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你学会 Real English 地道英语一位大学英文系学生四年内的觉悟没有什么比在国庆节发表这样的文章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希望读者能够在空闲的这一天耐心看完这篇文章,我相信这会给读者带来不是一般的,而是颠覆性的惊讶。好,开始了,我喜欢简单粗暴的讲解。1.忘记你的母语很抱歉告诉你们,如果你们看到英文或听到有人说英语时,第一反应是想它的中文的话,那你们不是在学英语,至少不是真的英语,不是地道的英语。学英语的第一件事,也是最关键的事是忘记你的母语。也许有人,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会反驳道:我们不能忘了为什么开始!显然,他们学英语的目标就只是当个翻译,即使是机械的翻译也无所谓。其实,每个学语言的人,对语言
2、习得都有自个儿的想法和独一无二的理解,并不是说同一所高校出来的人,其语言修养是同等的;相反,语言的水平完全在于个人修炼。笔者是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绞尽脑汁想,为什么中国学生会看到英语想中文?笔者为什么也会这样?人家外国人学英语说英语时候绝对不可能想到中文的,那为什么国人会这么自作孽,先想中文,然后又在大脑里把这些片段式的文字组成中文句子再理解呢?更加可笑的是,国人在脑海里用汉语组织好语言,然后把形成的中文句子弄成英语,最后说出来。问题来了,把中文弄成英语的过程永远是最辛苦,最麻烦,最不快速的。这也是造就国人为什么学了十多年还掌握不了地道英语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思考方式不正确。如果有读者看过笔者在
3、空间发表的其他关于二语习得的未完成论文,一定会赞同和渴望笔者的这种纯正的英语思维:很多中国学生,看到词汇,先想中文,然后组织成句子,然后根据这个句子反射回答的句子,接着把自己想要说出来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文再说出来。这个过程是走了一个大圈儿的思维方式,是很傻的,不科学的。同样,十多年来,中国所谓的权威教师教导我们,他们每每教一个新的单词,就要我们记忆它的中文意思。其实这样的学法是不正确的。尤其是遇到新的动词,副词,和形容词,尤其是遇到高档的词汇,笔者认为更加不应该记忆它的中文意思,反而应该通过我们高中以前的英语基础,利用低级单词去理解高级词汇。但是名词除外,因为晦涩的名词,我们只有透过中文去理解
4、。而更具体的词汇学习方法,笔者在下面章节有所提及。根据笔者的语言学理论,最快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英语思维学英语说英语。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在美国纽约街头,你看到的只有英文,路人全是说英语,你听到的还是英语,那你还有什么理由用汉语思考?你用汉语思考谁在乎?谁知道?也许整条街只有你一个人用汉语思考,其他外国人用英语思考,尤其是本地人。大家为什么学英语?无非就是感受外国的文化,用地道的英语感受异国风情,跟地道的外国人自由畅通的用英语交流,是这样吧?学英语最根本的就是交流。既然这样,我们何不直接用英语思维呢?好,如何忘记母语?下一次读者在听读英语的时候,第一件事做的是不要再把每个单词翻译成汉语,
5、先把这个单词,是英文单词在脑海里以英文字母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透过简单句去理解,去感受其英语意思。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分析:笔者在大学一年级是用陈旧的思维方式学英语的,也就是汉语思维。二年级开始纠结怎么学英语才是地道才是最舒服的。现在,笔者能够用英语思考,看到英文听到英语的瞬间,想到的已经不再是汉语,而是说者的那个英文句子,No Chinese. 在大学学习期间,笔者发现很多所谓的大学英文系教授,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本应该从上课铃响到下课打铃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英语,给学生提供一个说英语听英语的环境。结果呢,他们大多数在两个小时的教学中,说英语还没有满一个小时,就是第一节课快结束时候,
6、突然说起汉语来,接下来就一直说汉语。他们也许在开学开头几节课说英语,用来吓唬学生,向学生炫耀,到后面还是说汉语去了,尽管他们做的 PPT 是英文。那些英文系教授,不是全部,只是在打着教英语的旗号,用英文做的 PPT 向我们用汉语传授一种外国文化,仅此而已。他们是教英文而不是英语,教的是一种文化而已。但也有好几个教授坚持全程用英语表达,这些都是笔者敬仰和学习的模范。其中一位笔者敬仰的黄教授批判说,英语学习中,文学确实重要,但不是全部。对于初级英语学习者来说,尤其如此。最重要是语音,词汇,句子,英语思维。曾经有英文系的学生向院长(美国籍的)抗议并申请更多的外教去教英文系学生,因为 90%的英文系教
