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州医学院 眼科学简明笔记 麻醉学院 2009 级 3 班 王 芷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1 第二章 眼科学基础 第一节 眼的组织解剖 视觉器官:眼球、眼眶、眼的附属器、视路、眼部相关血管和神经。 一、眼球 由 眼球壁 和 眼球内容物 构成。近似球形,前为角膜,其余大部分为巩膜。正常前后径出生时约 16mm,成年为 24mm。 (一)眼球壁 外层 纤维膜 ,中层 葡萄膜 ,内层 视网膜 。 1、外层 : 主要为胶原纤维,角膜和巩膜组成的外壁,起到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态的作用。 ( 1)角膜 (前 1/6) 横径 11.512mm,垂直径 10.511mm,中央
2、部厚度约 0.50.55mm,周边部厚度约 1mm。 组织学 从前向后分为: 上皮细胞层 :再生能力强 ,修复快且不留瘢痕 ; 前弹力层 :易损伤 ,不再生; 基质层 : 损伤后修复会造成瘢痕; 后弹力层 :易再生 ,具有角膜 -房水屏障功能 、维持角膜的透明性; 内皮细胞层 :不修复。 生理特点: 透明性; 无血管 ; 感觉神经丰富。 生理功能: 眼的主要屈光介质,相当于 43D 的凸透镜 ; 防御功能。 ( 2)巩膜(后 5/6) ( 3)角膜缘 角膜巩膜移行区,解剖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所在部位,临床上为许多 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 ,组织学上为角膜干细胞所在。 ( 4)前房角 是房水
3、排出眼球的主要通道,可见一下结构 Schwalbe 线、小梁网和 Schlemm 管、巩膜窦、睫状带、虹膜根部。其中 Schlemm 管是围绕前房角一周的房水输出管道。 2、中层:为葡萄膜,又称色素膜,富含黑色素和血管。由前到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 1)虹膜 圆盘状膜,将眼球前部腔隙隔成前房与后房。中央圆孔为瞳孔,直径约 2.44mm。 由基质层和色素上皮层构成:瞳孔括约肌环形分布于基质层内,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作用;色素上皮层前层分化形成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司散瞳作用。 生理特点: 丰富的三叉神经纤维网,感觉敏锐; 组织血管丰富,炎症时以渗出为主。 生理功能:通过瞳孔缩小
4、、放大,调节入眼光量,保证视网膜成像清晰。 ( 2)睫状体 主要由睫状肌和睫状上皮细胞组成。 前 1/3 称睫状冠,内表面有 睫状突,为分泌房水部位 。 生理功能: 形成房水; 睫状肌舒缩,调节晶状体。 房水的功能: 维持眼内组织代谢、提供必要营养,维持正常功能, 并带走代谢废物; 维持、调节眼内压 ,进而维持眼球结构完整性。 房水循环途径 : 小梁网途径 : 睫状体 后房 瞳孔 前房 前房角小梁网 Schlemm 管 集液管 和房水静脉 巩膜表面睫状前静脉 血循环; 葡萄膜巩膜途径 ; 虹膜表面隐窝吸收 。 ( 3)脉络膜 生理特点及功能: 血供丰富,调节眼部温度; 含有丰富的 黑色素 ,起
5、眼球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 3、内层:为视网膜。 视网膜 后 极 部有一无血管凹陷区 ,含有丰富的黄色素,解剖称中心凹,临床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2 称黄斑中心凹(中心小凹) ,是视网膜上 视觉最敏感 的部位(中心凹处只有视锥细胞,且此处神经元传递呈单线连接)。 视盘,又称视乳头, 黄斑鼻侧境界清楚的橙红色略呈椭圆形的盘状结构,为视网膜上视神经纤维汇集、向中枢传递传出眼球的部位,此处无光感受细胞,为 生理盲点 。 视盘的中央小凹陷区称视杯, 外层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PRE,内层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 视锥、视杆细胞层: 视锥细
6、胞 ,司明视觉及色觉, 密度从中心凹向周围 逐渐减少, 故 色觉敏感 度逐渐降低;视杆细胞 ,司暗视觉, 分布 由 中央 向 四周 , 先 增多 后 减少 。 外界膜; 外核层; 外丛状层; 内核层; 内丛状层; 神经节细胞层; 神经纤维层; 内界膜。 (二)眼球内容物 包括 房水 、 晶状体 、 玻璃体 ,与 角膜 一并称为眼的 屈光介质 。 1、房水 :由睫状突产生,充满前房和后房 ,处于动态循环之中 。 前房: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 后房: 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形间隙。 2、晶状体:形如双凸透镜,由 晶状体囊 (受损形成白内障
