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29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P44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实践可分为三种基
2、本类型3、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P61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过程。人类的任
3、何实践形式无疑都离不开意识活动,但一种活动能否称为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有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发生能动的反作用。*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虚拟实践是社会物质实践的派生型式,只具有相对独立性。
4、4、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又不是相互分离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5、价值评价的特点(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1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位认识对象;(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3 )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P876、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是社会
5、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果、性质和面貌;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P104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论述题)(1 )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饼决定其变革的方向2)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
6、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3)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4)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适合”是指: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改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P115-118(2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8、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
7、要标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课题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9、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P155(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
8、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10、价值规律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及其规律(论述题)答题思路:(认识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现象分析(利、弊)主要内容+表现形式+ 作用(价值规律的供求关系原理)(钢铁公司节约成本)核心:供求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
9、值进行交换的。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以此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结合实践例:若猪肉价格升高,明年养猪的人力、物力、财力配比会升高 P156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其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其三,阻碍技术的进步。1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 )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
10、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P170劳动力商品在食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的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势有五种: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势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
11、过程、宏观调节、微观规制 P2091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势有三种借贷资本输出: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国外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国外已有的企业等;商品资本的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P2121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P2171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P2211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现实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队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P26217、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有艰巨性和长期性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P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