7、授都是中教。结果呢,个别元老级别的中教就站出来说,外教会教你阅读么?外教会教你如何考八级么?外教会如何教你过四八级的口语么?外教会教你语法么?不会!然后就这样保住了他们的金饭碗了。笔者也只是把看到的和知道的一五一十呈现给读者看而已,表喷笔者。T_T2.采用原版外文教科书根据笔者的语言学理论,当我们开始用英语思维后,必须采用原版外文教科书来学习地道英语。为什么?国人不是纳闷自己不能说地道英语,不能理解那些俗语啊,美语俚语啊,固定说法啊,以及那些隐喻的修辞表达法么?那最简单直接的就是直接用外国人的教材。因为原版外文教材能够还原外国人学习的情景,提供的是最直接最地道的 English-speakin
8、g environment。笔者把自己创造的这个语言学理论首次运用到自己身上,所以笔者在过去两年学习的是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中小学原版教材。接触过西班牙语的语音学习后,笔者也发现,美国很多教材都是双语的。就是英语和西班牙语。难怪那么多美国人都会说西班牙语,毕竟那里南美人不少。采用原版外文教材的另外一个原因,根据笔者的语言学理论,我们需要用原版教材帮助我们形成一个 English-speaking Context, 就是一个只有英语存在,没有汉语的语言环境。而且原版教材,更能刺激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真正的外国文化,地道的异国风情。所以,笔者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旷课,缺课,逃课,四年级时候甚至缺考,
9、就是挂名课程而已。大部分时间,笔者跑去自学自修美国原版教材去了。那如果有读者不明白意思怎么办?用英英字典查阅。笔者相信,很多读者都明白 beautiful pretty Good-looking 之类的简单词汇了,但是很少用 stunning gorgeous fantabulous(slang:fantastic-fabulous)云云。所以,读者是有一定基础的。根据笔者的语言学理论,读者可以直接运用早年中文和英文建立的这些语境连接去接触和学习更高级的词汇和句子。分析:笔者在大学英文系学习过程中,发现学校给我们用的教材 60%都是中国人编写的。我晕,告诉你们,这些教材的语言简单浅显得要死,都
10、不是地道的英语。唯一让人感到高大上的是那些又长又臭的专业术语,如generalization, deconstruction, reiteration 之类(相信读者看到这些学术词汇必定吐槽)。他们写的英语很简单,而且不地道。何出此言?关键的是里面地道的英语表达法不多,就是那些固定词组固定搭配,也没有俚语,也没有俗语,全是生搬硬套的简单句,复合句,而且很多运用了大家高中经常用的 which, so that, in order to 一大片。我晕,读者想知道笔者如何学习么?我直接给你们看我都在用什么教材吧。( 其中最后一张是大学四年全部英文系教授的资料)笔者认为,国内大学的英语教育是本末倒置的
11、,因为进入大学英文系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莫说用英语思维去交流了,就连看文章都吃力的。然后,大学英文系学什么去了?学十九世纪文学,二十世纪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翻译,语篇分析,口译。顺便提一下,笔者在大学四年中确实跟老师学到一些科学实用的翻译手法,但是翻译只有在对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以及对两种语境都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如果把每个单词的中文意思记下,然后一一对应的翻译,就算读者能够翻译,那也不算最舒服的翻译来的,是机械的,而且吃力不讨好。笔者在上面谈到的美国中小学教材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国内英语教育绝少涉及的词汇和情景,而这些在美国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可以说,笔者很大一部分
12、词汇是在那些原版教材中汲取过来的。曾经有一个三年级的学妹跟笔者说,她感觉自己在英文系词汇量是多了一点,但学院老是在纠结学生如何写论文,如何记住国际标准的格式,感觉自己一直是在吃老本,吃高中英语的老本,英语的真实水平停滞不前。笔者也很高兴和欣慰能有学妹与学长的想法相似。3.关于英英词典这也是让广大中国学生头痛的一点。学英语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字典呢?国内教师最喜欢权威,一直推荐用权威的牛津英汉英英词典。先说说笔者自己吧。大学一年级用的是朗文的英汉词典,大学二年级就摒弃英中转战英英了。因为那时起我迫切地想要学会英语思维,便逼迫自己用朗文的全英美语字典,通过句子理解单词。现在,笔者查字典都是英英的,不过
13、是电脑软件来的。笔者的电脑词典不联网就有十六万的单词量,没错,是十六万。笔者一直不赞同用电子词典,因为解释不多,不全面,也不专业,有的还花费一千多块呢。笔者聪明,花了一千块钱买来二手九成新的十寸上网本,当做电子词典用。笔者的私人电脑词典,类似电子词典,虽然不小,但也不大;唯一不一样的是,笔者的电脑词典解释全面,用语地道,有俚语也有搭配更有区别说明,跟纸质版的词典是一一对应的。笔者大学头两年青睐纸质词典,一直坚持用纸质词典,因为纸质的有学术感。就像芮成钢(笔者偶像)说的,熟练了后翻字典常常一翻就是自己想要的那个单词或者是附近几页,毕竟单词按字母表排列的。下面介绍笔者用过的字典,一共十一本,全是纸