7、) 和晶状体纤维组成。 晶状体纤维不断生成,将原先的纤维不断挤向中心 、逐渐硬化 而形成晶状体核,外层较新的纤维称作晶状体皮质 生理特点及功能: 无血管、神经,营养来自房水、玻璃体 ; 屈光介质的重要部分; 滤除部分 UA,保护视网膜 。 3、玻璃体 :透明胶质体,前有 玻璃体凹,容纳晶状体。 生理功能: 眼屈光介质; 对晶状体、视网膜等支持、减震、代谢作用。 二、眼眶及眼附属器 (一)眼眶 (二)眼睑 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睑和下睑,上下睑缘内侧端各有一乳突状突起,其上有一小孔,称泪点。由外向内分为: 皮肤层:人体最柔薄的皮肤之一,易形成皱褶。 皮下脂肪层: 疏松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肾病和炎症
8、时易出现水肿。 肌层:包括眼轮匝肌( 面神经支配 )和提上睑肌 (动眼神经支配)。 提上睑肌中部称 Mller 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时睑裂特别开大。 睑板层:内有睑板腺,为全身最大的皮脂腺 ,开口于睑缘,分泌类脂质,参与泪膜的形成并对眼 球表面起 润滑作用。 结膜层 生理功能: 保护眼球; 依赖瞬目运动使泪液湿润眼球表面; 清洁结膜囊内的灰尘及细菌。 (三)结膜 分睑结膜、球结膜、穹隆结膜, 3 部分形成 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 1、睑结膜 2、球结膜:结膜最薄和最透明的部分。 3、穹隆结膜 组织学由不角化的鳞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 ,分上皮层和固有层。 结膜血管来
9、自眼睑动脉弓和睫状前动脉 ,两者所致的充血分别称 结膜充血 和 睫状充血 。 (四)泪器 包括泪腺和泪道。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3 1、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正常时从眼睑不能触及。 2、泪道: 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泪膜:覆盖于眼球表面的一层液体,为眼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眼球前泪膜和角膜前泪膜。 生理作用: 湿润眼球表面,防止角膜结 膜干燥、保持角膜光学特性; 供给角膜氧气 ; 冲洗、抵御眼球表面异物和微生物。 (五)眼外肌 4 条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均起自总腱环 。内、外直肌主要使眼球向肌肉收缩方向转动,上、下直肌 除
10、使眼球上、下转动外,还有内转内旋、内转外旋的作用。 2 条斜肌:上斜肌、下斜肌。 上斜肌起自总腱环旁蝶骨体的骨膜,主要使眼球内旋,还可下转、外转;下斜肌 起自上颌骨板近泪窝处,主要使眼球外旋,还可上转、外转。 外直肌受第 颅神经支配,上斜肌受第 颅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均受第 颅神经支配。 三、视路 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 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第七章 结膜病 第一节 总论 1、结膜大部分暴露于外界,易受外界因素的损伤。 2、结膜囊内适当的温 度和湿度,适合细菌生长。结膜炎是 最常见 的眼病。 3、分类: 按病原体 细菌性、衣原体性、病毒性、免疫相关性 按病程 超急性、急性、亚急性
11、、慢性 4、病因:外源性、内源性、领近组织炎症蔓延 微生物感染:细菌、病毒、衣原体,偶见真菌、 寄生虫。 物理性损伤:紫外线、风沙、烟尘。 化学性损伤:药品、酸碱、有毒气体。 免疫相关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全身病所致:如肺结核、梅毒等。 5、临床表现: 症状:异物感、灼热感、发痒及流泪。波及角膜时出现畏光、流泪。 体征 结膜充血和水肿 结膜炎最基本的体征 。 睑结膜充血为弥漫性,球结膜充血为鲜红色,可弥漫,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 结膜充血 睫状充血 颜色 鲜红 暗红 部位 愈近穹窿部愈明显 愈近角膜缘充血愈明显 血管形态 树枝状或网状 近角膜缘呈放射状排列 移动
12、性 可随球结膜移动 不随球结膜移动 性质 结膜后动脉充血 睫状前动脉充血 滴 1 肾上腺素 充血消失 充血不消失 临床意义 结膜炎 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 分泌物增多: 细菌性结膜炎 呈浆液性、粘液性和脓性, 病毒性结膜炎 为水样或浆液性, 过敏性结膜炎 为 粘稠丝状。 结膜下出血。 乳头增生:结膜表面的红色点状突起,针尖大小,为结膜上皮过度增生和多形核细胞浸润所致。 1mm 为巨大乳头。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4 滤泡形成:为结膜上皮下淋巴细胞聚集。 睑结膜面膜形成 假膜 与 结膜组织结合疏松易剥离 , 多发于幼小儿童 ,常见于腺病毒性结膜炎、新生儿包涵体性
