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风堂, 于右任周君石笙墓志铭初现泾阳周君石笙墓志铭一方于书墓志刻石,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年动乱”中惨遭毁弃,40 余年后,它的一件拓本最近却在先生祖籍、原石刻所在地陕西泾阳突然出现,且其刀笔如新,品相佳美,几无一字损蚀,这对广大于书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值得额首称庆的一桩喜讯。周君石笙墓志铭局部一周君石笙墓志铭局部二这件墓志拓本,便是于右任撰并书,成石于 1937 年的周君石笙墓志铭。拓本纵 62 厘米,横 110 厘米。不含铭文上下款,共 32 行,729 字。(附局部图,系王东东提供)墓主周石笙,虽说史无大名,但其人其事,却是民国省志有记,在其故里泾阳,也曾有过较佳口碑。特
2、别是他跟于右任的那种既“同里同学 ”,又“以文字相切劘” ,“少年之时,处之则形影相接,出则声名相比”,二人因而曾被“里中耆旧”,“ 期其远大” ,寄予厚望。尤其是而后又有了于妹仲华嫁周这一重要的姻亲关系,故在其逝世 6 年之后,于右任便应外甥周伯敏之请,为周撰写此志,洋洋乎 700 余言。现时读来,虽系文言,却也让人觉着文辞简约畅达,造语朴实,尤其是下笔常带感情,因而颇为动人。这正是此墓铭不同于一般应酬之作之处。周石笙,名镛,生于 1875 年,卒于 1931 年,享年 56 岁。葬于泾阳周家故莹。系晚清光绪癸卯进士。曾在刑部短期任职,后被宫派赴日考察学务,返陕后任陕西高等学堂监督,对树立良
3、好学风、倡导设立农校等多有建树。1930 年,于右任在家乡泾阳县斗口村创办“ 斗口农事试验场”,就有跟周互相呼应的意思在。1930 年,陕西发生大饥荒,周石笙出任赈务,尽心竭智,救死救荒,积劳成疾,越一年而殁。亲谊佳行如此,难怪先生在墓铭末尾会慨然长叹道:“同舍之契,离群之怀,何其今日,我铭君埋?” 感情之深,唯手足可比!作为身份显赫,书艺超群的民国要人,数十年来,经于右任撰书的碑文慕铭,何其多矣,但就其书法艺术风格来说,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换阶段。一是 50 岁前,以富平仲贞刘先生墓志铭、彭仲翔墓志、邹容墓表、蒋母王太夫人行述、佩兰女士墓志、董少将振五墓志铭、陆秋心墓志等为代表的取法北魏楷书
4、,将其点线、结字融入笔下,从而创造出了舒展俏拔、流畅大气的书体风格;二是 50 岁以后,以 1936 年标准草书成型出版为标志,于右任先生的书法风格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和变化,即融楷、行、草为一炉,创作出了一批以 1939 年的李雨田墓表、1945 年的邓友斋墓表、孙荆山墓志等为代表的著名作品。行书入碑,早在 1300 多年前,唐太宗就以自己堪称成功的晋祠铭碑,首开风气之先;而草书入碑,千余年来,却鲜有尝试者。只是到了现代,于右任先生方才开此先河。对此,直至今日,也还有论者认为,碑的审美观念为凝重,而草书是流动的,故不宜。而于右任却以自己卓越的实践,证明了草书入碑之可行,从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
5、发展,做出了让人感佩的贡献。在先生的此类代表作品中,楷书端庄高古,行书潇洒飘逸,草书流美律动,三体融为一起矛盾而又统一,是那么和谐自然的集于一身,浑若天成,呈现出全新的一种审美境界。现时,这件鲜为人知的周君石笙墓志铭在先生祖籍泾阳的突然面世,益加证明了先生这一阶段对书艺风格的进一步奋力探求,确实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较前述几件作品要早上二年的周君石笙墓志铭的写成之日,恰好是先生的标准草书成型之时。单以其中的草书论,也似乎可以说,先生仿佛是在用作品的实践,默默地,为自己所主张的“易识,易写,准确,美丽”这一改进草书的“四原则”,作着形象生动的示范和注释。如有兴趣,无妨将这个拓本中的诸多草体字拿出
6、,跟标准草书中的同一字体细细比对着去看,这时,你当会发现,它们之间,原有那么密切的血缘关系!另外,此件作品的章法,也做到了即谨严又活泼,张驰有度,收放自如。纵观全篇 32 行,前半部分,行均 24 字,而后则渐趋奔放,渐次减少为每行 23 字、22 字,如同一阕华美的乐段,由弱到强,有低走高,由慢而快,直至推向高潮,一如孙氏之书谱节奏的前后变化转换那样。可谓:于书大美,尽在个中了!写到此,忽地联想到于右任先生一件与碑石有关的往事来。1940 年,为免于自己多年来搜集购藏的,以魏墓志为主近三百方碑石毁于战乱不测,他曾委托好友杨虎城将军,将其从北平运回西安,并捐藏西安碑林。先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于此可见一斑。可同样是作为当代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先生自己的书艺作品,比如这方周君石笙墓志铭刻石,却不幸毁于“文革之祸” ,抚今追昔,令人不胜唏嘘!万幸的是,原石虽殁,佳拓尚存,于翁九泉有知,亦当为此稍稍释然了!更多书画作品.书画故事.书画收藏知识可加公众微信:德风堂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