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墨翟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 一 .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惠施 1.我国战国时期 墨翟 公元前 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提出古典原子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 原子 ,物质分割只能到原子为止。 德谟克利特 2.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古典原子论 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 原子在一切化 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
2、的元素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 道尔顿 近代原子论 道尔顿 错误 错误 3.19世纪初 英国 错误 4.1897年 英国 汤姆逊发现电子 这与元素的放射性,原子有核一起成为 19世纪 90年代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 原子是一个半径大约为 1010米的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球体,电子则稀疏地嵌在球体中,这是一个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 5.1903年 英国 汤姆 逊 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二 .从 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1.1895年 德国 伦琴 发现 X射线 于 1901年荣获世界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2. 1896年 法国 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 卢瑟福 1.射线(带正电) 粒子:氦原子
3、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 ( He2+) 2.射线(带负电) 电子流 3.射线(不带电) 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3.1905年 英国 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说明了原子不是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原子是有结构的。 一,二小结: 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一个体系,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三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 离子散射实验 2.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原子模型 主要科学家 提出模型的依据 古典原子论 Democritus 思辨 原子模型 主要科学家 提出模型的依据 古典原子论 De
4、mocritus 思辨 近代原子论 John Dalton 原子模型 主要科学家 提出模型的依据 古典原子论 近代原子论 Democritus John Dalton 思辨 实验,思辨 葡萄干面包模型 Joseph Thomson 电子的发现 原子模型 主要科学家 提出模型的依据 古典原子论 近代原子论 葡萄干面包模型 行星模型 Democritus John Dalton Joseph Thomson Ernest Rutherford 思辨 实验,思辨 电子的发现 粒子散射实验 补充(不做要求): 虽然,卢瑟福的行星模型能成功地解释一些现象,但它立即遭到全世界大多数科学家反对。因为根据经典
5、物理理论,任何作加速运动的电荷都要辐射电磁波,这必然引起两种后果: 1,不断辐射能量,电子将沿螺旋线渐渐趋近原子核,最后落到核中而湮没。 2,电子不停的,连续的辐射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长会发生连续的变化,因此,所有的原子都应发射连续光谱。 新的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从未发生过原子塌缩的现象。 其次:原子在正常情况下不辐射电磁波 这些现象卢瑟福也无法解释,那该怎么办呢? 波尔原子模型 尼尔斯 波尔 (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因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获得了 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把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子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 “ 波尔理论 ” 原子的定态假设和频率法则。 他的电子波动模型就是对电子粒子模型的补充。 波尔原子模型 电子云模型 在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所建立的波动方程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一门新的学科: 量子力学 。这是现代研究原子,分子结构的理论依据。 科学的发展就是一部历史,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探索者,才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地走向深入,也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作业: 1.书后练习 P7 2.练习册 P1-P2 3.预习 1.2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