13、结膜炎; 真膜与其下结膜组织结合牢固,见于白喉杆菌性结膜炎。 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常见于病毒性结膜炎。 6、诊断 ( 1) 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 ( 2) 实验室检查 细胞学检查:结膜分泌物涂片及结膜刮片或印迹细胞学检查。 细菌感染:嗜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细胞)增多; 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尤淋巴细胞增多; 过敏性结膜炎:嗜酸和嗜碱性细胞增多; 沙眼或包涵体性结膜炎:胞浆内的包涵体。 细菌学检查:分泌物涂片初步查找病原体,进一步作培养、分离及药物敏感试验。 病毒分离及其抗原测定。 7、治疗原则 去除致病原因;局部用药为主 , 防止扩散蔓延;必要时辅以全身治疗 。 眼药水频繁滴眼:最基本的给药途
14、径。 眼药膏涂眼 冲洗结膜囊:生理盐水。 急性结膜炎切忌热敷和包扎患眼。 全身治疗:对于淋菌性或衣原体性结膜炎必须使用全身抗菌素。 8、预防 隔离传染源 ,防止流行。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医务人员防止交叉感染,一眼患病要防止传染另眼。 患者用过的器具及医疗器械必须消毒。 做好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卫生宣教。 第二节 细菌性结膜炎 一、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为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 “红眼病 ”。多见于春秋季节 ,散发或流行于集体活动场所。 1、病因 :肺炎球菌、 koch-weeks 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临床表现 症状:流泪、异物感 、 灼热感 ; 粘
15、性分泌物。 体征:结膜充血,以穹窿部及睑结膜最常见;有脓性分泌物,可伴随结膜下出血点。 病程:潜伏期 1-3 天, 急性发病,两眼同时或 相隔 1-2 天发病, 3-4 天病情达高潮, 2 周左右痊愈。 3、治疗:本病有自限性。 眼药水频繁滴眼 眼药膏涂眼 冲洗结膜囊:生理盐水。切忌热敷和包扎患眼。 全身治疗:对于伴有咽炎及中耳炎的患者应全身使用抗菌素。 二、淋菌性结膜炎 亦称脓漏性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 、 破坏性很大的 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1、病因:淋病双球菌。 成人为自身感染,儿童通过接触传染。新生儿通过患有淋菌性阴道炎的母体产道直接传染。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16、 王芷 5 2、临床表现:眼睑高度水肿,大量脓性分泌物。短期内可有角膜溃疡及穿孔。 ( 1) 新生儿 症状 : 在出生后 2-3 天内发病,双眼同时受累,畏光、流泪,眼睑高度红肿、发热、胀痛,病情凶险发展极快。 体征 : 眼睑高度肿胀痉挛,睑、球结膜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量多,耳前淋巴结肿大、 压痛。角膜浸润、溃疡穿孔、 眼内炎,甚至并发其他部位化脓性炎症,预后较差。 ( 2) 成人 : 潜伏期 10 小时至 2-3 天,症状同新生儿,但相对较轻。 3、诊断 ( 1)病史及体征。 ( 2)实验室检查:结膜刮片或分泌物涂片可见双球菌。急性检出率 90%以上。 4、治疗 ( 1)局部治疗 冲洗结
17、膜囊 。 局部以喹诺酮类眼药水及眼药膏 。 伴有角膜炎时 ,积极治疗角膜炎症 。 ( 2) 全身治疗 大剂量广谱抗生素肌注或静滴。 5、预防 ( 1)严格隔离传染源 ,消毒用具避免传染、流行。 ( 2)医护人员配戴保护镜和口罩、手套。 ( 3)产前检查严格仔细 ,一旦发现淋病感染,应彻底治疗。 ( 4)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滴 1%硝酸银眼水或抗生水眼水或眼膏。 第三节 衣原体性结膜炎 一、沙眼 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可致盲。 1、临床表现 ( 1)症状: 急性期 眼红、眼痛、异物感、及粘液脓性分泌物,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慢性期 可有异物感、粘液脓性分泌物。 ( 2)体征 :
18、 睑、球结膜充血 ; 乳头增生 ; 滤泡形成 ; 疤痕形成 ; 角膜血管翳 ; 结膜刮片可见沙眼包涵体 1、诊断 :在第( 1)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之一者可诊断。 ( 1) 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两者兼有 -活动性病变。 ( 2) 角膜血管翳。 ( 3) 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 4) 结膜刮片有沙眼包涵体。 2、沙眼的分期 一期 : 进行 活动 期 , 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灶,有角膜血管翳。 二期 : 退行期 , 上睑结膜疤痕形成,有少许活动性病灶。 三期: 完全 瘢痕 期 , 上睑结膜活动性病灶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 3、治疗 ( 1)局部治疗
