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诸城市农业介绍.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237081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城市农业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诸城市农业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诸城市农业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诸城农业介绍 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邻海滨城市青岛,南毗新兴港口城市日照,北依风筝名都潍坊,西接沂蒙山脉,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总面积 2183 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全市耕地面积 156 万亩,总人口 105 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物产极为丰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试点市。2007 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1 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中心,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

2、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 906.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787 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22.6%和 12%。工作中,突出抓好以下六个重点。 一、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为重点,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始终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龙头企业,加快了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一是积极培育新建龙头。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新的龙头企业。2007 年全市新增投资 200 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 64 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发展到 160 家,潍坊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45 家,省级重点龙头

3、企业 5 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2 家,列潍坊市各县市区之首。龙头企业的发展,为争创农业品牌构建了良好载体。全市农产品已培育起全国驰名商标 2 个、国家名牌产品 7 个,国家免检产品 3 个,省名牌产品 11 个,省著名商标 7 个,列潍坊各县市区首位。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服务力度。对从事农产品加工生产的企业进行精挑细选,推荐了 6 家潍坊市级农产品加工诚信单位,其中龙海水产城被评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 。为企业争取省财政贴息 232 万元。配合潍坊市产业化办公室对市外贸等 5 家企业进行了监测,并通过了省产业化办公室的检查验收。三是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农业会展。组织 25 家农业龙头

4、企业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07(青岛)潍坊周农业对口接轨活动、2007 青岛农产品交易会暨出口洽谈会 3 个农产品展销会,达成协议或签订销售合同额 6 亿多元,充分展示了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形象,进一步开拓了农产品市场,宣传了诸城农业品牌,取得了丰硕成果。二、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畜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共出栏生猪 266.34 万头,家禽出栏 7598 .78 万只,牛出栏 9.38 万头,羊出栏 30.72 万只,肉蛋奶总产量 41.78 万吨。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工程,重点推广了 25 项农业高新技术、14 个农作物新品种,全市承

5、担项目的村庄达到 2861 村次,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 208.23 万亩次,新品种推广面积 123.3 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开展优质小麦良种补贴工作,在密州、舜王、相州等乡镇(街道)落实推广补贴面积 30 万亩,供种数量 450 万斤。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引导群众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全市已种植经济作物 65 万亩,其中花生 20 万亩、黄烟 8 万亩、棉花 3 万亩、瓜菜 30 万亩、茶叶 1 万亩,其他经济作物 3 万亩,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发展“五位一体”生态温室,先后在昌城、石桥子等乡镇建立了示范基地,全市组合式生态温室已发展到 2200

6、 座,每座温室年平均纯收入在 2.5 万元以上。大力实施烟叶生态村富民工程。全市黄烟种植面积达到 85054.3 亩,烟叶农场发展到 87 个,面积达到 26215.6 亩。发展起 20 亩以上的植烟大户 240 个,面积 10000 多亩。建成烟叶生产生态村 18 个,建成烟水、烟房、烟路配套项目 1264 项。2007 年,烟农总收入 15893.75 万元,亩均收入1868.66 元,实现烟叶税特产 2739.41 万元。围绕建设生态市目标,造林绿化取得显著成效。植树总量达到 900 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 29%。造林面积、成活率和投入位居潍坊市之首。投资 8700 多万元,完成了 20

7、6 国道、泰薛路、央赣路以及昌九路和咸石路等道路绿化,高标准绿化道路林带 180 多公里。开展了以青莱高速为重点的道路绿化,建设了高标准的林带 60 多公里,造林面积 5560 多亩,实现了造林绿化与高速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三、以推广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畜牧业,全市新建、改造各类标准化饲养场 1000 余栋,标准化饲养场达到 7800 余栋,肉鸡、蛋鸡规模化饲养场全部实现了标准化饲养、生猪出栏中标准化饲养场所占比重达 80%以上。种植业,全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31 个,无公害农产品 21 个,绿色食品 15 个。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抓好农药专项整治,加强

8、对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 23 种农药的收缴工作,整治农药经营门店 415 个,查处违规销售农药的门店 56 家,收缴假劣及违禁农药 1193.3 公斤。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专项整治,共检查整治农产品生产基地 31 个,全部达到整改标准要求,基地农药抽检率达到了 100%。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整治,对符合标准要求的龙海水产城,委托潍坊市水产品检测中心进行定期检测,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测。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专项整治,成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及超市的蔬菜质量检测,全市无公害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农药抽检率达到了 100,抓好苗种生产单位整治,对 1 处不不符合条

