用情景化的手法呈现给学生,使其更具吸引力。例如,把抽象的大气压力问题用用“瓶子吞鸡蛋”生动的现象展示给学生,用“两个同学拉不开两本层叠在一起的书本”将摩擦力的形象化。二是要把整个探究活动置于一个大的情景之中,成为贯穿探究活动的生命线,将一个个的探究过程整

7、合成一个具有场景化、故事化的整体,赋予课堂生命与活力。 情景化的学习会自始至终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应该是探究的粘合剂和溶液。在探究的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展示情景明确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又把学生过去、现在、将来的活动联系起来融合在一个大背景之中,直至引向外课堂内外。 (三)、在学习与生活中寻找探究的活力。 科学源于生活,学生所要探究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千万年积累起来的,这些科学往往已经过人们的归纳与概括,抽象为理论。宜将科学探究联系于生活之中。把抽象融合回生活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研究具体的生活现象,揭示蕴含的自然规律。比如,在探究金属的生锈现象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中的哪些器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

8、锈,怎样才能让它们少生锈。这样的活动要比观察试管中的钉子更有吸引力,更具价值的多。 另外,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与学习中有意义和价值的,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因素发掘出来。通过精心加工,使之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必将对学生的探究带来另一番天地。 (四)、增加探究活动的厚度。 增加探究活动的厚度就要努力设计大框架的探究程序,使学生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巧妙没计,使每一步的探究包含更多层次,使探究任务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自动生成,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层递进深入。 三、要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时候,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并不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

9、们在一定的内部和外部刺激下,始终保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之中,这就达到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提问,耐心地引导,切勿粗暴地否定学生的看法,要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创造是一种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片面性或错误在所难免。所以对学生的探究行为必须给予鼓励,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不断创新。正如一位美国学者讲的那样:“积极评价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积极评价是承认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拿出实实在在的创造性“产品”,尽管这些“产品”不一定完美,而且绝大多数是“丑小鸭”,

10、但是教师应给予肯定。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赏的目光,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推动他走向成功。如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在以前的课堂学习中,他是只听不说的。当我们发现这一情况后,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原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怕讲错后,被老师看不起,被学生嘲笑。我们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耐心地与这位学生作了一次交流,告诉他老师喜欢的是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学生,同学生也是喜欢他和大家一起探究学习的。我们相信你是个棒男孩等等。我们努力尝试,在小组讨论时积极引导鼓励他,多给他机会。每当他回答时,我们认真听他的发言,并不住地点头微笑,回答结束后,进行积极的评价。后来在教学月相一课中,在讨论如何识记“月相”及时间时,这位

1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识记方法,于是我们鼓励他大声地把想法告诉全班同学,并表扬了他,同学们也投去敬佩的目光。这不仅增加了他学习的信心,而且使全班同学都加深了对这个结论的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位学生上课思维活跃,积极探究,积极发言。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发现在设计问题时从小处入手,从容易办到的地方入手,帮助学生不断成功,从而使他们认清自己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主动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平日里,对学生的每点进步和成功,都要细心发现,高度珍惜并及时给予鼓励、支持,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就能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作为探究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

12、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四、引导发现,注重科学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

13、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 10 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在教学使

14、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内容时,我准备了很多材料和水,问学生看了这些材料最想做什么,学生最想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由于这些材料在水中的现象各不相同,所以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然后学生尝试探究自己提出的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探究的热情之中。五、鼓励参与合作,追求科学探究的研究性。(一)、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科学探究的氛围。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科学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在研究土壤前,我

15、先安排学生到花坛、菜园实地观察土壤,使学生产生亲近土壤之感,为以后的探究奠定了基础,有许多学生在课后经常出现在花坛边、菜园里,对土壤进行着研究。(二)、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科学探究的动力。 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如对蜗牛的探究,有的在研究蜗牛吃什么,怎么吃?有的在研究蜗牛是怎么爬行的?有的则在研究蜗牛对刺激物有什么反应?等等,他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津津乐道地探究着,课上探究了还不够,回家了把它养起来继续研究。每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充分

16、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科学探究的合作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 4 人或 6 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7、。(四)、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科学探究的实效性。 在科学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一个主课题,确定几个小的研究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学期材料单元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研究几种常见材料。在研究纸时,我和学生一起确立了以下几个研究专题:(1)纸的发明与发展;(2)纸的种类与用途;(3)各种纸的特征;(4)造纸与环境。并与学生一起制订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实验探究、开展社会调研、结题交流(开信息发布会)、总结反思。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

