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启超人际关系研究综述政法 096 班 李美玲 2090712208人物介绍: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变”的近代中国出现的一位文化巨人,他是旧时代的士大夫,他也是新时代的启蒙者,他以巨大的个人声望和激荡人心的文笔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的学者,在政坛上,他曾为民族的自强而抗争,对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经济形态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学术上,他的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诸多方面。而他在新闻报业、教育、图书等众多方面也都是开风气之先的拓荒者。在他的身上,交织着政治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等多
2、重社会角色。如果能全面的研究梁启超的人际关系网络,将更加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原因:首先是梁启超的本身的研究价值,梁启超在中国近史中中所演绎的一个角色注定了他的研究价值。而近现代的无数学者也真的是对梁启超进行了非常细致又全面的研究,研究的涉及面之广是少有的,他们从众多方面、不同角度研究了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国家民族思想、文学思想、史学思想、哲学思想、法学思想、经济学思想、社会伦理观、宗教观、中西文化观、性别观念,乃至他在近代教育、图书馆事业、档案学、翻译学、目录学上的贡献。其次是梁启超的人际关系的研究的价值。梁启超由于他本身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注定了他是一个与众多当时代的名人有很多密
3、切的接触,他的人际关系更是繁复发达,但是现在的学者很少有人把焦点放在这一个方面上,没有真正的得出结论性的著作。比较有针对性的著作只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四卷本“张朋园合集 ”系列之一 的梁启超与民国政治 。这是非常不够的,梁启超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张朋园就把梁启超和民国的各种势力进行了三国演义式的划分,即“三元角逐权利” 。 究竟是哪三元呢?不外乎立宪派(进步党) 、革命派(国民党)以及旧官僚(军权) 。在这种三国演义里,梁启超有如诸葛孔明,而张朋园亦如罗贯中了。梁启超贡献心力于进步党,不知道是梁启超耽搁了进步党还是进步党拖累了梁启超,反正梁启超和进步党紧紧捆绑在一起,在民国政坛
4、上也和邓公小平一样是三起三落,到最后就像扶不起的刘阿斗,松坡病故、卓如守制,一时间树倒猢狲散,折腾到最后进步党居然连块革命根据地都没有,在习惯“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的民国政治中,梁启超等求偏安西蜀亦不得也。张朋园的分析、论述均将梁启超置于这三大力量的制衡博弈之中,体现书来的讯息不仅仅是张朋园的强大的学术研究能力,还启示了我们对关于梁启超人际关系的研究。研究方法:从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入手,调查他在不同地方接触了哪些不同的人,而哪些人又在以后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成为梁启超的人际关系网。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关于梁启超研究的一手和二手材料,整理贯通,并加入一些人际关系学的基本知识于其中,实现