19、: 0.1%利福平眼水,肽丁胺眼水, 1%磺胺醋酰钠眼水点眼。 ( 2)全身治疗:急性期或严重沙眼,可口服磺胺类或大环类脂类抗菌素。 ( 3)手术治疗 : 急性期,滤泡增生较多时行滤泡 压榨术。出现并发症,如睑内翻倒睫、慢性泪囊炎可行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6 手术矫正,角膜 混浊者可行角膜移植。 4、预防 ( 1)避免接触传染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2)日用品专用,定期消毒。 ( 3)加强对公共场所和服务行业的卫生监督管理。 第四节 病毒性结膜炎 一、流行性角结膜炎 1、特点:发病急,传染性强,可散发或流行发病。 2、 病因 : 腺病毒 。 3、临床 表现 :
20、 多为 20 40 岁的成人和儿童。 ( 1) 症状 : 异物感、刺痒、疼痛、畏光、流泪、视力轻度减退,但多能恢复正常。分泌物为水样。 ( 2)体征 眼睑水肿,睑、球结膜充血水肿剧。睑结膜及穹窿部结膜出现大量滤泡。 发病 1 周左右时出现腺病毒性角膜炎:上皮下点状圆形( 0.5 1.5mm)浸润,数个或数十个不等。视力减退 , 以后可恢复正常。 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结膜刮片见单核细胞增多。 儿童可有全身症状,发热、咽痛,且伴假膜形成。 4、 病程:潜伏期 5-7 天,双眼先后发病。 2-3 周炎症消失。角膜混浊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5、诊断: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6、治疗:无特效
21、药。局部抗病毒治疗为主,病情严重者应配合全身抗病毒治疗。 7、预防:对 患者及其用具应严格隔离和消毒; 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 二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1、病因:肠道病毒 70 型。 2、临床表现 ( 1) 症状:异物感、剧烈眼痛、畏光、流泪,水样分泌物。 ( 2) 体征 眼睑水肿,睑、球结膜充血剧,可有大量滤泡增生。 球结膜有点、片状出血。 发病早期可有一过性细小点状上皮性角膜炎。 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结膜刮片见单核细胞增多。 可伴有发热和全身肌痛。 3、病程:潜伏期 24 小时,双眼同时发病。自限性, 病程持续 10 天左右。 4、诊断: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5、治疗及预防:同流行
22、性角结膜炎。 第五节 免疫性结膜炎 一、春季角 结膜炎 为一种季节性,反复发作的免疫性结膜炎,又称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1、病因:为一种免疫性疾病。过敏原可能为花粉、微生物抗原成分、污水、动物皮屑、羽毛等。 2、临床表现: ( 1)症状:奇痒 ( 2)体征 睑结膜型 病变局限于上睑结膜,可见铺路石样乳头、粘胶状分泌物。涂片示嗜酸细胞增多。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7 角膜缘型 角膜缘呈黄褐色或污红色增厚的胶状外观,尤上方角膜缘明显。 混合型 二型病变同时存在。 3、诊断 ( 1)好发于 20 岁以下青少年男性,呈季节性(多春夏季节)反复发作,多双眼发病。 ( 2)症状
23、及体征。 ( 3)结膜分泌物中间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和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结节。 4、治疗:目前尚无根治办法。该病有一定的自限性,数年可自行缓解。 ( 1)一般治疗:避开过敏源。 ( 2)药物治疗:滴用 2%-4%色甘酸钠眼药水;在症状加重时,间歇冲击式使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发作间歇期不应滴激素,应注意激素的副作用(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白内障等),尤其是长期应用的患者。 二、泡性角结膜炎 1、病因:对微生物蛋白质的迟发型免疫反应。如结核杆菌、金黄色或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等。 2、临床表现 : 常见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儿童。 ( 1)症状:异物感、灼热感、畏光、流泪。 ( 2)体征 泡疹结节
24、: 球结膜或角膜缘上呈灰红或灰白色结节及浸润灶,周围结膜局限性充血,表面易破溃形成溃疡。 10 20 天左右愈合。 束状角膜炎 : 角膜缘疱疹溃疡向角膜中央 区发展,形成带状混浊,正中有血管侵入。愈后留下角膜薄翳。 3、诊断:症状、体征;相关病史。 4、治疗: ( 1)寻找并治疗诱因。 ( 2)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 ,配合抗生素眼药水。 ( 3)全身补充维生素,增强体质,加强营养 。 第六节 结膜变性疾病 一、翼状胬肉 1、病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风尘刺 激有关。 2、临床表现 ( 1)症状:多无。 ( 2)体征 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 可无或有不
