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八下第五单元课文重点总结.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281352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下第五单元课文重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八下第五单元课文重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八下第五单元课文重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八下第五单元课文重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八下第五单元课文重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1 与朱元思书一、文体知识体裁:书:书信。但本文不是一般的书信,而是一篇写景小品文。体式: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二、作者简介吴均,南朝人。他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三、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

3、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四、重点问题探究、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总分)、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山水的总特征?第二、三段的内容分别对应哪个词?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对应“异水” ,第三段对应“奇山” 。、第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第一句写景:大气,视野开阔;第二句叙事:自由自在、悠闲。第三句抒情:惊叹、欣赏、陶醉。 、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写的“水之异”?水色、水清、水急。、后一句的写法和前两句有什么不同?分别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前两句是静态、直接描写,后一句是动态、间接描写。前一句用了夸张的修辞写了水的秀美,后一句用比喻的

4、修辞写出了水的壮美。、作者写山调动了哪些感官?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视觉和听觉。山具有高峻、挺拔、茂密、雄奇。、写山时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章谈一谈。以动写静,侧面描写。“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

5、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作者面对美丽山水由衷而发的感慨是什么?怎么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作者蔑视名利,爱慕自然山水。侧面衬托。突出富春江水的奇异、独绝。、最后一句是否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照应开头四句。五、值得借鉴的艺术构思2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

6、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其一、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达到形声相融的意境。其二、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

7、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其三、动静相宜。“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动写静,寓动于静的手法。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22 五柳先生传一、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

8、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

9、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二、文体:传记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可写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也可写几个人的重要生活片断。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述生平,叫做“自传” ;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做“传” (包括小传、评传等) 。 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历,还可以写出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为别人写的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还可以有简要评论;也有侧重记人一生中几件典型事情的。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传”或“传略” ;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叫做“小传” 。自传的写作强调三点:真实、完整、突出重点。真实,就是要符合人物的本来面貌,不能进行艺

10、术的虚构,否则人物就会被扭曲和变形。完整,则是相对的。它主要是强调传主的主要侧面和基本阶段的经历不可或缺,从而使传主的经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突出重点,即突出重大环节和事件的叙述,还要凸现人物在重大事件和环节中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发展轨迹和内在脉络,要写出传主的独特个性来。五柳先生传这篇传记比较特别,是一篇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三、作者: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

11、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四、重点词句31) 何许 不详 会意 亲旧 曾不 吝情 萧然晏如 自终 赞 戚戚 汲汲 俦 觞2) 好读书,不求甚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问题探究:钱钟书先生曾说, “陶潜五柳先生传 , 不字为一篇眼目。 ”我们不妨就以“不”字为线索,来深入理解课文。不详籍贯姓字闲静不慕荣利读书不求甚解嗜酒不能常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受邀不吝情去留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墙不蔽风,食不果腹著文章不计得失1、既是作传,

12、为何不详其籍贯、姓字?其号是否也太随意?古人重地望,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古人重声名,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五柳先生却籍贯姓字一概不详,竟指宅边五柳树为号,可见他出于流俗观念之外。2、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与“赞”语中哪句话相照应?* 谈谈你对五柳先生 “不慕荣利 ”的看法。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里的“荣利”应理解为虚荣、私利。不慕荣利不能理解为消极避世。在中国古代,遇到政治比较清明的时代,文人知识分子就发扬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希望能为社会效力。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

13、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而在乱世或是不得志的时候,文人们就转向道家或释家,鄙弃世俗的功名利禄,去做隐士。这里就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是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既不求名,也不求利。所以他不求对书的系统深入把握,不追根究底,只重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即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 。这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一种反映。4、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你如何理解这种行为?率真放达5、五柳先生生活困苦却能“晏如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安贫乐

14、道。这里体现了作者以古贤人自况的弦外之音。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雍也第六孔子说 “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6、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表现了五柳先生的什么性格特点?自得其乐,淡泊名利。7、作者为什么在“赞”中用古代贤人黔娄来比五柳先生?又为什么说他是“无怀氏” 、 “葛天氏”治下的百姓?作者是在称赞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8、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五柳先生的形象。4五柳先生

15、的形象:率真放达、悠闲自适、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形象。三、拓展延伸: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你能结合陶渊明的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吗?1、归隐田园。陶渊明喜欢田园生活,41 岁归隐田园并以五首归园田居来表达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宅边有五柳树”“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归园田居其一)2、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3、爱好读书、喝酒、著文。“好读书”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读山海经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第一首)“性嗜酒”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归园田居其五)“春秫作美酒,酒

16、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早稻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杂诗其二)“欢颜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读山海经 )“常著文章” 陶诗今存 125 首,还有不少辞赋、文章。4、安贫乐道。“箪瓢屡空”“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咏贫士 )“黔娄之妻有言”“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咏贫士5、政治理想。“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桃花源记中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所以说,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四、文中

