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ppt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7256937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3.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分类: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RNaseA 1.水解酶类 核酸酶 RNaseT1RNaseHDNase S1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内切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 (DNA Pol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大片段(Klenow Fragment ) 2.DNA聚合酶类 嗜热DNA聚合酶(Taq酶 )DNA连接酶 ( Ligase )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小牛肠碱性磷酸酶(CIP)3.修饰酶类 细菌碱性磷酸酶(BAP )T4噬菌体多核苷酸激酶(T4 Phage Polynucleot

2、ide Kinase),鼠源 禽源,(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 (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 (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 (四) 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五)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消化反应条件,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由寄主控制的限制和修饰现象-20世纪60年代,Linn和Arber 发现,(K),大肠杆菌B,大肠杆菌K,EOP=1,EOP=1,EOP=10 -4,EOP=10 - 4,EOP 成斑率 efficiency of plating,外源DNA,自身DNA,(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限制和修饰现象,(在原核生物,少数霉菌和蓝藻中。),在核酸分子链的内部制造切口,E

3、.coli B含有EcoB核酸酶和EcoB甲基化酶当(k)噬菌体侵染E.coliB时,由于其DNA中有EcoB核酸酶特异识别的碱基序列,被降解掉。而E.coli B的DNA中虽然也存在这种特异序列,但可在EcoB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SAM)将甲基转移给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定碱基,使之甲基化。 EcoB核酸酶不能识别已甲基化的序列。,限制修饰的酶学系统,酶切位点 不被修饰,噬菌体DNA 被切割,酶切位点 被修饰,基因组DNA 不被切割,细菌的限制和修饰系统是一种自我保护作用。,1962年,瑞士的W.Arber提出细菌的限制修饰系统。1968年发现型核酸内切酶; 1968年,美国

4、的H. O. Smith发现型核酸内切酶; 1970年,美国的O. Nathans用型核酸内切酶制备了肿瘤基因。1978年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从此,相关研究展开。目前已纯化出3000种限制性内切酶中,其中有30%是在NEB发现的 。,概念: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切开的是3,5磷酸二酯键。,重点,(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类型及其主要特性,特性1. 限制修饰活性 2. 内切酶的蛋白 质结构 3. 限制辅助因子4. 切割位点5. 特异性切割 6. 基因克隆

5、中,I 型双功能的酶 3种不同亚基ATP、Mg2+和S-腺苷甲硫氨酸 距特异性位点5端至少1000bp 不是(随机) 无用,II 型限制酶和修饰酶分开 单一成分Mg2+位于识别位点上是 非常有用,III 型双功能酶 2种亚基ATP、Mg2+和S-腺苷甲硫氨酸特异性位点3端24-26bp处 是 用处不大,重点,思考,粘性末端 cohesive ends是指DNA分子在限制酶的作用之下形成的具有互补碱基的单链延伸末端结构,它们能够通过互补碱基间的配对而重新环化起来。 平 末 端 Blunt end在识别序列对称处同时切开DNA分子两条链,产生的平齐末端结构。则不易于重新环化。,(三)限制性核酸内切

6、酶的命名,1、寄主菌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和种名的头两个字母组成3个斜体字母的略语表示酶来源的菌种名称,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表示为Eco , 流感嗜血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表示为Hin; 2、用一个正体字母表示菌株的类型,比如EcoR、Hind; 3、如果一种特殊的寄主菌株具有几个不同的限制修饰体系,则用罗马数字标出,比如Eco R I、 Hind III。,EcoR (酶名称): Escherichia Coli Rnis 属名 种名 株系 编号,(四)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点,1、识别位点的特异性 每种酶都有其特定的DNA识别位点,通常是

7、由48个核苷酸组成的特定序列(靶序列)。 2、识别序列的对称性 靶序列通常具有双重旋转对称的结构,即双链的核苷酸顺序呈回文结构。 3、切割位点的规范性 交错切或对称切(可形成粘性末端或平末端的DNA分子)。,能识别外源DNA并将其水解的内切核酸酶,是细菌对外源DNA的防御机制。,几种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4. 不具有甲基化功能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甲基化修饰作用由相应的甲基化酶承担。5. 对单链DNA的切割切割效率较低。,酶活单位一个限制酶单位(U)指:在理想的反应条件(适宜的缓冲液和反应温度,多数是37,少数是4065 )下,1 h内完全降解1 g DNA所需要的酶量。,(五)

