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章_核裂变.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255843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9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_核裂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第四章_核裂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四章_核裂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四章_核裂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四章_核裂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核裂变,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原子核裂变概述,原子核的裂变 重原子核通过核反应分裂成两个或几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并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 核裂变的发现 费米在1934年时,用中子去轰击铀核,得到新的放射性元素,于是就宣布自己创造了原子序数为93的超铀元素。其实那时他已经用实验完成了原子的裂变,可惜他没能认识到 1938年,德国放射化学家哈恩(Otto Hahn)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发现,当他们用中子照射铀时,会产生中等质量的钡原子核。 次年,奥地利和瑞典物理学家迈特纳(Lise Meit-ner)和她的外甥弗里施(Otto Robe

2、rt Frisch)向哈恩指出,在他们的实验中,铀确实发生了裂变而产生了钡。由此,人们第一次发现了原子核的裂变现象。,原子核裂变概述,但当时,人们只注意到了释放出惊人的能量,却忽略了释放中子的问题。稍后,哈恩、约里奥居里及其同事哈尔班等人又发现了更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在铀核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同时,还放出两、三个中子来。 这是又一项惊人的发现。为什么呢? 一个中子打碎一个铀核,产生能量,放出两个中子来;这两个中子又打中另外两个铀核,产生两倍的能量,再放出四个中子来,这四个中子又打中邻近的四个铀核,产生四倍的能量,再放出八个中子来。以此类推,这样的链式反应,也就是一环扣一环的

3、反应,又称连锁反应,持续下去,宛如雪崩,山顶上一团雪滚下来,这团雪带动了其它雪,其它的雪再带动另一块雪,这样连续下去,愈滚愈烈,瞬间就会形成大雪球,滚下山坡,势不可挡。这意味着:极其微小的中子,将有能力释放沉睡在大自然界中几十亿年的物质巨人。,原子核裂变概述,1942年,费米领导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的建设和试验工作,并研究使链式反应变为连续、缓慢、可控的核反应,使核能平缓地释放出来。12月2日,在美国芝加哥体育场的看台下(右图),世界上第一座用石墨作减速剂的原子核反应堆竣工落成。原子核反应堆能可控地放出大量的能量,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原子核裂变概述,通常把至核分裂成两个碎片的过程叫

4、二分裂变,把重核分裂成三块或四块的裂变叫做三分裂变或四分裂变。 1947年,钱三强和何泽慧首光观察到中子打铀的三分裂变。三分裂变产物通常是两个大碎片和一个粒子,此种粒子能量较大,为长程粒子。三分裂比二分裂的几率小得多,一般为二分裂几率的千分之三左右。四分裂就更少了。 核裂变的重要特点是在裂变过程中有不同数量和能量的中子放出。,一、核裂变的概念,1. 自发裂变,自发裂变 自然界中某些质量数很大的原子核,如铀-238,在无外界粒子轰击无需外界作用,就有自发分裂的趋势的现象。 很重的原子核大多数具有放射性,可见在重核的自发裂变存在与衰变的竞争。 重核自发裂变的概率 很小,对于Z 92的核素,自发裂变

5、几率比衰变几率小得多。一公斤铀-238大约有2.51025个原子核,这么多原子核中,每秒大概只有7个原子核自发裂变。随着Z和N的增加,自发裂变相对于衰变的几率逐渐增加。如252Cf 自发裂变分支比约为3%,而254Cf的自发裂变分支比约占99.7%,1. 自发裂变,自发裂变过程中裂变能Qf0 原子核自发裂变几率取决于裂变势垒,这是原子核裂变所要克服的库仑势垒,它与原子核的电荷数有关。如果穿透势垒的几率大,自发裂变就容易发生,半衰期就短;穿透势垒的几率小,半衰期就长。自发裂变半衰期对裂变势垒高度非常敏感,例如,势垒高度相差l MeV,半衰期可相差105倍。,1. 自发裂变,自发裂变半衰期 由于重