5、跨学科的研究,最后得到梁启超的人际关系研究成果。所谓一手材料为梁启超本人的著作,所谓二手材料为后人对梁启超的研究。参考文献:1、专著:【1】林志钧编, 饮冰室合集 ,北京:中华书局,1932 年【2】梁启超著、王云五主编, 新大陆游记节录 ,北京:中华书局,1936 年【3】梁启超著、王云五主编, 欧游心影录节录 ,北京:中华书局,1936 年【4】梁启超著, 戊戌政变记 ,北京:中华书局,1954 年【5】梁启超著、康有为评, 梁任公诗稿手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6】梁启超著、舒无点校, 饮冰室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7】韩安荆编著, 梁启超研究资料汇编 ,
6、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62 年油印本【8】牛仰山, 梁启超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9】杨复礼编著, 梁任公先生年谱 ,郑州:新河南日报社,1941 年铅印本【10】吴其昌著, 梁启超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44 年【11】吴泽著, 康有为与梁启超 ,上海:华夏书店, 1948 年【12】方志钦、刘斯奋著, 梁启超诗文选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年【13】李华兴、吴嘉勋著, 梁启超选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14】夏晓虹著, 梁启超文选 (上、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15】中华书局编, 梁启超未刊书信手 ,北京:中华书局,
7、 1994 年【16】张品兴编, 梁启超家书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 年【17】丁文江、赵丰田编撰, 梁启超年谱长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18】孟祥才著, 梁启超传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0 年【19】李喜所、元青著, 梁启超传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20】梁启勋, 戊戌前后康梁史料补遗 ,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中国文史资料文库第 1 册)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年【21】齐全编著, 梁启超著述及学术活动系年纲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 5 月【22】上海图书馆编, 汪康年食油书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8、 年【23】孙宝瑄著, 忘山庐日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2、期刊杂志:【1】素痴: 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 大公报文学副刊1929年 2 月 11 日【2】吴其昌: 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 , 中央周刊1943 年第 21 期【3】王森然: 梁任公评传 , 中国公论第 9 卷 5 期【4】吴相湘著: 翁同龢康有为关系考实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考订 ,学术季刊1955 年第 2 期【5】吴泽梁: 启超的“ 拥袁”与“倒袁”运动 , 中国建设1949 年第 4 期【6】李龙牧: 梁启超前期新文化运动 , 文汇报1961 年 6 月 27 日【7】惠隐: 梁启超任北洋财政总长时二