14、质的。在美国,从权威性和流行程度排,第一是 Webster 韦氏大学词典,然后是美国传统词典,还有就是麦克米伦词典。如果有笔者想用卫士大学词典或美国传统词典但又不能看懂其音标表示法的话,可以问笔者,能解答能帮上的笔者尽量帮。因为韦氏大学词典是采用美国那一套音标表示法,具体如何,读者可以查看下图最后一张,跟国际音标中的英语音标对比一下。如果有读者想要提高口水水平和培养地道的英语思维,建议用柯林斯高阶词典,英英的比较好,用英文解释英文,没汉语意思了。笔者现在借助袖珍十英寸电脑查看的是韦氏大学词典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但是这些词典不是万能的,例如柯林斯词典,看多了会有头晕脑胀不知所云的感觉,因为太口语
15、化,全是句子解释词汇。因此建议两三种词典混着用。以下就是笔者的纸质词典(现在送给 12 级的学妹们了)还有在用的查词软件。分析: 十多年来中国教育者给我们看的那种英汉词典是具有极大误导性的。何出此言?笔者赞成记忆外语名词时候透过汉语记忆,毕竟大家不在国外出生,没有那种语言环境的概念,但是透过中文可以在脑海形成那种语境。对大多数学子而言,大家记住的只是那个中文文字,如此做法过于肤浅;相反,大家应该记住的是那个语境,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看美剧英剧外文电影时候看到的生活场景,然后借助汉语记住它,是记住情景而不是中文。至于动词,笔者认为,正是那是中国教师教我们看到动词副词小品词就看它们的中文
16、意思,导致我们那该死的汉语思维的形成。笔者现在看词典,除了少量名词其他全是看英文解释的,尤其是动词和副词。笔者是透过其英文解释去理解新单词,并尝试自己翻译,因为我们要解释给外行人或不懂外语的人听。可是,做到用英语思维的唯一代价是,暂时忘记了母语,感觉就想自己真的生活在国外,坐落在美国繁华的华尔街上去看整个世界(要是有读者购买了美国或英国的原版地图,一定会发现,人家的地图中心不是中国雄鸡,而是美国大陆或是英国大岛。难怪西方人称中国为东方之国。光从地图就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人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考方式,看世界的角度也是独一无二的)。此外,笔者惊人地发现,很多读者多年来被要求记忆的某个动词的中文意
17、思,都是其中一个意思的,往往动词都有三个以上的意思;更加有趣的是,这个意思往往是在字典中排列第三个,不是第一个。实际上,字典中动词的第一个意思才是 native speakers 在日程生活中最常用的,反而我们的教授没有重视,每每遇到新单词,就只光教大家最后一个高级用法,还没走路学会就急着跑。结果呢,我们被训练成会所谓很多演讲内容却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自由交流的英语哑巴。这,在笔者认为,也是国人不能够 speak and think in real English 的深层原因之一。4.如何学习单词 提高名词的词汇量国人学习英语十多年,苦恼于背单词,因为老师整天灌输单词就是语言大厦的砖块,砖不够多你
18、怎么建大厦。其实,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和狭隘的,尽管笔者也很重视单词的积累与学习。笔者认为,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应该看重的是大厦建造的每一层。读者试想一下,一座大厦,假如有一层只有几块砖或者两块砖的话,你上下层就算你有一百层完整的,即句子,你整座大厦都是岌岌可危的。读者学习和记忆的不是单词,而是单词跟其他词搭配后形成的用法。简单来说,笔者记忆的是某单词常用搭配的句子,然后经常诵读。拿下面的单词 plunge 为例,如果大家老是只记住它往某处掉下这一动作,那么永远也无法造一个类似词典里的那个例句 Oil prices have plunged to a new low. 还有,国内中教大多
19、教我们单词的特别用法,其实,笔者认为每个单词在词典中的第一个注释才是最最最重要,最应该掌握的。为什么?大家学英语不就是想要能跟外国人正常交流,聊生活话题么?人家词典的第一个注释就是生活中最常用也是最常出现的。而且,每个单词的头三个解释往往就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希望读者以后在查单词学习新单词的时候,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查看第一个注释并掌握它。在此基础上,熟悉了再看第二个注释,最后才是特殊用法。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没有学会走路就急着跑步。这跟大家大学以前用的新华词典类似。打开新华词典,大家也会发现很多字有三种以上的用法,而第一种意思的用法是最最最普遍的,往往前三种意思就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需
