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部分教案.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214728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部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部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部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部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部分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恨歌一、教学要求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2了解 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历史原因。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 是诗歌的主题 ,诗人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感受。 2内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作品风格平易

2、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一生虽多为官,但很不顺利,总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四、作者作品1作品概述 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重点作品 琵琶行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 45岁的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至江州任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相与感叹,白

3、居易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 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六、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2课文讲解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4、对此如何不泪垂。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课文难点讨论( 1)讽谕说 认为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2)爱情说 认为这首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 即认为这首诗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 4相关评论 (1)一篇长恨有风情漫谈长恨歌的思想和艺术(文:诸斌杰) (2) 长恨歌为具备众体体裁之唐代小说中歌诗部分,与长恨歌传为不可分离独立之

5、作品。故必须合并读之,赏之,评之。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七、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长生殿是清代洪升根据长恨歌创作的戏曲作品,题目即来自“七月七日长生殿”一句。 昆曲长生殿 剧照昆曲长生殿 剧照八、延伸阅读1清 洪升 长生殿惊变 【南扑灯蛾】稳稳的宫庭宴安,扰扰的边廷造反。冬冬的鼙鼓喧,腾腾的烽火黫。的溜扑碌臣民儿逃散,黑漫漫乾坤覆翻,碜磕磕社稷摧残,碜磕磕社稷摧残。当不得萧萧飒飒西风送晚,黯黯的一轮落日冷长安。 2元白朴梧桐雨 第二折 【红绣鞋】不则向金盘中好看,便宜将玉手擎餐,端的个绛纱笼罩水晶寒。为甚教寡人醒醉眼,妃子晕娇颜,物稀也人见罕。 3王安忆 长恨歌节选 上海的弄堂里,每个门洞里,都

6、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姊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 蜀相【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

7、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8、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 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温故知新1.杜甫,字(子美 )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 。因他做

9、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5.代表诗歌( “三吏 ” )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10、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 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 【诵读感知,觅得诗心】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听朗诵,然后学生读)(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寻,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3、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首联: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 1、:“寻”体

11、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问题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

12、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问题 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

13、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 234 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

14、满裳!)问题 4、 “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4、 【本诗的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5、 【概括主旨】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

15、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美,美在意蕴!6、 【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诗眼是

16、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找诗眼 山青花欲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 炼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17、 炼数量词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红”, “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相当成功的。当然,学生们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再加上课件尽量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提一些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解决的问题,当堂提问效果也很不错,说明学生学习很用心。整堂课内容很多,只有学

18、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才能很顺利地解决所有问题。书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

19、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二、知人论事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 ,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 ,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 (1158)才出任福州

20、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 ,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 (1210) ,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 ”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 ”、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 、 “靖国难”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

21、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 “年十二能诗文” ,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

22、观) ,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 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有渭南文集 、 剑南诗稿 、 南唐书 、 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课文诵读: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五、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愤懑、悲愤。两个字合

23、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愤懑。六、整体感知 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七、问题探究 1、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

24、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

25、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

26、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八、检查背诵准确背诵全诗九、结束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书愤,感受了陆游沉郁悲愤的爱国情感。学习

27、了从内容、意象,用典,形象上来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角度很多,方法也很多,但一定要抓住诗歌的主要特征,进行赏析。位卑未敢忘忧国。最后让我们集体背诵书愤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请同学们课后,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赏析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延伸拓展】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创作背景: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 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

28、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翻译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

29、叫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30、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多媒体设计思路 】 (后附详细思路)1、运用多媒体展示再现诗情画意之境,调动丰富学生的想象,体味优美意境。2、运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运用多媒体呈现课文抒情层次,让学生直观清晰的把握抒情线索。 【 教学过程结构流程 】 一、导入:自古至今月亮是诗人们钟爱的形象,在诗人们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参考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

31、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 ,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二、作者介绍 多媒体展示课件 (一) 、张若虚(约 660约 720) ,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仅全唐诗录存代

