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补,即补人体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推拿的补泻,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一定的手法,以一定 的力量、幅度、方向,在一定的部位、穴位(线) ,加以一定的时间,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 促进某一脏腑功能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的一些总是进行阐述。1 三因原则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须结合具体情形辩证施治,宜掌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原则。1.1 因地制宜 北方人腠理因密,皮肤粗糙,身
2、体多强壮;南方人腠理疏松,肌肤润泽柔细。故针对生活起居环境差异,施术对象的补泻形式有别。1.2 因时制宜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是云天人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相通。故推拿治疗因时令季节之别,补泻作用形式有异。1.3 因人制宜 患者禀赋、营养、脏腑功能、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差别,耐常驻程度、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皆影响手法补泻。2 推拿补泻与力的作用2.1 施力大小 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
3、异。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酸痛感和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2.2 施力方向2.2.1 直线推拿 一般来讲,常以气血运行方向考虑。向心性手法多为补,反之为泻。2.2.2 弧线推拿 顺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泻,逆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补。2.3 力的作用点(线、面) 施力部位、作用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手法补泻作用。施力面小,则手法作用较集中,易于渗透,刺激度则相对为强。反之,则刺激度相对为弱。3 体位3.1 医者体位 手法操作宜多用巧劲渗透,切忌施用暴力。今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推拿医师片面强调有力,不求刚柔相济,实为一大误区。某中医学院教师理在其论文中说明推拿专 业应取“孔武
4、有力”之辈。笔者认为,医者当在坚持练功的基础上,临床借重力,按手法需要配合一定的步态、姿势,全神贯注,法从心出,手随意动。3.2 患者体位 患者以一定的体位配合施治,从而体现补泻,取得更佳疗效。如杨天鹏教授独创“外牵引力”及“内牵引力”学说,利用病人自重及体位改变;地心引力与病人自增腹内压相拮抗,医者施以一定手法巧行补泻之功,收到良效。4 施术频率从手法频率快慢而言,操作频率快则为“泻” ,慢则为“补” ,是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5 循经补泻与穴位(线)推拿5.1 循经补泻 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从手法补泻角度而言,基于经络循行方向,顺经络循行
5、方向部位的手法操作为“补” ,逆经为“泻” 。是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5.2 穴位(线)推拿 穴位(线)疗法以冲击性的脉部力作用于特定的部位,劲力峻猛。常以三快二慢、三虚二实的速度、强度节律性地进行一组单脉冲点法。而这里所言补泻则涉及到穴位(线)自身特性及用力强度。6 手法操作、穴位(线)特性6.1 手法操作特性 不同手法本身具有特异的补泻作用。如偏峰推、揉、摩、托、搓、摇抖等手法操作偏补:点、按、掐、扳、踩跷、指端推、拿、抓等推拿手法偏泻;一些手法则属平补平泻。6.2 穴位(线)特性 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二人上马穴偏于“补” (小儿推拿广意:二人上马,掐之苏胃气、起沉疴)
6、;大椎、曲池、人中、十宣、六腑等穴偏于“泻” 。7 推拿补泻与临床应用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多各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同一手法、同一强度、频率、方向,反因对象差异(或为实体差异,或为时间差异 等)所体现的补泻作用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推拿医师灵活对待处理。沈氏结合临床将泻分为三类,同时认为补泻应以穴位为准而结合循经;谬氏认为操作宜以“轻 重轻”之规律;邹氏认为手法宜交替更换。笔者认为手法不宜改变太快,应有一定的持久性,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施术部位宜广泛多变,手法施工力宜时大 时小,施术速度宜时快时慢,补泻交作。推拿手法作用,不外两个效果,即静力效果与动力效果。而临床中由于施术
7、者、受术者的差异,手法难以规范,自成体系,自成渊源,但无疑都要求“机触于外,巧 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 “重而不滞,轻而不浮”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是其关键。结语:推拿手法补泻具有相对性,推拿医学欲提高临床疗效,须在补泻“绝对原则”基础上,灵活运用相对原则,从而推动推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体的五大保健区医学专家们认为,经常对五大保健区进行刺激,能有效地防治疾病,健身强体,益寿延年。一、前胸保健区:经科学家发现,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肽物质,能监视体内变异细胞,并毫不留 情地将其消灭,故有
8、强大的抗癌作用;同时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只要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上至颈部下至心窝 部)100 至 200 次,就会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二、腋窝保健区:腋窝是血管、淋巴、神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奥秘之处,在于受刺激后会使人大笑;笑时使各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养分和氧气的交换,使大脑、心脏以及肺都受益匪浅。故专家们称之为“腋窝运动” 。三、脊柱保健区:脊柱是养生学家极为关注的区域,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中督脉的行经之地。脊柱两侧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按摩脊柱,则可激发经络的疏通,气血运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而健身。四、肚脐保健区:肚脐常被养生学家誉为保健“要塞” 。肚脐为神阙穴,中医常用药物贴敷肚脐,治疗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病。经常按摩肚脐有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五、脚底保健区:人的脚底有 70 多个穴位,6 条经络起止于脚上。科学家还认为:人的脚底有成千上万个末梢神经,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 联系,所以将脚称作人的“第二心脏” ,可见脚的保健的重要。经常弯弯脚趾、经常散步、踩鹅卵石、温水泡脚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 身,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寿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