20、。笔者猜测,外国人查看中国的新华词典也是如此学习的。记住,语言的学习不仅在于积累,更在于循序渐进。这种循序渐进比起大家在低年级时候学习数学是一个样的。笔者还记得小时候数学老师说,数学的学习总是一环扣一环的,你断了前面一环,就很难接下后面一环,或者你前后两环都很牢固,就是缺了中间一环,那你的数学学习也是很揪心和痛苦的。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及到中国人生活所需的汉字四千足以满足日常交流所需,若要进行学术学习和更深入的文化研究,则八千汉字的储备量就够;而西方人学习的英语则需要八万词汇量才能够达到阅读报刊新闻和收听广播的要求。可想而知,大家要努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大家想记忆想学习多少新的英语单
21、词英语词组都不为过。笔者建议,学习的词汇量应该分门别类,涵盖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学,新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计算机学等方方面面。如何提高词汇量。根据笔者二语习得的理论,要想培养地道的英语思维,首要就是在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建立起生活上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知道事物名称之间的中英文。怎么学习记忆?笔者是用大家小时候最笨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抄写新单词,上面是英语下面是汉语。唯一不同的是,笔者在每天抄写一行的三十多个新词之前,都会用软件查阅其意思,真的看不懂英语解释时候,或者看懂了,自己也不会翻译或找不到一个好词去表达,这时才看一看汉语意思(笔者不是一点汉语都不看,只
22、是借鉴前人犀利的中英互译水平而已)。笔者认为最难学习的是形容词,由于拒绝看中文意思,所以笔者在过去经常用心去理解句子的意思,想象自己站在美国曼哈顿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周围全是英文,人们说着英语的外国场景。不用解释,笔者死过去死过来总算理解了。那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要是有读者能理解就好了。因此,现在笔者学习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其它小品词均只看英语解释,完全就像native speakers 一样学习自己的语言。大家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如何咿呀学语的么。如果记得的话,不妨模仿一下就理解笔者所言了。这里笔者顺便提及一点,其实学习新单词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音软件发音,大家跟读。笔者询问了一些英文系
23、的同行,问如果不给你音标,你还会读一个生词么?或者说,你还会有什么办法去学习一个生词?很多人都说,如果没音标我真不会读。呵呵,笔者的其中一个原始方法就是软件发音,然后直接跟读,这才是学习语言最最简单粗暴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如果有读者留心看,看到笔者这部分谈论的是如何提高名词的词汇量,而没有动词,副词或小品词。没错,笔者着重的是学习大量的名词词汇量,目的就是帮自己建立汉语环境和英语环境中事物一一对应的关系。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纯正的英语思维。以下就是笔者每天的训练量,笔者并没用刻意去背诵,因为背了又忘。笔者只是每天抄写,学习新单词,不知道的事物就通过百度看图片学习记忆。其实,我们要
24、提高的是名词词汇量而非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就拿动词来说,就是因为国内教师十多年来教导学生,见到一个动词就记忆它的中文意思,结果学生看到动词就想中文,久而久之,所谓的汉语思维就是这样形成的了。这也就是造就千千万万国内学子学了十多年还是哑巴英语的因素之一。大家设想一下,笔者记忆某一动词 facilitate 是 to make it easier for a process or activity to happen,而很多读者是记忆它的汉语”使.容易”,结果可想而知,笔者的思维是英语的,而读者的思维很多是汉语的。就是从一开始就是汉语,导致后面的句子学习全是汉语。大家有没有想过,人家外国人学习英语
25、,会想中文的么?他们完全是靠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去理解去体会。大家学习英语就是想感受那种外国文化嘛。但是,用英语思维也有它自身所需付出的代价,就是暂时忘记了母语。希望读者能跟笔者一样疯狂,疯狂到把英语当做了自己的母语,所以不再去介怀自己在学英语时候脑子里没有中文,感觉自己就不像个中国人一样(相信阿拉,笔者自己也曾有一段时间纠结于要不要暂时忘记母语去学英语,最后还是下铁心迈出第一步,也就是笔者第一章撰写的要点)。5.关于听力笔者很负责任的告诉各位读者,我们学语言的,玩听力从来都是精听,没有泛听的。笔者打赌,没有一个人在听收音机时候不是为了获取信息的。既然连 native speakers 听新闻的时
