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废墟的散文风格与内涵涉外一班 20101003108 刘雪云高中时学过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当时就非常喜欢,今又读他的散文废墟,我又有了另一番感受。废墟是一篇典型的文化散文,其折射出了他的散文风格,具有知性与精粹的特点。“没有废墟就无所 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 它呈 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道 靓丽的风景线,如轻烟、似薄雾。它摆 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 现为 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
2、的智慧与思考。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 “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 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却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残简断垣中,那优 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着我们。走进废墟,体会着历史的沧桑 ,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了“ 还历史以真 实,还生命以进程” 的慨 叹。面对着敦煌,目睹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感受着历史的强悍与苦难,警醒道:“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另外语言锤炼典丽精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
3、势和艺术感染力。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 ,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语言也警世哲理、精辟透剔。如“ 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 现代是辽阔, 现代是浩瀚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 他站在当代之颠对废墟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把废墟看成是现代构建,把现代这一时间名词看成是宽容、气度、辽阔和浩瀚,三段语言虎虎生风、很有气势,排比句的运用表达了作家对废墟的真知灼见,独特的哲理化理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在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应该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
4、,让现代心平气和地审视着古代。 废 墟不值得羞愧, 废墟不必要掩盖,因为我们太擅长掩盖了。废墟的留存,是 现代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现代人的自信。中国人为了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 墟驱逐。从中我想到了有关城市的建设和保护文物古迹。多年前广州市政领导,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结果拆掉了许多值得保留下来的东西,就广州百年历史以上很有岭南特点的西关古屋,被整片整片地拆掉。值得庆幸的是, 现在广州市政府决策 层,已经意识到这种危机,采取亡羊补牢的 办法,去保 护原来的东 西,利用 这些资源造福于民众。目前,在城市里面有多处古迹进行了必要的维修,并且抓紧做到宣传和推出自己的文化品牌。我想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忽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哪怕是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