6、原子核的自发裂变中存在衰变的竞争过程,因而每种核素总是存在两个半衰期,即自发裂变半衰期和衰变半衰期。例如252Cf的衰变半衰期为2.64y,而自发裂变半衰期为85.5y。表列出了一些核素的自发裂变半衰期和衰变半哀期。,一些重核的自发裂变半衰期和衰变半衰期,2. 诱发裂变,1) 诱发裂变的概念 在外来粒子的轰击下,重原子核发生的裂变。 诱发裂变可以看作核反应的一个反应道,记作: A(a,f) a入射粒子;A靶核;f表示裂变,复台核C*可以裂变成碎片X、Y与Z个中子,图表示了铀-235的裂变示意图。铀-235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可以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数的原子核,同时放出大约200兆电子伏的能量。

7、因此,要能够利用裂变发生的能量,首先必须要确保裂变可以不断发生。要做到连续的裂变,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中子和容易裂变的易裂变材料。中子的来源通常来自裂变自身放出的中子,对于铀-235,平均每次裂变放出2.4个中子。,图铀-235的裂变示意图,2. 诱发裂变,2. 诱发裂变,通常具有一定能量的入射粒子如中子,、d、p和重离子等都可以引起核裂变由于中子与靶核作用中没有库仑势垒,能量很低的中子就可以引起核裂变,因而这种裂变的几率最大,研究得较多。 引起的核裂变称为光致裂变,记作(、f),光致裂变的截面较小,2. 诱发裂变,带电粒子与靶核之间有库仑势垒作用,一般这种裂变的几率较小。而氘核可以进行(d、pf

8、)裂变。由于氘核中核子结合得比较松弛。当氘核接近靶核时受到极化,此瞬间通常中子进入靶核引起核裂变而质子在靶核库仑势垒的排斥下离开靶核。有时,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可以使质量较小的元素例如Cu发生裂变。,2. 诱发裂变,中能带电粒子和重核作用时,可以使重核分裂成多种轻粒子或原子核,把这种过程称为散裂反应(Spallation)。 例如,用340MeV的质子轰击63Cu时,产生一个质子,3个中子,9个粒子和24Na核。这一反应为强中子源的产生提供了重要途径。重离子轰击重核时,全融合复合核有很高的激发能。裂变是复合核转变的主要方式。,2. 诱发裂变,2)中子的诱发裂变 热中子与235U的裂变可表示为:,

9、X和Y通常为裂变碎片如139Ba和97Kr,Z为裂变中放出的中子数, Q为裂变能。,2. 诱发裂变,中子裂变截面为f 表示为:,In是单位时间的入射中子数,If为单位时间发生裂变的核数,Ns是单位面积的靶核数。裂变截面是一个入射粒子与单位面积上一个靶核发生裂变的几率,可以用实验方法测量,3 裂变势垒,中等质量的原子核,裂变势垒很高,因而不容易发生核裂变。重核的裂变势垒比较低,在容易发生核裂变的锕系核素中,裂变势垒大约为6Mev。,3. 裂变势垒,一些核素的裂变势垒高度Eb(MeV),3. 裂变势垒,只有一些重核的裂变势垒才低下10MeV,这是重核容易发个裂变的基本原因。只有当复合核的激发能E*

10、大于裂变势垒高度Eb时,才能发生裂变。而激发能E*又与入射中子的能量En与靶核的性质有义。究竟每种裂变能否发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3. 裂变势垒,核裂变势垒高度可以由实验测量。通过测定裂变几率与复合核激发能的关系可以测定裂变势垒高度。裂变几率是裂变截面与反应截面之比,通常取裂变几率曲线平顶高度一半处,所对应的激发能为裂变核的裂变势垒高度,3. 裂变势垒,239U的裂变几率随激发能的变化曲线,二、裂变产物,1 裂变过程,瞬发过程 瞬发过程在核裂变开始的瞬间,原子核分裂成的两个碎片,在库仑力的作用下逐渐分开,同时有中子和辐射放出,并放出巨大的裂变能。 持续时间大约征10-12s之内。诱发裂变的

