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305526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09 年版)一、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行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26+(37.34/37.94)(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年)和ACC/AHA/HRS 2006 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 卷,21 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2.心电图表现:(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

2、束分叉以下。(2)至少连续发生 3 次。(3)频率 100-250 次/ 分的心动过速。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 30 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 线、超声心 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年)和ACC/AHA/HRS 2006 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

3、预防指南(JACC 2006, 51 卷,21 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治疗持续性室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1.查找引起室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2.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异常和药物中毒等)。3.经导管消融(见附件 1)。4.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器械治疗。5.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6.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四)标准住院日为 6-10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 ICD-10:I47.203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3.如同时

4、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六)首诊处理(急诊室)。1.明确持续性室速的诊断。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室速的方式(见附件 2):(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终止室速;(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直流电复律;(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先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效果不好可择期麻醉后直流电复律。3.初步筛查引起室速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1)存在电解质紊乱或药物毒性等诱因的患者,室速终止后给予补充电解质、停药观察等治疗后进入“药物治疗流程” ;(2)急性心肌梗死

5、导致室速的患者,室速终止后进入“急诊 PCI 手 术流程”;(3)一过性缺血导致室速的患者,室速终止后进入“择期PCI 手 术流程 ”;(4)特发性室速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手术流程” ;(5)伴有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有 ICD 置入指征的室速患者,进入“ICD 置入 术手术流程” 。(七)术前准备(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ICD 置入术)1-2 天。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4 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

6、八)选择用药。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如合并高血压病者降压治疗)。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3.用抗凝药物者(如华法林)术前需停用 3-4 天,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前 12 小时停用低分子肝素,控制 INR在 1.5 以下。4.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7 天以上。5.必要时术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285 号)。(九)手术日为入院第 3 天(根据病情需要)。明确患者室速的基础疾病后,可选择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或 ICD 置入 术。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ICD 置入术需要诱发室颤者)。2.手术内置物:ICD

7、置入术中需要“置入型心律 转复除颤器” 。3.术中用药:诱导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十)术后恢复 3-7 天。1.需复查心电图。2.ICD 置入术者出院前,需复查心电图、胸片、Holter、起搏器程控。(十一)出院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2.手术伤口愈合良好。3.置入的 ICD 工作正常。(十二)变异及原因分析。1.电生理检查发现不适于行经导管消融术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治疗及择期行 ICD 置入术。2.消融术部分成功,另需药物治疗及 ICD 置入术以确保患者长期的安全性。3. 置入 ICD 的患者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服药期间出现血压、心率较大波动,需要延长时间观察调整用药。4.需要口

8、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发作的患者,因药物导致心率降低而需行永久起搏器置入以保证远期预后。5.其他情况,包括手术并发症等。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EPSRFCA)(ICD-9-CM-3:37.26+(37.34/37.94)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病例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 6-10天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达急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时间 到达急诊( 010 分钟) 到达急诊(030 分钟) 到达急诊(024 小时)主要诊疗工

9、作 描记 12导联心电图 评价心电图 询问病史 检查生命体征,体格检查 完成血流动力学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抢救措施(包括直流电转复及气管插管、动脉深静脉穿刺等) ,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 请上级医师会诊 如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丧失,则迅速给予直流电复律 如果血流动力学尚稳定,未出现意识丧失,可等待会诊后决定治疗措施 如患者出现休克症状,但意识尚清可给予镇静药物后电复律 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评价病史及基础病,分析各项化验结果 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准备收入相关病房 AMI/一过性缺血采用 “PCI流程表” 特发性

10、室速采用“EPS+RFCA流程表” 需要置入 ICD采用“ICD 置入术流程表” 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诱因或无手术指征采用“药物治疗流程” 密切观察患者心律情况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吸氧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 描记 12导联心电图 血清心肌标记物测定 血常规电解质 动脉血气分析 凝血功能长期医嘱: 特级护理 每小时测量记录生命体征 卧床、禁食水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 麻醉机吸氧(如需直流电转复) 静脉予麻醉药物(如需直流电复律) 直流电复律(按需) 描记 12导联心电图(转复后) 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直流电转复后按需或血流动力学稳定者首选)长期医嘱: 特级护理 卧床 心电

11、、血压和血氧监测 吸氧临时医嘱: 口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针对异常化验指标进行复查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患者或家属完成挂号、交费等手续 取血、并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用药 特级护理 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 特级护理 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以及 ICD置入的患者、非危重抢救的室速患者。如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室速应采用急性心肌梗死流程或择期 PCI流程。 时间 住院第 1 天 住院第 2 天 住院第 3 天(术日)主要诊疗工

12、作 上级医师查房 分析病因、危险分层、监护强度、治疗效果评估 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完成病历书写 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诊治方案,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 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 完成术前准备 继续调整抗心律失常药 术后 ECG 术后伤口观察。 术后给予抗菌药物 EPSRFCA 术后患者有置入ICD指证,转入“ICD 置入术流程”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 描记 12导联心电图 Holter(按需) 心脏(MRI) (按需) 抗心律失常药(按需)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临时医嘱 明日局麻下行 EPSRFCA 术 术区备皮 术前晚可口服镇静药物 继续