18、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六、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和水平。所以,科学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

19、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我见到了成功者显出的满足,探究者发出的惊喜,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七、张扬个性,培养科学探究的独创性。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

20、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贝费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在教师的教学中,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独创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千万不可以以成年人的所谓理智去律令孩子们。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

21、能力。如教学水时,学生除了可以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认识水外,应鼓励学生借助各种工具或材料用多种方法进一步认识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具体、更全面地描述出水的基本性质。 八、不断反思,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性评价。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综合评,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作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得到这些结果的及其间的经历,如他们如何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

22、神等等。 另外,要关注学生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即在一个时间段对学生在科学探究若干领域的表现进行不断地比较,借此判断学生在该领域的成长和进步,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方向。如在学习土壤单元之前,有的学生嫌泥土脏,不愿意用手直接去接触土壤,而学习了这一单元后改变了这种看法,这就应该对学生的行为给与肯定。 评价也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探究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过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小学

23、科学教学中,以“做中学”、“动手做”为特征的探究学习形式日渐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方式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过程,已经成为了科学学习的基本途径。但是,应该如何理解“探究”的特征及其本质属性呢?“动手做”是否就是“探究”的核心特征?在新课程实施几年后的今天,值得我们反思和再认识。我认为,“探究”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的过程。首先,探究学习是一个行为参与的过程。 以“动手做”为代表的亲历活动,是探究式学习的行为基础,它是“探究”的一个最显性的基本属性。“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在这种行为参与的过程中,注重

24、“经历、体验和发现”。其次,探究学习还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兴趣培养,还有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这样,以探索科学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激活孩子们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再次,更重要的,探究学习是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为何做?”“做什么?”“怎样做?”“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思维活动,包括对探究问题的目标指向的认识、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

25、维的参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以探究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得到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的过程,是“探究”的属性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甚而言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科学思维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习得,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更高境界。对小学生而言,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形象思维的能力,而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却远未成熟。因此,加强科学形象思维的训练和促进其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为将来形成科学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成为了“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我设计

26、如下教学流程:活动安排 活动内容 探究素材 设计意图驱动页 问题:蜻蜓和麻 (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产生雀都会飞,为什么蜻蜓不是鸟而麻雀是鸟呢? 探究任务。孩子们将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对麻雀和蜻蜓进行比较研究活动 1. 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比较麻雀和蜻蜓的运动器官麻雀和蜻蜓的翅膀(图片、标本等)学习“比较”的方法,了解麻雀和蜻蜓飞行器官上的区别活动 2. 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观察蜻蜓和麻雀的身体特征直观材料:蜻蜓和麻雀标本、实体、图片等辅助材料: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继续观察和比较,了解蜻蜓和麻雀身体外形上的显著差异活动 2. 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观察蜻蜓和麻雀的身体特征直观材料:蜻蜓和麻雀标本

27、、实体、图片等辅助材料: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通过类比观察,归纳出鸟类和昆虫类的一般特征,并依此对一些常见动物进行判断和分类活动 3. 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将 10 种动物分类 特征明显的生物图片网上学:昆虫大家族利用网络了解常见昆虫的种类网络认识昆虫世界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鸟类和昆虫的特征差异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主题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蜻蜓和麻雀都会飞,为什么蜻蜓不是鸟而麻雀是鸟呢?”这一类问题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到困惑的真实问题。接着,必然地,孩子们会思考:“它们靠什么来飞翔?”“它们的翅膀一不一样?”我安排了第一个活动: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利用标本、

28、实体、图片等,对两种动物的运动器官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它们的翅膀在外形、数量、厚薄等方面的差异。据此,又自然地引出一个新问题:“它们除了翅膀有差异外,身体的其他部位是否也有很大不同呢?”接着安排了一个可以更有序、更充分地研究两种动物的观察活动: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在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更多的探究材料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差异,找出它们最显著的特征。至此,就蜻蜓和麻雀这两种动物而言,学生已经解决了“它们不是一类动物”的问题。但自然界中是否有其他与这两种动物相似的动物呢?按这种人们惯常的思路,安排了第三个活动: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在这个活动里,孩子们首先要用类比的方法找出示例动物相应的外形特征,区别“与蜻蜓相似的动物”和“与麻雀相似的动物”;然后再分别对这两类动物的外形特点进行分析,去枝留干,归纳出每一类动物的一般特征。按思维发展的过程设置的这些情境和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类似过程,真正动脑动手学科学,自主而有效地运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教材所力图体现的“思中做,做中思”的探究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