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 年1956 年)第一节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 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2. 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3.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4. 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1949 年 9 月 地点:北平中心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内容: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中
2、华人民共和国未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然后再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
3、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全国许多城市也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新中国 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过程: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结果:到
4、 1950 年夏,基本上剿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祖国领土全部解放。建国初期三大运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始:1950 年 10 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美国侵略者。结束:1953 年夏,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凯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台湾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
5、平环境。土地改革运动开始:1950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土地。意义: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镇压反革命运动为了巩固人民政权,195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依法惩处反革命首要分子。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上肃清了祖国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三反”
6、 “五反”运动1951 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展开“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企业中展开“反行贿” “反偷税漏税” “反偷工减料” “反盗骗国家财产”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意义: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五反运动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打击了他们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向总崩溃。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
7、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烂摊子。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调整工商业的同时,政府还领导人们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农村,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工人开展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著名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鞍钢工人孟泰、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等。经过三年的努力,到 1952 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8、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 年1956 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自愿互利 方式: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改造步骤与农业大致相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
9、赎买政策步骤:实行加工订购、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高级资本主义形式。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农业生产任务也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绵等增产有限。交通运输业成就也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新藏铁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赵梦桃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 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意义: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