26、候都挺认真的,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呢?其实大家听新闻的时候,就抱着玩游戏的心态去听就好,最关键的是全身放松地去听,听到什么就理解什么,听不到就跳过。笔者现在听 CNN 或 FOX News的时候可以很舒服自由地听了。因为笔者是用英语思维的,所以听力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英文单词英文词组和英文句子,完全是靠自己理解。如果没有被要求做翻译的话,那笔者的思维世界也是英语的,很抱歉。那生活中存在泛听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泛听是你不想听或没打算听时候无意中听到才算是泛听。例如,你走在校园步行街上,然后有学校的广播在播放 FOX News 或NBC News,接着你无意中听到一个关于 What Nort
27、h Korea wants world to see? Get a glimpse of a country that looked itself away from the outside world. 这样才是泛听,但是老实说,生活中泛听的情况很少很少。大家设想一下,大学生活那么忙,学生走在校道上都是飞奔疾驰的,谁会有闲暇呢?就算有,这样的时候也不多啊,对吧?所以,劝解读者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听,要有一种追求内心最细腻英语的心。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千万表贸贸然地做听力,或者一天四五个小时开着音频但灵魂出窍去见周公了。因为如果没心思做,或者不想做,或者感觉疲倦,还逼迫自己做听力,那样出
28、来的效果是零。在过去四年的英语修学中,笔者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很简单又貌似很愚蠢的问题:What if my mother language is English instead of Chinese? What if I can tune in NBC News and speak English like a native speaker? 有一个中国所谓的教授在课堂上跟我们学生说,如何提高英语水平呢,如果你要提高你的英语水平并且提高翻译能力,你的中文必须比你得英语还要好。笔者认为这样的谬论把学生推进一个无底洞,致使学生听到英语就想到汉语,简直就是汉语思维的终极版。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中国学
29、生一辈子都无法享受外语带来的内在魅力。笔者曾经在表弟家呆的时候,遇到此事。那时,Obama 总统在电视上发表演讲,然后外婆就问:” 你听到他说什么吗?知道什么意思么?” 然后笔者就蒙了。为什么?那时笔者真的一句都听不清楚,跟很多中国学子一样,只能捕捉到单词,都是零零星星的单词,因为跟大家一样,笔者听到单词就忙于把它弄成中文;而句子就一句完整的都听不了,最多就只是个别词组,而且完全是靠翻译那些捕捉到的关键词成汉语再自己组织语言理解。多费劲啊!那时笔者才发现,我们要做到的是用英语思维,把语言原原本本地还原在脑海里,然后像那些留学海外的非美裔公民一样理解和学习英语。还有,笔者在大学四年的一次课堂上,
30、有一位教 philosophy 的美国教授Kelly,他跟我们说,你们现在有收听 CNN 或 NBC 的新闻么?或者只是通过网络看 CNN 的新闻报纸也好。因为,你们都会英语,假如不直接把它用在媒体交流和理解上的话,不借助 English 去获取外界信息,我觉得挺浪费的,也很难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我建议你们每天都坚持收听或收看 CNN 和 NBC 的国际新闻,这样,我相信大家的英语在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有质的飞跃了。就是从那以后,笔者每天都收听和收看 CNN 和 NBC 的国际新闻,尤其是美国新闻,把自己想象成是三分之一个美国人(因为笔者同时在考日语 N1,国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早已通过,所以感觉自
31、己每天在三个国度里穿梭行走,异国风情的感觉就跃然纸上了) ,现在,笔者终于可以顺畅地看新闻了。大家可以设想,如果自己整天老是在啃读教材,而不关注新闻,那么自己学到的语言是死的。同时,我们收看英语新闻的时候,也就是在牛刀小试,测试自己能够看懂多少,同时也是在学习,看到新的单词查一下,了解一下,但不需要记忆背诵,可至少认识它和会读出来。笔者高中开始才看中国的新闻报纸,那时才感觉,自己的汉语水平多么烂。然而就是经常阅读报纸(那时报纸一元一份,内容涵盖军事政治经济娱乐,看得真不够过瘾呢),笔者从报纸上学习到了很多新的词汇,了解到国人语言的发展,同时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自个儿查新华词典的频