25、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见于鼻侧和 /或颞侧,单或双眼发病。 3、分期:静止期、进展期 4、治疗:手术 胬肉切除术 +干细胞移植 第八章 角膜病 第一节 角膜炎总论 1、角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 1)透明性:完整的角膜上皮和泪膜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脱水状态、无血管。 ( 2)无血管:营养来源 于 房水、泪膜 、 角巩膜缘血管网。代谢所需氧 80%来自空气。 ( 3) 三叉神经:密布在上皮细胞层下形成上皮下神经丛 ( 4) 防御和屈光功能 2、 角膜病是我国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8 3、病因及分类 ( 1)感染源性: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棘阿米巴
26、、梅毒螺旋体。 ( 2)内源性: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干燥综合症、神经麻痹、甲亢。 ( 3)局部蔓延:结膜炎、泪囊炎、眼内炎、巩膜炎、蜂窝织炎、睑板腺炎。 ( 4)理化因素: 烧伤、冻伤、射线、酸碱烧伤、有机溶剂。 4、病理过程 ( 1)浸润期:充血、渗出、炎症细胞、角膜水肿、混浊、刺激征、视力下降。 ( 2)溃疡形成期:基质脱落、病灶水肿 、角膜缺损、膨出或穿孔、刺激征、视力下降、失明。 ( 3)溃疡消退期: 浸润减轻、水肿消退、缺损修复、新生血管长入、症状减轻 。 ( 4)愈合期 :上皮再生、瘢痕修复、瘢痕性混浊及虹膜粘连、症状减轻、并发症表现。 5、诊断 ( 1)病史:有无外伤
27、史;病前是否有感冒发热史;局部及全身是否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 ( 2) 临床表现 症状 : 疼痛、畏光、眼睑痉挛、视力下降。 体征 : 睫状充血、角膜浸润混浊、角膜溃疡。严重的伴有虹膜睫状体反应。 ( 3) 实验室检查 : 病变部位刮片做病原体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 6、治疗 ( 1)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积极控制感染及炎症反应。 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预防及治疗并发症。 ( 2)具体措施 针对不同微生物的感染,选用相应敏感的眼药水及眼膏。 伴有虹膜睫状体炎者,用 1%阿托品眼水散瞳。 感染性角膜炎应禁忌或慎用皮质类醇。 全身治疗服用大量的维生素 C 及 B 族,增强局部及全身的抵抗力。
28、 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角膜移植术。 第二节 角膜炎症 一、细菌性角膜炎 1、病因 ( 1) 致病菌:主要致病菌:肺炎双球菌、金葡 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草绿色链球菌等。 ( 2) 致病因素 :外伤、异物剔除术后感染;配戴角膜接触镜;慢性泪囊炎; 局部或全身疾病诱发感染 。 2、 临床表现 ( 1)症状: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下降。 ( 2)体征:眼睑红肿,球结膜混合性充血及水肿 ;角膜上可见浸润灶,继而形成溃疡; 伴有虹膜睫状体炎。 ( 3)实验室检查:角膜刮片可查见相应病原体。 3、治疗 ( 1)急性期选用高浓度的抗生素眼药水频繁滴眼或球结膜下注射,
29、晚间涂眼膏。 ( 2)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者,应加强瞳。 ( 3)热敷。 ( 4)口服大量维生素 C、 B 族。 二、真菌性角膜炎 1、病因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9 ( 1)致病真菌:镰刀菌属、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酵母菌。 ( 2)诱因:农作物外伤史;眼局部皮质类固醇和广谱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角膜接触镜的擦伤或角膜手术后。 2、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与体征不相符。 ( 1)症状:眼痛、畏光、流泪及眼睑痉挛较轻。视力下降。 ( 2)体征 溃疡灶呈灰白色,外观干燥、粗糙。 溃疡灶附近有 “卫星灶 ”或 “伪足 ”。 角膜后有米粥样内皮斑和粘稠的前房积脓。 霉菌灶
