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资料:全国物流信息网 http:/全国物流网 http:/三代人的群文情在梧州,很多人都知道“真姐”,这个真姐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群众文化。老一辈的人说起她,总是浮想翩翩,“梳着一条漂亮的马尾辫,走起路来仰脸向前,目不斜视,长裙飘飘,风姿飘逸。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她是和我们群众走得最近的人”。今天,“真姐”已经变成了“真奶奶”,因为她已经 77 岁了,但是现在的她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群文工作,指挥着老年大学艺术团的演出,教导着关爱下一代艺术团的表演“您为什么如此热爱群文工作?”“我也说不清,反正像孩儿离不开娘,鱼儿离不开水的感觉。对于群文的热情就像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河水,总之,生命不息,
2、奋斗不止。”老太太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坚定的表情,那种对职业的热爱之情足以融化每一个青年人。在梧州,李真的家庭颇为特殊,如果说他们是和群众文化最有缘分的,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就是这么一个家庭,一家三代人,先后出了三个文化馆馆长。李真的父亲李镇,这位 20 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曾两度当选为梧州市副市长、在教育界久享盛誉的老领导,是梧州市文化馆第一任馆长;1980 年代,异常热爱群众文化的李真也担任了梧州市文化馆馆长;而李真的儿子陶灿是现任梧州市万秀区文化馆馆长。他们,为梧州市群众文化事业接力奉献。参考资料:全国物流信息网 http:/全国物流网 http:/李真的童年是很幸福的,妈妈教她
3、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苏三起解。走上群文这条路,和父亲不无关系。解放初期,李镇还在广西工作团梧州军管会文教接管组工作,忙于革命工作,对于家庭,分身乏术,就让李真和妹妹投奔梧州市地委文工团,做了小演员,那一年,李真只有 13 岁。就这样,李真摇身一变,成为腰挎短枪,跳着“采茶舞”和大人们一起下乡宣传动员群众参加剿匪反霸、退租减息的“红小鬼”。“那时候特别小,也不知道害怕,就是总犯困,行军的时候眼睛根本睁不开。”李真笑着说,“那时候我们串联贫下中农,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到地点就开演了,什么白毛女刘胡兰放下你的鞭子,我就演小孩。”这就是非常时期组建的文工团,不同于一般单纯唱唱跳跳的文艺表演队,而是一支
4、负有特殊使命的、能文能武的战斗队,既要通过文艺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政治运动,又要直接参与民主改革,始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李真他们走到哪里就演到哪里,演出地点就是田间乡头、收麦子的谷场,哪里有空地,哪里就是舞台。在李真的印象中,那时候的观众是最纯朴的,就是他们最亲的人,他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群众们想看什么,感动什么,他们就演什么。这或许就是李真与群众文化工作的最早接触。而这段时间也是李真在文艺上突飞猛进的时候,部队来的老师教他们唱歌,拉手风琴,可能那样特殊的年代让人有一种使命感,学生一学就会。参考资料:全国物流信息网 http:/全国物流网 http:/1952 年 8 月
5、,梧州市遵照中央的指示,成立市一级的文化馆,时任市文教局局长的李镇受命兼任馆长。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把市内的第一、第二、第三文化馆和沧瀚、鸳江、郊区文化馆以及图书馆合并为梧州市人民文化馆。他除了配合政府的工作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以外,还到处物色市文化馆的场地,寻找更适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地。也就在这一年,李真没有沾上爸爸的光,走进文化馆,而是去了工厂。谁也不曾想到,李真走到什么地方,就将文艺的种子播撒在哪里,她带着工人们一起唱歌跳舞,编了“火柴工人舞”、“纺织工人舞”,畅想着唱着自己的歌去参加全国工人文艺汇演。“那时候的工人可爱唱歌了,尤其爱唱和自己职业相关的歌曲,就像咱们工人有力量。”
6、说到这里,李真不由自主唱了起来,“那时候可没有什么电视、网络,工人下班后就在厂里吃饭,吃完后就开始集体唱歌跳舞,最后再乐呵呵地回家。”对于李真来说,那样的生活是最简单的,最纯粹的,平时和工人们一起劳动,下班后再传播“艺术”,倘若编个和职业相关的节目,她还要亲自去体会,仔细观察,和工人们一起讨论。因为表现突出,在工厂呆了两年,她就被调进了全国都在风风火火成立的工人俱乐部,这在李真看来就是群艺馆的前身,每个厂都要建立图书馆、文化站。李真在里面做文艺老师,组织辅导。这样,她的工作就更繁琐了,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工厂,和工人们打成一片,为他们编节目,排节目,很多工人都知道工人俱乐部有个漂亮乐呵的女孩叫李真
7、。参考资料:全国物流信息网 http:/全国物流网 http:/回忆工人俱乐部的日子,李真说自己最难忘的就是,他们组织专业人士去监狱给犯人培训,教他们粤剧、相声、舞蹈,后来还将这些失足人员带到工人俱乐部的舞台上,让他们表演,让他们看见对未来的希望。李真说:“文化,让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候看见了希望。人的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就是最幸福的人。”1954 年,李真主演的歌舞桂南采茶舞获广西第一届民间汇演奖;两年后,她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完成了到北京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唱歌的愿望,她和妹妹以及柳州的何冀林用瑶语演唱的唱哎哎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这未来的岁月中