32、率也变高了。同样,笔者阅读 CNN International News 后,也会遇到很多生词,可笔者不再畏惧了,反而像学汉语一样,噢,这个名词不懂什么意思就查了一下词典。汉语只需要掌握 4000 的词汇并知道 8000 字就可以日常生活交流了;可英语要有 80000 的词汇量,那只是一个 native speaker 的基本要求而已。笔者不是很喜欢学校的混住宿舍制度,尽管在这样的宿舍里可以遇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人,但是不能跟同行的人很好地交流,总是孤军作战,所以需要我们学子成为一流的学神,而不是学渣。笔者在宿舍学习期间,有一个医学院的学生( 本校医学院实力不错)问笔者,那时他在看死神,他问:
33、”你现在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么?都是生活化的对话,不复杂的句子。”笔者那时确实很惭愧,真的听不到多少,就算听到也只是单词,然后又想到它的中文。原来,对于外行人看,他们要求英文系学生要做到的就是能够用英语进行正常的日常交流,并且能够像 native speaker 一样去思考,去听到和听懂人家甚至是电影的对话。这一事更加让笔者确信,忘记自己的母语,专心致志地运用纯正的英语思维是无可厚非的。其实,语言的习得无非就做好两件事就够了,第一是听力,是首要也是基本的,第二是口语,是技能的升华也是必需的。四年的修炼,让笔者感觉到,每一个语言习得者,其本身都是一个艺术家,至少要朝着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靠拢。6.
34、关于口语的训练和语音语调的修养首先纠正一点,口语的训练不是盲目地模仿疯狂英语那样大声读大声喊就可以的了。因为大家都是不是 native speaker,所以最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就是跟读。还记得小时候咿呀学语,大家都跟着老师诵读么?对了,笔者建议的是跟着影视或音频的素材去模仿。针对日常交流的对话,最好有一本外国人的对话书籍,然后用暴风影音(可以断句暂停的)一句一句跟读。还有可以跟电影或美剧或英剧的对白跟读。读者在训练口语的时候,会选取一部没有看过的电影,然后一句一句跟读。所以,一部只有一个半小时时长的电影,笔者就会花一个下午,一杯咖啡,宅在宿舍里训练。遇到生词,查一下,看一下用法和例句,透过英文
35、理解英语,然后就转战下一句。然后有同学问,这样好没意思啊!看电影就一直放嘛,干嘛放放停停的。这,就是笔者跟其他一般英文系学生的差别了。电影是口语训练的最佳材料,尤其是那些生活化的电影(笔者唯一追看的美剧是(dropdeaddiva),因为里面的对白有升降调,有疑问,有陈述,偶尔还有一两句文学名著的引用,当然还不乏俚语俗语之类的。例如,Its not the 31st flavor!(Its not an experiment for you to play around)这句话可以追溯到另外一部电影Supersize Me(超码的我),片中有一个世代卖雪糕的家族,谈及到他自己创造雪糕的三十一种
36、口味。把一部电影拆分到一句一句地念,尽管很累很苦,但也很有趣很好玩。笔者如果听不清或跟不上某句话时候,就会不停地按左键即倒回键,重复听重复跟读一句话,这样就会耗费很多时间,但是彻底听到一句话真的很爽,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当有了跟读的基础和底蕴,知道外国人如何诵读的时候,大家就可以每天清晨到草地上大声朗读,但不需要喊。学语言的切记要保养好自己的嗓音,平时也少吃或不吃辛辣上火的东西,也不经常大喊大叫。保养好嗓子,当有需要自己的时候,适当显露一下自己的实力,这才是一个有修养的语言习得者,甚至是语言大师的所为。笔者只是想强调,国内很多学子由于考试的缘故,缺失了跟读这一关键而又首要的环节,就算有也只是跟
37、读一些中国人弄的磁带,结果就没听过美国人或英国人说话就自个儿练习。这样就算天天训练也只是自己的口音,没有跟读,没有模仿的过程,是无法练就一口先别说纯正,但至少是好听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此外,口语的训练需要每天定时进行,训练的时长也是严格固定的,一般是十五分到二十分就够的了。有的同学第一天训练了一个小时,结果第二天就觉得累了,不想干了,然后缩减到五十分,第三天半小时,第四天剩下十五分钟,一个星期之后干脆像戒烟戒酒一样戒掉了。所以,口语训练的频率跟吃饭一样,少练多次。除了平时的十来分钟口语训练,大家在阅读原版教材或 CNN 或 NBC 的新闻时,也可以随兴地把一段话读出声音来,看看自己的试读能力
38、如何,好比音乐家也有视奏一样。当读到口渴了,喉咙痒了,或者不渴不痒只是不想读了,就马上停下来默读。笔者就是经常做这些小事,貌似很傻也作用不大,但是就是这些点点滴滴,一口美式英语练就了,也培养了语感;甚至在收听英语新闻的时候,笔者会有那种自己就是那个播音员在播报一样的感觉,自己也觉得很神奇。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笔者开始抗拒上中国教授的英语课,不,应该说是英文课。目的就是不想让自己受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音语调的影响,荒废了自己苦苦训练的美语。笔者自个儿地跑去学校的 Center for Independent Language Learning,去跟一个美国人学习英语和日语。在那里一年多的口语训练中,
