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啊,汤圆 (三年级第二学期)普陀区洵阳路小学 郑煜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阅读中认识生字 10个“汤、沸、嗔、芝、馅、氛、馨、悦、殷、企”。积累词语9个 “汤圆、沸腾、迫不及待、气氛、温馨、洋溢、愉悦、企盼、吉祥如意”。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糅合、温馨、洋溢、殷殷”4个词语。学习用 “不仅 而且”造句。2 、能正确有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 “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3、体会过年吃汤圆的习俗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教学重点:理解 “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
2、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1、 让学生收集有关中国新年中,大年初一、元宵节吃汤圆习俗的资料,张贴在“资料大搜索”中,先进行阅读、了解。2、 预习作业(1) 读通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用学过的方式尝试理解“糅合、温馨、洋溢、殷殷”4 个词语;在不理解的词句上做上记号。(2) 关于生字的小练习 形近字比较汤( ) 沸( ) 企( ) 悦( )烫( ) 佛( ) 止( ) 说( ) 同音字比较芝( ) 馅( ) 吩( ) 汁( ) 陷( ) 氛( ) 多音字yin( )殷yan( )(3)课后练习 1,从文中找近义词。教学过程:一、谈话,揭示课题1、师:寒假中,我们过
3、了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春节中,有哪些习俗呢?(守岁、贴对联、迎财神、拿压岁钱、拜年、吃团圆饭、吃饺子、吃汤圆、吃年糕、放烟花爆竹)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汤圆有关。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啊,汤圆(指名读 、齐读)说明:过年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学生刚在寒假中过了农历的新年,对新年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孩提时代似乎对过年有较为深刻的期盼。由此引入课文,与生活实际拉近了距离。二、自学课文交流反馈1、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小组交流课后练习 1。(3)找出课文中描写汤圆的句子,读一读。(4)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质疑,能够解决的在小组内交
4、流解决。2、检查自学,交流反馈。(1)随机抽学号按小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嗔”、“氛”、“殷”的字音,指导“殷”、“馅”、“馨”的字形。)(2)小组交流课后练习 1,交流问题,能够解决的在组内解决。(3)读文中描写汤圆的句子:A、只见铁锅里清水沸腾,一只只圆溜溜、雪白雪白的汤圆随着水波,在轻轻地滚动,沉浮。B、那糯米粉的皮子,以及猪油、白糖、黑芝麻糅(ru)合的馅儿,那么香甜,那么可口;通过课前读文,感受一下“汤圆”一词前加上了“啊”字,表达怎样一种情感?(喜爱)指导读出“啊”字所蕴含的感情。说明:再一次触及课题,通过文中描写汤圆的句子来初步感知课题中“啊”字所蕴含的作者心中对汤圆的喜爱之情。
5、这一次指导朗读课题比初次揭示课题时增加了情感的体验。(4)学生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A、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先吃汤圆?B、为什么 “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会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C、吃汤圆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针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矛盾之处、写作方法等进行质疑,培养学生提 问的能力,同时提高对文章品读、理解的能力。情感的体验。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一)学习课文节、师:吃汤圆给“我”带来哪些感受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2、交流:出示句子: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
6、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学生个别读,教师引读。)()为什么“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会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理解“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讨论交流:A、 汤圆好吃那糯米粉的皮子,以及猪油、白糖、黑芝麻糅(ru)合的馅儿,那么香甜,那么可口; )你能理解“糅合”的意思吗?(准备好包一只汤圆的材料或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演示。让学生理解“糅合”的意思。)这句句子写出了汤圆色、香、味俱全,那种浓得化不开的香甜,就像是新年吃汤圆时,感受到的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幸福。)齐读这句句子。)联系“啊,汤圆,原来你是含有团团圆圆