11、瞬发过程如图所示。,1 裂变过程,诱发裂变的瞬发过程,图中表示了裂变过程的时间顺序和两个碎片的距离。0,表示原子核受激发; 1,裂变;2,碎片获得90的动能;3,发射中子; 4,发射射线;5,碎片停止。 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距离,1 裂变过程,瞬时形成的裂变碎片通常是丰中子核素,具有较高的激发能,一般要放出13个中子。发射中子后的碎片称为裂变的初级产物。初级产物的激发能低于8MeV,接着它以发射的方式退激发。发射中子和的过程可以分别在裂变后10-15s秒印10-11s之内充成。把这种中子和称为瞬发中子和瞬发 。,1 裂变过程,缓发过程退激后的初级产物还是丰中子核素,要经过衰变或多次衰变,最后

12、才能变成稳定核素。例如两种裂变碎片的衰变过程是,1 裂变过程,衰变的半衰期是10-2s或更长,比发射中子和的过程长得多,是种慢过程。在衰变中,偶尔也有些核素的激发能超过中子结合能,可能发射中子。 例如,在轻碎片A=87的衰变链中,87Br经-衰变到87Kr ,87Kr的一个激发能级可以发射中子。同样,137Xe也是中子发射体。这种在衰变的慢过程中发射的中子称为缓发中子。缓发中子的产额约占裂变中子总数的1%左右。慢过程中放出的射线称为缓发射线。,缓发中子的发射机制,1 裂变过程,裂变产物的能量分布 核裂变中放出不同类型的产物,这些产物都带有不同的能量。对于不同的入射粒子和靶核,各种产物粒子上分配

13、的能量是不相同的,表6列出了热中子235U和239Pu诱发裂变产物的能量分配。 每次核裂变中放出的能量是很大的,这为利用核能开创了途径。,慢中子每次诱发裂变的能量分配(Mev),2 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Y(A)是指裂变碎片的产额按质量的分布。 核裂变产额有独立产额与积累产额之分: 独立产额放出中子后衰变前的各核素的产额, 积累产额指独立产额加上由于衰变而生成的该核素的产额,2 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对二分裂变来说,每次核裂变产生两个碎片,其裂变碎片的总产额为,A是碎片的质量数,以u为单位。由于每次裂变产生两个碎片,所以总的产额不是1而是2。如果裂变核的质量数记作Af,那么,质量

14、数为A1与质量数为A2Af-A1的两个碎片称为一对互补裂变碎片。,2 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碎片质量分布规律 裂变碎片质量分布Y(A)与裂变核素的类型以及裂变核的激发能有关。 Z 84的核素,裂变碎片呈对称分布,即质量数为Af的裂变核分裂成两个相同的碎片,A1A2=Af/2的分法几率最大,这样的核裂变称为对称裂变。 Z100的核素发生的也主要是对称裂变。,2 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90Z98核素的自发裂变或低激发能的诱发裂变,碎片质量分布是非对称的, 称为非对称裂变。 随着裂变核激发能的增高,非对称裂变逐渐向对称裂变过渡。对于镭等某些核素的裂变,对称裂变与非对称裂变的几率大致一样,因而出现三个峰的

15、质量分布。,2 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一些核素裂变的质量分布,2 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235U、233U、 239Pu的热中子诱发、252Cf的自发裂变都是非对称的,且重碎片的峰位几乎不变,AH140,而轻碎片的峰位AL与AH互补。233U的热中子裂变, AL94,而239Pu的热中子裂变, AL 100。 252Cf自发裂变,AL112。这表明, AH140的碎片特别容易形成,可能是一种壳效应。随着入射中子能量增大,裂变核的激发能随之增加,对称裂变的产额也随着提高。 例如1MeV中子引起235U裂变碎片质量分布曲线的峰谷比降为5。能量更高的中子引起235U的裂变有可能成为对称裂变。,三、裂变模

