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5节 群落演替,2,1883,8,27 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3,1、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一、几种演替,4,思考与讨论,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5,思考与讨论,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6,思考与讨论,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
2、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7,2、湖泊演替: 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湖泊演替为森林,8,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 演替成树林吗?,3、弃耕农田上的演替,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一、群落演替的概念,10,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比较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
3、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11,原生演替举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阶段),12,次生演替例举,13,1、原生演替在一个从来任何生物定居的地方如裸岩、沙丘、湖底,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经历时间比较长。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时间相对原生演替短。,二、群落演替的类型,14,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
4、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的动态发展,Dqsy,15,二、顶级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就是顶级群落。,特征,概念,结构最复杂,最稳定没有外力干扰,永远保持原状,16,P824,下列哪一项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A,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后,可演变为一个森林。在
5、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A,17,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D,下列4种群落类型中,哪些是以一年生植物占 优势的群落类型( ) A极地苔原 B温带草原 C热带雨林 D常绿阔叶林,B,18,练习P8283 基础题1.(1);(2)。2. D。 3.C。4.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湖沼池塘填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池塘的边沿向中央水面逐渐推进的。因此有时我们可以在离岸不同距离的地方看到处于同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几个群落,这些群落都围绕着湖中心呈环状分布,并
6、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起始位置。每一个群落在发展的同时都在改变这环境条件并创造着新的环境条件。一个新的群落迟早会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19,一、概念检测 1.(1);(2);(3);(4);(5)。 2.(1)D; (2)D; (3)C。 二、知识迁移 1.(1)从图中可知,鸽的种群密度较小易受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的攻击成功率就较低。(2)起初出现数量增加,以后可能趋于稳定。2.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柳树较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与草莓相比,它具有生长的优势,所以柳树能迅速繁殖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20,三、技能应用最有代表性的样方应该是最接近平均数的样方,可通过目测直接作出判断。取多个样方时,应兼顾种群密度高、适中和低这三种情况,分别计数,然后计算出平均值。,21,四、思维拓展1.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人们的捕捉等。2.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土质变差;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强,生产成本较高,收入降低。3.按此趋势,30年后,稻田对人类活动的依赖性(尤其是化肥、农药等)将越来越强,稻田群落变得更为单一、脆弱。4.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借助于自然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有益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