8、,李真自始至终和群众走在一起,将文化艺术传播四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她在鸡棚上搭上一块木板,就是晚上睡觉的地方。她脑子里想的都是群众文化,在村里组织业余文工队,编创插秧歌、红薯歌,出墙报,做广播,将当地的文化生活开展得风风火火。“虽然生活条件艰苦,远离家人,但是和乡亲们在一块就像亲人一样,我们组织当地的青年人表演节目,晚上办晚会,年长的人就唱山歌,特别有味道。”李真说。在文化馆工作的时候,政府强调成立农村文化站,着重建立三级文化网。李真就跑遍了所有村镇,发动农民自己捐书办图书室,建村公所,晚上教大家唱歌跳舞,带着当地群众一起学习。参考资料:全国物流信息网 http:/全国物流网 http
9、:/“我们那时候都是蹲点的,因为没有经费,做什么都比较困难,只能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我就泡在那里,有时候一呆就是一个月,但是一点也不觉得累。”李真笑着说。几十年里,她下基层辅导、组织各种文艺汇演、组建基层文艺宣传队、指导开展社区文艺活动,梧州的厂矿企业、机关部队、街道社区的许多人都认识了这位有着一副脆亮嗓音,讲话、办事风风火火的大姐。1980 年代,异常热爱群众文化的李真担任了市文化馆馆长,她对这份工作一如既往地倾情投入,多次带领调研组深入到工厂、农村、街道、学校,具体了解和指导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先后建立起数以百计的文化网点。李真的工作成绩在全广西独树一帜,被誉为梧州市群众文化工作的“一
10、盆火”。李真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我们的群文工作也要跟上形势,不仅要引导群众文化生活向文明、健康方面发展,而且要调动千军万马来关心和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这就是李真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做着群艺工作的同时,她一直在思考怎么可以做得更好。那时候很多地方呼吁“以文养文”的方针,李真一直走在最前面,她在馆原属儿童文化乐园内大做文章,修建文化影剧场、溜冰小车场、电动风车场、小火车隧道、儿童科技园阅览室在这附近办起了同园舞厅、同园音乐厅、桌球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收益颇丰。然后,以文补文,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她考虑的是如何让群众工作从封闭型转向开
11、放型,特别是把群众文化工作同发展商品结合起来,配合经济发展。1985 年,李真与市轻纺、服装、商业部门联系,举办了时装表演晚会。这不单纯是服装表演,而是一种综合艺术-把音乐、形体、舞蹈结合在一起,使参考资料:全国物流信息网 http:/全国物流网 http:/之更具艺术魅力。时装表演先后演出 20 多场,并在 1985、1986 年梧州龙舟节时为港澳海外客商表演,为梧州服装赢得了多批订货,促进了梧州服装走出去。时任梧州市市长曾大为赞叹,说她为振兴梧州经济做了一件好事。当馆长的时候,她带领部下和市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多种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如“鸳江巾帼情”、“全家乐”、“女子健美操大赛”吸引了许多
12、过去从不参加活动的多层次群众投入群众文化活动。期间,她还作为广西代表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城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会后李真突然明白:自己这个群艺馆活动虽然丰富多样,但要使群众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必须下面有手脚,不能把什么都包揽在自己身上,她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因素,群艺工作必须有传承,所以馆内招新,她一定会亲自考核。“您认为什么人可以做群文工作?”“最重要的是组织能力,因为经常开展活动;语言能力要强,这样会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专业是必不可少的,我不需要你某个专业极其精通,我更喜欢万金油,什么都会一点;最后就是有一定的文字能力。”看来要成为一个好群文工作者,着实需要具备众多条件,李真对年轻人说
13、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热爱群众工作,群众就爱你”。1992 年,李真从群众艺术馆馆长的岗位上退休,因为多年的劳累,医生诊断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属于“高危病人”,需要休息。但是闲不住的她不仅没有间断工作,反而越干越投入,越干越上瘾。此后,梧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她义务担任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参与筹建成立市关爱艺术团,为青少年组织演出了许多文艺节目;她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群参考资料:全国物流信息网 http:/全国物流网 http:/众演出,与吸毒青年同台高唱同一首歌,和智障儿童一起跳舞,在中山纪念堂前激情放歌,在梧州春节联欢晚会上联动对歌每一次演出,她都满怀热情。2012 年,是李真从事群艺工作的第 65 个年头,这个数字还会增长到多少,李真不知道,“活着一天,就要干一天”。文化,让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候看见了希望。人的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对于群文的热情就像日夜奔流不息的?河水,总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