39、笔者练就了见到英语就想读一读,看新闻,看累了就开口朗读一下的习惯。久而久之,笔者的英语思维便形成了,果不其然,真的不是一天两夜就完成的,是一天一个脚印,一次一点训练上去的。7.关于翻译和口译笔者认为啊,翻译只有在译者对 source language 和 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境和两个国家的文化都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才得以实现的。如果单纯靠记忆汉语去记忆英语句子,这样的翻译是很机械,很呆板的,完全是靠背功维持,很多时候都不是靠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给他人听,这只是一种机械的条件反射。理论上,在美国对同一语境有其一种表达法,在中国也有其相对应的表达法,但是如果你把某个美语句子翻译成汉语,一
40、对一的,你会发现牛头不对马嘴的。例如,在美国有这样的习惯说法,There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cat.大概中文意思是做事不仅仅有一种方法。用地道汉语来说(在安徽学到的),杀猪各有各的杀法。又例如,在中国,描述被害人被行凶者用大砍刀从右上角砍向左下角。笔者是很自然的说,The victim was slashed from top right to bottom left by machete. 句子貌似很普通,但是在中国,人们是先说左右再说上下,在美国,人家是先上下后左右的。如果没有接触过美国教科书,或地道英语,译者很可能说什么right top 和 le
41、ft bottom,这样让西方人看了感到 awkward 的表达法,在国人的书写中经常看到。这是因为,国内学子很多没有接触地道的英语,没有模仿的模板,然后自个儿的无中生有,单凭汉语思维去学人家的语言,简直是对他国文化和语言的亵渎。就好像学日语把人家的主题和主语混来混去,自动词他动词乱用一样。当译者能够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游鱼得水般运用和对话时,被要求当他人翻译员就可以完全根据意译的方式去翻译,而且翻译的很顺畅,完全不需要国内的什么新东方和疯狂英语的超级背功。笔者当初真不明白,明明语言习得本事是一件很有趣很快乐的事情,结果到了中国人这里,被教授们弄得那么辛苦,何苦呢?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们不
42、是在教语言,他们是在讲授文化和文字,仅此而已。纯正的口译表面上是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两种语境的交替使用。其实大家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先不要去试着翻译,因为这样根本不是在学语言,简直就像机器一样。如此一来的话,永远都没法切身感受英语本身作为一种语言的魅力。笔者认为,学习英语应该利用英文本身去理解,去想象外语的环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被异国风情包围时的那种奇妙之感。一旦读者在阅读某句英语时,把每个单词都弄成汉语,那就死定了。就是因为那是中国教师每每看到句子就叫学生去翻译,导致学生永远都没法用语英语直接去理解意思。但这句话有些绝对,因为笔者高中时候认识一个来自北京的转校生,她就是用英语思维学习英语的,人
43、家北京的教科书词汇量简直就是广东那些英语书的五到六倍。笔者深感教育在地区的差异性;这在音乐的发展上也同样如此,笔者荣幸地担任学校管乐团的其中一名鼓手,代表学校去上海参加比赛的时候亲耳听到真正的音乐。所以啊,大家学习语言还是得加把劲,不要满足于战胜周围的小伙伴,而是要跟一线城市的佼佼者学习和竞争。笔者已经二十出头了,可是还记得十一岁时候,语文老师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永远要记住,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就要切记戒骄戒躁。笔者同样希望,广大英文系的学子,或者是学语言的达人,不论是学西班牙语,韩国语,日本语,法语还是葡萄牙语,都严格要求自己,每天进行口语和听力的学习,一天学一点,一次学一点
44、,一点点学精学透,感受语言最细腻的地方,终有一天,一定能够像本地人那样脱口而出,畅所欲言的。笔者最近参与日语协会的宣传工作,在自己被要求使用日语交流的时候,笔者发现根本没时间让自己想中文,感觉自己就像在日本生活一样。这事更加肯定了笔者自己的想法,没人要求你想汉语,你就老老实实用别国的语言。还是那样,第一要忘记自己的母语,即汉语,但也只是暂时的而已;第二就是用该国语言的思维(说英语就用英语思维,学日语就用日语思维),把自己想象在那个国度生活一样,仅且只能用那种语言。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当翻译这苦逼活的,真想不到国人教导的那种汉语思维一直拖累着自己前进的步伐。还有,最近有个学妹说到自己用什么百词斩