17、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1、古人对于“地望”的重视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人际交往中,称“地望”古人认为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青莲居士(李白)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柳河东(柳宗元) 孔北海(孔融)岑嘉州(岑参) 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宁(王昌龄) 贾长江(贾岛) 韦苏州(韦应物) 2、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第六(孔子说“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

18、颜回!” )3、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一本作“黔娄有言” 。23 马说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教学步骤一、正音及停顿5祇(zh) 骈(pin) 尽粟一石(dn) 食(s)马者 其真无马邪(y)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19、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翻译课文,参阅教参重点字词: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

20、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三、重点研读,把握主旨(一)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1、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马者的

21、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2、结构和层次结构层次:第一层(第 1 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 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 3 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文章中的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体现出深刻的嘲讽)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出现分歧。教师提示: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2、 ”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胳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

23、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 。 “安求其能千里6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 “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龙门。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二)探究文章的感情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食马者比喻愚

24、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任用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中心: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着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小结: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炼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现实意义。更可赞叹的是的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

25、,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虚词总结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 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 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E 动词“到”其 A 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 介词 因为 B 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 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 句中停顿 练习: 1、而伯乐不常有( ) 而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执策而临之 ( )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

2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之 2、马之千里者 ( )3、策之 食之 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 2、策之不以其道() 1、安求其能千里也( ) 2、策之不以其道 ( )3、不能尽其材( )其 4、其真不知马也( )5、其真无马邪( )6、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也 2、其真不知马也( )3、不以千里称也( ) 724 送东阳马生序一、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

27、赠序”。二、中心本文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亲身经历,介绍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以劝勉当时的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后者为赠序写作目的)三、分层第一段:本段讲述作者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写出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和勤奋。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第二段,讲述作者求学时道路之艰辛,生活之简朴,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第一层:(当余久而乃和)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第二层:(寓逆旅不若人也)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的心情。第三层:(最后一句)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四

28、、文言实词和虚词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 腰 腰白玉之环。腰,腰挂,名词用为动词。3一词多义 和 再 请4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着。5省略句 (先达)未尝稍降辞色。6文言虚词 以 之以:介词,把,拿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连词,来无从致书以观介词,用(凭)身份生以乡人子谒余连词,表修饰关系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原因,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之:代词,他录毕,走送之助词,的无鲜肥滋味之享代词,指抄书 弗之怠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当余之从师也五、重点语句理解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29、?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8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1)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3)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为了指出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奋好学

30、,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勉励马生刻苦读书。5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同舍生的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六、写作手法:对比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 ,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七、理解性默写1写“我”陪侍在先达的

31、旁边虚心请教的语句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2 送东阳马生序中描写“我”衣着破旧生活在同舍生中,自有追求的两句是(写“我”不羡慕同舍生的原因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默写出送东阳马生序中写求学艰险的句子: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5.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6.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32、不若人也。八、拓展1有关学习刻苦的事例和词语9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3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4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

33、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5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6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 ”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

34、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 ,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 ;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7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8 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

35、么?9. 让学生说出平时积累的勤学和逆境成才的名言警句。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5 诗词曲五首做课教案一、导入: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二、与文本对话:1、文体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

36、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这首散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 “潼关怀古”是标题。2、潼关是什么地方?作者是否把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明确: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聚” 、 “怒” “表里”等词用得好。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 “如聚”化静为动,

37、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10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把河水人格化,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 “聚” “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怒”字更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3、 “西都”是什么地方?“踌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西都:指长安。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望西都,意踌躇” ,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4、 “伤心秦汉经行处”如何理解?令人伤心

38、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经行,经过。5、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何理解?明确:是指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6、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什么意思?明确: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与作者对话:1、作者简介: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

39、人。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 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2、作者为什么到潼关去?明确: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 1329 年) ,因关中旱灾, ,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3、诗人由

40、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但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明确: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

41、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官阙万间都做了土” ,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4、作者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明确:作者的情感并未停留在这些层面上。他进一步指出了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 ,怎么也“百姓苦

42、”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 、 “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四、与环境对话:1、幻灯出示两首散曲:山坡羊叹世陈草庵11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兴,也任他;亡,也任他。注: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山坡羊洛阳怀古张养浩天津桥上,

43、凭栏遥望,春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2、同学们从这两首山坡羊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宣扬历史空无、冷眼观世的思想。在古典诗歌中,此类作品很多,元代散曲尤甚。3、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元朝读书人会有这种思想。明确: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 1315 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

44、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4、这两首散曲与山坡羊潼关怀古相比,你认为那一首境界更高?为什么?明确:前两首山坡羊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而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补充:张养浩来到山西赈灾,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 ”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 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用这种阅读对话的基本方法学习杜牧的赤壁 。六、归纳小结回顾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