30、眼内炎。 角膜溃疡刮片找 到菌丝、孢子。 3、治疗 ( 1)选用抗霉菌眼水,全身应用抗霉菌疗。 ( 2)并发虹睫炎者,以 1%阿托品眼水瞳。 ( 3)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 4)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 ( 5)全身口服维生素类。 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1、病因 ( 1)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 I 型。在幼儿期原发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内长期潜伏。 ( 2)诱因:感冒、发热、疲劳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局部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 2、临床表现 ( 1)树枝状或地图状上皮性角膜炎 症状: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视力下降。 体征:睫状充血,角膜病灶呈树枝状或不规则地图状,荧光素染
31、色阳性。角膜基质轻度水肿。病变区角膜知觉减退。 临床转归:病程持续数周。治愈后不遗留瘢痕或少许薄翳,视力恢复正常。如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可形成角膜溃疡。 ( 2)盘状角膜炎 症状:视力下降、异物感、畏光。 体征:睫状充血,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基质层出现盘状水肿,混浊层上皮基本完好。荧光染色阴性,后弹力层皱折, KP( +)。 临床转归:该型预后良好。治愈后基质水肿消退可不遗留痕迹。反复发作者可残留圆形或环形混浊 。 ( 3)坏死性角膜基质炎 临床特征: A 反复树枝状角膜炎发作史。 B 角膜周边部或旁中央有致密的灰白色浸润灶,新生血管形成,基质融解、坏死。 临床转归:预后差。可造成角膜孔。 3、 治
32、疗 ( 1)树枝状及地图状角膜炎 抗病毒眼水频繁滴眼,夜间涂抗病毒眼膏。 禁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辅助治疗:适当滴用抗生素及胶原酶抑制剂,全身补充维生素类。 ( 2)盘状角膜基质炎 抗病毒眼水及眼膏。 皮质类固醇激素溶液点眼,以能控制炎症的最低浓度和最少滴眼次数为其治疗原则。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10 免疫增强剂。 合并色素膜炎者要充分散瞳,全身应用抗病毒药。 ( 3)坏死性角 膜基质炎 药物治疗同树枝状角膜炎。 对于穿孔或濒临穿孔者,可行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细菌 性 、真菌 性 和病毒性角膜炎的鉴别 细菌 病毒性 真菌 起病 急骤 慢,单眼反复 缓慢 诱因
33、外伤、异物 感冒、抵抗力差 植物性外伤 症状与体征 疼痛,睑痉挛,充血水肿剧烈 中等刺激,可睁眼,结膜反应轻 睁眼自如而病灶严重 溃疡形态特征 圆形,表面污秽不光滑,边缘模糊 树枝或地图状,表面干净 不规则,表面粗糙、牙膏状,边缘略清除 前房积脓 多为黄绿色 稀、少,灰白色,随头位移动 粘稠,正中高、两侧低 病原体检查 刮片可见细菌 分离可检测病毒 瓜片可见菌丝 治疗 反应 抗生素 有效 抗病毒 有效 抗真菌有效 第三节 角膜软化症 1、病因:维生素 A 缺乏。 ( 1)多见于婴幼儿: 腹泻及慢性消化道疾病; 人工喂养不当; 麻疹、肺炎等发热消耗性疾病引起。 ( 2)少数成年人由于不良饮食习惯
34、,慢性酒精中毒也可导致本病。 2、临床表现:患儿消瘦,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粗糙,哭声嘶哑,伴有腹泻或咳嗽。 ( 1)夜盲期。 ( 2)干燥前期:球结膜及角膜失去正常的光泽和弹性,色调污暗。角膜知觉显著减低。 ( 3)干燥期:在睑裂部球结膜上出现 Bito 斑。结膜、角膜干燥程度加剧。角膜知觉完全丧失。 ( 4)角膜软化期:角膜混浊,上皮脱落,基质溶解坏死合并继发感染。 3、治疗 原则:及时补充维生素 A,预防并发症。 ( 1)全身方法:补充大量维生素 A,改善饮食、不偏食。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 2)局部方法: 局部滴用抗菌素眼水及眼膏; 维生素 A 油剂滴眼; 阿托品散瞳,防止虹膜粘连; 人工
35、液保护角膜及结膜。 第十章 晶状体病 晶状体的主要病变:透明度改变,形成白内障;位臵的改变,产生异位和脱位。 第一节 白内障 1、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 老年人晶状体核硬化、光学密度增加、皮质纤维放射纹理,均为生理性改变 ,不属于白内障 。 2、分类 ( 1)按病因: 年龄相关性 、 外伤性 、并发性、 代谢性 、中毒性、辐射性、发育性、 后发性 白内障。 ( 2)按发病时间:先天性、后天性白内障。 ( 3)按晶状体混浊形态:点状、冠状、板层内白内障。 ( 4)按晶状体混浊部位:皮质性、核性、囊膜下白内障。 ( 5)按晶状体混浊程度: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 3、症状: 视力障碍; 对