7、、吉祥如意的意思的。”这句句子体会吃汤圆的意义。(感情朗读)B、 吃汤圆时的温馨气氛每人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神情。父母对我们子女说着以后要继续长进那蕴含着殷殷期望的语言;外婆回忆着她小时候关于汤圆的故事;还有我和弟妹之间的相视的微笑)查字典理解“洋溢”的意思。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殷殷”、“温馨”的意思。)想象一下,父母可能会对儿女说些什么?外婆会说些什么?我和弟妹间相视的微笑意味着什么?交流:父母告诉孩子们要不断长进,要做有用的人,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在新年里有新的进步。外婆回忆自己小时候包汤圆、吃汤圆时的事。(类似于文中吃汤圆的情景)也暗示着这一传统习俗流传下来的意义,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8、,向往合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气氛。我和弟妹间相视的微笑汤圆给他们带来的甜美;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满足;手足间的相互祝福、支持凝聚在微笑中齐读第节,体会气氛的温馨,感受合家团圆的兴奋。()第小节讲了两层意思,用一组关联词语连接了起来,它们是不仅 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侧重于后一层意思的表达。()现在,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课题中“啊”字的含义,它仅仅是表达作者对汤圆的喜爱吗?(无比的高兴、幸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读课题,体会。说明: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会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这份美好体现在两
9、个方面,一方面是汤圆的香甜,一方面是吃汤圆时的温馨气氛。前者联系第节吃汤圆的含义加以体会,后者采用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方式进行,在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在这几小节的学习中,“温馨”、 “糅合”、 “洋溢”、 “殷殷”四个词语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二)学习课文节、师:文章小节中的内容与表达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母亲非常疼爱我,为什么却不让我先吃为快?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不让我一个人先吃为快,说要等弟妹和外婆到齐了才吃,其实是为了营造一种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氛围。2、补充关于汤圆的传说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出示故事:元宵节和吃汤圆的来
10、历相传汉武帝的时候,宫中有一位宫女叫“元宵” ,因为长年生活在宫中,她非常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如果没有了元宵姑娘的想念父母,和这位好心的东方朔帮助了元宵姑娘,也就没有了今天的元宵节,更没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了。说明:由重点段落的体悟回到文章小节中对家庭生活场景的描写,理解这些内容与后文中作者情感表达的联系,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母亲非常疼爱我,为什么却不让我先吃为快?
11、”进一步强化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体悟。同时,通过补充一则短小的传说故事,增强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对吃汤圆过程中其乐融融的氛围的感悟。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总结: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过年时举家团聚,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汤圆,一边谈着生活中的故事,一边享受着这一份浓得化不开的香甜,一边期盼着来年的吉祥、美好。这份温馨与美好是何等珍贵呀!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发出内心的深切感慨啊,汤圆,原来你是含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五、拓展延伸大家刚刚过了农历新年,了解了不少关于新年的习俗,比如守岁、贴对联、迎财神、拿压岁钱、拜年、吃团圆饭、吃饺子、吃汤圆、吃年糕、放烟花
12、爆竹,选取其中的一件,说说这个春节中你和家人在一起时,最高兴的一件事。要求讲清楚、说完整。说明:语文学习中,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关。书本知识的学习、 语言素养的培养,需要将是灵活地将实现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沟通起来,拉近学生与书本世界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六、课后作业1、收集关于中国传统新年习俗的资料,在小组里交流。2、讲一个关于新年的传说故事。参考资料:我国大部分地区有这样的习俗,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 ,后称 “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 “元宝” 。元宵即“ 汤圆”,以白
13、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儿,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糅合搀和;混合。温馨温和芳香。洋溢(情绪、气氛等) 充分流露。殷殷形容殷切。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包汤圆、吃汤圆是中国农历新年的风俗习惯之一,人们习惯在大年初一或者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吃汤圆,预示合家团圆、幸福甜蜜。啊,汤圆一文描述的是我国江浙一带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的习俗,回忆了作者小时侯一次吃汤圆的经历。课文第1到第 3节写“我”9岁那年的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迫不及待地想吃汤圆,母亲“嗔怪”地让我先去刷牙。“我”的天真以及母亲的疼爱自然地流露在文字中。第4 节“我心里数6
