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校杰出校友一、周华安:2009 年 11 月 9 日下午,石油大讲堂第五讲在学术报告厅举行。我校客座教授,1983届杰出校友中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塔里木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周华安作了题为“人生需要考量,我的成长之路”的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党政领导、各教研室老师及五百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周华安教授就自己坎坷不平、几起几落的成长经历,通过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诉同学们成才所必需的踏实、坚持、智慧和包容。作为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模、建国 60 年来四川省最具影响力劳模的周华安教授还结合当下社会问题倡导当代大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热爱祖国。最后周教授把他的五条人生感悟与同学们共勉:一、学习、持久
2、的学习是成就人生的源泉;二、把握住机会,合理选择并为之奋斗是成就人生的关键;三、顾全大局,担当责任,尊重他人是成就人生之重要;四、加强自身修养,注重细节是成就人生之基;五、勇敢面对挫折,逆境奋起是成就人生的试金石。二、马兴峙:马兴峙,回族,四川泸州人,1933 年 12 月出生,1952 年 8 月毕业于石油专科学校钻探一班,是我校首届毕业生。1960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 年 8 月至 1965 年 9 月,在西南石油勘探处、高木顶探区、隆昌气矿、川西南勘探指挥部,历任钻井技术员、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指挥、总工程师。1965 年 9 月至 1978 年 8 月,历任四川石油
3、管理局钻井副总工程师兼总调度长、勘探处处长。1978 年 8 月至 1993 年 5 月,历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党委常委。1993 年 6 月至 1996 年12 月任局科委主任。先后担任过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能源组副组长、西南石油学院兼职教授、西南石油学院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主任、四川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998 年 6 月退休。三、黎万林:黎万林,男,汉族,1963 年 12 月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农民家庭。1981 年考进了我校钻井工程专业。1983 年毕业以后,分配到中原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工作。1990 年自愿报名来塔里
4、木参加石油会战,在轮南油田 42 井当实习监督,后申请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工作,任塔中 5 井钻井副监督。1991 年 7 月 20 日,因患肝癌,抢救无效,在库尔勒市医院病逝。黎万林家境贫寒,在石油学校上学两年,每月仅靠 16 元的甲等助学金生活、学习。中专毕业后,参加华东石油学院函授学习,获得大专文凭。在中原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他接受留学苏联的高级工程师敬祖荣临终前的嘱托,把未完稿的学术成果整理成文,在中原油田钻采技术杂志上发表。他要求去塔里木的申请被批准后,对记者说:“有人讲,去塔里木的人抱三种目的:钱、职称和做官。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到塔里木是奔着找大油田去的,我要争做塔里木石油志中的
5、一个标点符号”。来到塔里木后,在塔中 5 井,黎万林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发病以后,未去医院检查治疗,经常用罐头瓶或手电筒顶着肝部,坚持工作。井队和监督组的人多次催促他治病,他都以“小病不影响工作”为由,没有离开沙漠。后来,监督组有意安排他回库尔勒石油基地办事,他才去医院诊治。在医院,做胃镜检查,要预约一个星期,他等不及,开了一大包胃药,又返回塔中 5 井。1991 年 6 月 25 日,剧烈疼痛突然发作,他仍然坚持值夜班,用颤抖的手填完当日的工程日报表、取芯报表、钻井日费报表等。6 月 26 日,他被送上飞机,当日下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动手术抢救,剖开腹腔时,肝部一个拳头大的肿
6、瘤已经破裂,腹腔内积存 3200 毫升血液,部分已凝成紫色血块,是原发性细胞肝癌。手术后,他连续昏迷 26 天,7 月 20日心脏停止跳动。时年 28 岁。黎万林病逝以后,1991 年 12 月 5 日,中共塔里木指挥部工作委员会追授黎万林为“献身大漠的青年楷模”。12 月 10 日,共青团塔里木指挥部委员会追授黎万林为“模范共青团员”。1992 年 1 月 31 日,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追认黎万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四、刘汉贤:刘汉贤,男,1940 年 2 月出生,1962 年毕业于我校钻井 10 班。字走出校门到井队,刘汉贤聪川东到川西南再到川西北,在野外工作长达 18 年之久。1977 年
7、,作为 7001 钻井队长,接受了打成我国最深的超深井的任务。为此,他在干在井场、吃在井场、住在井场。一天深夜,狂风暴雨掀翻井场机房的房顶,刘汉贤带领职工顶着暴风雨连续奋战了 40 多个小时,坚持正常钻井。凭借着为国家争光的气魄,终于于当年 12 月打成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超深井7175 米。1978 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矿区荣获“六千米、七千米超深钻井工艺技术奖;继后又获得四川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刘汉贤获得四川石油管理局、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收到当时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的接见。五、赵世庆:赵世庆,男,汉族,1964 年 4 月出生,重庆市大渡口区人,1982 年 7 月毕业于我校自