9、三事 , 广东文史资料1963 年第8 期【8】周善培: 谈梁任公 , 文史资料选辑1960 年第 3 期【9】任木: 梁启超故乡述闻 广东文史资料1964 年第 3 期【10】戴君仁:梁启超 , 中国文学史论集第 4 册,1958 年版【11】陈匡时:关于对梁启超的评价问题简介 , 学术月刊1960 年第 2期。【12】云波:论梁启超二十世纪初鼓吹革命 , 史学月刊1993 年第 2 期。【13】吴春梅、方之光: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 , 江苏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 【14】姜波:梁启超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 江苏社会科学 1994 年第 4期。 【15】林家有:论梁
10、启超由拥袁到反袁思想的演变 , 文史哲1994 年第 4 期。 【16】郭剑波、曾美红: 略论梁启超从拥袁到反袁的转变 , 浙江师大学报2000 年第 1 期。【17】元青:章太炎与梁启超 , 天津师大学报 1995 年第 6 期。 【18】吕玉华、白振奎: 梁启超与王国维治学特点比较 , 江淮论坛2001 年第 1 期。 【19】董德福:梁启超与胡适关于 “科学”的对话及其意义 , 中州学刊2001 年第 5 期。 【20】郑浩澜:福泽谕吉与梁启超国民思想之比较 , 江西社会科学2000 年第 5 期。【21】陈占标:梁启超家庭出身的调查材料 , 文教资料1988 年 4 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11、架构: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研究:1、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参考资料:1890 年 始 受 学 于 康 有 为 。1891 年 随 康 有 为 就 读 于 万 木 草 堂 , 接 受 康 有 为 的 思 想 学 说 并 由 此 走 上改 革 维 新 的 道 路 , 世 人 合 称 “康 梁 ”。1895 年 春 再 次 赴 京 会 试 , 协 助 康 有 为 , 发 动 在 京 应 试 举 人 联 名 请 愿 的“公 车 上 书 ”。 维 新 运 动 期 间 , 梁 启 超 表 现 活 跃 , 曾 主 北 京 万 国 公 报 ( 后 改 名 中 外 纪 闻 ) 和 上 海 时 务 报 笔 政 , 又 赴
12、澳 门 筹 办 知 新 报 。1897 年 , 任 长 沙 时 务 学 堂 总 教 习 , 在 湖 南 宣 传 变 法 思 想 。1898 年 , 回 京 参 加 “百 日 维 新 ”。 7 月 , 受 光 绪 帝 召 见 , 奉 命 进 呈 所著 变 法 通 议 , 赏 六 品 衔 , 负 责 办 理 京 师 大 学 堂 译 书 局 事 务 。1898 年 9 月 , 政 变 发 生 , 梁 启 超 逃 亡 日 本 , 一 度 与 孙 中 山 为 首 的 革 命派 有 过 接 触 。 在 日 期 间 , 先 后 创 办 清 议 报 和 新 民 丛 报 , 鼓 吹 改 良 ,反 对 革 命 。
13、 同 时 也 大 量 介 绍 西 方 社 会 政 治 学 说 , 在 当 时 的 知 识 分 子 中 影 响 很大 。1911 年 十 月 十 日 武 昌 起 义 爆 发 后 , 他 企 图 使 革 命 派 与 清 政 府 妥 协 。 民国 初 年 支 持 袁 世 凯 , 并 承 袁 意 , 将 民 主 党 与 共 和 党 、 统 一 党 合 并 , 改 建 进步 党 , 与 孙 中 山 领 导 的 国 民 党 争 夺 政 治 权 力 。1903 十 月 新 小 说 创 刊 。1913 年 , 进 步 党 “人 才 内 阁 ”成 立 , 梁 启 超 出 任 司 法 总 长 。1915 年 底
14、, 袁 世 凯 称 帝 的 之 心 日 益 暴 露 , 梁 启 超 反 对 袁 氏 称 帝 , 与 蔡锷 策 划 武 力 反 袁 。 护 国 战 争 在 云 南 爆 发 。1916 年 , 梁 启 超 赴 两 广 地 区 参 加 反 袁 斗 争 。 袁 世 凯 死 后 , 梁 启 超 出 任段 祺 瑞 北 洋 政 府 财 政 总 长 兼 盐 务 总 署 督 办 。1917 年 9 月 , 孙 中 山 发 动 护 法 运 动 。 11 月 , 段 内 阁 被 迫 下 台 , 梁 启 超也 随 之 辞 职 , 从 此 退 出 政 坛 。1918 年 底 , 梁 启 超 赴 欧 , 了 解 到 西
