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矿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一、井别判断(每题 1分,共 5分)1. CFD18-1A2 井;2.中 12-J411; 3.塔参 1井; 4.渤 89井; 5.宝 108井; 6. 前 115井; 7.中 10-J413井; 8. CB-B-15 井 9. 渤 108井; 10.北 2-3-J11井;11. 苏参 1井; 12. 濮 1井; 13. SZ36-1-A-12 井 1. 海上开发井;2.检查井;3.参数井; 4.预探井;5.评价井;6.评价井; 7.开发检查井; 8.海上开发井;9.评价井; 10.开发检查井; 11.参数井; 12.预探井; 13.海上开发井二、名词解释与比较(每题 5分
2、,共 15分)1. 定向井与水平井答: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要求,井轨迹具有一定斜度和方位的井。水平井:为定向井的一种,按设计最大井斜角的分类,其最大井斜角为 85 120。 2. 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一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的非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夹层为砂体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分布的、较薄的非渗透层。 3. 油水过渡段与油水过渡带答:垂向上油底与水顶之间的层段为油水过渡段,可动水与可动油共存,表现为油水同出。平面上内外含油边界之间的区域为油水过渡带。4. 取心进尺与岩心收获率 答:取心进尺是岩心录井的设计取心长度,岩心收获率是实际取得的岩心长度与取心进尺的比值(百分比) ,反
3、映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5. 层间非均质性与平面非均质性答:层间非均质性反映纵向上多个油层之间的非均质变化,重点突出不同层次油层(或砂组、油组)之间的非均质性,包括层系旋回性导致的储层纵向分布的复杂性、层间渗透率差异程度、层间隔层分布、层间裂缝等;平面非均质性主要描述单油层在平面上的非均质变化,包括砂体几何形态、各向连续性、连通性、平面孔隙度、裂缝和断层的平面分布、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等。6.油层静止压力与井底流动压力答:在油田投入生产以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就称为该油井的油层静止压力;井底流动压力(简称井底流压)指油井生产时测得的井底
4、压力,它代表井口剩余压力与井筒内液柱重量对井底产生的回压。7.砂体连续性与连通性答:砂体连续性为砂体定量规模的表述,也可用砂体钻遇率表示,其受沉积相控制。砂体之间的连通性指不同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对于油气田开发具有很大的意义;砂体之间的连通形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砂体间的侧向或垂向接触连通,二是靠断层连通。砂体连通性常用砂体配位数、连通程度、连通系数、连通体大小等指标来描述。三、填空题(每空 1分,共 10分)1地质录井方法包括 、 、 、 等。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荧光录井等。2.钻柱测试压力恢复资料的地质应用包括: 、 、 等。地层流动系数计算、非渗透边界距离的估算、原始地层压力推算
5、等;3. 碎屑岩粒间填隙物胶结产状包括: 、 、 等。孔隙充填、孔隙衬边、孔隙桥塞等4. 含油气边界类型包括: 、 、 等。答:油(气)水界面、岩性边界、断层等5. 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有: 、 、 、 等。参考答案:等时对比、分级控制、井震结合,动态验证、模式指导、相控约束、构造分析,全区闭合。6储层敏感性包括: 、 、 、 等。答:水敏性、速敏性、盐敏性、酸敏性等。7应用钻柱地层测试的压力资料确定的地质参数有 (6) 、 (7) 、 (8) 等。答:地层流动系数、非渗透边界距离、原始地层压力等。8应用压汞法毛管压力图可获得的描述孔隙结构的主要参数包括: (9) 、 (10) 、 (11) 、