8、动化专业。工程硕士,高级经济师,1986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铝西南铝板带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直辖十年建设功臣”等殊荣。在赵世庆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5 年多的时间里,中铝西南铝企业营业收入从近 30 亿元迅速增长到 150 亿元。2006 年,中铝西南铝企业以 127 亿元的营业收入提前跨入“百亿”集团,成为我国铝加工行业第一家、重庆市第五家营业收入突破“百亿”的企业集团。在他的倡导下,企业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把国家工程的科研生产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先后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嫦
9、娥一号”工程、运载火箭等提供了数十个品种、上百种规格的关键性的高精铝材,荣获国家“神舟飞船工程”、“嫦娥工程”突出贡献奖。六、潘向宇:潘向宇,男,汉族,1955 年 2 月生,大学本科毕业,高级政工师,1970 年 12 月参加工作,1973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第十三、十四届执行委员、重庆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曾获全国冶金企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和重庆劳动创新奖章。2006获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情系企业,服务大局 1999 年重钢生产经营陷入严重困境,亏损达 2.37 亿元。2000 年 1 月重钢集团公司按照国务院、重庆市政府
10、的要求,兼并了亏损 3.59 亿元的重庆特殊钢集团公司。重组后的重钢集团年度亏损总额达到了 5.96 亿元,占重庆市国企亏损总额的 45%,是重庆市和全国冶金行业的亏损大户。2000 年 1 月潘向宇同志开始担任重钢集团公司工会主席,面对如此严峻局面,潘向宇同志作为集团公司工会主席,以敏锐的思想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全公司职工中组织了重钢“明厂情、抓机遇、扭亏脱困求发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宣传“五管齐下”的政策,向职工讲明兼并重特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道理,进一步凝聚职工,振奋精神,背水一战。唤起了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唤起了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短短一年时间,重钢人
11、乘市场之机,借政策之助,举全司之力,一举扭亏为盈,当年集团公司实现利润1558 万元。潘向宇同志根据职工思想反映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起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报告制度,每季向党委常委会报告,进而使公司班子摸清职工思想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确保了职工队伍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发展。此项制度是重钢集团党建工作的创新,并在全市予以推广。 在实际工作中,潘向宇同志坚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紧紧围绕党政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稳定了职工队伍,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紧紧抓住集团公司一年一个主题,充分发挥党委、工会作用,统一
12、思想,凝聚力量,实现了集团公司生产经营一年一步台阶,特别是 2004 年集团公司销售收入首破 100 亿元大关,成为重庆市属工业企业第一家实现年销售收入破 100 亿元的企业。 二、情系发展,牢记使命 潘向宇同志担任重钢集团工会主席后,紧紧围绕新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创造性地提出“健全维护机制、提高职工素质、促进企业发展、强化自身建设”的重钢工会工作新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会工作。一是认真履行工会的建设职能,依靠经济技术活动助推企业发展。从 2001 年起,潘向宇同志担任创新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提出了“参与
13、更广泛、内容更全面、方法更科学、成果更有效”的总体工作要求,结合重钢实际,积极探索把“开展劳动竞赛,发挥职工创造精神;强化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整体素质;实施项目攻关,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作为创新工程“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以整体推进的方式,来推动、深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潘向宇同志提议成立了由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任组长、公司各专业副总工程师任成员的创新工程顾问组。规定了项目征集、申报、立项、实施、跟踪、验收、评审、归档程序。制定了重钢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等级评审标准,提出将“观念、管理、产品、材料、技术、工艺、设备、水平”等八个方面创新作为项目攻关活动的主要目标,以揭榜攻关和下达任务的方式
14、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形成了“建立机制抓落实、广泛发动抓立项、典型引路抓发布、再接再厉抓表彰”基本格局,坚持了每年举行两次创新成果发布会,每年编印一本重钢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项目集锦的活动传统。几年来,实施了五高炉提高风温实践、废酸治理工程等攻关项目 3335 项,创直接经济效益 6509万元。 在潘向宇同志的倡导下,2005 年联合首钢工会,组织 14 家参建单位围绕重钢集团新建由首钢公司总承包的 1350m3高炉工程联合开展了现场立功劳动竞赛活动。自竞赛活动开展以来,领导小组严格按照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的控制目标和“抓早、抓紧、抓实”的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竞赛的各项工作,坚持在五大工期
