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单元心理学的对象.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244347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心理学的对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一单元心理学的对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一单元心理学的对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一单元心理学的对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主,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2002 年名词解释)2、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2003 年名词解释)3、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创始人为冯特。冯物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2004 年选择题)4、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机能主义者强调

2、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思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5、格式塔心理学:1912 年产生于德国,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该学派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6、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代表任务奈塞、皮亚特,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3、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8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9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10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11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12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二、简答题: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2005 年论述题)答:(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4、,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第二单元 心理的生理基础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2、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3、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

5、活动。4、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5、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6、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7、第一

6、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8、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9、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2001 年名词解释)10、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 (2002 年选择题)11、超限抑制: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12、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

7、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二、简答论述1、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1999 年、2004 年简答题)答: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是: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显。强化是

8、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反应方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2、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答: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兴奋和抑制在进行活动中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有二: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

9、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递,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集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掏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3、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2008 简答)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

10、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活动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则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者减弱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类。1)非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叫外抑制。 超限抑制,当刺激国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叫超限抑制。2)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他是后天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4、什么叫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有哪两种主要类型?(1998 年简答题)答:条件反射是后天

11、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5、联系教学实际分析

12、强化时程表。 (2000 年论述题)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 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也稳定。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而

13、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稳定。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它也有不易消退的好处,反应得利频率的稳定性也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相上下。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在每次做事后都受到强化,也很少受到定时或定比的强化,而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例如对学生的奖励,如果每次表现好都给予奖励,则会因强化过多失去效力,只有有时对他们进行奖励,效果反而会更好,也就是采用不定、不定时间隔强化最有效。第三单元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

14、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1998 年、2000 年名词解释)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999 年填空题、2002 年名词解释、2004 年填空题)4、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二、简答及论述1简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答:(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注意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

15、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儿童将达到的发展水平(2 分)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注重教学决定儿童智力的发展、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 ”的角度注重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1 分)2、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谈一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2003 年简答题)答: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为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它表现为“在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16、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引动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垢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 2 岁) ;(1 分)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 岁) ;(1 分)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 12 岁) ;(1 分)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 岁以后)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