36、比敏感度下降; 屈光增强、散光; 单眼复视或多视; 可有畏光、眩光;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11 色觉敏感度下降; 视野缺损。 一、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 1、 病因:环境、营养、代谢、遗传多种因素影响。 2、 临床表现:常双眼患病、发病有先后且程度不一 ; 眼前阴影 ; 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 ; 单眼复视多视 ;畏光、眩光。 3、分类 ( 1) 皮质性白内障 : 最常见 初发期:皮质内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水裂从周边向中央逐渐扩大; 楔形混浊最常见 ,在赤道部汇合形成 轮辐状混浊 。 膨胀期 /未熟期:视力明显减退;新月形阴影称 虹膜投影 ,为本期特点。
37、 成熟期:混浊加重,至全部混浊、虹膜投影消失。 过熟期:晶状体液化,呈乳白色; 核下沉 后视力可突然提高;易发生脱位。 ( 2) 核性白内障 :发生早,进展慢 混浊多始于 胎儿核 ; 彻照法检查,瞳孔中央盘状阴影; 核屈光力增加,可发生 近视 。 ( 3) 后囊膜下白内障 后囊膜下浅层皮质棕黄色混浊 ,由许多致密小点组成,内有小空泡、结晶样颗粒,外观 锅巴状 ; 早期即出现明显视力障碍 。 4、诊断:散大瞳孔后,检眼镜、裂隙灯检查 晶状体 。 5、治疗:无特效药;影响工作、生活时,考虑手术治疗 (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 二、先天性白内障 1、儿童期常见眼病,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
38、。 2、病因:遗传,病毒感染,药物和放射性,全身疾病。 3、临床表现: 瞳孔区白色反射 (白瞳征最常见的一种) ;单眼或双眼,多静止性,常合并其他眼病或异常。 4、诊断:主要根据晶状体混浊形态和部位,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5、治疗:目标是恢复视力、减少弱视和盲目。 对视力影响不大者:不需治疗,定期随诊。 明显影响视力者:手术治疗。 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视力训练,防治弱视。 三、外伤性白内障 1、眼球钝挫伤、穿通伤和爆炸伤、电击伤等引起的晶状体混浊,多见于儿 童、年轻人,常单眼发生。 四、代谢性白内障 1、代谢障碍引起的晶状体混浊。 2、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并发症,分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
39、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五、后发性白内障 1、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形成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2、儿童期白内障术后几乎均会发生。 第二节 晶状体异位和脱位 1、出生时晶状体就不在正常位臵,称异位;后天因素、疾病使晶状体位臵改变,称脱位。 2、病因:先天性悬韧带发育不全或松弛无力;外伤致悬韧带断裂;一些眼内病变、炎症。 3、临床表现:先天性异位多见于某些遗传病;外伤性脱位有眼部挫伤史或眼外其他损失体征。 晶状体全脱位:悬韧带全部断裂。 晶状体半脱位:马方综合征晶状体向上移位, Marchesani 综合征和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晶状体向下。 4、诊断:病史、症状、裂隙灯
40、检查。 5、治疗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12 晶状体全脱位:脱入前房内、嵌于瞳孔区,立即手术;脱入玻璃体腔,无症状可随诊,有并发症需取出晶状体;脱位于结膜下,手术取出。 晶状体半脱位:晶状体透明、无症状和并发症,不必手术;屈光不正可试用镜片矫正;以上无效,考虑手术摘除晶状体。 第十一 章 青光眼 第一节 总论 1、 概念 :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主要危险因素。 2、眼压与青光眼 ( 1) 眼压 IOP:是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 正常值 1021mmHg,均值 16mmHg。 生理功能: 维持屈光介质的透明性
41、; 维持眼内液的正常循环; 维持角膜正常的曲率; 使眼球成形。 ( 2) 高眼压症 :眼压虽已超出正常上限,但长期随访并不出现视神经、视野损害。 ( 3) 正常眼压青光眼 NTG:眼压虽在正常范围,却发生了典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与视野缺损。 ( 4)正常 IOP 不仅反映在眼压绝对值上,还有双眼对称、昼夜压力相对稳定等特点。正常人一般双眼差异不 5mmHg, 24h 波动范围不 8mmHg。 ( 5) 生理性眼压的稳定性有赖于房水动态平衡。 取决于:房水生成速率,房水流出阻力,上巩膜静脉压。 3、损伤机制:机械学说,缺血学说。 4、临床诊断 ( 1)眼压: Goldmann 眼压计 :压平眼压测
