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前定位理性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简述时间:2010-10-24 08:47来源: 未知 作者:丰田 点击: 212次超前定位理性运作 - 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简述 一、 世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 合作经济思想最早来源于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欧文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父傅立叶。世界上专业合作组织最早以合作社形式出现,起源于西欧和北美,最早的生产合作社超前定位 理性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简述一、 世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合作经济思想最早来源于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欧文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父傅立叶。世界上专业合作组织最早以合作社形式出现,起源于西欧和北美,最早的生产合作社产生
2、于法国(1831年) ,第一个比较规范的消费合作社罗奇代尔先锋公平社产生于英国(1844 年)英格兰北部小镇罗奇代尔,它是由28名纺织工人创立的,该社最早制定的办社原则后来被称为“罗奇代尔原则” ,这些原则含有以后许多合作社组织公认的若干行为准则。1934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经过广泛讨论,制定并宣布了四大纲领:(1)自愿入社。 (2 )民主管理。 (3)盈利返还。 (4)限制股息。1937 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大会作出决议,把合作社原则归纳为11条,称之为“罗奇代尔原则”。此后,经 23届、28 届、31届代表大会确定修订,合作社原则为:(1) 、自愿与社员资格开放原则。 (2 ) 、民主控制
3、原则。 (3) 、社员的经济参与原则。 (4) 、自治和独立原则。 (5) 、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原则。 (6) 、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原则。 (7) 、关心社区发展原则。世界合作社的历史已达150余年,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不同形式合作社。如日本、韩国的农协,美国、法国、德国的农场主协会,联合会等等,成为代表农民说话、维护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二、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史近代中国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国外合作思想传入中国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因各种政治经济、人为因素的制约,合作社虽然出现并存在,但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现的互助组,合作社(初级、高级)就是我国依合作
4、社原则建立的合作组织,此后又由农民入股,发展遍布农村的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也属于合作组织,但它是合作组织与集体经济的组合,是特殊的官办合作社。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促进了合作体制由官办恢复为民办,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生了完全属于农民自己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萌芽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萌发阶段,农村出现了以协会、研究会为名称的各类技术服务组织,兴办方式单一,多为各级专业技术服务单位和乡村组织牵头, ,由于受到各级科协支持,大都以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称谓存在,大多处于自
5、生自灭状态之中。(二)起步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起步阶段,这期间专业协会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服务内容,兴办方式多样化,既有科技、经纪能人也有各级各类技术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早即出现于这个时期。像西瓜研究会、食用菌研究会、养猪协会、草编协会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协会(研究会)至2000年大都自行消失。(三)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快速阶段,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各种类型、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6、开始产生于这一时期,1999年国务院在农业部的 “三定”方案中赋予农经部门三项新职能,其中之一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指导,此后,全国各级农经部门开始参与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指导工作。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长期性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经过2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与结构性和区域性相对过剩,全国12亿多人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正向小康迈进,这充分说明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各项农村基本政策是完全正确,符合现阶段我国
7、国情,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尽管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张,农业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集中表现为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农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有效组织市场生产,使得生产经营存在很大盲目性、风险性,造成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出现农产品难卖现象。一是低效益作物多,高效益作物少;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往往营养品质低的产品大量过剩,优质产品供不应求;三是季节性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往往集中在一个季节里,不能按市场需求来调节生产,造成大量过剩,组织无序,缺乏市场导向和统一规划的盲目生产也影
8、响了农业比较优势发挥。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使我国农业很大部分还是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商业化、产业化经营;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农业经济效益差,人均产出率低;使我们在农业生产中付出高昂成本,难以进入市场分享利润。我国农业面对的是发达国家大型农场的竞争,他们规模大,科技实力强,而且经过100多年合作过程,合作经验丰富,制度完善,几乎每个农场都加入到几个专业合作组织当中,组织化程度很高。面对这支集团军,我们分散的单家独户如果不组织起来,以市场为纽带,汇集成强大的力量,就很难与之抗衡。从实践看,组织缺陷是我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的最大障碍,如不在短期内解决,我们采取的
9、一系列科技措施将难以奏效。这些问题呼唤着农业新的制度和组织创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农业新的制度和组织创新的结果。2、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国际化的要求。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是从事同类产品经营的农户为获取最大效益,所需服务和保护自身利益,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事资金、技术、购买、生产、服务等方面的联合与合作,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国际农业看,发展合作社是潮流,是趋势,具有极强生命力,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我们要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办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在计划经
