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新常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于刃刚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征与对策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 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一)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新” 体现在三点,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増长;二是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三是与此相适应需要有新动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是“三期叠加 ”,即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在同一时间
2、重合出现。叠加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下行压力。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实现“双中高” 即“中高速”和“ 中高端”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 ”,开启“双引擎”。 “双引擎”是既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又要改造传统引擎。要适应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四大挑战:一是钢铁、水泥、造船等制造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二是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三是房地产业调整引发阵痛;四是环境面临“去污染化” 的重大压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原有经济发展模式长期积累引发的结果。一方面,经过 35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10 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
3、第二” 。2013 年美国的 GDP 为 16.5 万亿美元,中国为 9.4 万亿美元,日本为 6.2 万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已占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3 年达 4.16 万亿美元) 。2013 年 4 月30 日世界银行发布购买力平价与实际经济规模-2011 年国际比较项目结果摘要报告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到 2014 年底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我国官方和学者都不认可这一说法。即便是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也已给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企业“走出去” 步伐不断加快,截止 2013 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4、累计超过6300 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以人民币计算,2013 年我国 GDP 增长 49523 亿元,按当时汇率计算,中国 2013 年 GDP 增量折合为 8185 亿美元,而据 IMF 估算,土耳其 2012 年 GDP 总量为 7882 亿美元。 2012 年土耳其 GDP总量排在世界第 17 位,落后印尼一位,后者 2012 年 GDP 为 8785亿美元。即我国一年的经济增量就超过了土耳其这样的中等国家,并将很快超过印尼。我国 2014 年经济增长 7.4%,那么我国这两年的经济增量之和将大致等同于澳大利亚经济总量,其 2012 年 GDP为 1.54 万亿美元,排名
5、世界第十。在这样大的基数基础上已很难再实现高速增长。 (我国 GDP2014 年为 63.4 万亿人民币,超过 10 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为 17.6 万亿美元)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 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 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10 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计算,保持每年 7%以上的增速也已足够。另一方面,我们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及消耗环境容量才取得今天的成绩,这种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目前我们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 此外,为了应对 2008 年由美国引发的
6、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当时推出以“4+10”万亿元即 4 万亿固定资产投资与一年超过 10 万亿巨额信贷投放为代表的刺激性政策;现在我国已进入“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二) 适应新常态,要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一是从“只盯增速 ”转变为坚持 “区间调控”,政策的着力点是稳增长,防通胀;加大调结构、促改革的力度。二是从“事后救急 ”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调控更前瞻。新常态下,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开始显性化,出台任何调控措施,都应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在地方债务、网络金融、影子银行,甚至在公共投资领域中,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在一个实际与潜在经济增速都易变的时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底线管理、区间调
7、控,即一方面要守住就业底线和通胀底线,另一方面还要守住风险底线。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绩,但也进入拐点,必须转型升级。实现顺利转型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从单一需求管理转变为引入“供给管理”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不仅要关注速度的短期变化,更关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等更为长期的目标,更加注重挖掘中国经济长期动力的供给管理。党中央、国务院在完善需求侧调控的同时,更为精准地在供给侧做文章,实行供求结合的调控方式。政府的手缩短了,企业的手延长了,调控与释放微观活力紧密结合起来。从单一需求管理转变为引入“供给管理 ”,调控更长效。新常态下,针对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
8、大支持力度,以“喷灌 ”“滴灌” 代替“大水漫灌” 。 总之,在新常态下,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既要激活力,政府该放的权力要放到位。又要挖潜力,政府该补的短板要早补齐。很多领域的公共产品仍然缺失,中西部地区的软硬件建设也还不足,这些既是民生需求所向,也是政府职责所在,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还要添动力,即政府该完善的考核机制要加快完善。要引入以民生指标为主的地方干部考核体系,扭转以 GDP 论英雄的激励机制;引入市场化的国企经理人选拔机制;从制度层面解决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等。新常态下要把对经济增速的关注,回归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
9、人民福祉上来。(三)我国在新常态下实现发展目标面临严峻挑战。用内需替代外需是我国面临的新机遇,但把机遇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长,还需要我们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深化改革。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现在面临的改革对象或是剩下的“硬骨头” ,或是改革开放后积累的新问题,改革难度很大,既要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又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会遇到许多高难度的瓶颈问题,会触及现有的利益结构。对于我国现有的精英队伍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自我革命。因此,既要结合实际,统筹考虑,全面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又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四) 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六大新机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辜胜阻认为,我国经济在新
10、常态下面临六大新机遇。一是人口城镇化。2014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 54.77%,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正在加速,预计未来 5-10年,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 815 个城市中的 606 个,人口和规模将分别占到城市总量的 82%和 92%。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都与城市群的建设密不可分。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二是经济服务化。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后
11、15 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度提升,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等相关产业都会有较大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又会带动就业。2014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 1322 万,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民营经济为主支撑的服务业将继续成为就业的“蓄水池” 。三是发展低碳化。资源环境瓶颈压力加剧、新兴产业勃发、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都将创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机遇。2013 年国务院已经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此外,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都将出台,一场大气、水和土壤防治的三大战役将
12、在全国兴起,这也会带来麻几万亿元的商机。四是产业高端化。我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创新是我国企业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的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将全面推进。五是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是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引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信息化,即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二是信息产业化,今后,互联网将改变城市、企业、金融等诸多领域。新产业革命的特点是“互联网+X” ,比如, “互联网+传统零售业 ”=电子商务; “互联网+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制造业 ”被德国人成称为“工业 4.0”;“互联网+城
13、市信息化”=智慧城市。 “互联网+ ”正在成为经济竞争新常态。六是经营国际化。2014 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含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大约在 1400 亿美元左右,约高出我国利用外资 200 亿美元左右,这说明我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我国国际化战略转型是要从产品国际化转向企业国际化。 “走出去”主要是资本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中国技术走出去,乃至中国标准走出去。在这方面,我省也已起步,且发展较快。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我省“去产能化”和“去污染化” ,意义重大。在新常态下,如何解决动力问题至关重要。要改造旧引擎、打造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引领,就需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
14、“双轮驱动” ,创新与创业一体运行,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双手”推进。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有四大动力:一是减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与成本,推动新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二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带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三是以一批高新区、科技园区为载体,引领新一轮创新浪潮;四是激励一批新的”职业创业人“崛起,如催发新一轮海归潮、新一轮精英下海潮、返乡农民工草根创业潮以及大学生创业潮。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我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最宝贵机遇1、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第一次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2、河北在新的行政区划和分灶吃饭的体制下陷入困境,京津冀
15、协同发展是河北走出困境的最大助力。从表面上看提出这一战略是雾霾天气恶化引起的,深层次原因是京津冀区域现有产业结构导致的必然结果。3、机遇体现在呢些方面?一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把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列为三大国家战略。二是我省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和申办 2022 年冬奥会三大机遇叠加的难得局面。三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国务院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该小组组长。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已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听取发展改
16、革委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讨论京津冀区域功能定位,审议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改革政策措施。(二) 我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1、京津冀行政区划分割、分灶吃饭的局面。2、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三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而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时间。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是核心,服务水平均等化是关键,实现城镇化需要有历史耐心。3、产业转型升级是河北与京津加快融合的基础,但河北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制约,核心是创新能力不足和企业发展环境有明显差距。4、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需三地协同解决,但我省压力最大。(三)我省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1、下大功夫解决好“两个环境”问题,即生态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2、积极争取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所属各部门的支持) 。3、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4、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创新驱动。5、找准我省产业发展及与京津产业分工的定位。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尽最大努力与京津实现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