15、节点开展现场立功劳动竞赛的评审,共进行了 7 批表彰、奖励,62 个集体、83 名职工立功受奖,既保证了工期的顺利进行,又实现了重钢劳动竞赛的一个创举。 二是认真履行工会的参与职能,依靠民主政治建设助推企业发展。潘向宇同志提出了“加强民主管理如何更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如何更有力,为职工办实事如何更实在”的理论思考,并在实践中,通过坚持推进职代会、职工董事监事、厂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等四项制度,较好地解决加强民主管理更有效的问题,维护了职工的民主政治权益。特别是在落实职代会基本职权,丰富、完善和发展职代会制度,发挥职代会作用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如今,涉及重钢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重大方案,涉
16、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提高了企业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水平。在推进国企厂务公开工作中,潘向宇同志总结提炼出“集团公司抓重点,子公司抓规范,车间、班组抓深化”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了厂务公开党政工纪四方责任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党委领导、行政主体、工会实施、纪委监督的工作机制问题。同时针对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创造了厂务公开专题发布会的有效形式,特别是在重钢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组织的环境产业厂务公开现场发布会,把原来以会议形式进行发布,变为生产现场发布,让职工代表更直接地了结解并亲身感受取得的效果,深受职工好评。 三是认真履行工会的教育职能,依靠“创争”活动助推企业发展。潘向
17、宇同志注重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根据全国总工会等九部委、重庆市“创争”活动的要求,组织力量拟定公司“创争”活动方案,组织召开人才激励机制的“创争”活动专题研讨会,探索出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发动组织、各方密切配合的公司“创争”活动的工作格局。仅 2005 年职工培训 19867 人次,1921 人提升了技能等级(其中:技师、高级技师 49 人,高级工 636 人),职工队伍的技能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2002 年重钢集团工会获全国总工会“送温暖工程活动”先进集体; 2002 年重钢集团工会获全国总工会优秀论文奖; 2003 年重钢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获重庆市现代管理成果奖; 2004
18、 年重钢建立和完善职工互助医疗基金会获重庆市现代管理成果奖; 2004 年重钢集团工会获重庆市“创争”活动先进组织; 2004 年重钢集团工会获重庆市工会特色工作竞赛先进集体; 2004 年重钢集团工会获重庆市“安康杯”竞赛先进集体; 2005 年重钢集团工会获重庆市 20022005 年度先进女职工组织; 2005 年重钢集团工会获全国先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三、情系职工,以人为本维护职能是工会的第一职能,在落实为职工办实事更实在方面,潘向宇同志带领工会一班人积极与行政沟通,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对职工普遍关心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与卫
19、生等条款做出详细的要求,坚持每年将各子公司集体合同书汇编成册,坚持与行政一道对集体合同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职代会上报告。从源头上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促进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当好困难职工的贴心人上,潘向宇同志心里总是装着群众,自觉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作“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坚持建立特困职工档案,坚持节假日走访慰问特困职工家庭,创造性地开展了职工医疗互助保险工作,组织力量重新修订了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疗互助基金会章程,完善了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疗互助基金会管理办法,从 20002005 年共
20、办理医疗互助金 1596人,支付金额达 501.6 万元,帮助患大病职工渡过了难关。坚持每年对特困职工子女上大学给予资助,几年来,有 534 名特困职工子女受到资助,共计金额达 56.69 万元。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议开展集团公司领导与 25 名困难结对子活动,并建立了长效机制。2005 年“春节”前夕,他倡导开展为困难职工上大学子女回家团聚的资助活动,各单位工会积极响应,广泛发动,共有 45 名困难职工上大学子女受到资助,圆了回家与亲人团聚之梦。特别是当职工遇到天灾人祸时,更是及时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表现出一个共产员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 在对口扶贫支教工作中,潘向宇同志按照集团的工作安排,对工会承担的万洲瀼渡镇“重钢小学”的建设,开县岩水乡部分村民吃水难问题和红园乡桥梁建设等问题,积极想办法,出注意,筹集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解决,村民十分满意。重钢曾多次被重庆市评为扶贫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