8、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消化反应,重点,酶 切 反 应 的 基 本 步 骤,电泳,紫外分析,37 1h,加反应液,CK,M,Buffer (10) 2.0 L ddH2O 约16.5 L DNA 0.21.0 g Enzyme 12U Volume 20.0 L,1.0kb,1.0kb,0.4kb,0.5kb,0.6kb,CK,M,T,T,反应体系,混匀,最适温度,酶量,时间,反应终止,电泳鉴定结果,在“非最适的”反应条件下,有些核酸内切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异性便会发生“松动”,从其“正确”识别序列以外的其它位点切割DNA分子,这种现象叫星号活性,用*表示。 限制性内切酶的第二活力(Secondary

9、 activity,又称星号活力)指改变了酶的反应条件,使酶原有的识别特异性的降低。 例如:EcoRI的典型特异性是核苷酸序列GAATTC,当改变此酶的反应条件时,他的特异性由原来的6核苷酸降低为四核苷酸AATT。,重点,为了避免星活力的出现,所有限制性酶切反应均应在标准条件下,通常反应条件通过缓冲液控制。,(六)影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因素,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有: 酶纯度 DNA的纯度 DNA的甲基化程度 酶切反应的温度与时间 DNA的分子结构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缓冲液,(1)酶纯度引起某些酶活力变化的因素较多,包括甘油的浓度,离子的浓度,PH值,有机溶剂的存在,二价阳离子过高

10、的酶和DNA浓度的比例。(2)DNA纯度铂,酚 ,氯仿,酒精,EDTA,SDS,盐离子等均影响酶活性。纯度不高,含有蛋白,特别是DNase加入Buffer时因有Mg2+ ,而激活降解DNA样品,而无特异带。解决办法:扩大反应体积 20L50L延长酶作用时间 1h数小时增加酶用量 1u10u,(3)DNA甲基化程度甲基化程度高不被大多数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解决办法是: 选用无甲基化酶的突变菌株; 使用对甲基化酶碱基无切割能力的酶(对哺乳动物DNA)。,(4)酶切反应的温度与时间所有限制性内切酶均应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大多数最适反应温度是37,少数耐热 Taq是65;Sma 是25 (30 )。反应时

11、间与酶量有关。(5)DNA分子的构型不同构型的影响很大:消化超螺旋环状DNA用的酶量大于线性DNA不同位点切割能力不同。,(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反应缓冲液 Mg 2+,Tris-HCl,NaCl或KCl -巯基乙醇或二硫苏糖醇(DTT)(防止酶氧化,以保持活性) BSA(牛血清白蛋白)稳定酶蛋白。,(七)其它水解核酸的酶 1. 水解RNA的核酸酶(Rnase):种类很多介绍五种酶名称 来源 最适PH 作用特点 反应式 应用 RNaseA 胰脏 7.9 切嘧啶产生 ApUpCpNp RNA测序3p嘧啶核苷酸或以其结 ApUp+Cp+Np尾的寡核苷酸 RNaseT1 米曲霉 4.5 切G产生3G

12、p GpGpApCpGp 同上或以其为结尾的寡核苷酸 Gp+Gp+ApCpGp RNaseU2黑曲霉 4.5 切A产生3AP GpApCpApAp 同上或以其结尾的寡核苷酸片段 GpAp+CpAp+Ap RNasephy头绒孢菌 不切C产生3Ap, GpApCpUpGp 同上3Gp,3Up或以其为结尾片段 GpApCpUpGp,RNaseH 大肠杆菌 水解DNA-RNA杂交分子中的RNA,2 核酸酶S来自稻谷曲霉高度特异性于单链核酸的内切酶:可催化单链RNA或DNA,降解成5单核苷酸。同时也可作用于双链核酸分子的单链区(小到一个碱基)。作用: 测定杂交分子(DNA-DNA)或(RNA-DNA)

13、的杂交程度,即使是一对碱基没杂交也能检测到。 cDNA合成时去掉第一链与第二链的发夹结构 。 测定DNA上内含子的位置。,(一)DNA连接酶的概念与作用机制 (二) 连接酶种类及特性的比较 (三) DNA连接酶作用的特点 (四) DNA连接酶的反应条件 (五)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DNA连接的策略 (六)T4 DNA连接酶对目的DNA片段和载体连接的一般方案,第二节 DNA连接酶及其应用,DNA重组的核心技术:DNA片段之间的体外连接连接酶。,(一)DNA连接酶的概念与作用机制,环形DNA分子的发现使科学家相信一定有一种能连接这种切口的酶存在。首个DNA连接酶(ligase)1967年,大肠杆菌D

