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讲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主讲:郑雪英家庭教育不仅要高度重视孩的智力发展,还应高度重视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心品质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比开发孩子的智力更为重要,也更艰巨。其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白估心,是每位家长的职责和任务。 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成功、成才1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与独立能力。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为聪,知己者为明。 一个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人,才能愉快地接纳自己和调控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专长。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独立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小学的学习活动址要受到一定的纪律约束的,如果孩子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卜确与否,不能
2、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仅自己学不到更多知识,而且山会影响他人的学习。首先,小学生的门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易受到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小学生止处在成长、发展的阶段,各项非智力心理品质也在形成、发展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为促进儿童良好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发展,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小学生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发展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年龄越小的孩子本能性的冲动越大。如果孩子缺乏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本能性的冲动就可能带来消极后果。如果自我控制力强,即使再大的诱惑也难以产生消极行为。所以对孩子从小就要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再次,小学生
3、非智力心理品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遗传对于这种个体差异有一定的影响,如有的孩子生来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就可能比较容易冲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家庭在培养孩子良好非智力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包括恰当的心理承受力,高水平的心理调节力和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自尊和自信是恰当的心理承受力和高水平心理调节力的重要表现,也是自我意识与独立能力的重要特征。可以说,自尊和自信是良好非智力心理品质的核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为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2有助于培
4、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未来的日“弋里,特别是在 21 世纪现代化进程当中,那种高度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的奉献精神,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寅理,一往直前的开拓品质,将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而这种精神、态度、品质的形成,需要以早期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品质作为基础。自尊、就是自我尊重。心理学家科恩说:“自尊心就是个人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自己所做的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追求。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的公式是:自尊成就追求。这个公式对于每个人都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真正的具体内容又可能完全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对成就,对追求,每一个人的标准可能完全不同。我们应当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标准建立自尊,
5、用正确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即用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自己强大的精神动力,从小立志,准备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人类做出贡献。自信,则是指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自己相信自己的潜力。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一是要靠自己的实践锻炼,通过亲身的体验。比方说,孩子经过长途拉练的实践锻炼,就会对自己的体力和意志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二是要靠他人的准确评价,在他人的帮助下,逐步认识自己。对孩子来说,家长和教师等成人对他的评价,其影响力是最大的。比如,家长和教师认为他的长途拉练中,意志是坚定的,耐力很强,这种肯定评价就会使孩子更有信心。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帮助孩子全面、真实的认识自己,学会自
6、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遇到他所不理解的新奇问题时,就会产生学习的需要,产生探究的动机,进而产生创新的意识,尽最大可能释放自身的能力,充分表现自我,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培养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是小学阶段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1学校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工作对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小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自尊、自信的要求,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强调自尊、自信是勇于开拓者不可缺少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做人的重要品格。要求培养学生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培养学生相信自己的心理,能对自
7、己的能力和力量充分肯定。在小学语文、自然、体育等课程中,也都把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品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礼: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到中国来访问,旅游观光,做生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去国外学习、工作、访问、探亲的中国人也不少,国与国之间、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的年轻一代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一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今后与外国人交往中,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自己