6、 (12) 等。答:最大连通孔喉半径、排驱压力、孔喉半径中值、毛管压力中值、最小非饱和孔喉体积百分数等。9. 经济可采储量的类型包括: (13) 、 (14) 、 (15) 等。答:经济可采储量、次经济可采储量、内蕴经济可采储量。四、简述(图示)题(20 分)1. 简述原始油层压力等压图的主要用途?(6 分)答案要点(每条1.5分):(1)预测设计井的原始油层压力。为了确定新钻井的套管程序和钻井液密度。(2)计算油藏的平均原始油层压力。油层天然能量大小的尺度。 (3)判断水动力系统,进一步了解油层地质特征。同一水动力系统内,压力等值线的分布是连续的;等压线不连续,说明可能存在断层或岩性尖灭。(
7、4)计算油层的弹性能量(油层弹性膨胀的能量) 。原始油层压力与饱和压力之差。2.简述岩心编号的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 (5 分)答案要点(原则 2分,例子 3分):将丈量完的岩心按井深自上而下(以写井号一侧为下方) 、由左向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内,然后进行涂漆编号。编号密度原则上储集层按20一个,应在本筒的范围内按其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编号。编号采用带分数形式表示,如 表示第10次取心中共有36块岩心,10436此块为第4块。3.图示油藏范围内超覆式、加积式、前积式地层叠置模式,并简述每种模式的地层对比方法?(9 分)答案要点:(图示每图 2分,共 6分,对比方法 3分)超覆式、加积式、前积式如下
8、图超覆式:首先确定盆地斜坡面,然后进行对比。加积式:地层“平对” 。可采用切片法或等高程法进行对比,前积式:地层“斜对” 。根据高精度地震资料、标志层或旋回对比以及井间动态资料确定前积倾角,然后斜对。超覆式 加积式前积式4. 简述标志层的概念及其等时性原理,并列举两种典型的标志层(8 分) 。 参考答案:标志层是指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具有等时性的岩性层或岩性界面(3分) 。 主要由异旋回作用过程(构造沉降、海(湖)平面升降、气候旋回等)形成,因而具有大范围的等时性(3 分) ,因而可用于等时地层对比。典型的标志层如砂岩剖面中的湖泛泥岩、陆源碎屑岩中的凝灰岩层等(2 分) 。 5. 简述类比法储
9、量计算的基本原理(6 分) 。 答:类比法又可称之为统计对比法或经验分析法。在新探区,由于缺乏资料,通过类比已探明、已开发的油、气储量参数(如单储系数)去推算新探区油、气田储量(3 分) 。 在一个新探区,若已初步确定研究区含油、气面积和平均油层厚度,但不知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原油(天然气)体积系数,则可借用与研究区相邻的已探明油、气田的单储系数,估算研究区的地质储量,即将该研究区预计的油、气田面积和平均油层厚度乘以借用的单储系数,便得到估算的地质储量。应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储量级别不高,一般为预测储量或潜在资源量(3 分) 。6. 简述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已动用油层内垂向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0、因素(10 分) 。答:(1)渗透率韵律及其非均质程度的影响(2 分)通常,正韵律油层底部水洗程度高,而中上部水洗程度弱甚至未水洗形成剩余油。反韵律油层的水淹特征比较复杂:层内渗透率级差很大且其间有较稳定夹层,底部剩余油富集;渗透率级差不大,均匀水淹;渗透差级差很小特别是亲水油层,剩余油在中上部富集。复合韵律的情况比较复杂;总的说来,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的厚油层,注水开发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反韵律油层好于复合韵律,复合韵律又好于正韵律。(2)夹层对地下油水运动的影响(2 分)比较复杂,这主要取决于夹层的延伸长度、产状及发育程度。(3)层理构造对水驱效果的影响(2 分)就平