14、 碗,家里6个人”,刚好每人一碗,既写出了初一早晨人人吃汤圆的习俗,又充满了童趣。课文第6节是过渡段,说明了举家团圆是幸福的。第 7节写了两层意思,先写了汤圆好吃,再写了吃汤圆时的气氛温馨,尤其具体描写了全家人的神情。第8节总结全文,点明了汤圆含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二、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对识字方法的敏感性不断增强。能够用形近字、同音字相比较的方法自学生字,但对笔画较多、笔顺较难的字还需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不可完全放手。在前期的培养过程中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掌握了几种简单适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典、找近义词、做动作
15、、联系上下文等。但一部分学生对于已掌握的方法还未能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随机引导。掌握词语的意思并非最主要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方法。三年级,要逐步教会学生在预习中收集和文章有关的信息资料。三年级学生在上半学期的朗读训练中,已经渗透体会文章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在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的又一次推进。学生对文本的体悟有所不同,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不要用同一种语气、语调压抑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可以加强对本本体悟、理解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强化情感体验,让朗读随情感自然流露,产生共鸣。学生有好问的习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好问、敢问不等于“会问”,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培养质疑能力
16、也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之一。要有原先针对“字词”的提问,转向“句篇”;由原先对内容中“点”的关注,逐步过渡到“整体”;由对“内容”的关注,逐步过渡到对作者“写作方法”的关注。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目标一: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10 个“汤、沸、嗔、芝、馅、氛、馨、悦、殷、企”。积累词语9个“汤圆、沸腾、迫不及待、气氛、温馨、洋溢、愉悦、企盼、吉祥如意”。用学过的方式理解“糅合、温馨、洋溢、殷殷”4个词语。本课所要掌握的十个生字“汤、沸、嗔、芝、馅、氛、馨、悦、殷、企”中,在音形义上应各有侧重。“嗔、氛、馨”注重音;“馅、殷”注重写法。“糅合、温馨、洋溢、殷殷”4个词语的理解采取不同的方法,“糅
17、合”采用实物、动作的理解;“温馨、殷殷”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洋溢”采用查字典的方法。关联词语的知识及运用需在例句中逐步出现、渗透、操练运用。本课中的“不仅而且”这一组关联词语不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例句理解两个分句之间的递进关系,强调后一句的内容。品尝汤圆时,先感受汤圆的美味,再感受温馨的气氛,而且强调温馨的气氛。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 “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这一目标的达成是通过练习下文中,我们吃汤圆时的情景展开的。教会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
18、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这份美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汤圆的香甜,一方面是吃汤圆时的温馨气氛。前者联系第节吃汤圆的含义加以体会,后者采用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方式进行,在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目标三: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过年吃汤圆的习俗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6-8节后,基本能够体会这一份幸福祥和。但也许学生会对吃一碗汤圆的幸福并不重视,缺少满足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交流明白“吃汤圆”的意味不仅仅在于吃的本身,而在于家人团聚的那一份幸福。四、关于教学设计啊,汤圆一文回忆了作者小时侯一次吃汤圆的经历
19、。写了汤圆好吃和吃汤圆时的气氛温馨,尤其具体描写了全家人的神情,点明了汤圆含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因此,我以质疑、联系上下文体悟、想象,感情朗读来组织课堂。(一)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自主学习三年级学生的质疑兴趣的保护和质疑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要看到其承上启下的链扣作用。低年级时孩子们的好问、敢问如何培养成“会问”,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除了上专向的质疑训练课之外,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更应来自于日常教学中的逐步渗透。在自学环节中,我增加了质疑的内容,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把共同的疑问拿到大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的质疑进行
