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公式诗歌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
2、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细读标题和注释;2 分析意象;3 品味意境;4 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 把握形象特点;2 辨析表达技巧;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 概括主旨;2 联系背景;3 分清主次;4 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附:易混术语区分(一) “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
3、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 “情”、 “志”的区别在诗歌里, “情”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4、,属于言志(三) “情”、 “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 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 “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 是触觉角度。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 1+2 或 1+3 的形式,先用一句话
5、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阅读题技巧(一) 、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
6、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 ,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 ,使文章有起伏。模
7、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五、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2、内容上
8、: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七、评价感悟类评价:“是不是” 、 “同意不同意” 、 “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方法有:正面描写:语言、动
9、作、心理、神态、外貌侧面(间接) 描写:其他的人或事细节描写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十、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1、材料作文的特点:(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
10、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2、材料作文的形式:(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 、明确要求。(一) 、给文字材料作文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 ,确定立意、结构。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 。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
11、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 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读是基础,感是重点!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 失分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 不把话题当标题。3、拒绝三段式。5-8 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 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
12、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写作 语文答题公式!怎样鉴赏高考语文考题中的文学形象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以人物为主,谓之人物形象;少数叙事性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以物为主,则称艺术形象。在抒情性作品中有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主体的景或物便是作者所着意塑造的形象,为了与人物形象有所区别,有时也称这些形象为艺术形象。鉴赏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形象或艺术形象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关注人物(艺术 )本质的特征,明白刻画的方法。想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13、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不是目的,高考不会在名词术语上设置问题,准确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这往往是高考命题者的用意所在。2、统观人物(艺术)形象的棱面,分析作品的情节。叙事作品的情节总是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因而,情节便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史。阅读鉴赏叙事作品的人物形象时,我们要注意:(1)情节设计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2)深入理解情节发展如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3) 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如何受人物独特个性所决定。3、透视人物(艺术)形象的背景,赏析事件的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情节发生与展开的场所。成功的人物塑造都有成功的
14、环境描写,成功的环境描写为人物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它包括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阅读鉴赏叙事性作品时,要认真理解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表现作用。鉴赏抒情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所“托”之“ 物”、所“借”之“景”,则有以下几种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体形象。抒情性作品总要通过一定的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阅读鉴赏时要在具体丰富的材料中,理清作者的思路,从而把握作品的主体形象。例如,2004 年上海市的春考卷拿
15、老舍的散文想北平命题,其中的第 10 题是这样的:第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_;(2)_。(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题目中说的“两个主要特点”,其实就是北平这一主体形象的两个特征,依据“第段中”,那肯定需要理清这部分的内部层次。2、赏析表现技巧,感受主体形象。抒情性作品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对比、隐喻、象征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者对主体形象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如 2005 年广东高考卷以作家肖铁的散文壶口的黄河一文命题,其中两题这样问道: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
16、口的黄河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考生若能把这两题回答准确,他对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对黄河体现的中国人的精神这一艺术形象的内涵,就会有深刻的感悟。3、品味作者态度,认同主体形象。抒情性作品的作者多半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主体形象的看法和评价,阅读鉴赏时,我们除了要细细品味文中最能反映艺术形象特点的语句,还要认真揣摩表明作者思想倾向性的词语和句子。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就有过这方面的命题。如 2006 年全国卷(2)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
17、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题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下阕前两句显然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最后两句,词人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 的感叹,藉此,读者可以一样地感受那些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民形象。 考题链接1、2006 年江西卷第 16 题:(原文题目秋光里的黄金树)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2、2006 年辽宁卷第 20 题:(丰子恺杨柳)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