11、行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而言,交错层理渗透率低,水淹相对均匀,因而采收率高;平行层理渗透率高,但水淹相对均匀,因此采收率相对较高;而斜层理在平行纹层方向的渗透率高且水淹快,因而采收率低。(4)粘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2 分)由于油水的密度差和粘度差造成水驱油前缘向油层底部突进,从而使得油层内一部分厚度动用程度低,影响水淹厚度系数,形成剩余油段。油水粘度差和密度差越大,无水期水淹厚度系数越小。(5)气锥和水锥(2 分)对于具有底水或气顶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水锥和气锥的形成,使得油层内许多油采不出来。7. 简述背斜油藏内原始油层压力的一般分布规律。 (6 分)参考答案: (1)原始油层
12、压力随油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2 分)地 面海 平 面 垂深补 心高 度地 面海 拔海拔深度地 面海 平 面 垂深补 心高 度地 面海 拔海拔深度海拔深度(2)流体性质对原始油层压力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井底海拔高度相同时,流体性质相同,原始地层压力相同;流体密度大,则原始油层压力小。 (2 分)(3)气柱高度对气井压力影响小。 (2 分)8. 试图示一口定向井的井轨迹、测深、垂深、海拔深度、补心高度、海拔高度(12 分);答:如下图所示,其中测深为自井口沿定向井轨迹至井底的长度。 (每个参数 2分)9. 简述并图示应用测试法确定油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的基本思路(8 分) ;答:(1)应用单层试油
13、的每米采油指数确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4 分,其中图示 2分);编绘每米采油指数与空气渗透率的关系曲线。其中,每米采油指数是指某油层在单位厚度一个兆帕压差下每天所折算的油气产量。下图中每米采油指数大于零时所对应的空气渗透率值,即为油层有效厚度的渗透率下限。再应用孔渗关系曲线,便可根据渗透率下限求取孔隙度下限。(2)利用单层试油结果(油、气层或干层)确定有效厚度的物性下限(4 分,其中图示 2分) ;编绘油(气)层和干层的岩心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图(下图) ,并在图中分别标绘产层与干层的孔隙度分界线和渗透率分界线,分界线值即为有效厚度的物性下限。五、综合题(50 分)1. 下图(图 1)为三口相邻井
14、(均为直井)的测井曲线图(SP 为自然电位曲线,R4 为 4m电阻率曲线,井深单位为 m) ,已知 1号井是本区地层对比的标准井(无断层) ,A、B、C、D、E 是对比标志层(注:1 号至 3号井为西-东向) 。试解答以下问题(每问 5分,共 10分):(1)通过地层对比确定 2号和 3号井上的断点深度,并画出地层对比线与断层;(2)判别断层性质及断层倾向,并分别估算 2号和 3号井上的断距大小。图 1答案要点:(1 ) 2 号和 3 号井断点分别位于 953m 和 1143m 处。 (5 分)(2 )为正断层。 (1 分) ,断层倾向向东(1 分) ,断距分别为 107m、102.5m。 (
15、3 分)2. 下图(图 2)为某区块 M单层含油砂体渗透率等值线图,已知该层为三角洲平原沉积,W1、W2、W4、W5、W6、W7 为采油井,W3 为注水井。试分析各采油井可能的水淹特征(相对水淹程度) ,并简述解题思路(10 分) 。图 2 答案要点:W3注水,与 W1、W2、W6 井形成注采关系。注入水优先沿高渗条带流向 W1和 W6。W6处于顺古水流方向,水淹最快;(2 分)W1处于逆古水流方向,沿该方向渗透率相对较低,水淹相对较慢;(2 分)W2井由于处于低渗位置,由于旁超作用而水淹较弱(2 分) ;W4、W5 井与注水井之间有河道间泥岩屏障,几无水淹;(2 分)W7井周围无注水井,无水
16、淹(2 分) ;3 设有一个油藏。通过油藏描述研究得知其含油面积为 8km2,平均有效厚度为12m,平均有效孔隙度为 30,油层平均含水饱和度 30,地面原油密度为 0.8g/cm3,平均地层原油体积系数为 1.1,原始溶解气油比为 100m3/t,试按照容积法计算该油藏石油地质储量、溶解气储量、石油地质储量丰度和单储系数。 (10 分)答: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的公式为:N=100A h (1-Swi) o / Boi因此,该油藏石油地质储量:N1008120.3 0.70.8/1.2= 1344(10 4t) 溶解气储量:Gs=1344100=134400(10 4m3)13.44(10