15、方 社 会 的 许 多 问 题 和 弊 端 。 回 国 之 后即 宣 扬 西 方 文 明 已 经 破 产 , 主 张 光 大 传 统 文 化 , 用 东 方 的 “固 有 文 明 ”来“拯 救 世 界 ”。1922 年 起 在 清 华 学 校 兼 课 , 1925 年 应 聘 任 清 华 国 学 研 究 院 导 师 。1927 年 , 离 开 清 华 研 究 院 。1928 年 由 于 经 历 恩 师 康 有 为 去 世 , 爱 徒 范 静 生 去 世 , 王 国 维 投 湖 等 大 悲 之 事 。11 月 12 日 他 已 不 能 伏 案 工 作 了 .于 1929 年 1 月 19 日 病
16、 逝 于 北 京 协 和 医 院 , 京 沪 开追 悼 会 , 参 加 者 甚 众 。丁文江、赵丰田编撰, 梁启超年谱长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2、梁启超的人际关系:参考资料:1898 年 9 月戊戌变法失败的消息传到澳门,维新派人士包括知新报经理康广仁等六君子惨遭杀害,何廷光等澳门维新派人士极为愤慨,他们冒着巨大的危险,热情地接待梁启超的父亲和老婆孩子。梁 启 超 在 日 本 的 时 候 , 和 同 样 在 日 本 流 亡 的 孙 中 山 交 往 频 繁 , 据 说 , 很多 东 南 亚 的 华 侨 和 日 本 重 臣 都 是 由 梁 启 超 介 绍 给 孙 中 山 的 ,
17、可 以 想 见 , 以 孙中 山 当 时 的 声 望 , 自 然 无 法 同 梁 启 超 相 比 。袁 世 凯 宣 布 称 帝 , 此 时 的 梁 启 超 却 已 不 是 昔 日 的 改 良 派 , 在 欧 美 的 游 历和 对 西 方 各 国 历 史 的 学 习 给 他 一 种 印 象 , 称 帝 者 必 亡 。 于 是 长 于 雄 文 的 梁 启超 写 出 一 篇 异 哉 所 谓 国 体 问 题 者 , 袁 世 凯 得 到 消 息 , 派 人 给 梁 启 超 送 来一 张 20 万 元 银 票 , 给 梁 启 超 的 父 亲 祝 寿 , 交 换 条 件 是 这 篇 文 章 不 得 发 表
18、。梁 启 超 将 银 票 退 回 。 袁 世 凯 再 派 人 对 梁 启 超 说 , 梁 先 生 也 曾 经 在 海 外 流 亡十 几 年 , 其 中 的 苦 头 不 是 不 知 道 , 何 必 再 自 寻 苦 吃 ? 梁 启 超 回 答 说 , 我 这 个人 疲 于 奔 命 的 逃 亡 经 验 已 经 很 充 足 了 , 我 宁 肯 选 择 逃 亡 也 不 愿 意 在 污 浊 空 气中 生 存 。 梁 启 超 在 另 外 一 次 反 帝 运 动 , 即 反 对 张 勋 复 辟 中 也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但是 这 一 次 也 意 味 着 他 同 改 良 派 的 彻 底 决 裂 。
19、 周 善 培 规 劝 梁 启 超 说 : “事 情 有该 自 己 做 的 , 有 该 听 别 人 做 的 。 讨 袁 , 革 命 党 该 做 , 我 们 也 应 当 做 ; 讨 张 复辟 只 该 听 革 命 党 去 做 , 不 必 我 们 去 做 。 ”而 康 有 为 则 正 站 在 复 辟 的 一 方 。 梁启 超 和 康 有 为 从 此 决 裂 , 康 有 为 当 着 梁 启 超 学 生 的 面 痛 骂 梁 启 超 “梁 贼 启 超 ”, 并 且 用 古 文 中 食 父 食 母 的 怪 兽 来 称 呼 梁 启 超 。周 善 培 认 为 梁 启 超 文 气 太 盛 反 而 是 一 件 可 惜
20、 的 事 情 , 写 习 惯 了 报 纸 文 章 ,结 果 文 章 只 追 求 打 动 人 , “中 国 长 久 睡 梦 的 人 心 被 你 一 支 笔 惊 醒 了 ”, 但 是却 没 有 其 他 精 力 写 出 真 正 大 师 级 别 的 著 作 。 启 超 是 康 有 为 的 学 生 、 信 徒 、 助 手 , 但 他 们 还 是 分 道 扬 镳 了 ; 梁 启 超 与孙 中 山 合 作 过 , 也 对 立 过 ; 他 拥 护 过 袁 世 凯 , 也 反 对 过 袁 世 凯 。 对 此 , 梁 启超 说 :“这 决 不 是 什 么 意 气 之 争 , 或 争 权 夺 利 的 问 题 , 而