14、NA连接酶,是大肠杆菌基因编码 。 1970年,发现了T4 DNA连接酶 , 由大肠杆菌T4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概念: DNA连接酶(Ligase)能够催化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DNA连接酶的催化反应DNA ligase + NAD+/ATP酶-AMP复合物+DNAAMP-DNA 相邻3-OH对活化的磷原子发生亲核攻击AMP3,5-磷酸二酯键,DNA 连接酶连接的作用机制,(二)连接酶种类及特性的比较,最常用,(三)DNA连接酶作用的特点,A. 连接的两条链必须分别具有自由3-OH和5-P,而且这两个基团彼此相邻; B. 在羟基和磷酸基团间形成磷酸二酯键是一种耗能过程。,E.co

15、li DNA连接酶 连接具互补碱基黏性末端(最初研究表明),现在研究可连接平末端;需NAD+辅助因子,活性低,不常用。 T4 DNA连接酶连接具互补碱基黏性末端和平末端,需ATP辅助因子,活性高,常用。,是双链因此不能将两条单链连接起来或使单链环化起来。OH P 是相邻的因此不能封闭gap,只能封闭nick.,gap NO,Nick OK,(四)T4 DNA连接酶连接反应的条件,连接酶反应体系,连接液灭活后最好立即转化或储存于4-8,时间不要太长,会降低转化率。,DNA末端的浓度较高浓度的DNA,利于分子间连接,形成线性二聚体或多聚体分子。 温度(通常在416 ) ATP的浓度(10molL

16、1molL ) 连接酶浓度(一般平末端大约需12U,粘末端仅需0.1U) 反应时间(通常连接过夜) 插入片段和载体片段的摩尔比( 1151),(五)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六)T4 DNA连接酶对目的DNA片段和载体连接的一般方案,1连接反应一般在灭菌的0.20.5ml离心管中进行。 210L体积反应体系中:取载体50100ng,加入一定比例的外源DNA 分子(一般线性载体DNA分子与外源DNA分子摩尔数为1151),补足dd H2O 至8L。 3轻轻混匀,稍加离心,56水浴5 min后,迅速转入冰浴。 4加入含ATP的10Buffer 1L,T4 DNA连接酶合适单位, 用dd H2O 补至1

17、0L,稍加离心,在适当温度(一般1416)连接814 h。,粘性末端DNA片段的连接DNA连接酶连接法,Nick,Nick,平末端DNA片段的连接末端同聚物加尾法,3,3,5,5,3,3,5,5,DNA聚合酶和 T4 DNA连接酶,平末端DNA片段的连接衔接物连接法,衔接物(linker),也叫接头,是有人工化学合成的一段1012个核苷酸组成,具有有1个或几个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平末端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段。,GGATCC CCTAGG,+,BamH I切割,GATCC G,连接酶经BamH I切割的pBR322,G CCTAG,BamH I衔接物,dsDNA,GGATCC CCTAGG,GGATC

18、C CCTAGG,连接酶,重组DNA分子,GATCC G,G CCTAG,如何避免单酶切后产生的相同的粘末端或平末端的自身环化?,(一)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 (二)Klenow片段酶 (三)T4 DNA聚合酶 (四)逆转录酶(反转录酶),三、DNA聚合酶及其应用,(一)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 I (E.Coli DNA pol I)是Kornberg A. 1956年首先从大肠杆菌E。Coli 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它是一种多功能性的酶,包括 3种不同的酶活力: 5- 3聚合酶活性 (模板, 带3OH游离基团的引物、4 dNTPs、 Mg2+ ) 双链特异性的53核酸外切酶活性 35核酸外切酶活

19、性。 从游离的双链或单链DNA的3端降解。不过对于双链的降解可被5-3的多聚活性所抑制。主要是校正作用。,CCG GGCTATCGGA,A,T,A,G,CCT,CCGATAGCCT GGCTATCGGA,CCGATAGCCT GGCTA,T,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 的三种用途,A. 利用缺口转移法制备高比活度的DNA探针 利用其53的外切酶活性及其聚合酶活性。 B. 用于DNA连接前的大缺口填充 利用5 3的聚合酶活性。 C. 用于DNA的序列分析 利用5 3的聚合酶活性。,大肠杆菌聚合酶I的应用示例,缺口平移法制备探针,Pol I + Mg2+32P dNTPs,(二) Klenow片段酶,