45、或开心词场背单词。笔者觉得这样的方法还不够简单粗暴。笔者是看英文解释的,外国人怎样学他们自家的语言,笔者就是怎样学该国语种。尽管网上那种背单词的方法貌似很给力,又用什么联想法啊,词根法之类的,例如把 deposition 拆了还几份变成 de 和 posi 和 tion,然后还给这三部分赋予其相应的汉语意思,到后来还是回归到汉语去了。但笔者不可否认其犀利的联想力,把那么多看似无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翻译或者是口语永远是语言习得的高级阶段,等到大家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听力水平达到近似 native speaker 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畅通翻译并意译的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那种自然流露,句子啪的一
46、声从脑海里蹦出来的感觉很是过瘾,超痛快的。结语:各位亲爱的读者,十分感谢你这么有耐心地看完笔者的这篇文章。如果你把上面的全部“ 分析 ”二字改成“吐槽”二字,相信大家不难发现笔者也一样对中国的这种哑巴英语教育方式极力反对和反感。但是,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很多外教教育我们,尤其是历史学家,教育我们知识或历史不应教育国民如何去恨;相反,是教育普通人如何去借鉴历史,如何去思考,如何根据以往的经历去指导自己然后更好地去生活和学习。笔者在跟从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李 Chenhui 老师学习法语过程中,由于法语在中国不多听,其语音辨析度也不高,笔者就经常跟读录音,并且看法语新闻,然后就发现,虽然老师教的
47、还是哑巴法语,但是只要作为学生的我们把它马上用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新闻的阅读中,效果马上出来。同样,笔者在大学期间选修日语时,虽然考试不是班里最高分,但可以自信地说口语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原因就是笔者一边学,一边用日语来看日剧 Legal High 和看 FNN 的新闻报道,新闻有的是纯文字,而有些是有视频下面也有新闻稿的。现在,笔者能够用日语作自我介绍,阅读新闻和看日剧了。顺便提一下,刚刚提到的那部日剧,里面的日语很地道,大量使用了敬语。若把它作为模仿的素材来学习日语,实为不错的选择。说了这么多,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大家不要被学校学习语言的条条框框锁住了,一定要跳出课本,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并轻
48、松地去感受语言的魅力。若整天纠结语法(笔者混过语法课后,除了通读了三遍语法书后就没再研究语法了,而是直接去阅读运用),不去看新闻读报纸,那么语言的水平是几乎停滞不前的。笔者运用大家小时候学习汉语的方法,直接去阅读新闻看新闻读报纸,语法在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教导笔者;就像本地人那样简单粗暴地交流,根本不用考虑什么的,就把自己当作是 native speaker 一样去学习和生活,完全没有压力。请读者们牢记,学习永远都是自个儿的事,也许老师教得不好,或教的不多,但是我们可以自个儿去上网看视频去学习。就拿笔者自己开刀,笔者在学校旁听韩语课的时候,那个老师虽然在韩国呆过,但是教学水平真的不尽人意。有很多
49、学生跟我说,那老师在语音上不太重视,说的语法也不多不够系统。确实,那也没办法。他在韩国六个月就学会韩国语,从初级班直接跳到高级班,过了韩国语考试中级。那只能说明他学韩国语有天赋,但不代表适合教学。很多很会教学的老师口语水平都一般甚至很不好。这种现象有时也会让笔者摸不着头脑。但是笔者还是坚持旁听到最后一节课,学完那老师教授的所有课,自个儿查单词跟录音读。那时候的韩语班第一节课坐满,后排还有十来个站着,结果到学期末只剩下一半人,大多数都是选修了课程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的。所以啊,学习永远是自个儿的事,自己负责,自己去摸索。老师教的不好,老师教的少,没所谓,没问题,咱们自个儿去学就是了,自个儿去领悟。最后,笔者就用 2013 年英语专业八级试题的 mini-lecture 中关于 What Do Active Learners Do?里的一两句话。Active learners understand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 must come from within. It is only when students accep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learning that they can truly be called active lea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