8、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就是每一个人所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家长们必须配合学校课程的要求,重视学生自尊、自信品质的培养。2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家庭几乎都一样,孩子刚生下来,大致没有什么差别。可是为什么发展下去,有的孩子就成为勇敢、自信、勤快、能干的好学生;有的孩子却成为胆怯、自卑、懒惰、能力低下的“差学生”?两者的差异,真可以称得上有“天壤之别” 。难道怪学校吗?或者像有的家长说的是“前世修来的”吗?实际上,家庭教育在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质培养、影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不过,所有家长都有着良好
9、的愿望,一直是想播下优良的种子。但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虽然“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于是,奇怪地出现了一批智力正常,而学习却落后的孩子。有的家长整天不离孩子,陪着孩子上学,陪着孩子写作业,陪着孩子上特长培训班有的甚至为孩子把工作都辞去了。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收效却不大,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虚荣心是自尊、自信的大敌。某小学有名女生,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有一天,她穿了件漂亮的连衣裙,并向同学们炫耀,说是她爸爸从国外买回来的,很值钱。一时间,她自以为成了同学们眼中的“中心人物” ,感到很自豪。实际上,这不叫自尊,而是虚荣心。虚荣心太强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并不是建立在科学的自我分
10、析的基础上,而是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一旦他人对自己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便精神振奋,劲头卜足,一旦他人对自己给予否定消极的评价,便垂头丧气,不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便是认为别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虚荣心还容易产生忌妒心理,即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这种不良情绪,不仅破坏正常的同学关系,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而且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其次,失败的体验也是自尊、自信的大敌。有一位小学生,曾经因为外语学得不好,于是对学好外语丧失了自信。老师对他说:“你的基础差一点,先不和其他同学比,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就是成功。 ”第一次他定的目标是 50 分,经过努力得了 51 分。老师鼓励说:
11、“有进步,下次争取考 55 分。”就这样,随着成绩的逐渐提高,这个同学的自信心也增强了,终于跨进了中上等成绩学生的行列。胜不骄,败不馁,是自尊自信的表现。但自尊自信毕竟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有自尊和自信。一个在生活的历程中充满着失败汜录的人,怎么能叫他自尊自信起来呢?成功的记录越多,成绩越大,自信心就越容易获得。反之,如果总是失败,就容易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降低自信心。所以,家长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既善于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指导孩子把个人的期望值降低一点,从小、从低开始,一步步向上攀登,积小胜为大胜,有了成功的体验,孩子的自尊、自信就会
12、越来越强。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就更容易取得成功。这样就形成了自尊心与自信心的良性循环。培养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建议1开展家庭自尊教育,使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就家庭教育而言,可以开展家庭自尊教育,其内容和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人在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赖性过强的孩子不仅没有大的出息,而且还会丧失自己的自尊心。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大事小事都包揽在自己的身上,因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性。北京某重点小学的一名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多次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后,家长终于看到了他的行动,一
13、天早上,这个孩子起床后,第一次端起尿盆去倒尿,家长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就奇怪的发现,孩子只把尿盆中的尿倒掉了一半,把剩下的又端了回来。家长不解地问:为什么只倒掉一半?没想到孩子竞理直气壮地说:“那一半不是我尿的。 ”无独有偶,同样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在武汉也发生过,不同的只是,这个孩子算得更加精确,他只把尿倒掉了三分之一。由此,教育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让他们真正具有独立性,还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孩子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而不应只限于让孩子机械地去做某件事。(2)尽可能采取激励手段。表扬和批评都是激励孩子的手段,在一般情况下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相对来说,表扬比批评更好。有一位著名的女钢琴家介绍,她
14、 5 岁时,母亲想让:她学钢琴,但她本人并不感兴趣。一次,她无意地在钢琴上乱弹,母亲却说:“弹得真好听。 ”母亲说这话时十分认真,不像开玩笑,因为她愿意女儿像她一样喜爱钢琴。也正是这句话,激发了女儿对钢琴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耐心培育下,女儿终于成了著名的钢琴家。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成长,尽量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和进步,并且发现了就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不要过分关注。孩子是家庭呵护、关注的中心。但中国有句老话:过犹刁;及。凡事得有个度,以这句话来提醒那些过分关注孩子的父母们,址最恰当不过的。有这样一对父母,他们的女儿芳芳已9 岁了,曾在亿 4 岁和 6 岁时患过急性中
15、耳炎。上学以后,由于学习较紧张,孩子到了晚上做作业或是考试前,都会哭叫耳朵疼。到医院做检查, 一切都很正常,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芳芳 2 岁前是在外公外婆家居住,2 岁后由父母抚养,两个大人和两个老人对芳芳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对芳芳的要求有求必应。在芳芳的眼里,自己是家中的太阳。因此形成厂敏感性强、悄感反应强烈且不稳定,只能被捧、被赞扬或只能围着她转的心理与行为定势。当学习紧、压力大时,芳芳就在潜意以里寻找一种方式(生病 ),以回复到原先在家庭中享受众人关注的中心位置。所以,父母或老人呵护孩子的出发点是为厂爱孩子,结果反倒害了孩子。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识别、分辨