42、量, 金标准 。 Schitz 眼压计:压陷眼压测量。 非接触式眼压计 : 最常用 。 ( 2)房角:手电筒 、 裂隙灯窄光带 60侧照 、 房角镜检查。 ( 3)视野:自动视野计。 ( 4)视盘:青光眼视盘改变是诊断的客观依据。手段有检眼镜检查、裂隙灯前臵镜检查、眼底照相。 5、分类:原发性(闭角型、开角型)、继发性、先天性。 第二节 原发性青光眼 中国人以闭角型青光眼居多。 一、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一)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 特点:双侧性眼病; 以眼压急剧升高、伴有相应症状和眼前段组织病理改变为特征 ; 多见于 50 岁以上老年女性 ; 常有远视 ; 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过
43、长、应用抗胆碱药物,均可使瞳孔散大、周边虹膜松弛 ,长时间阅读、疲劳、疼痛,均可诱发本病。 2、病因 ( 1)眼轴较短、角膜较小、前房浅、房角狭窄,且晶状体较厚等 眼球局部解剖变异为公认主要发病因素。一旦周边虹膜与小梁网发生接触, 房角 立即 关闭 、 眼压急剧升高 , 引起 急性发作。 ( 2)瞳孔阻滞 ( 3)周边虹膜异常肥厚堆积 ( 4)睫状体前位 3、临床表现与病期 ( 1)临床前期 :解剖基础 +激发试验阳性 ( 2)先兆期:一过性或反复多次小发作, 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发作时眼压常 40mmHg。 ( 3) 急性发作期 : 症状: 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减退,可伴恶心
44、、呕吐等全身症状。 体征: “三联征 ”角膜后色素沉着 、 扇形 虹膜萎缩 、晶状体前囊下 青光眼斑 ; 其他如 眼睑水肿、混合性充血、 “虹视 ”、瞳孔散大、眼压常 50mmHg 等。 眼科学 简明 笔记 麻醉学院 09级 3班 王芷 13 ( 4)间歇期:小发作后自行缓解,房角重新开放。 ( 5)慢性期:急性大发作或反复小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小梁功能损害。 ( 6) 绝对期 :高眼压持续过久,眼组织严重破坏、视功能丧失无法挽回。 4、诊断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虹膜炎、急性结膜炎的鉴别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虹膜炎 急性结膜炎 症 状 剧烈眼痛、头痛、恶心、呕吐 轻度眼痛、畏光、流泪 异
45、物感、分泌物 视 力 严重减退 不同程度下降 无下降 结膜充血 混合性充血 睫状充血、混合性 结膜充血 角 膜 高度水肿、色素性 KP 无水肿,灰白色 KP 透明,无 KP 前 房 极浅,房水轻度混浊 正常,房水混浊 正常 瞳 孔 散大,垂直椭圆形 缩小,常呈不规则形 正常 眼 压 升高 常降低 正常 5、治疗:降低眼压,防止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基本治疗原则: 手术 。 (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特点:房角缓慢关闭,粘连由点到面、逐步发展。 2、临床症状:隐蔽,眼轻度胀、痛,常至病程中晚期出现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时就诊。 3、检查: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房角不同程度关闭
46、。 4、诊断:眼压、视野、眼底、房角检查。 5、治疗:眼外引流术(滤过术)。 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1、特点:高低眼压下, 房角始终开放 。 2、症状:更 隐匿 ,不知不觉中产生、不知不觉中进展、不知不觉中失明。 3、检查: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房角开放。 4、诊断:眼压、视野、眼底、房角检查 5、治疗:药物、手术 ( ALT、小梁切除术) 。 三、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 降低眼压、视神经保护 。 1、常用降眼压药物 途径: 增加房水流出:毛果芸香碱、前列腺素衍生物; 抑制房水形成、降眼压:碳酸酐酶抑制剂、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减少眼内容积:高渗脱水剂。 ( 1)拟副交感神经药(缩瞳剂):毛果芸香碱。 ( 2)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噻吗洛尔。 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病变、支气管哮喘者忌用。 ( 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肾上腺素、地匹福林、酒石酸溴莫尼定。 禁用于闭角型 青光眼 ,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禁用。 ( 4)前列腺素衍生物 :增加房水排出而不减少生成。 ( 5)碳酸酐酶酶抑制剂 :乙酰唑胺。 ( 6)高渗剂: 50%甘油、 20%甘露醇。 短期 内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眼组织特别是玻璃体中水分进入血液。主要用于闭角型急性发作,糖尿病患者慎用甘油。 2、常用抗青光眼手术( IOP 恢复正常后) ( 1) 解除瞳孔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