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酸碱理论,电离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1、根据质子理论指出下列物种哪些是酸?哪些是碱?哪些是两性物质?H2S,HCl , ,NH 3,42PO2C, , ,OAC N2、指出下列各种酸的共轭碱:, , ,H 2CO3, ,NH 3,362)Fe(23CO4NH3、指出下列种碱的共轭酸:, ,OH , ,)O(HAl242224S4HS ,NH 3, , ,N34P4、指出下列反应中的两组共轭酸碱对:(a)HF+NH 3 +F4H(b) +H2OO)Al(62 52)H(Al(c)HCN+H 2SO4 H2CN+ 4S5、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是路易斯酸?哪些是路易斯碱? HAc, , HNO 2,
2、 , Br 22N2N , SiCl 4, BF 3, AlCl 32O6、计算由 5.0ml 30%浓氨水(比重 0.89)和 45.0 ml 水混合配制成的稀氨水溶液的OH 离子浓度和电离度 。7、若把上题中的稀氨水再冲稀至原来体积的 1000 倍,求此溶液的OH 和 。8、于 100ml 0.10 mol11 氮水中溶解 1.07 克固体 NH4Cl, (忽略体积变化) ,问溶液的OH 发生多大变化?9、50.0 ml 0.10 mol11 HAc 和 25ml 0.10 mol 11 NaOH 混合,问此溶液中H +多大?1910、计算下列溶液的 pH 值: 0.010 mol/l H
3、 2SO4 (要考虑第二步电离平衡 ) 0.010 mol/l H 3PO4 0.010mol/l Ba(OH) 2 4.0 克 NaOH 溶于水,配成 1 升溶液 2.010 -5 mol/l H Cl11、写出一列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及 pH 值(设均浓度为 0.10mol1-1) NH 4Cl; Mg(NO 3) 2; Fe 2(SO 4) 3 Fe3+(aq)pKa=2.20 K 2CO3; Na 3PO4; NH 4CN12、计算下列溶液的 pH 值和 Ac 离子浓度。 0.10 mol/l H Ac 加等体积的 0.20 mol/l NaAc 0.10 mol/l H Ac 加等体
4、积的 0.20 mol/l HCl13、求 0.10 mol/l HNO2 溶液中: H +; ; HNO 2 (已知 Ka=4.6104 )NO14、300ml 0.20mol/l 的 HAc 稀释到多大体积才能使其电离度增大 1 倍?15、25时 0.0050mol/l HAc 溶液的 =5.86%,0.20mol/l 的 HAc 溶液的=0.94%,分别计算它们的H +及 Ka,计算结果说明什么问题?16、计算室温下 CO2 饱和水溶液(假定浓度为 0.040mol/l)中H +, ,3HCO及溶液的 pH 值。 (K 1=4.310-7,K 2=5.610-11)23CO17、计算下列
5、各组水溶液的 pH 值?哪些可以作缓冲溶液,为什么? 0.10 mol/l HAc 加等体积的 0.10 mol/l NaOH 0.10 mol/l HAc 加等体积的 0.20 mol/l NaOH 0.20 mol/l HAc 加等体积的 0.10 mol/l NaOH 40ml 0.10mol/l HCl + 50ml 0.10 mol/l NaOH 50ml 0.10mol/l HCl + 50ml 0.20 mol/l NaAc 50ml 0.10mol/l NaOH + 50ml 0.20 mol/l NH 4Cl 30ml 0.50mol/l 的 H3PO4 与 25ml 0.3
6、0 mol/l 的 NaOH 混合。 30ml 0.50mol/l 的 H3PO4 与 50ml 0.50 mol/l 的 NaOH 混合。20 30ml 0.50mol/l 的 H3PO4 与 40ml 1.0 mol/l 的 NaOH 混合。18、配制 pH=9.5 的缓冲溶液,应在 1 升 1.0 mol/l 氨溶液中加入多少克固体NH4Cl?(忽略体积变化)19、求 1.0 mol/l H2C2O4 溶液中的 pH 值及 ?24OC(Ka 1=6.0010-2, Ka2=6.0010-5)20、求 0.010 mol/l NaHS 的水解度及 pH?(Ka 1=9.010-8, Ka2
7、=1.010-12)21、将 11.4 克 Na2CO310H2O 晶体溶于 200ml 水中,计算溶液的 pH 值。22、要配制 pH 为 5.00 的缓冲溶液,需称取多少克 NaAc3H2O 固体溶于 300ml 0.50 mol/l HAc 中?23、欲配制 pH=3 的缓冲溶液,现有下列物质选用,哪种适合? HCOOH Ka=1.8104 HAc Ka=1.75105 NH 3H2O Kb=1.7710524、计算饱和硫化氢水溶液(0.10 mol/l)中H +,S 2 。如果溶液的 pH=2.00,此时 H2S 溶液中的 S2 为多少?计算结果说明了什么?25、某一元弱酸与 36.1
