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故都的秋,江西省高安市灰埠中学 刘伟能,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题: 1. “故都的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2. 哪些段落在具体描写故都的秋?本文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 12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上文有怎样的联系? 4.开篇与结尾都写到南国之秋,作用是什么?,故都的秋,郁达夫,思考:,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这些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2、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清、静、悲凉),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的秋景的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且是整个人生的感受,故都之秋实为人生之秋。,思考:哪些段落具体在写故都秋?,到段,本文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3 秋晨图 4 秋槐图 5 秋蝉图 6-10秋雨图 11 秋果图,读12段,本段是否还在记叙写景,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句理解本段大意。作用是什么?,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厉、萧索的感触
3、来的。(虽国有异,秋感略同)中国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故都之秋 ,别有深味),作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思考题:朗读1到2段,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之情。,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目的是什么?,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总起,1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2江南之秋慢,润,淡。赏玩不足,分写,总括,记叙3-11,议论12,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13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清、静、悲凉,3 秋晨图 4 秋槐图 5 秋蝉图 6-10 秋雨图 11 秋果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