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一)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 有对话省略,承宾省略等。(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 面色灰死。(促织)(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1)是“儿俱,儿啼告母“ 母闻之,母面色灰死 “,这是主语承前省略。(2)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2、。 (4)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5)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6)是“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二) 谓语的省略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3、,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浪淘沙)(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1)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2)是“ 初为霓裳后为六幺“,(3)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之“ ,(4)是“途中遇两狼“。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三) 宾语的省略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语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1)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
4、如曰?quot;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廉颇)(3)具告()以事。(鸿门宴)(1)的前面有“船舰“,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quot;。(2)是利用上?quot;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补读出来是 “于是王召见蔺相如“。(3)是“具告之以事“。“ 之“代替的是上文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在文言文当中,省略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 是常有的事情。如:(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
5、指示王。“(廉颇 )如果补读出来,则(4)是“上使扶苏外将兵“ ,(5)是“使相如归赵“ ,(6)是“请吾指示王“(让我指给国王看)。(四) 介宾短语的省略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在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1)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6、。 (赤壁)(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根据上下文来看,(1)的“木格“是“贮“ 的工具,所以补读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这里省略了介词“ 以“。(2)的“境上“是“ 与燕王会“的处所,素补读出来应该是“ 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 ?quot;于“(3)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因为“ 汉南“的“刘豫州收众“的处所,也是省略了介词“于“ 。(4)的“捕鱼“ 是“为业“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以捕鱼为?quot;,省略了介词“ 以“。在文言文当中,更常见的是省略介词宾语。如:(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7)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8)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涉)(9)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10)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赤壁)把介词宾语补读出来,(5)应该是“盖以假寐诱敌“ ,(6)应该是“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 “,(7)应该是“与客坐谈“,(8)应该是“独守丞与义军战谯门中“,(9)应该是“待吾客与吾俱“ ,(10)应该是“权以之示群下“(“之“代替曹操的战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