8、2 ml 0.100mol/l 的 NaOH 溶液混合, (两者摩尔数相等) ,此时再加入 18.06 ml 0.100mol/l HCl 测得溶液的 pH 值为 4.92,计算该弱酸的电离常数。26、试判断下列化学反应方向,用质子论说明其原因: HAC+ +23CO3HCA HS + +S242P4PO H 2O+ +OHSS H 2O + H2O H2O+ OH沉淀溶解平衡1、10ml 0.20M MgCl2 和 10ml 0.20 mol/l 氨水混合,并向溶液中投入固体 NH4Cl,问至少要加入多少克的 NH4Cl 方不致产生 Mg(OH)2 沉淀?(K SP=1.21011 ,Kb=
9、1.7710 5 ) 。2、将 AgNO3 溶液逐滴加到含有 Cl 和 离子的溶液中,若 =-24CrO-24CrO21Cl =0.10mol/l,问 AgCl 与 Ag2CrO4 哪一种先沉淀析出? 当 Ag2CrO4 开始沉淀时,溶液中 Cl 离子浓度为多大? 在 500ml 溶液中尚含 Cl 离子多少克?KSP AgCl = 1.561010 , KSP Ag2CrO4 =9.01012 。3、AgIO 3 的 Ksp =1.0108 ,Ag 2CrO4 的 KSP=9.01012 。通过计算说明。 哪一种化合物的溶解度(mol/l)大? 在 0.01 mol/l AgNO3 中哪一种溶
10、解度大?计算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4、取 5.0ml 0.020mol/l BaCl2 溶液,加入 5.0ml 0.0020mol/l Na2SO4 溶液是否产生沉淀?BaSO4 的 KSP=1.0810105、设有一溶液含有 1104 mol/l Ba2+及 0.1 mol/l Sr2+,如欲以 K2CrO4 为沉淀试剂,使此两离子严格分离(设残留在溶液中的Ba 2+=106 mol/l 而 Sr2+不沉淀) ,则 离-2CrO子浓度应保持于何种限度之间?大于或小于此限度,将产生何种情况?KSP SrCrO4 = 3.6105 ,K SP BaCrO4 = 1.610106、今有一溶液,每毫升
11、含有 Mg2+与 Fe3+各 1mg,试计算 能使 Mg(OH)2 及 Fe(OH)3 沉淀析出的最低 pH 值各为多少?KSP Fe(OH)3 =1.11036 ,K SP Mg(OH)2 =1.21011 Mg 2+及 Fe3+的沉淀完全的 pH 值。 (以 105 计) 定性分离 Mg2+及 Fe3+的 pH 值范围是多少?7、如欲使 1.0104 mol/l Pb2+生成 PbS 沉淀。而 2.5102 mol/l Fe2+不生成 FeS沉淀,S 2 离子浓度应控制在何种范围?若通过 H2S 使溶液饱和以达到分离的目的(设残留在溶液中的Pb 2+=106 M) ,H+浓度应控制在何种范
12、围?KSP FeS=3.81019 ,K SPPbS=3.41028H2S 的 Ka1=5.7108 ,Ka 2=1.21015 ,8、1ml 0.020mol/l HCl 溶液中含有 Cu2+离子 5mg,在室温下通 H2S 使达到饱和,于是析出 CuS 沉淀,问沉淀反应达到平衡之后,残留于溶液中的 Cu2+离子浓度(mg/ml计)多大?注意:计算时不可忽略由反应而产生的 H+离子浓度。(K SP CuS =8.51045 )229、利用溶度积原理解释下列实验现象:(要求写出反应方程式并求 K,最后进行讨论) MgCO 3 沉淀溶于稀 HCl; Fe(OH) 3 沉淀溶于稀 H2SO4;10
13、、向下列溶液中通 H2S 至饱和,计算溶液中残留的 Cu2+浓度。 0.10mol/l CuSO4, 0.10mol/l CuSO 4 和 1.0mol/l HCl(提示:要考虑反应 Cu2+ + H2S CuS + 2H+H+ + )4O4SO11、比较下列硫化物在酸中溶解的难易,为什么?硫化物 CuS PbS MnS ZnSKSP 8.51045 3.41028 1.41015 1.2102312、说明下列转化反应能否发生?为什么?(求出平衡常数 K 并加以分析)AgCrO 4 转化为 AgClAgI 转化为 AgClSrSO 4 转化为 SrCO3(K SPAg2CrO4 = 9.01012KSPAgCl = 1.561010KSPAgI = 1.51016KSPSrSO4 = 3107KSPSrCO3 = 31010KSPHgS = 41053K 稳HgI42 = 1.01030)13、查找有关数据,求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K,计算结果说明了什么?HgS + 2 H+ + 4 I = HgI42 + H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