21、 是 我 的 中 心 思 想 和一 贯 主 张 决 定 的 。 我 的 中 心 思 想 是 什 么 呢 ? 就 是 爱 国 。 我 的 一 贯 主 张 是 什 么呢 ? 就 是 救 国 。 ”“知 我 罪 我 , 让 天 下 后 世 评 说 , 我 梁 启 超 就 是 这 样 一 个 人而 已 ”。1925 年 阴 历 七 月 初 七 , 徐 志 摩 与 陆 小 曼 结 婚 , 请 梁 启 超 出 席 证 婚 。 梁启 超 反 对 他 们 “使 君 有 妇 ”、 “罗 敷 有 夫 ”之 间 的 恋 情 , 也 规 劝 过 徐 志 摩 ;碍 于 徐 志 摩 之 父 和 胡 适 的 情 面 , 梁
22、 启 超 答 应 出 席 证 婚 。 但 在 婚 礼 上 梁 启 超 却对 徐 志 摩 、 陆 小 曼 用 情 不 专 厉 声 训 斥 , 滔 滔 不 绝 , 使 满 堂 宾 客 瞠 目 结 舌 。 徐志 摩 不 得 不 哀 求 : “先 生 , 给 学 生 留 点 脸 面 吧 。 ”梁 启 超 真 诚 的 有 趣 。 黄 苗 子 著 世 说 新 篇 , 其 中 有 梁 启 超 写 序 ,文 曰 : “蒋 百 里 先 生 为 著 名 军 事 家 , 但 在 文 化 上 亦 极 有 贡 献 。 他 留 德 归 国 后 ,曾 写 了 洋 洋 五 万 言 的 欧 洲 文 艺 复 兴 史 。 梁 启
23、超 阅 后 大 为 赞 赏 , 蒋 便 请 梁为 此 书 作 序 。 不 料 梁 文 思 泉 涌 , 序 成 也 是 五 万 字 , 觉 得 不 好 意 思 , 便 加 写 一短 序 , 而 把 长 序 改 为 著 作 出 版 , 反 过 来 请 蒋 百 里 作 序 。 ”擅 长 笔 墨 的 章 太 炎 曾 在 梁 启 超 主 持 的 维 新 派 报 纸 时 务 报 中 担 任 编辑 。 但 是 不 久 因 章 太 炎 发 表 了 多 篇 反 满 清 的 文 章 , 梁 启 超 秉 承 师 意 拒 不 发 表 ,章 对 此 不 悦 , 后 因 对 孔 教 存 有 不 同 看 法 而 发 冲 突
24、 , 因 康 有 为 自 视 甚 高 , 将 孔子 比 做 素 王 , 而 自 名 长 素 , 也 就 是 长 于 孔 子 , 他 门 下 的 弟 子 多 自 名 超 回 、 秩赐 、 胜 参 等 , 自 称 水 平 超 过 颜 回 、 曾 参 , 章 太 炎 看 不 过 去 , 一 日 饮 酒 数 杯 对众 人 称 , “所 谓 长 素 奈 何 以 衣 冠 拜 索 虏 ”, 此 言 一 出 引 和 康 梁 门 人 发 生 肢体 冲 突 , 梁 启 超 率 数 人 至 章 处 问 罪 , 章 太 炎 一 时 怒 起 , 以 掌 掴 梁 启 超 两 记 ,众 人 扭 打 因 之 决 裂 。一 次
25、 梁 启 超 追 随 康 有 为 逃 日 本 避 难 , 恰 孙 中 山 也 在 日 , 中 山 以 康 梁 亦为 满 清 压 迫 , 经 此 惨 祸 当 能 自 省 , 乃 请 人 约 见 。 但 康 有 为 等 人 却 坚 持 以“大 清 子 民 ”为 念 , 要 死 保 光 绪 帝 , 将 孙 中 山 看 作 是 乱 党 , 拒 绝 合 作 , 但 随着 孙 中 山 的 反 满 主 张 在 日 本 华 人 中 影 响 日 益 壮 大 , 康 为 拉 拢 孙 中 山 的 部 下 派梁 启 超 等 人 前 去 协 商 合 作 , 但 梁 等 人 竟 要 求 孙 中 山 放 弃 原 来 主 张
26、 加 入 他 们 所谓 的 勤 王 运 动 , 梁 将 孙 中 山 、 陈 少 白 等 人 诓 骗 到 他 们 的 活 动 之 处 , 忽 然 摆出 香 案 祭 出 所 谓 光 绪 的 衣 带 诏 要 孙 中 山 等 人 叩 拜 , 孙 当 然 拒 绝 , 梁 却 指 使 众人 不 让 他 们 走 , 陈 少 白 大 怒 , 一 把 抓 住 梁 启 超 的 衣 领 轮 起 左 臂 就 是 一 记 耳 光 ,打 得 梁 踉 跄 几 步 几 乎 摔 倒 , 接 着 一 脚 踢 翻 香 案 扯 碎 衣 带 , 曰 “我 乃 堂 堂 炎黄 子 孙 , 岂 做 奴 才 拜 此 小 丑 , 尔 辈 甘 为
