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于国学园地中辛勤耕耘的学者——西北师范大学郑文教授学术事迹.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230607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国学园地中辛勤耕耘的学者——西北师范大学郑文教授学术事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于国学园地中辛勤耕耘的学者——西北师范大学郑文教授学术事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于国学园地中辛勤耕耘的学者——西北师范大学郑文教授学术事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于国学园地中辛勤耕耘的学者——西北师范大学郑文教授学术事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于国学园地中辛勤耕耘的学者——西北师范大学郑文教授学术事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描述:郑文(1910-2006),字天叔,四川资中人。1938 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师从顾颉刚、罗根泽、孙世扬、伍叔傥诸先生,为今后的文史研究打下深厚基础。1942 年,郑文先生于中央大学毕业并留校任助教,1947 年又应聘于江 苏学院。1949 年,江苏学院解散后,他到徐州第二中学任教。1950 年,由吴玉章介 绍,郑文先生入北京华北大学学习。1951 年,被派往兰州,进入西北 师范学院中文系执教,主 讲中国古代文学。此后,毕生在西北师范大学工作。郑文先生以教学与文史研究为生涯,1956 年因提出党政分开的意见,被划为右派分子,发表文章受到限制。直至 1979 年恢复名誉与工

2、资级别,政治压制消弭,遂整理旧稿,发表新著,新见迭出,一发而不可收。1958 年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所著王充哲学初探,198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其所著 汉诗选笺。郑文先生此后陆续出版有楚辞我见汉诗研究建安诗论李杜论集杜诗檠诂论衡析诂扬雄文集笺注等十馀部著作。这些著作深见先生学术功力,无论质疑旧说、树立新见,还是钩稽考订,分析解说,都举证详实,切中事理,客观公正,见解独到。郑文先生于楚辞见解颇深,对汉诗的研究也甚有功力,于哲学家王充、文学家扬雄亦情有独钟。此外,于建安诗歌的研究也下了不少工夫,对唐代诗人的研究则于李白、杜甫两家用力尤勤。这些研究成果,都体现在他一系列的著作中,在中国古代

3、文学的研究领域甚有影响,为人称道。直至 2006 年去世前, 郑文先生犹笔耕不 辍,虽居陋室寒舍而恬然自安。郑文先生在国学园地中辛勤耕耘,孜孜不倦,没有丰厚的物质上的报酬,却给后人留下不可计量的精神、文化的财富。郑文先生字天叔,19 10 年生于四川省资中县。在家乡读 完私塾、小学、中学。1938年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不久随中央大学由南京迁重庆。时黄焯(耀先)先生讲基本国文,伍叔傥先生讲历代文选,罗根泽(雨亭 )先生讲中国文学史及左传汉书、诸子,孙世扬(鹰 若) 先生讲文字学,徐英(澄宇) 先生讲历代诗选,邵祖平( 潭秋)先生讲词选,孙为霆(雨廷) 先生 讲曲选,顾颉刚先生讲古

4、史,丁山先生 讲古文字。郑文先生曾云:得其教益最多、亦最为怀念者一为顾颉刚先生,二为罗根泽先生,三为孙世扬先生,四为伍叔傥先生。其馀朱东润、孙为霆、乔曾劬(大壮 )、徐英等先生,亦受益匪浅。郑文先生自谓:“余之学术渊源,一 为章、黄学派之 孙、伍二师,一为古史辨学派之顾、罗二师,至朱公、沈公,亦受影响。而在危迫之际,则受庇于孙公雨廷,并得闻大江南北故老之遗说而得启发”(金城续稿自传。本文引先生之言皆出此。 )由此可知郑文先生之学术渊源,并体现在先生的终生治学之中。1942 年,郑文先生于中央大学 毕业并留校任助教,时王达津、蒋礼 鸿与先生皆为国文系助教。1947 年,郑文先生离开中央大学 应聘

5、于江苏学院。 1949 年,江苏学院解散,遂至徐州第二中学任教。1950 年,由吴玉章介绍,郑文先生入北京 华北大学学习,旋合并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同组有沈从文先生与孙道升先生。1951 年,奉派兰州,到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执教,主讲中国古代文学。遂毕生在西北师范大学工作。郑文先生为人正直,心口如一,遇事便发,拙于奉上,不谙韬晦之道,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自难免厄运。1956 年因提出党政分开的意 见,被划 为右派分子,1965 年又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被整,“文革” 中遭批判, 这些已不待言矣。直至 1979 年始恢复名誉与工资级别并允许发表文章,次年升为正教授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已是古稀之