32、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 、 “盛唐第一诗” 、 “春风第一花” 、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 、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

33、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宫体诗的自赎 )的春江花月夜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插入配乐朗诵课件 1、倾听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2、放声诵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3、各抒己见谈初读的整体印象。参考:意境幽美而邈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情思清苦而不沾泪。 四、 赏析课文 多媒体展示课件 (一)、景 春江花月夜美景 1、请一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诗歌中描绘的意境 (生朗读。 ) 2 、这首诗

34、歌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描写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哪部分呢?3、下面我们有请女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部分,同时思考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二)、理 宇宙人生哲理 1、 看到了如此美景,诗人又想起了什么呢? 提示: 诗人想到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2、请一位同学朗读“江天一色无纤尘”到“但见长江空流水”这四联。 朗读应注意“何人” “何年”要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3、诗人的这些思索真的就只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宇宙的无穷?我们来比较张若虚的宇宙人生哲理与另几句诗歌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35、)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 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选出代表发言。 提示:课文中的宇宙人生哲理比讲义诗句的似乎要豁达一些。张若虚笔下的人不是指自己,也不是指个人,而是指整个人类。 (4) 、生讨论以短语概括本诗节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三)、情 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1、 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余下的部分。 2、游子的思归之情,思妇的相思之情。 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1)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

36、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五、知识拓展 多媒体展示课件 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 、“江水“、“ 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2)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 (3)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 参考诗句( 略)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37、 1、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2、收集古典诗歌中以明月、江水、落花为意象的诗句,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八、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江月图(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问天图(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感美(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九、多媒体设计思路 春江花月夜兼具音韵美和绘画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文生辉,为课堂增色,能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为实现这种教学设想,我制作了 26 张图片,分为四组,内容及使用情况如下: 第一组图片:配乐朗诵春江花月夜 (欣赏音韵美,并由此入境)第二组图片:放飞想象,再现诗情画意之境。在整体感知诗文的基础上,放飞想象,以

38、散文手法再现第一层春江花月夜之境。第三组图片:展示三组图片:江月图、问天图、思妇游子图。 (用画面启发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诗文的景物美、哲理美、 )第四组图片:合作探讨,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鉴赏明月、江水 、落花三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蕴涵的情感及一般寓意。第五组图:播放郎朗钢琴曲春江花月夜 , “听到的音乐美,听不到的音乐(画面)更美”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陷入春江花月夜的美好遐想。夜归鹿门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诗歌意境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

39、志向。【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二、单元技法切入: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

40、意境缘景明情三、鉴赏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诗题解读: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2、诗句意象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3、意象解读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比沉缓的钟声

41、嘈杂的人声佛门清静 尘世纷繁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归宿不同,心境不同“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隐居鹿门,心慕先辈。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4、情感解读: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一、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

42、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5、再现诗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6、感悟诗境: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

43、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附【诗文解释】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四、合作探究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侧重点,说说他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答: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

44、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它们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2、“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结合闻一多孟浩然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答: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孤独一人,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此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情境宁静、超脱,悠然自得。此诗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所以闻一多说孟浩然“诗如其人”。3、结合

45、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答: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五、深入探究诗眼题型 、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争”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2、怎样理解诗歌

46、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答: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六、拓展练习: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问:尾联中的“恨”字,有的版本写作“悔”字,你认为“恨”与“悔”哪个更好?请从表达主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恨”字更好。“恨”即“遗憾”之意。因为这首诗描摹了诗

47、人被流放渡海时观赏到奇绝的海天美景、领略到独特的海南风情的场景。抒发诗人虽被流放却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悔”指“后悔”,诗人是被贬而非主动到海南,无从后悔,用“悔”不符合诗意。 七、布置作业: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同:自然之景与诗人之情高度融合,全诗都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异:孟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朴;情感上孟诗更多的表现归隐的情趣,而王诗则还有情感的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附归嵩山作译文及简析【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

48、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长相思【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 ,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