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类型浅谈中国汉字文化.doc

  • 上传人:HR专家
  • 文档编号:7294623
  • 上传时间:2019-05-14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doc
    资源描述:

    1、浅谈中国汉字文化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本文就汉字的一些特点和一些特殊用法做一些简单介绍。 关键字 汉字 文化 特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以下就汉字的一些特点和一些特殊用法做一些简单介绍。一、假借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表示某个意义,历经几千年不变,如山、水、牛、羊、日、月、人等基本词汇。还有一些词在使用的过程中从它的本义出发,不断地引申出了新的意义,如“走”,它的本义是跑,引申出了后代的“行走”义;“ 朝”的本义是早晨,因

    2、为早晨是君臣上朝的时间,上朝时臣子要拜君,故引申出了“朝廷”、 “朝代”、“朝向”、 “朝拜”等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稳定的词汇,加上变化不大的语法形式,才形成了汉语的稳定性,我们今天还能读得懂几千前的古代文献。这些字的形、音、义尽管有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很大) ,但基本上还是三位一体,相伴着走到了今天。 汉语中也有这么一些字,在后代的文献中所表示的意义与它原本表示的意义毫不相干,既非本义也非引申义,也就是说它所记录的是意义上与它毫无关系的另外一个词;如果要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它的读音与所记录的那一个词相同或相近。这时候这些字仅仅起了一个记音的作用,成了一个记音符号。譬如, 史记项羽

    3、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本是跳蚤义,它没有引申义,可在这里表示的显然不是它的本义,它所记录的是与它读音相同的另一个词“早”的意义。这就是汉字中的假借现象。 汉字里的假借可以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所谓的本有其字的假借,是指语言里已经有这一个字,使用者却不去用,而要用与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外一个字,如上面举的例子,就是有“早”不用,而用了一个“蚤”字。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为通假。凡是读音相同或相近都可能造成通假。再比如: 以精兵待于幕北。 (史记匈奴传 ) “幕”通“漠” 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 ) “归”通“馈”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诗经硕鼠 ) “逝”

    4、通“誓” 俄而柳生其肘。 (庄子至乐 ) “柳”通“瘤” 千村薜苈人遗矢。 (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 “矢”通“屎” 造成这种假借(通假)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候是因为古时候书写工具不方便,书写者为了图省事而有意挑选了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有的是最初的使用者想不起来那一个字而用了一个临时替代字,久而久之大家便跟着那样用,这种情况不客气地说就是古人的错别字;有的则是为了视觉上的雅观而有意地避免用俗字,比如上面举的“矢”字,相类似的还有不用“尿”而用“溺 ”等。 造字方法“六书” 之一“ 假借”时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即是说,语言中产生了某一个词,但在目前已有的文字中还没有造出记录该词的字, (因为

    5、随着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概念往往先于文字产生)于是从现成的文字当中挑选一个与要记录的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用来替代的字也同样只是起了一个记音作用,与它原先的意义也同样是完全不相干了。 二、谐音 关于谐音,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影响巨大,如若没有谐音,诗歌定会黯然失色许多。在谐音的诗歌中,又以爱情诗歌居多。对于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很多时候都会以谐音代替。由于古代的男女还不是那么开放,而其中却又不乏忠情的痴男怨女,很多时候只能寄情于诗歌,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好的愿望,营造了美好的意境。例如: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 江南可

    6、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 。 无不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望与对伊人的思念与美好想象,可以说将自己的满腔思念都倾诉的淋漓尽致,更诉出了自己内心无尽悲苦。而谐音那种似有还无、隐约的朦胧美更是撩拨人的心弦,更能激起人们的美好想象。 谐音在一些对联中也会有体现,如: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 ”字。有时故意将 “福”字倒过来贴

    7、,取“福到了 ”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 余”(表示富余) ,以“莲 ”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因此汉字中的谐音现象是汉字的一大特色,在中国文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三、避讳 最后来谈一下避讳,这可以说这是汉字文化中不那么光彩的一篇,古代的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崇高,一般不许自己的名字甚至姓被别人用,所以一到改朝换代,很多人就都要改自己的姓,以防与皇帝的姓名犯冲,惹来杀身之祸。关于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是很不合理的

    8、,在中国,自古以来姓就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受之于祖先父母,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孟子就有云:“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可见避讳即使在古代也不是那么顺理成章之事,但鉴于皇帝的威严,所有人都不得不做,甚至有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可以说不得不算是专制统治的一大悲哀。同时为了避讳皇帝名号还给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很大不便,甚至有很多时候都要焚书,造成优秀文化的消失,在修撰史书的过程中,避讳也带来了很大麻烦,往往要修撰史书时都要时刻注意,稍有不慎就会犯避讳。这些只是避讳皇帝的名号,而实际上对于别的大小官职也会有避讳,大家很熟悉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可见避讳是一个大众的趋势,大小官

    9、吏都会有避讳。 对于自己的长辈,避讳也是必须的,这点即使现在也还是会有出现,只是没有古代那么严格罢了,在古代,比如诗人李贺,他的父亲名为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能中进士,后来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丧失了一个大好机会,而现在则不会再这一点上深究 ,但一般取名字时还是会注意与长辈不同,甚至还会有辈分的说法,但当今这些更多的事为了显示对长辈的尊敬,不会产生其他的影响。 四、结语中国古代文化,其实就是汉字的发展史,就是汉字的发展、繁荣和应用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汉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作为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汉字,把汉字真正当做中华民族的瑰宝来传承,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使汉字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来接受,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汉字文化才能称得上是文化。社会要发展,并不只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才是真正的富有。 汉字文化,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08156 班柳哲200815626汉字学论文浅谈中国汉字文化08156 班柳哲学号 200815626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浅谈中国汉字文化.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729462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