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将整治万宁市港北小海生态环境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第 2088 号)省四届人大代表岑少霞主要内容:港北小海位于海南省万宁市的东海岸,东隔英豪半岛与外海相望,是全国最大的泻湖,总面积 45 平方公里,是周边 8 条小河流的入海河口湾,生态环境特殊,是很多特殊物种的栖息生长地,不仅在发展海水养殖、旅游开发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而且在生态建设,特别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中具有特殊价值。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港北小海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1、小海水质污染严重。小海上游的太阳河修建分洪改道后,注入小海的淡水流量骤然减少,水体交换能力差,水体质量下降,水质严重污染
2、。尤其是旱季,小海海水倒灌,太阳河下游村庄井水变咸,人畜饮水困难。并且部分村庄的井水锰、耗氧量和色度严重超标,致使当地因水污染而患恶性肿瘤的人明显增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环境恶化,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太阳河改道后,由于没有充足的淡水冲灌,加上港北小海咸水的倒灌,致使万城地区的北坡、新村、南星、群庄等村委会有 5000 多亩农田盐碱化,无法进行耕作;还有 5550 亩农田耕作由两造变为一造。3、小海捕捞和养殖业面临困境。由于小海环境污染严重,水质恶化,致使生长在小海内的物种大为减少,著名的和乐螃蟹、后安鲻鱼、港北对虾、北坡鱼利鱼等天然海产品已几乎绝种,海水捕捞业遭受重大损失。
3、造成港北小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当今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太阳河分洪,截断了流入小海的河流,流入小海的淡水骤然减少,原来流入小海的太阳河下游河道变成死河,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农田施放的化肥、农药流入该河道而进入小海,没有淡水冲洗及补给,造成水质日趋恶化。二是小海出海口狭窄,通道淤塞,严重影响泄洪、纳潮的水体交换。小海原有南北两个出海口。上世纪 70 年代,人工将北面出海口堵死,加上多年来的河流改道工程,导致注入小海的泾流量、纳潮量减少,进入小海口门的泥沙量增加,小海通道口门不断淤塞缩窄,严重影响了小海的泄洪、纳潮的水体交
4、换。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小海出海口将会被堵死,小海将会变为“死海”,后果令人堪忧。三是无序养殖造成小海污染。近些年来,小海周边虾塘开发养殖过热,小海内网箱养殖过多过密,造成小海水道堵塞,水流不畅,污染物多,水质恶化。四是小海周边的海防林等植被遭受破坏,土地荒漠化,雨量减少,影响了生态平衡。综上所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历年来连续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港北小海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果任其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住自然界恩赐给万宁人民的这块“风水宝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港北小海进行综合整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综合整治港北小海是小海地区人民多年来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近几年来,海南省政府对港北小海治理问题也高度重视,省领导曾多次亲临现场考察指导。鉴于港北小海生态环境修复和整治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意义很大,而且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仅靠万宁市的力量是无法承担的。为此,我们建议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将整治港北小海生态环境列入省“十二五”规划,使港北小海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整治成为全省的一项工作列入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