13、调整抗心律失常药(按需)长期医嘱 今日行 EPSRFCA 手术 EPSRFCA 术后护理 卧床 心电、血压监测 吸氧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天临时医嘱 继续调整抗心律失常药(按需) 描记 12导联心电图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宣教 病房设施及相关规定介绍 心理及生活护理 心理及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相关治疗和检查活动EPS+RFCA术中如 穿刺动脉,术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 8小时,平卧 8-12小时,24 小时后解除包扎 穿刺静脉,术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 4小时,平卧 8-12小时后可下地活动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日期 住院第 4

14、天 住院第 5 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 术后伤口观察,换药等相关治疗 术后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 安排术后相关检查 确定行 EPS+RFCA术的患者是否可以出院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卧床 心电、血压监测临时医嘱 换药一次(EPS+RFCA 术后 24小时解除包扎,局部听诊有无杂音) 预防性抗菌药物 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按需)出院医嘱: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按需)主要护理工作 配合医师伤口换药 办理出院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15、行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34/37.94)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病例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 6-10天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达急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时间 到达急诊( 010 分钟) 到达急诊(030 分钟) 到达急诊(024 小时)主要诊疗工作 描记 12导联心电图 评价心电图 询问病史 检查生命体征,体格检查 完成血流动力学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抢救措施(包括直流电转复及气管插管、动脉深静脉穿刺等) ,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 请上级医师会诊 如患者因血流动力

16、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丧失,则迅速给予直流电复律 如果血流动力学尚稳定,未出现意识丧失,可等待会诊后决定治疗措施 如患者出现休克症状,但意识尚清可给予镇静药物后电复律 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评价病史及基础病,分析各项化验结果 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准备收入相关病房 AMI/一过性缺血采用 “PCI流程表” 特发性室速采用“EPS+RFCA流程表” 需要置入 ICD采用“ICD 置入术流程表” 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诱因或无手术指征采用“药物治疗流程” 密切观察患者心律情况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吸氧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 描记 12导联心电图 血清心

17、肌标记物测定 血常规电解质 动脉血气分析 凝血功能长期医嘱: 特级护理 每小时测量记录生命体征 卧床、禁食水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 麻醉机吸氧(如需直流电转复) 静脉予麻醉药物(如需直流电复律) 直流电复律(按需) 描记 12导联心电图(转复后) 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直流电转复后按需或血流动力学稳定者首选)长期医嘱: 特级护理 卧床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 吸氧临时医嘱: 口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针对异常化验指标进行复查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患者或家属完成挂号、交费等手续 取血、并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用药 特级护理 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 特级护理 准确记录治疗

18、过程(时间、病情变化)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以及 ICD置入的患者、非危重抢救的室速患者。如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室速应采用急性心肌梗死流程或择期 PCI流程。 时间 住院第 1 天 住院第 2 天 住院第 3 天(术日)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 分析病因、危险分层、监护强度、治疗效果评估 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 完成病历书写 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诊治方案,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 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ICD置入术 完成术前准备 调整抗心律失常药 术后心电图 术后伤口观察

19、。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 描记 12导联心电图 Holter(按需) 心脏 MRI(按需) 抗心律失常药(按需)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临时医嘱: 明日全麻下 ICD置入术 术区备皮 术前禁食水 术前晚可口服镇静药物 调整抗心律失常药长期医嘱: 全麻下 ICD置入术后护理 一级护理 卧床 心电、血压监测 吸氧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临时医嘱: 调整抗心律失常药 心电图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宣教 病房设施及相关规定介绍 心理及生活护理 心理及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相关治疗和检查活动 行 ICD置入术者,术后局部加压包扎至次日晨,卧床 24小时病情变异

20、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 住院第 4 天 住院第 5 天 住院第 6-9 天主要诊疗工作 术后伤口观察,换药等相关治疗 术后给予抗菌药物 安排术后相关检查 术后给予抗菌药物 行 ICD置入患者进行术后检查(包括 X线胸片、Holter、术后 ICD程控) 住院第 6天可评估 ICD置入术的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术后检查评估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时间 将出院记录的副本交给患者 准备出院带药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全麻下 ICD置入术后护理 一级护理 卧床 心电、血

21、压监测 预防性抗菌药物临时医嘱: 换药一次(行 ICD置入者晨起解除加压包扎,局部换药) 继续调整抗心律失常药 心电图长期医嘱: 全麻下 ICD置入术后护理 一级或二级护理 预防性抗菌药物(术后共用3天)临时医嘱: 调整抗心律失常药 X线胸片 Holter 术后 ICD程控出院医嘱: ICD置入术的患者出院(或住院第 9天拆线后出院) 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住院第 9天伤口拆线、换药主要护理工作 配合医师伤口换药 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办理出院(住院第 7天出院者,嘱患者第术后第 9天来院拆线) 出院指导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

22、签名附件 1.室速的 EPS+RFCA 常见适应证分类 电生理诊断 处理方法特发性室速 右室流出道室速 特发性左室室速 左室流出道室速器质性心脏病室速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速 心肌梗死后室速(部分单型性室速) 束支折返性室速(部分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室速) 建议 ICD 首选 ICD 建议预防性置入起搏器附件 2.持续性室速临床症状分类及处理方法分类 症状 处理方法无症状 无任何由室速引发的不适血流动力学稳定 有轻微症状 感觉胸部、咽部或颈部搏动感 心悸、心慌 漏搏感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晕厥前症状 头晕 乏力 虚汗 面色苍白静脉麻醉后直流电转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晕厥/猝死 意识丧失 立即直流电转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