16、型,1. 液滴模型,女物理学家梅特纳和弗瑞士认为: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提出的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很好地解释了重核的裂变。玻尔设想原子核像一滴水,当外来的中子闯进这个“液滴”时,“液滴”会发生剧烈的震荡。它开始变成椭圆形,然后变成哑铃形,最后分裂为两半。不过,这个过程的速度快得惊人。 美国生物学家阿诺德对此也很感兴趣。他说,如果原子核就像一滴液滴,被中子击中以后分裂成为两个原子核,这种情形很像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繁殖时的分裂现象。,中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当一个中子挤进原子核这个球体时(通常称为中子俘获),原子核就增加了由中子带来的结合能,原

17、子核接受中子形成的新核称为复合核。结合能是多余的,这种多余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不稳定,受到激发的原子核就像受力的液滴一样处在不稳定的振荡状态(如图所示)。,1. 液滴模型,液滴裂变机制示意图,这时如果中子带来的多余结合能足够大,并且吸收中子后形成的复合核来不及将获得的结合能释放,那么原子核就由球体变成椭圆球,由椭圆球变成哑铃状,从而距离加长了,两半哑铃之间的吸引力相当微弱,以致复合核进一步分裂成两个各自独立的新球体。新球体就是原子核的裂变产物(又称为裂变碎片)。这样的裂变过程只需要约0.1毫秒的时间。裂变产生的两个新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们会进一步衰变,释放出多余的核子、射线及能量,逐渐成

18、为稳定的原子核。,1. 液滴模型,原子核裂变过程看作带电液滴的形变,其裂变过程的典型阶段如图所示。 1,球形靶核势能最低。2,复合核形变,势能增加, 3,形变拉长,势能再增加, 4,呈哑铃形,势能再增大,5,处于剪裂状,库仑能大于表面能,6,开始裂变,库仑能起主要作用,带电碎片飞离,完成裂变。,1. 液滴模型,裂变过程的典型阶段,核裂变的必要条件 核裂变必须有易裂变的材料和来自原子核外部的自由中子。中子可以在其它核的裂变中产生。 核裂变是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接受中子后变得不稳定,从而分裂,分裂后的多余结合能变成核裂变能量。 只有裂变临界能量小于入射中子的结合能的材料才称为易裂变核材料。,2.

19、 诱发裂变条件,易裂变核燃料 复合核从变形到分裂需要能量,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裂变临界能量。相对而言,重核的裂变临界能量小。中子进入原子核后,因为与其它核子紧密结合而放出多余的结合能,该结合能正好可以作为裂变所需的能量。因此,如果入射中子的结合能大于复合核的裂变临界能,则该核易裂变。表列举了几种核素的临界能量和俘获中子后的结合能。,2. 诱发裂变条件,2. 诱发裂变条件,对于核素铀-235、铀-233和钚-239,入射中子的结合能大于复合核的临界裂变能。因此,俘获一个中子足于提供复合核裂变的激发能,而引起裂变,这种核为易裂变核。 其它核素要发生裂变除非俘获的中子带有足够大的动能才可能发生裂变。

20、把易裂变核称为核燃料,三种核燃料:铀-235、铀-233、钚-239,其中只有铀-235是天然的核燃料。其余两种是由钍-232和铀-238俘获中子后再经衰变分别形成的。因此又称钍-232和铀-238为可转换核素。,2. 诱发裂变条件,四、链式反应,1. 链式反应概念,链式反应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释放出中子,引起另外的中原子核裂变,产生第二代中子,第二代中子再引起裂变,产生第三代中子,以此类推,如果没有中子损失,只要开始有一个核发生裂变,短时间内将有很多核裂变,形成剧烈的链式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例如,当用一个中子轰击235U的原子核时,它就会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

21、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3个中子和、等射线,并释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如果再有一个新产生的中子去轰击另一个235U原子核,便引起新的裂变,以此类推,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形成了裂变链式反应,核能也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1. 链式反应概念,裂变链式反应,1. 链式反应条件,使核能得到实际应用,就必须使链式反应持续下去。要求每次裂变平均能提供一个以上的中子再引起裂变。 核燃料的一次裂变能提供两个以上的中子并不能保证链式反应持续进行。因为这些中子开始时能量一般很高,在慢化过程中除了与物质发生弹性和非弹性散射外,还要发生其他核反应,还有一些中子可能逃出核装置以外。所以,最终能使核发生分裂的只是