20、预设。本课中的疑问之处至少有以下几个1、“ 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 这句句子的理解对学生来数不能够只停留在字面上,学生初读时肯定会产生疑问。2 、有一部分学生对吃汤圆的含义也不一定真正了解。3 、母亲非常疼爱我,为何不让我先吃汤圆?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再引导他们将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再在读文时,教会他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既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也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促进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语文教材的内容是生动的,它由一个
21、个人物、一幕幕场景、一段段情节、一篇篇故事组成,带给学生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沟通,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本课中所描写的汤圆,所叙述的年初一早上吃汤圆的事,对学生来说还比较熟悉的。再加上刚刚过好农历的新春佳节,这方面的体验和感受肯定不少。所以我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生活,通过找句子、划句子、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课文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后,我还让学生结合春节的其他风俗习惯,说说自己和家人团聚的幸福。学生很容易地就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有了和作者相通的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强化体悟第7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内容,学生在朗读后,可
22、以从两个方面体会到“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其一是因为汤圆的香甜滋味,其二是因为吃汤圆时的气氛温馨。为了更好体会句子,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说说父母对会对儿女说哪些殷殷期望的语言,联系课文中吃汤圆的情景猜测外婆回忆童年那有趣的故事时会说些什么,以及我和弟妹相视而笑的内容。通过对课文中留白处的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对作者来说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教学反思1、 巧妙运用课题中的“啊”,升华情感体验本文的题目是“啊,汤圆”,如果只读文题,感觉文章是在描摹事物,但课题中的一个“啊”字却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情感。初读课题时,学
23、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朗读能力能够读出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情来。自学时,我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描写汤圆的句子读一读。在划和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欣赏了圆溜溜、雪白雪白的汤圆在锅中轻轻滚动、沉浮的动态美,感受到汤圆的色、香、味,那一种浓浓的、带着芝麻和猪油香的甜蜜。一下子,学生似乎品赏到这香甜的汤圆,齿颊留香,产生对汤圆的喜爱之情。此刻,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课题中的一个“啊”字传达了作者对汤圆的喜爱。这时候,我再让学生带着对汤圆的喜爱之情朗读课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课文第7小节是文章的重点,揭示了主题。学完这一段,学生对中心句有了体悟之后。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课题中“啊”字的含义。问
24、:课题中这个“啊”字仅仅是表达作者对汤圆的喜爱之情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小的一个“啊”字还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时再读课题使感情体验得到升华。2、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强化理解文本主题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刚过完的农历新年有紧密的联系。吃汤圆是新年的一种习俗,预示着团团圆圆、吉祥如意,传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在农历的中国新年中除了吃汤圆外,还有守岁、贴对联、贴福字、初五迎财神、拿压岁钱、拜年、吃团圆饭、吃饺子、吃汤圆、吃年糕、放烟花爆竹等习俗。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这个新年,说说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孩子们说了许多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其中不乏对父母的感恩。
25、有的孩子说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了个大红“福”字,倒贴在大门上,爸爸告诉她倒贴“福”字,预示着福气“到”了,还说有了她这个宝贝女儿是最大的福气,新年里女儿像“福”字一样,还会给家里带来更多的幸福。有的孩子说了一家人年三十晚上守岁的事,有的说了和表哥一起放烟花,有的说一家人吃年夜饭时互相敬酒祝福孩子们对幸福生活的体验与文中作者的体验产生了呼应,也自然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3、 补充传说故事,使语文课充满文化气息在课文学完之后,我给学生补充了关于元宵节和吃汤圆的来历的传说故事,故事讲的是汉武帝的时候,宫中有一位宫女叫“元宵 ”,因为长年生活在宫中,她非常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