20、Klenow片段是大肠杆菌聚合酶 I 全酶经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后产生的大片段酶分子,分子量为76KD 。酶催活性:5 3 的聚合酶活性3 5 的核酸外切酶活性,CCGATAGCCT GGCTA,Klenow片段的主要用途(利用5 3 的聚合酶活性)修补限制性酶消化DNA形成的3隐蔽末端 标记DNA片段的末端底物用32PdNTPs cDNA克隆中第二链cDNA的合成DNA序列的测定,(三) T4DNA聚合酶,T4DNA聚合酶是 从T4噬菌体感染了的大肠杆菌中分离出来的, 酶催活性: 53的聚合酶活性 3 5 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其外切酶活性要比大肠杆菌聚合酶 I 的活性高200倍。比Klenow

21、片段酶强1001,000倍。 因此,可以综合利用这两种活性进行取代合成反应: 如果反应体系中仅存在一种dNTP或没有底物时,这时T4DNA聚合酶就会表现出3 5 外切酶活力,从双链DNA的3开始降解,直到露出底物dNTP相同的碱基。然后就在此位置发生合成和取代反应。,CGTCGC GCAGCG,CGTCGC GCAGCG,dTTP,Mg+,CGT GCAGCG,32P dNTPs,Mg+,T4DNA聚合酶的用途,1、利用取代合成反应制备探针 2、标记具有平末端的或具有3隐蔽末端的DNA片段 利用较强的3 5 外切酶活性和 53聚合活性 3、用于DNA序列分析双脱氧终止法对长片段DNA进行测序的

22、理想用酶。,(四) 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逆转录酶 是一种依赖RNA的DNA聚合酶。1970年H.M.Temin(美)和D.Baltimore(美)同时分别从禽成髓细胞瘤病毒和鼠白血病病毒中发现了AMV RT和Mo-MLV RT , 1975年二人共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目前两个酶已经商品化生产。 功能:多功能酶,主要有三种酶活性: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功能。RNaseH功能:水解DNA-RNA杂交分子中的RNA链。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功能。,AMV-RT与Mo-RT在结构、作用特点上不完全相同,在cDNA文库构建中讲述。,oligo(dT),5 3 DN

23、A链,3 5,RNA,E活性1 4dNTP,3 5,RNA链 DNA链,RNaseH (活性2),E(活性3) 4dNTP,3 ds-DNA 5,5 3,3 ds-DNA 5,5 3,SI核酸酶,(一)末端转移酶(terminal transferase) (二) SI核酸酶(SI nuclease) (三)碱性磷酸酶,四、修饰性工具酶,(一)末端转移酶,末端转移酶是一类不依赖于DNA模板的DNA聚合酶。 特性:该类酶可以在没有模板链存在的情况下,将核苷酸连接到dsDNA或ssDNA的在3OH。特别是对于平末端的双链DNA末端加尾十分有用。 最常见的用途:给外源DNA片段及载体分子加上互补的同

24、聚物尾巴,以创造黏性末端,便于重组。,平末端DNA片段的末端加尾连接法,3,3,5,5,3,3,5,5,DNA聚合酶和 T4DNA连接酶,(二)SI核酸酶,这是一种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中分离的高度单链特异的外切酶。 活性:可以降解单链DNA或RNA或双链的单链区。,ssDNA或RNA,5,3,SI酶、 Zn2+、pH4.5,5dNMPs或5rNMPs,SI酶、 Zn2+、pH4.5,+,带缺口的DNA或RNA,SI酶、 Zn2+、pH4.5,黏性末端,平末端,其主要用途有: 在cDNA合成过程中,切开cDNA的发夹末端; 载体构建过程中,切去DNA片段的单链尾巴,形

25、成平末端结构。,3 AAAAAAAA,发夹结构的切除,单链尾巴的切除,(三) 碱性磷酸酶,从大肠杆菌中分离的细菌碱性磷酸酶(Bacterial 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BAP 。从小牛肠中分离的叫小牛肠碱性磷酸酶( Calf 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 ,简称CIP,用的广泛。 酶催功能:脱磷酸作用,将单链或双链DNA或RNA5P转化成5OH。 其主要用途有: 在用32P标记DNA 5端之前,去除5端的磷; 在DNA重组技术中,去除DNA片段的5磷酸,防止载体的自身环化,提高重组子比例。,载体去磷防止自连的应用示例,P,OH,P,OH,OH,OH,OH,OH,P,OH,P,OH,OH,OH,OH,OH,连接酶,连接酶,连接酶,碱性磷酸酶,CIP,寄主修复缺口,载体自连或产生二具体等,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基因分离酶切,载体酶切,基因和载体连接,导入细菌,重组质粒繁殖,重组克隆的选择,序列分析和基因表达等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