22、裂变中子的一部分。,1. 链式反应条件,维持链式反应的必要条件是:把中子的一切损失考虑进去之后,任何一代中子的总数要等于或大于前一代的中子总数。这两个数值之比称为中子的增殖系数K,即,如果K1,则相继的每一代核裂变数为常数,系统内中子产生率正好等于中子的消失率,因而某一系统内的链式反应,将以恒定不变的速率持续进行下去。这样的系统称为临界系统。如果K 1,则核裂变数将随中子代数的增加而增加,系统内产生的中子多于损失的中子,会使裂变率不断增加,链式反应是发散的。这种系统是超临界系统。如果K 1,链式反应是收敛的,则中子的产生小于损失率,这表明系统内的中子数会逐渐减少,裂变量也逐渐降低,并最终趋于停

23、止。这种系统称为次临界系统。,1. 链式反应条件,临界体积(临界大小) 可发生裂变的物质,产生链式反应所必须具有的最小体积。如果铀块的体积小于临界体积,中子从铀块中通过时,可能还没有碰到铀-235而引起裂变前就已飞出铀块外去了。于是中子数目越来越少,不能使链式反应继续下去。在原子核反应堆能正常运转,即堆内链式反应能正常进行,就必须能保证由原子核裂变所产生的中子,能补偿被其它核俘获(不产生裂变)或者逸出反应堆而损耗的中子,这条件只有在反应堆具有一个最低限度的体积,即临界体积时,才能实现。,1. 链式反应条件,临界体积与堆内可裂变物质,例如,同位素铀-235的含量百分比、铀和减速剂的布置方式以及其

24、他物质存在的情况都有关,因而它不是一个常数。又如要使原子弹发生爆炸,也必须使铀块具有一个最低限度的体积,这体积也称临界体积。在设计原子核反应堆时,临界体积的计算是重要的一环。,1. 链式反应条件,四、核反应堆和裂变能的应用,反应堆是维持可控链式核裂变反应的装置,裂变产生的核能在其中转换成热能,就像炉子一样,不过内部烧的是原子核,因此更确切的名字应该称为原子炉。之所以称为反应堆是因为最初的裂变反应器是将可裂变材料放在由石墨堆砌的“堆”中而采用的名字。,1. 核反应堆原理,1. 核反应堆原理,自持式链式裂变反应 每次裂变放出的能量有限,如何保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能量,就像核爆炸或核反应堆那样呢?办

25、法是使大量铀核在短时间内裂变并能维持。费米是第一个实现链式反应的科学家。他注意到铀-235分裂时不仅能放出200兆电子伏的能量,同时还放出几个中子。这些中子有可能引起其它铀核分裂。这种重核在不靠外界作用就可能连锁式的引起其它核素的裂变反应称为自持式链式裂变反应。要维持自持式链式的反应,同是否能得到足够的用于裂变的中子数量有关。,1. 核反应堆原理,链式裂变反应中,到底有多少中子产生,其中又有多少中子参与下一次的裂变反应?实验表明,对于铀-235,平均每次裂变放出的中子数为2.5个,如果大部分用于下次裂变,链式反应将于爆炸式的形式倍增,释放的能量按指数规律随时间增加,这就是原子弹核芯中发生的情况

26、。,链式裂变反应示意图,1. 核反应堆原理,并不希望链式反应以爆发性的形式发生,而希望核能可以平缓地释放出来。只有控制发生裂变的中子数,才能达到控制裂变反应速度的目的,该方法称为可控链式裂变反应,这就是核电站核芯中发生的情况。,1. 核反应堆原理,问题和回答 应该如何做才能使链式反应不变成原子弹似的在瞬间倍增,而是维持不变的核反应速率?必须保证每次裂变放出的中子只有一个用于其它核素的裂变。 办法是设法用非裂变方法将裂变放出的多余中子抢走。,2. 核反应堆的屏蔽墙,防护墙 反应堆中有很强的中子流和射线。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在反射层的外面除套一金属外壳外,还要用厚度为12m以上的混凝土墙进行屏

