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_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常常发生矛盾。(2)有利条件。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_的局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分裂割据,2.内容及作用:,国家控制的土,地,土地兼并,财政收入,俸禄制,阶级矛盾,国际性商业城市,移风,易俗,民族大,融合,二、王安石变法1.措施及作用:(1)均输法:物资需求、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减轻纳税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2)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
2、纵市场;增加了政府_。,财政收入,(3)青苗法:限制了_对农户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4)募役(免役)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5)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6)方田均税法:限制了_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7)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高利贷,隐产逃税,(8)保甲法:维护了秩序,减轻财政负担。(9)保马法:节约了政府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10)军器监:军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11)科举改革:改革学校制度,培养了改革人才。,2.评价:(1)进步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
3、于社会的进步。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是地主阶级针对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3.历史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病、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更要注意用人。,【典题例证】(2014全国卷T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4、。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
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解析】第(1)题,结合魏晋之前法律体系的弊端和魏晋法律改革的目的、内容,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第(2)题,结合以下信息作答:“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答案:(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6、。,【史论总结】一、对改革的一般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定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
7、投身改革中去,全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二、对改革的原因、内容、评价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 (1)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具体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等。,2.内容: (1)改革实质:对旧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或根本性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梭伦改革:奴隶社会中缓解社会矛盾的改革;商鞅变法: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北宋王安石变法:封建地主阶级改良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革。,3.评价: (1)坚持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辩证的历史的标准。 (3)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4)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5)判断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