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绪论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毒物: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兽医药理学: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总论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与机体大细胞分子之间的反应药理效应: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兴奋:机体在药物作用下,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抑制:减弱局部作用:药物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的作用全身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器官、组织
2、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表现出的明显差别(是治疗作用的基础,选择性高,针对性强,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很少或没有副作用;反之应用范围较广,应用时也有其方便之处)产生原因:1.药物对不同组织的亲和性不同,能选择性地分布于靶组织2.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因为不同组织酶的分布和活性有很大差别3.受体分布不均一,不同组织受体分布的多少和类型存在差异治疗作用: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药物起到对防治疾病有利的作用对因治疗:药物作用在于消除疾病原发致病因子 对症治疗:药物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症状不良反应: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生产有害的作用副作用: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3、原因:选择性低)毒性作用:(一般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产生的毒性 慢性毒性:长期蓄积后产生的毒性 继发性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例: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对药物敏感的菌株受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抗药的细菌大量繁殖,可引起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到阈值以下时残留的效应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的密切关系 量效关系:定量地分析与阐明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之间的变化规律无效量:药物剂量过小,无效应 最小有效量(阈值量):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ED50(半数有效量):对
4、50%个体有效地剂量 极量:出现最大效应的剂量LD50(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量效曲线:纵坐标表示效应强度,横坐标表示剂量的直方曲线;以剂量对数作为横坐标则可得到典型的 S 型曲线强度:表示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效能:药物的最大效应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用数字或量分级 质反应(全或无反应):一定药物浓度或剂量下,使单个患畜产生特殊的效应,以有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治疗指数(TI):LD 50 和 ED50 的比值 安全范围:LD 5 和 ED95 的比值受体: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识别能力并可选择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本质为蛋白质) (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激动剂:与受体既有
5、亲和性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部分:对受体具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最大效能低于) 拮抗剂:与受体具有亲和性但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不能诱导效应且占据了受体,阻断了激动剂与受体的作用被动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简单扩散(被动扩散):特点是顺浓度梯度,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消耗能量,没有饱和现象。Henderson-Hasselbalch 公式 :酸性药物:pH-pK a=lg(解离浓度 /非解离浓度)碱性反过来离子陷阱机制:当脂质膜两侧水相 pH 不同时,药物解离浓度的程度不同,当转运达到平衡时,解离度较高的一侧酱油较高的药物总浓度(包括非解离浓度和解离浓度)的现象 主动
6、转运:载体介导的逆浓度或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强酸、强碱或大多数药物代谢产物迅速转运到尿液和胆汁均为主动转运机制。载体转运的特征是竞争性抑制) 易化扩散:载体介导的顺浓度梯度不需耗费能量的转运胞饮(吞噬作用):细胞膜主动变形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 胞吐: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离子对转运:某高度亲水性的化合物在胃肠道内可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形成中性离子对复合物,既有亲脂性又有水溶性,可通过被动扩散穿过脂质膜。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腹腔吸入舌下肌肉皮下口腔 皮肤)首过效应(首过消除):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
7、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分布: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取决于 1.药物理化性质 2.血药和组织间的浓度梯度 3.组织的血流量 4.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 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的、非特异性结合,游离型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于动态平衡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壁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胎盘屏障:胎盘绒毛血流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没有明显差别,但进入胎儿的药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和母体达到平衡) 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一相反应,下为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第一部代谢生成的极性代谢物或原形药物能与内源
8、性化合物如葡萄糖醛酸、六十、氨基酸和谷胱甘肽结合 酶的诱导:有些药物能兴奋肝药酶粒体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排泄:药物或代谢产物或原形经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肾排泄是极性高代谢物或原形药的主要排泄途径)肝肠循环 :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某些脂溶性药物能被直接重吸收,另一些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可被肠道微生物 -葡萄甘酸酶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物后被重吸收(意义:使药物存留时间变长) 血药浓度(PDC):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一级速率过程:药物在体内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成正比零级速率过程:体内药物浓度变化与其体内药物浓度