26、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如果没有了元宵姑娘的想念父母,和这位好心的东方朔帮助了元宵姑娘,也就没有了今天的元宵节,更没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了。在学生读完故事后,我让学生谈读完故事的感受,谈谈为什么这一习俗会流传至今。其实是让学生明白吃汤圆是一种形式,而人们借用这一形式传达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寄托在小小的汤圆中。我想传达给学生的信息还不止这些,我想让学生明白文字可以传递许多文化给我们,这种文化才是人
27、内心的根。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年的习俗、传说,把文化带入语文课堂,把文化植根学生心间。4、对生成性资源的捕捉、提升和再利用课堂中有教师的预设,但教师的预设不应该成为牵制课堂动态生成的绳索。教师应该对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有一定的敏感性,对这些资源有捕捉、提升和再利用的能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从字词句到内容,有的则设计写作方法。教学时,我把能和自己的教学设计相联系的问题进行了整合,但对一些无法整合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没有给学生明确的回答,也没有留有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只是为了教学的完整性。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是内功,需要
28、在日常的教学中好好锤炼,很多的功夫则要通过课堂之外的学习加以修练,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训练材料(啊,汤圆 节选)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不仅汤圆好吃那糯米粉的皮子,以及猪油、白糖、黑芝麻糅(ru)合的馅儿,那么香甜,那么可口;而且吃汤圆时气氛温馨:每人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神情。父母对我们子女说着以后要继续长进那蕴含着殷殷期望的语言;外婆回忆着她小时候关于汤圆的故事;还有我和弟妹之间的相视的微笑这时,我想起昨夜合家聚在一起做汤圆时对于“明天会更好”的企盼。啊,汤圆,原来你是含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的。1、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殷 yi
29、n ( ) 殷 yan ( )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期盼( ) 殷切( ) 温暖( )吉利( ) 包含( ) 美满( )、从文中找出一句描写汤圆的句子:用“那么那么”写一句句子( ),那么( ),那么( )。、吃汤圆的含义是( )。、“父母对我们子女说着以后要继续长进那蕴含着殷殷期望的语言;”想象一下,父母会说些什么?案 例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是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的目的的。教学要改变单一地传授书本上呈现的知识,转为培养健康主动发展的人上。本课教学中,我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这个新年,说说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文本作者
30、的情感体验实现有效沟通后,就能够让学生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沟通,为学生的健康、主动成长提供了一次机会。具体实例如下:师:在农历的中国新年中除了吃汤圆外,还有哪些习俗?生:(多个)守岁、贴对联、贴福字、初五迎财神、拿压岁钱、拜年、吃团圆饭、吃饺子、吃汤圆、吃年糕、放烟花爆竹师:能否选择其中一个,说说这个新年中,你和父母、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注意语句连贯,内容完整。学生各自准备后交流。生1:大年三十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超市买了个大红“福”字,倒贴在大门上,爸爸告诉我倒贴“福”字,预示着福气“到”了,还说有了我这个宝贝女儿是他们最大的福气。妈妈还说,新年里我会像“福”字一样,给家里带来更多的幸福。生
31、2:平时,九点前我必须上床睡觉。可是大年三十晚上,爸爸答应我可以和他一起守岁,在零点时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一起燃放鞭炮,欢庆新春佳节。我胆子小,不敢放鞭炮,只能捂着耳朵,躲在一边看爸爸放。小区里放鞭炮的人太多了,原来很多人都在守岁。爸爸还放了高升炮,他说希望我的学习成绩年年高升。生3 :大年初一早上起来时,我在自己的枕头下面发现了几个红包,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我每年都会受到不少,今年也一样。师:你打算怎样用呢?生3: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和玩具,一部分交学费,再存一部分。师:真会打算。生4:我们一家人在家里吃年夜饭,共有23个人,太热闹了。大家互相敬酒、说祝福的话,我们小孩子只能用饮料代酒,彼此祝福。我们还给在新西兰读书的大哥哥打了电话,祝他新年快乐!外婆因为听了电话,还哭了。不知大哥哥在电话里说了什么?师:“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家团聚的时候,大哥哥独自一人在国外求学,更是牵动老外婆的心,这也是大哥哥的幸福。因为有家人思念他。课堂学习需要激活“书本知识”,使其恢复到鲜活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与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