27、 满 洲 奴 者 , 可 鄙 ! ”吓 得 康 党 众 人皆 退 。李喜所、元青著, 梁启超传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梁启超与其它人物的比较。通过探讨梁启超和同时代人物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梁启超。章太炎与梁启超皆为近代思想学术界的一代宗师,有文章探究了章梁之间各个时期离合的复杂交往过程,认为“章太炎与梁启超关系的演变是清末民初政局和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是革命、改良两个政治派别从合作、对立、再合作、再对立直至退出历史舞台的复杂过程的典型反应。 ”元青:章太炎与梁启超 , 天津师大学报1995 年第 6 期比较梁启超和王国维的治学特点,看出二人在相同的时代
28、大背景下,有相似之处,又因个人气质取向及师者的不同,学术风貌相异。 “梁启超时刻注意古今结合,并以古鉴今,使著作呈现现代风貌,具有致用价值;而王国维有意借鉴西方理论,融会传统,在哲学基准上创立范畴,体现了自我在历史流程中的独立思考。 ”吕玉华、白振奎:梁启超与王国维治学特点比较 , 江淮论坛2001 年第 1 期“五四”期间,以胡适为代表的科学实证论者,维护科学的权威,将科学方法的效用推向极致,形成唯科学主义思潮。这种“科学万能”的论调,遭到了梁启超以及具有相同致思趋向的人文学者的驳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下,科学派无疑是胜利者,但从学理层上看,玄学派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肯定,更经
29、得起时间的考验。董德福, 梁启超与胡适关于“科学”的对话及其意义 , 中州学刊2001 年第 5 期。福泽谕吉与梁启超作为日中两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两个启蒙思想家,其思想表面上具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福泽谕吉切断了国家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而梁启超接受民主思想却未信仰自由主义,他关心的是建立团结强大的民族国家。郑浩澜:福泽谕吉与梁启超国民思想之比较 , 江西社会科学2000 年第 5 期。然 而 ,与 佛 教 心 性 学 说 的 真 正 相 遇 ,是 从 结 识 谭 嗣 同 开 始 的 。 通 过 与 谭嗣 同 的 交 往 ,梁 启 超 才 知 道 了 居 士 教 徒
30、杨 文 会 (仁 山 )的 存 在 。 以 梁 启 超 为 核心 ,维 新 志 士 聚 集 在 湖 南 时 务 学 堂 ,连 杨 文 会 的 儿 子 自 超 (葵 园 )也 因 为 担 任学 校 事 务 ,到 了 湖 南 。 当 时 梁 启 超 的 人 际 关 系 的 中 心 是 汪 康 年 ,汪 康 年 与 谭嗣 同 、 杨 文 会 、 梁 启 超 等 人 的 往 来 书 札 现 在 被 保 留 了 下 来 。 这 些 书 札 基 本 上印 证 了 小 野 川 秀 美 所 阐 述 的 史 实 。 虽 然 如 此 ,杨 文 会 为 充 实 学 堂 教 学 ,在 汪康 年 、 梁 启 超 、 谭
31、 嗣 同 的 支 持 下 ,变 卖 了 用 于 学 习 西 方 科 学 的 观 测 、 试 验 仪器 ,将 所 得 资 金 用 来 从 日 本 购 买 了 佛 教 典 籍 ,并 在 南 京 专 心 于 佛 教 典 籍 的 复刻 事 业 ,却 是 值 得 注 意 的 史 实 。中 村 哲 夫 日 : 梁 启 超 与 佛 学 , 历 史 教 学 问 题 2003 年 第 三 期国学大师胡适对梁启超始终存有感激之情,他在四十自述中追忆说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知道四书 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 , “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一个学术史的见解” 。从那时他便埋下了其“后来做中国哲学史的种子” ,他给予梁氏很高评价, “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 。 胡适著, 四十自述 ,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