6、年。郑文先生一生以著述为生涯,学术著作以及诗赋作品,浩然难计。1945 年,在重庆妇女共鸣杂志发表从汉字中考见之古代妇女地位,在文史杂志发表(文选李陵答 苏武 书) 甄伪,是 为先生发表文章之始。其后在国民公报发表陪都赋、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释“ 兮” 等,遂一发不可收拾。惜因迁徙无定,新中国成立前之著作大多散失。新中国成立后,1958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先生所著 王充哲学初探,196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六一诗话白石诗说 的校点本,198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先生所著汉诗选笺。郑文先生于退休之后更是笔耕不辍,陆续出版有楚辞我见汉诗研究建安诗论李杜论集杜诗檠诂论衡析诂扬雄文集笺注等十馀种。这

7、些著作皆深见先生学术功力。无论质疑旧说、树立新见,还是钩稽考订,分析解说,都举证详实,切中事理,客观公正,见解独到。郑文先生于楚辞见解颇深,此与先生自幼研习骈文、窃好屈宋作品有关,遂写有有关楚辞的论文多篇,离骚檠诂曾发表于中华书局文史第二十八辑。后将这些论文合编为楚辞我见。其后又将自编的用于教学的楚辞讲义名为楚辞浅说,收入金城丛稿一书。先生研究楚辞,所论大要有三:一,辨明屈原思想,既非儒法,亦异道墨,更非纵横,实为自家美政之思想。二,明章句。无论王逸的楚辞章句还是后人各种注说,皆有可议之处,故作(九章章句) 异议和离骚檠诂二十三条。三,考辨事实、辨明作者。如驳(九歌) 作于汉代诸证驳( 大招)

8、为屈原自招说,并力辨屈原未曾放于 汉北,都 举证确凿、批驳得力,自是不移之论。郑文先生对汉诗的研究甚有功力,于汉诗研究成果卓然,蜚声中外。有汉诗选笺与汉诗研究两书,实际上是对全部所存汉代诗歌的系统审定和全新定位。其中论枚乘诗发表于 1979 年中华 文史论丛汉郊祀歌浅论 发表于文史第二十一辑。以往之评论汉诗者,偏于民间歌谣,而置朝廷乐章于不顾。先生爬罗剔抉、披沙简金,将汉诗中的优秀作品选出加以笺注,是为汉诗选笺。汉诗研究则是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汉代诗歌的学术著作,其中无论是对汉诗词采、义蕴、表现手法的具体考察,还是对伪托枚乘、李陵、班婕妤所作之辨析,还是对汉郊祀歌古诗十九首之论述,皆新见迭出,不让

9、时贤。郑文先生亦蜀人,故对扬雄情有独钟。先生自言:为学子时,曾从孙鹰若、伍叔傥两师受文选,医教论文于扬雄之文已留意焉。然因扬雄集的许多古本得之不易,故至晚年才撰成扬雄文集笺注。是书为集校集注集解性质,先引各家之注,再申以己见,整正旧注之误,去伪存真,颇有新见。各家之注散见于各书,先生将其集中于一处,故于研究扬雄作品者功莫大焉。先生认为:子云思深力盛,其太玄法言于哲学、社会科学攸关甚大,其方言之作亦显训诂之位,非仅以能文为贵者。又总论扬雄生平及作品,作为本书的前言,先曾发表于文史第二十四辑。又有扬雄思想研究,为详细研究扬雄生平与思想者,收入金城丛稿一书。郑文先生先曾作王充哲学初探,确定王充哲学为

10、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又有感于对王充论衡的研究有所偏执,又作论衡析诂,对书中每篇详加分析论述,以明王充思想之本意,体现王充哲学之成就。为了贯通全书,又综合各篇观点,依本体论、形神论、认识论、宿命论、政治论、文学论、教育论而成王充哲学研究(为由王充哲学初探修改扩充而成) ,为全书之代序。 1979 年中华书局出版北京大学历史系集体所著论衡注释,是书与稍前流行的评法批儒运动有关,故空妄者多。先生此著实事求是,力求还王充这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哲学思想之本来面目。建安诗歌亦为郑文先生研究重点之一,先生论建安诗歌,不特着眼于“风骨” ,而是着眼于建安诗歌的整体风格。先生认为:以曹丕为首的邺下诗风,思想意识

11、开放,艺术表演手法创新,实已开齐梁之风,故影响后世甚巨,非仅“风 格” 一脉也。郑文先生于唐诗研究,于李、杜两家用力尤勤。共有论文论李白十四篇(十二篇收入李杜论集,二篇收入金城续稿)、杜甫七篇( 五篇收入 李杜论集,一篇收入金城丛稿,一篇收入金城续稿)。于杜甫,又专 有杜诗檠诂一书。于李白,所论虽多系个别问题,如论李白诗中的伪作、李白天宝后期江夏零陵的行踪、李白归蜀、三人长安、流放夜郎等问题,对于研究李白来说,却是甚有启迪意义。至于杜甫诗,先生说:“余治杜诗五十 馀年,理解渐 深,发现遂伙。” 遂著杜诗 檠诂,几乎对杜甫的每首作品都做了仔细研读,钩稽考订,分析论证,计五百馀条、近四十万字。分为