16、事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要包办代替。 2开展家庭自信教育,协助孩子找到正确的“自我” 。与自信相对的是“内卑”和“自负”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自我贬低,妄自菲薄,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会。因此,家长应开展家庭自信教育,从以F 几方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1)指导孩子学会与人比较。在生活中,为了确定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但比较的方式却不一样。有的人是拿自己的缺点与他人的优点比较,结果是“人比人,气死人” ;有的人则一味的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较,这当然是自欺欺人。这两种做法对孩子自信都起着阻碍的作。因此,
17、当孩子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家长应帮助孩子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在看到别人优点和长处的同时,也要尽量让孩子多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优点,以不断增强自信心。(2)指导孩子学会正确归因。归因就是对因果关系作出判断。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如果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如机遇、事情难度 )所致,成功归于内在因素(如努力、能力)所致,个体的自信水平不会降低;但若将失败归于内在因素,成功归于外在因素,则个体的自信会降低。当然,自信并不是让孩子主观地认为自己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能克服缺点,自己有克服缺点的能力。自信也不是教条地让孩子认为自己应该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即使有某些缺点,也不影响自己从整体上仍是优秀的,
18、值得骄傲的。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进行有利于增强其自信水平的归因。(3)指导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自信的人相信自己的潜力,认为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普遍有“望子成龙”的心态。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从小就向孩子灌输:要当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领导、富翁等;在班上考试成绩不能低于前三名;要学音乐、学美术、学电脑即样样都行。父母把孩子当成了机器,希望他们能不知疲倦。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现在一些学校用分数来排队的现象,已经使不少孩子丧失了自信心。人与人相比,不能用“金字塔”来表示,如果用“金字塔”表示,有人则在“塔尖” ,有人则在“塔
19、底” 。家长应用“盆景 和“盆景”相比,各有特色,很难说哪个“盆景”比哪个“盆景”好,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和奋斗目标,从而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培养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家长应以身示范1父母应成为孩子的老师。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潜移默化。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敏锐的眼睛。模仿是孩子们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孩子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长大的。家长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家长对孩子一次示范行为胜过上百次空洞的说教。要使孩子自尊、自信,家长首先要做到自尊、自信。如果家长自卑、退缩,天长日久,家长的言行就会在孩子身上留下自己的影子
20、。家长的好思想、好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不良的言行、习惯是孩子走向歧途的祸根。所以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而且是任期最长的老师。诸葛亮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他年轻时就确立大志,刻苦学习,研究政治、军事,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治国安邦的雄才。他身居高位,官至丞相,但严格要求自己,不谋私利。对子女的教育既重身教,又注意言传。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说:一个人的德行是需要修养的。如果对功名利禄孜孜以求,那就难以树立远大志向;如果不发奋向上,年华就会很快流逝,不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他在诫外甥书中再次强调上述观点,告诫后代说:一个人应当“志存高远” ,加强自身修养,抛弃邪念,为实现远大志向努力奋斗,锲而不
21、舍。在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后代都很争气。2掌握好父爱和母爱的分寸。父母爱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如高尔基所说, “单是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 ”但这种爱,是理智的爱,有节制的爱。首先,父母爱孩子,但不能把孩子当成“小太阳” 。如果家长像行星绕着太阳一样整体围着孩子旋转,谈话时话题以孩子为中心,活动时以孩子为核心人物,这种不正常状况会无形中培养出孩子盲目的优越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会使孩子缺乏自尊心。其次,父母爱孩子,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对孩子的要求,家长要认真对待,但绝不能一味满足,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凡属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答应。再次,父母爱孩子,但对孩
22、子保护不能过度。上小学的孩子,已不同于襁褓时期,不需要父母的完全保护。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活动的能力,父母要及时缩小保护范围,减弱保护程度,让孩子有单独活动的机会,以锻炼孩子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增强其自信心。最后,父母爱孩子,要克服感情上的“冷热病” 。暴冷暴热会使人产生心理疾病。有的父母高兴时,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即使孩子有了错误也可以姑息,甚至把孩子的缺点当作优点去肯定、欣赏、表扬;而有的父母情绪不好时,就尽找孩子的岔子,无故迁怒于孩子,或打或骂,使孩子精神上卜分紧张,手足无措。这样做的结果孩子有可能变得性格冷漠,缺乏自信,缺乏热情,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甚至喜怒无常。3合理利用奖
23、励手段,强化孩子的成就动机。对孩子施行奖励,几乎是任何一位家长都做过的事。可是有的效果比较好,有的则不太理想,少数家长甚至还把孩子“奖”坏了。因此,发挥奖励的积极作用,必须讲究艺术才行。其一,精神奖励应重于物质奖励。孩子是天真纯洁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健康情感和动机的培养,使孩子从小懂得自尊,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怎么去爱人。绝不能用物质奖励去刺激和强化孩子的虚荣心。过分强调物质奖励,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孩子认识人类美好的情感。其二,奖励要准确,奖励孩子之所当奖。奖励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情况不明而胡乱给奖,奖孩子之所不当奖,轻则使孩子陷入困惑,重则促其形成错误的是非观念。其三,奖励的时间频率不能太高,物质奖励尤其是这样。许多事实告诉我们,连续奖励比间断奖励效果要差。当奖励完全停止时,连续奖励培养出来的自尊、自信 比间接奖励培养出来的自尊、自信更容易消退。其四,应使奖励 标准与年龄成正比。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是由低到高、分阶段 进行的。奖励标准也应由低到高,构成一个连续的、向上的梯 度。要通过正面激励,从自信训练开始,造就一个自尊自爱,充 满自信、具有活泼生命力的、自由奔放、精力充沛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