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教师版】.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7303278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教师版】顺德勒流中学 李启胜学习要点:掌握 “而” “何”“乎”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考试大纲明确有 18 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第一课时:复习“而”典型例题(一)用作连词。 1用法: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法:表示

2、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3用法: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用法: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用法: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3、(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用法: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用法: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用法:表示目的关系,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4、(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4【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5、(柳毅传)规律总结(一)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动作、状态同时发生或存在,能换位,可译为“又、还、并且”】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表示承接关系【前后动作、状态是先后关系,不能换位,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表示假设关系【主谓语之间,前为假设条件,后为结果,可译为“如果、假如”】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前为方式,后为目的,相伴随,有主次,可不译】表示因果关系【前为条件因果,后为结果,可译为“就、便、因此”】 表示目的关系【一般可理解为“来”或不译】(二)用作代词,痛“尔”,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三)用作助词。“而已”(

6、罢了)、“已而”(不多久)、“俄而”(不多久、一会儿)课堂训练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1 5 连词,表承接“来”“就”】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 图穷而匕见4、 余闻而愈悲55、 庄宗受而藏之6、 温故而知新 【6 9 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0 12 连词,表转折“却”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 15 连词,表递进“而且” 】14、有志与力,而又

7、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6 18 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 徐而察之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9 20 连词,表假设“如果”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 22 连词,表因果“因而”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3 代词,通 “尔”,“你”“你的”】624、 既而儿醒,大啼【24 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C(转折连词 修饰连词 顺承连词 递进连词)】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B.C. D.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1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 2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 3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 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 而思也。三思 6 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 7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8 而。答案: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 连词,转折关系,

9、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 连词,修饰关系。6 、 连词,承接关系。7 、 代词,同 “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 ”“啊”。7第二课时:复习“何”典型例题(一)用作疑问代词。 1用法: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用法: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一旦山陵崩

10、,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用法: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法: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法: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1、(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9【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

12、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规律总结:(一)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时“何”要后置。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二)用作疑问副词。【不能移到动词后】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样”。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三)何:通“呵”,喝问课堂训练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疑问代词,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

13、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 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10【疑问代词,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 何”要后置。】4.然则何时而乐耶? (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 琵琶行)【疑问代词,用作定语。译作“什么”“ 哪”。】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代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 ”“怎么”。】6.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代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 ”“怎么”。】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4、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 多么”“怎么这样”。】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 多么”“怎么这样”。】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 多么”“怎么这样”。】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复音虚词。 “何如”即“如何” ,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 怎么样”“ 什么样”。】11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同上】1112 何以哉?(曹刿论战 )【复音虚词。“何以”即“ 以何” ,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15、。译作“ 拿什么”“ 凭什么”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复音虚词。“何以”即“ 以何” ,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 拿什么”“ 凭什么”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 “怎么办”“为什么”。】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 “怎么办”“为什么”。】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 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 D(A 怎么 B 什么,宾语 C 什么,定语 D 为什么 E 多么)】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

16、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 1 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 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 何也?其所据 4 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 何其大也!然 6 何人能忘情耶?7 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 何如?答案:12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 、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5、 副词,可译为多么 6 、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7、 可译为凭什么 8 、 可译为怎么样

17、第三课时:复习“乎”典型例题(一)用作语气助词。 1用法: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用法: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用法: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13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18、4用法: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法: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吾尝疑乎是。(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盖

19、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规律总结:(一)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二) 介词,相当于“于”。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从”。 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对、向”。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 表示比较,相

20、当于“比,跟相比”。课堂训练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12 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4 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15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67 介词,相当于“于”。】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89 形容词词尾。】9、恢恢乎,其于游刃

21、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D(比 助词,表疑问语气 助词,表揣测语气 词尾)乎】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曰:壮士,能复饮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1 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 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3 乎!而王胡为 4 乎如此好乐?若恢恢 5 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22、。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 6 乎?答案:16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 相当于“于”。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 助词,词尾,不译。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第四课时:复习 “乃”典型例题(一)用作副词。 1用法: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2用法: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

23、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用法: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法: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71用法: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用法:用作指示代词,译

24、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用法: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规律总结: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不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

25、语,可译为“你的”; 也做主语,翻译为“你”。不能作宾语。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翻译为“是、就是”等。4、复合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乃尔】译为“这样”。课堂训练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18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5

26、、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DG(A 才 B 是 C 竟然,却 D 才 E 就 F

27、 这样 G 才 H 你的)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19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 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 2 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 3 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 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 乃不得已而谢。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

28、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第五课时:复习“其”典型例题(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用法: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法: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用法: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9、触龙说赵太后) 4用法: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用法: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20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用法: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用法: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与尔三矢,尔其无

30、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用法: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用法: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 1用法: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用法: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3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2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规律总结1、代词。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指示代词作定语

32、相当于“其中、其中的”。2、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3、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助词,其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4、复合词:【何其】译为“多么”。课堂训练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 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 童微伺其睡 【57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6

33、、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 22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我”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912 指示代词“那”“那些”】10、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 12、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其中的”;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415 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1617 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1821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

34、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表示假设“假如”;23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表示让步“尚且”;26、溱与洧,浏其清矣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729 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28、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032 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

35、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表示疑问语气。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B(他的 其中的 那 那 其中的 他,他们 我,自己 他,他们) 大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则或咎其欲出者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4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相同,相同 D.不同,相同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 1 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

36、,秦王恐 2 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 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 4 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 5 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 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 7 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 8 其一二。9 其是耶,其非耶?10 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 11 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 12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答案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