12、训诂、时事、地理三纲,用意则在别真伪、辨题目、分段落、论沿袭、谈句法、议寄托、明旨意等。先生综合文史,论事说理,充分周到,说服力强,故此书实为研究杜甫者案头必备之书。郑文先生有感于晚唐温李并称,众多学者特垂青于李商隐,以成热门,温庭筠则寂寞焉。清代曾益等作温飞卿诗集笺注,然于温诗多所未及,且有讹误,于是有意做温庭筠全集的校注工作。此项研究虽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然收拾定稿 时先生已行年九十矣,体弱多病,目力不济,无法完成温庭筠全集之校注,遂简而为之(温飞卿诗集笺注) 补。是书补正旧注之疏漏处,并考订温庭筠生平经历,总论温诗成就,还温庭筠诗歌创作之应有地位。故此书须与温飞卿诗集笺注合看。

13、后又将未编人专集之平生著述编为金城丛稿金城续稿二书。日“金城” 者,以居兰州最久,兰州又名金城之故。金城丛稿包括国风韵式、楚辞浅说、扬雄思想研究、论文和札记、诗歌五部分。金城续稿则包括自传、诗歌、论著、笔记、鉴赏、荟萃及附录七部分。除所创作的诗歌外,馀为小专著、小论文、读书笔记等。虽有些零碎,然亦不乏真知灼见,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先生一生以读书著文为最大乐趣,读书有得,则以笔录,故能集腋成裘。郑文先生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则有历代爱国文选注释魏晋南北朝文选注释,后者与女弟子单芳合编。此项工作可以说是为传播中国古代文学所做的普及工作。郑文先生所作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论辩之文。或日先生好辩。的确,

14、先生阅读古代作品,一个文字、词语、地名、年代等,绝不轻易放过,必全面考查推敲而后酌定。又综合文史,广征博引,评判取舍,故能言之成理,令人心服口服。真理不辩岂能明哉?如果不论不辩,人云亦云,学问则何由谈起?这正是先生的治学特点,也正是先生的 长处。先生自述治学态度与方法曾云:“ 首在创新,欲事创新,则须 当仁不让,而有根有据,又为不让之本。至于措施,则在从实出发,理解本旨,故文字、声韵之学尚焉。”由上述已足见先生治学特点与性情胸襟。先生弟子赵维江在国学耆宿一代良师谈郑文先生治学育人之道一文中将先生治学特色概括为:注重小学基础,夯实学术根柢;注重创作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注重文献考证,务必求实求真;

15、注重文史哲兼通,拓展学术视野;注重吸纳新知,增强创新活力(金城续稿附 录) 。维江已将先生治学特点总结得十分全面而且周到,故不赘述。郑文先生的诗也写得很好,言志说:“不久将过八九秋,寒门家世自营谋。承师指导识门径,凭己钻研入室周。廿载光阴曾枉掷,一心学术仍虔修。无如双目疲劳甚,所志未终尚待酬。” 金城续稿 以诗代序中说:太上忘情我未忘,匹夫有 责在兴亡。眈眈虎视欲先发,逐逐狼嗥肆更狂。多载艰辛勤学问,一生刻苦报家邦诗歌自传明宗旨,论著见知研究方。”这 些正是先生一生孜孜于学 术研究的写照。郑文先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书育人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事业,淡泊名利,操持自守。微薄薪金,除购书与自费出版

16、外,所馀无几。陋室粗茶,恬然自安。客人或弟子入门,唯谈学问,滔滔不绝。其性情真率如此。予虽人先生之门,然较之先生之勤奋刻苦远矣,以此深感惶愧。先生遗言:死后将家中全部藏书无偿捐赠学校图书馆。先生逝世之后,周师母即与西北师大图书馆办理了捐赠手续。先生与师母之胸怀开阔、磊落无私,于此亦足见矣。郑文先生于 2006 年仙逝,至今已五个年 头。我是先生首次招收研究生的学生之一,每忆及当年先生谆谆教诲之音容笑貌,以及先生在陋室中伏案写作之情景,不禁怃然。公元 2000 年,郑文先生九十寿辰, 诸弟子为先生祝寿。时值 冬日,白雪映松,像先生之人格;兰州长河连天,又像先生之学问。予曾作长乐寿一词为先生寿,谨录如下:常青茂树,恰人似、树老年来如铸。过眼烟云,惊心风雨,阅足人间寒暑。任严冬、霜凌雪压,犹自坚如故。但乌飞兔走,江河流淌,总淘沙有浪,维天不语。崎岖路,几何时,终有收成无数。滇海青阳,皋兰夜月,曾伴耕耘脚步。向书中、杜公屈子,心有灵犀处。愿昆仑、且挽羲和驻。盛世尤需哲匠,惊天鸿著。当时情景,如在目前,而先生墓石已旧,于仰怀之馀,徒增感伤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