9、件的苗种生产单位进行关闭,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水利工程,以加快重点工程进程为突破口,增强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抗灾能力,实施了拙村拦河闸、郭家村水库除险加固、墙夼水库灌区节水改造、马耳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引涓干渠改造、道明橡胶坝建设六大重点工程。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镇村两级投资 2 亿多元,开工各类工程项目 146 项,新打、配套机井 52 眼,新修塘坝 4 座,增加蓄水 11 万方,疏浚河道 68 公里,河道治理 3 公里,整修道路 650 公里,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 1.7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3.2 平方公里,进一步改善了农

10、业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的机遇,争取上级财政无偿水利资金 1124.4 万元,为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加快村村通自来水步伐。投资 2800 多万元,新增通水村庄 212 个,使全市通水村庄总量达到 1327 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9.3%。同时,制订出台诸城市农村供水工程运营管理办法(试行) 被省水利厅在全省推广。潍河公园成为我市首个国家 AAA 级风景区和本年度潍坊市唯一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实现了水利产业与旅游开发的有效融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完成世行项目一期工程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省级检查验收。规划开发面积 2.8 万亩,国家财政无偿投资 84

11、2.9 万元。修建各种桥涵建筑物 445 座,新修防渗渠道 120.2 公里,整修道路 40 公里,植树 12.3 万株,改善节水面积 2.8 万亩,建成农民用水者协会 3 个,农民专业协会 1 个。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灌溉面积 2.8 万亩,年可节约灌溉用水 168 万立方米,粮食总产量达到 16722 吨,疏菜总产量 18536 吨。直接受益农户3900 户,直接受益人口 13800 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 300 元以上。农业机械工作,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 105.2 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 9.6 亿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000 台,联合收获机械 1800 台,配套机具 3.8

12、 万台(套) 。农机从业人员 6.8 万人,农机经营总收入 7.8 亿元,机耕、机播和机收作业面积也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注重从体制机制入手,探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和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解决好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的深层次矛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上半年开始,借鉴城市社区服务的做法,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就是以 35 个村为一个社区,设置“六站一中心” ,实现行政服务项目“一站式”集

13、中受理,群众的问题和困难基本上不出“社区”就能够解决。目前,全市已规划建设了 208 个农村社区,已有 27 个建成启用,107 个正在建设当中,使 60%的村庄纳入社区化服务体系,2008 年将达到 100%。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党的组织资源优势,打破地域界限,引导一个城区居委会与几个外围村庄自愿结对,建立“村居联合党总支” ,以组织联合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城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并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共建立“村居联合党总支”30 个,加入联合党总支的村(居)105 个,运行效果非常明显。密

14、州街道五里堡居委会租用总支下属四个村的 4000 亩山岭荒地,对原来设在城区的特种动物养殖小区实施整体搬迁,腾出城区土地进行开发;外围村民通过出租闲置荒地、到养殖基地打工、学习技术搞养殖等方式,大幅度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互惠共赢。三是创新城乡区域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将原来的 23 处乡镇(街道)撤并为 13 处,把密州、龙都、舜王三处街道从城区搬迁到原朱解、吕标、九台镇驻地办公。在加强中心城区建设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建设密州、龙都、舜王 3 处街道和昌城镇,使城区向农村拓展,拉起了“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城区副中心”的城市发展框架,在全市逐步构筑起以中心城区、城区副中心、重点镇、中心

15、村为框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六、以开展农村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为重点,农民生产生活明显改善。借鉴城市管理经验,在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的基础上,采取公安警力下沉、城管队伍下乡等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农村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一是开展打霸治痞专项行动。从 4 月份开始,在全市农村集中开展了打霸治痞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处理了一批霸头恶势力。共打掉霸痞团伙 31 个,抓获各类霸痞违法犯罪嫌疑人 158 人,破获刑事案件 186 起,抓捕逃犯 143 人,解决了一批突出治安问题,集中整治了一批治安落后村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明显好转。二是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治理活动。把农村“三大堆”清理作为今年新农村建设及和谐村庄创建的重点,5 月份集中开展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月活动。尤其在秋收结束后,进一步加大清理力度,采取一周一督查、两周一排序通报的方式进行督导,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 ,使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三是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把国省道及县乡干路作为治理重点,对道路进行绿化美化,严格控制和清理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先后投资 1.1 亿元,绿化路域 230 多公里,栽植各类高档绿化苗木 77 万株,拆除乱搭乱建、违章房屋近万间,有效地净化了路域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