9、无关米-曼氏速率过程:一级速率与零级速率过程相互转变的一种速率过程 消除半衰期(t):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反映到达全身循环的药物总量,常用作计算生物利用度和其他参数的基础参数表观分布容积(Vd=X/C):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比值) (均匀分布,Vd 接近于 0.81.0L/kg;Vd1.0L/kg 时,药物组织浓度高于血浆浓度;小于时反之)体清除率:单位时间内,机体通过各种消除过程(生物转化、排泄)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生物利用度: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0、药物相互作用:某一种药物作用由于其他药物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的药理作用发生变化协同作用:两药合用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效应等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拮抗作用:两药合用效应小于分别作用总和2.抗微生物药: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化学治疗: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对由寄生虫及恶性肿瘤感染所致的疾病的药物治疗化疗指数(CI):LD 50/ED50。 (CI 上升,药物治疗效果 对机体的毒性临床价值一般情况下,化疗指数需大于3)抗菌谱: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广谱:能抑制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窄谱:仅能
11、抑制细菌)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抑菌药与杀菌药)体外活性表达方式: 最小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MBC):以杀灭细菌为评定标准,使活菌总数抗菌药的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是相对的抗菌后效应(PAE):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抗菌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内酰胺类主要影响正在繁殖的细菌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氨基糖苷类抗菌药通过离子吸附作用多肽类抗菌药与 G-菌胞浆膜磷脂结合多烯类抗真菌药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咪唑类抗真菌药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12、:氨基苷类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四环素类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大环内酯类4.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砜类、对氨水杨酸二氢叶酸合成甲氧苄啶、甲氨蝶啶、乙胺嘧啶四氢叶酸合成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抑制 DNA 回旋酶复制受阻 DNA 合成利福平:抑制依赖 DNA 的 RNA 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耐药性:细菌多次接触抗菌药物后,使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的现象固有耐药性: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一般所指的耐药性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同类药物也具有耐药性的现象完全耐药性:双向 部分交叉
13、耐药性:单向药性的水平传播:通过质粒(方式:转化:耐药菌溶解后 DNA 释出,被敏感菌获取,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同种基因重组、转导: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传给敏感菌、接合:耐药菌和敏感菌菌体直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敏感菌、易位或转座:耐药基因由一个质粒转座到另一个质粒,从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等)耐药性产生原因:不合理用药(选药不当,剂量不足、给药途径不适合、疗程不够等)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产生酶使药物失活:水解酶,典型例子是 -内酰胺酶(破坏 -内酰胺环) ;钝化酶乙酰转移酶,氨基糖苷类的氨基乙酰化 改变膜通透性:耐药菌产生新蛋白,阻塞外膜通道,药物不能进入如:四环素、氨基糖
14、苷类作用靶位结构改变:链霉素耐药菌株的 P10 蛋白构型改变;-内酰胺类的耐药菌株的 PBPs 的质和量发生变化;改变代谢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原量 10-20 倍的 PABA,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主动外排泵:“四环素泵” ;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细菌细胞膜上的主动外排系防止或延缓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对策:1.应用抗菌药要有严格指征 2.足量用药、疗程要适当 3.治疗慢性病要联合用药 不要局部用药、长期用药 4.研制新药用药原则:明确诊断,掌握适应证: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特殊情况需调整剂量和疗程:根据肝肾功能、生理状态;避免耐药性产
15、生; 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及滥用:(1)杜绝不必要用药:如病毒感染 (2)避免局部用药 (3)控制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目的: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扩大抗菌谱结果:协同作用:1 + 2 3;相加作用: 1 + 2 = 3;无关作用: 1 + 2 = 2;拮抗作用: 1 + 2 羊马猪。亚硝酸钠:作用原理:属氧化剂,可使 Hb-Fe2+ 氧化成 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Fe 3+与 CN-结合力比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 Fe3+强,使后者结合的 CN-重新释放,恢复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力。但形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又很快解离出 CN- ,重现毒性,需结合
16、硫代硫酸钠治疗。仅能暂时性延迟的 CN-毒性。 不良反应:易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不宜重复给药。硫代硫酸钠:作用机理: 在肝内硫氰生成酶的催化下,与体内游离的和与高铁血红蛋白结合的 CN-结合,使转化为无毒的硫氰酸盐随尿排出。硫代硫酸钠亦可用于砷和某些重金属中毒,可能因为硫离子起络合作用。注意:解毒较慢,应先静注亚硝酸钠,再缓慢静注硫代硫酸钠,两者不宜混合注射。内服中毒者,宜用 5%溶液洗胃。五、氟化物解毒剂乙酰胺(解氟灵):为有机氟杀虫剂和杀鼠药氟乙酰胺、氟乙酸钠等解毒剂。 中毒机理:氟乙酰胺等在体内生成氟乙酸,氟乙酸代替乙酰辅酶 A 与草酰乙酸结合,形成的氟柠檬酸与柠檬酸竞争三羧酸循环中的顺乌头酸酶,后者被抑制后,三羧酸循环减慢,细胞呼吸降低,脑和心功能受影响最大解毒机理:乙酰胺结构与氟乙酰胺相似,相互争夺酰胺酶,使氟乙酰胺不能转化为氟乙酸,从而降低氟乙酰胺毒性。应用:解救有机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