27、蔽。有时在金属外壳和混凝土墙之间还加一层水,以防中子外泄(因为水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3. 核反应堆的应用,(1) 获得核能 (2) 科学研究和放射性核素的生产 (3) 生产新的裂变材料 232Th、238U在地壳中的数量很多(与235U相比),但它们不能直接作裂变材料。若把它们放入反应堆中经中子照射便可将它们转换成233U和239Pu。 233U和239Pu用作反应堆的裂变材料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另外,在反应堆中还可以获得许多超钚元素,其中很多具有很好的裂变性能,例如245Cm,249Cf,251Cf和242Am等有可能作为宇宙飞船的小型反应堆的裂变材料。,4 . 核武器,核能利用首先是

28、在核爆炸上实现的。这是因为1939年发现原子核裂变现象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新的核科学成就立即被用于军事目的,人们很快研制成功了威力巨大的原子弹,不久又制造了氢弹。原子弹和氢弹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在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具有大规模杀伤和破坏作用的武器。因为它们都是利用核能的,所以又统称为核武器。,原子弹:它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了杀伤破坏作用。,4 . 核武器,原子弹炸后留下的坑,氢弹: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产生强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称热

29、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甚至上千倍。(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 原子弹和核反应堆为何不一样?,假如把一定数量的铀放在一起,其中一些铀-235被宇宙射线中的中子击中,会产生裂变,会放出能量,也会放出中子。那么这种反应能不能维持下去?可能有三种情况:,自发裂变 当铀-235的含量很少(例如天然铀只含0.714%),堆放得也比较松散,则每次裂变放出的23个中子都散失到空间去了,只有偶尔的12个中子又能击中其它铀核。这样的裂变反应不会连续不断地进行。天然铀矿就是这种情况,一般每千克铀元素中每秒钟有几个原子核发生裂变。,5. 原子弹和核反应堆为何不一样

30、?,核爆炸 如果这堆元素中的铀-235的含量非常高,如达90%以上,而且堆放得又很紧凑,则一个铀的裂变放出的23个中子马上又会引起23个原子核裂变,产生的49个中子又引起49个原子核裂变,放出827个中子,再引起827原子核裂变,如此迅速蔓延,使裂变不断成倍增长,如排山倒海而来,十分迅猛,能量释放也十分剧烈。如果这堆铀有一定数量,例如几千克,就会发生核爆炸,这就是原子弹。,5. 原子弹和核反应堆为何不一样?,原子弹以纯铀-235或纯钚-239作核燃料(或称炸药),将它们做成半球形的两块,每一块的体积小于临界体积,因此单块存在不能引起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但当两块合成一块时,将大于临界体积,只要有一

31、个中子进入,链式反应将开始,并非常激烈地进行。将这两块半球形的核燃料,分开安装在炸弹中,其中一块被固定,另一块后面装上普通炸药和引爆装置。当引爆装置引起普通炸弹爆炸时,就把两块炸药迅速压在一起,成为一个整块,这时核裂变开始并发生激烈的链式反应,大量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因而形成剧烈爆炸,这就是原子弹爆炸的原理。,5. 原子弹和核反应堆为何不一样?,核反应堆 如果这堆铀堆放得很巧,使得每个原子核裂变放出的中子中恰好有一个击中别的原子核发生裂变,而其余的中子散失到空间或者被其它物质吸收而不引起裂变,那么,连锁反应就会以稳定的水平维持不断的进行下去,能量平稳释放。这种堆放核的装置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反应堆。核反应堆用的核燃料浓度一般很低,例如最常见的压水反应堆的铀-235浓度为34%,比起原子弹90%的浓度低的多得多。因此,核反应堆是不可能象原子弹那样发生核爆炸的。,5. 原子弹和核反应堆为何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