10、济体制条件下形成和确立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也必然要受到冲击,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在各项规章制度上要与国际接轨,在体制上也要与国际轨。在农民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层次,让农民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等办法,帮助农民组建自己的中介服务组织,使其成为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小群体与大规模融合一体的最佳方式。3、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农村难点问题的切入点。当前农村工作有“两难”:一是结构调整难。二是土地流通难,而造成该现象的根源是
11、农民增收难。解决这个问题,仅靠行政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就是要培育一种新的市场主体,形成一种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开辟一条增加农民收入和帮助农民致富的新途径。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民一时难以改变过分依赖政府的情况。种什么问政府,怎么种问政府,卖难还要问政府,这样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成了政府,结果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应当明确,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农民,要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抓住了这一点,农村中的难点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2、的有效途径。农民如何进入市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市场风险高于自然和政策风险,国内外的经验都说明,解决市场风险最根本性的措施就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其理由:一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引导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他们减少或化解市场风险;二是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谈判地位的需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纠纷中,要求损害和反倾销调查的,都要由农民自己的组织提出;三是对农业支持和补贴的需要。入世后,政府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受到许多限制,发达国家的惯例是通过支持农民的合作组织来实现对农民的补贴。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既有通过调整结构获得产业上的优势,
13、又有通过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组织起来的优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政府的职能才能转变到位。否则,农民没有经济组织,政府就不得不干许多不该干的事或不得不干许多费力不讨好的事。(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产业化经营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化的核心是形成利益共同体,而解决利益共同体问题,仅由企业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难度很大,必然要有合作经济这么一个组织载体。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其中,龙头企业才可以大大减少与广大农户的交易成本,广大农户就可以大大消除与企业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种种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
14、要目标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只有实现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的出路,最终还得靠科技来解决,而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难,又正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农业发展自然环境差,比较效益低,投入周期长,国家资金、人才、技术、投入不足,而农户力量薄弱而分散,承担不起科技吸收与成果转化的实力,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具备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和实力,能够较好地通过协会的组织领导和协会致富技术的示范,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广大农户看得见、摸得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
15、模越大,这种科技推广的传播就越多,受益农四、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 1 、登记数量多。单山东省一个法定工作日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00家,目前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数量超过18万,其发展势头猛进。 2 、业务范围广。从种植到养殖、从技术、品种到四、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1、登记数量多。单山东省一个法定工作日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00家,目前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数量超过18万,其发展势头猛进。2、业务范围广。从种植到养殖、从技术、品种到信息,从产前、产中到产后。3、组织形式多样。既有企业牵头兴办的合作社,农民自发兴办的合作社、批发市场兴办的合作社、经纪人兴办的合作社、村委会转轨的合
16、作社,其中,农资经销商牵头的合作社所占比例超过90%。五、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1、定位模糊。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社,对于该合作体的发展目标、运作思路、具体操作均缺乏科学而理性的认识,或是为了政绩,或是为了一己之利,更有的农资经销商换牌而来的合作社甚至连合作社法的宗旨都不能认可,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只不过是促销模式中的一块招牌。2、 合作社缺乏对农民的凝聚力。无论是种植合作社还是养殖合作社,并非因为资金的原因,只是因为思路和定位问题,很难形成技术、物资、市场的最优集成,在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简言之,合作社不能让合作社成员增加收入,就不能形成凝聚力,也就无法
17、发展、壮大。3农民对合作社认识不足,缺乏向心力。常规农业无法创造效益,特色产业风险又大,与合作社共享收益可以,同担风险就难了。因此,现阶段合作社既要引导农民又要稳健发展是合作经济成败的关键。六、现阶段合作社健康理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1、重新定位。尤其合作社的理事长,应该明白自己不是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董事长或总经理看的是公司的效益,而合作社着眼的是合作社成员的效益。当然,并非排除理事长的个人收入,只有民富,才能我赢。2、立足常规农业,发展特色产业。高效农业虽然效益高,但是风险大,在常规农业提高产量的基础上,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究、示范观摩,导入并发展特色产业。3、依据合作社涉及作物
18、种类,及气候、土壤、水利条件,完善比较实用的技术操作规程,按照技术操作规程选择配套的农用物资,杜绝制售假冒伪劣,同时,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的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操作规程。4、依据社员的实际需求,灵活扩大合作社业务范围,想社员所想,做社员所做。5、联合骨干社员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6、避免使用农资营销中的有奖销售、请吃销售等模式,因为农民最终看的是效益,同时这样做会使合作社信誉度受损。七、简述合作社发展规划合作社发展规划立足常规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健康农业。加大引导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品种技术引进,示范推广跟上。常规农业高产,特色产业唱响。规模组织品牌,携手走进市场。思路定位超前,运作过程理性。千家万户联合,共奔富裕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