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预习方法 预习是一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可忽视环节,它实质上是自学的开始,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它虽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却影响着教学的终端效果。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通过课堂实践,关于初中语文课堂预习的方法我总结如下:一、字词入手,扫除语言障碍新课标要求教师“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阅读文本,同学们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因此,培养同学的语文
2、预习能力,首先是要抓好常规预习,从字词人手,扫除语言障碍。常规预习主要是指标记课文段落,划出生字新词,解释关键词语,尤其是成语意思,摘录文中令你最欣赏的句子,然后在摘录本上抄写或默写字词,并在课堂上检测。二、阅读入手,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同学们的默读能力,就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那么,如何提高默读能力呢?一是默读方式,要求同学们必须两手捧着书读,默读时嘴里不能出声;二是默读时限,规定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 400 字为合格,不少于 500 字为良好,不少于 600 字为优秀,并且每次都给自己记成绩;三是默读要求,要求默读时应做到眼看、脑想、笔动,真正
3、做到“用心读书”,根据各学段目标,从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三、朗读入手,体味作者情感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扫除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就应从朗读人手,体会作者情感。做法有二:一是朗读时应做到字正腔圆,即普通话咬字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朗读要流利,并且应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确定朗读的语速与语调;二是掌握课文中的副词与动词、形容词,散句与整句,长句与短句,议论与抒情以及不同标点符号的朗读要求,让同学们意识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是可以通过朗读体会出来的。四、教材入手,掌握
4、预习程序新教材的编排有助于同学掌握预习程序。“导读提示” 是本单元教材的学习指南,课文中的注释便为同学扫除语言障碍,课文后的习题提示学习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导读提示”、课文中的注释与课文后的习题并不仅仅是用来指导教师的教,还可用来指导同学的学。因此,同学们预习时,就应从教材人手,掌握预习程序:初读课文前,阅读“导读提示” ,明确课文学习要求;初读课文时,寻找出生字新词,并能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行扫除语言障碍;课文阅读后,应根据课文后的思考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检测预习效果。五、质疑入手,学会创新思维做法有三:一是通过质疑语句来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二是依据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原理,质疑
5、主题,让自己学会独立思考;三是大胆创新,能提别人所没有提的,能问书上所没有问的。六、评价入手,培养鉴赏能力从评价人手,提高同学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是评价题目,根据作者的命题鉴赏课文的主题;二是评价词句,鉴赏作者遣词造句的表达技巧;三是评价结构,鉴赏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从评价人手,不仅能提高同学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能提高写作能力。七、表达入手,进行语言内化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同学们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要求同学要善于活化课文的语言,并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做法有四:一是能够复述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是能够背诵课文描写精彩的段落;四是能够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与感悟。可以说,这样的语文预习既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既培养了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交际与合作能力。总之,预习是一个自己质疑,自己发现的过程,把这部分做好,就能养成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