17、8m3)石油地质储量丰度:1344/8168(10 4t/km2)石油地质储量单储系数:1344/150 = 14(104t/km2. m)(评分标准:四个储量计算结果各 2.5分) 4一个油层包含 5 个相对均质段。自上而下渗透率分别为 10010-3m2、200 10-3m2、300 10-3m2、500 10-3m2、100010 -3m2。试计算该油层的渗透率突进系数和级差,并指出其韵律类型、注水开发过程中最可能的水淹段及剩余油段。 (10 分)答:突进系数 2.38,级差 21。正韵律。最可能水淹段为底部,最可能剩余油段为顶部。5. 根据图中三口井(其中 W3 井为对比的标准井)的测
18、井资料以及识别的储层(A 、B、E 、F )和对比标志层(C、D)分布特征,确定 W1、W2 井断点位置、连接断层线、画出地层对比线并判别断层性质(本题 10 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1 ) 断点确定准确得 5 分(2 ) 断层性质(逆断层)判别正确 2 分(3 ) 地层对比线连接正确 3 分6下图为某油层的井位分布图(海拔深度、油层有效厚度及砂体厚度的单位均为米) 。该油层储层分布稳定,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海拔深度为-1550m) 。外含油边界范围内平均有效孔隙度为 30%,平均含水饱和度为 30%,平均地面原油密度为 0.9 (g/cm3), 平均原油体积系数 1.1。 (本题 20分)
19、 。答题要求:(1)在井位图上根据给定的比例尺按网格计量含油面积(外含油边界以内的面积) ,并简述解题思路。 (注:计量含油面积时,边界穿越的小网格以一个完整小网格计;边界圈定允许一定误差) 。(2)以算术平均值方法计算该油层平均有效厚度。(3)按照容积法计算该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以及单储系数(储量计算精度以 1万吨计) 。050.-150013 20.20. 海 拔 深 度井 号 有 效 厚 度砂 体 厚 度 断 层图 例0 1 2km-1500-1380-1750-1800-1730-1750-1590 -1690-1600-1800-1650-1530-1600-1460-1450-150
20、0101415131216 1176583 2149040.056.030.20.20.35.35.24.24.28.30.15.28.030.042.036.20.20.038.047.032.N参考答案:(1)计量含油面积:首先,编制构造图;然后,以油水界面海拔深度圈定含油范围;最后,在含油范围内按网格数计量含油面积。计量结果为 22km2(允许误差范围 1km2)(2)油层有效厚度平均值为(3.5+2.8+2.4+2.0+2.0+1.5)/6=2.37m;(3)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的公式为:N=100A h (1-Swi) o / Boi石油地质储量:N100222.370.30 0.
21、700.9/1.1= 896(10 4t)石油地质储量单储系数:896/(22*2.37) = 17.18 (10 4t/km2. m)。(评分标准:计量含油面积思路 4分,结果 4分;计算油层平均有效厚度 3分;储量计算公式或思路 5分,两个结果各 2分) 。 050.-150013 20.20. 海 拔 深 度井 号 有 效 厚 度砂 体 厚 度 断 层图 例0 1 2km-1500-1380-1750-1800-1730-1750-1590 -1690-1600-1800-1650-1530-1600-1460-1450-1500101415131216 11765832 149040.
22、056.030.20.20.35.35.24.24.28.30.15.28.030.042.036.20.20.038.047.032.N-1700-1600-1800-15007.已知某区存在五套地层,从新到老分别为 A、B、C、D、E,根据五口井(自西向东分别为 W1至 W5井)所钻遇的地层情况,分析断层倾向与性质,以及褶曲形态特征。 (10分)参考答案:(1) 断层性质为西倾、逆断层(5 分) 。(2) 褶曲为一背斜,地层具有倒转现象(5 分) 。BCDEDEEEDDCCBCBBBCCDDCADABAW2W2W3W4W5w1BCDEDEEEDDCCBCBBBCCCDDCADABAW1W2W3W4W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