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个武汉大学新闻本科毕业生的入行经历.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7210305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武汉大学新闻本科毕业生的入行经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个武汉大学新闻本科毕业生的入行经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个武汉大学新闻本科毕业生的入行经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一个武汉大学新闻本科毕业生的入行经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一个武汉大学新闻本科毕业生的入行经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月初,从经济某报和中国经济某报实习回来。发了一大批稿子,然后被学院评为优秀实习生,这个时候我对找工作还是乐观的,作为 WH 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似乎是简单而轻松的事。大四才刚刚开始,找工作还早,于是天天去图书馆,想趁最后的时间充实一下,在北京实习期间,我把就业目标定位于财经新闻的报道,于是在图书馆借了不少经济类的书籍,虽然看不懂,却也坚持啃下去。但同学们则一个个忙得不行,见到的人一天比一天少,有的人甚至一两个星期都碰不到一次,能见到的也一个个行色匆匆,原来他们已经在开始找工作了。有一天我猛的一抬头,才发现,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挤满了校园,许多人就象明星一样排满了通告,天天都有招聘会,有

2、时一天还赶三四家。我觉得还不至于吧,我们学校怎么也算名牌了,新闻专业在全国也是排前三名的,不至于这么着急吧。我们很快就明白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院里召开了毕业生宣讲会,会上给我们讲了这几年的就业形势,最后告诉我们,我们院去年的就业率只有 80%几,现在全国只要是个大学的都办了新闻专业,最不缺是就是学新闻的,广州日报去年在我们院只招了一个人。宣讲的老师要求我们,鱼走鱼路,虾走虾路,有办法的赶紧活动,现在形势不饶人,希望大家早有心理准备。散会后很多人看上一届学生的就业统计表,我凑过去看了一下,果然没一个我觉得好的,连下面的县级媒体都有人去,改行的一大把。不过几天,学校给每个毕业生发了就业卡,5 块

3、钱一张,持就业卡者可以在本校任何招聘会优先免费入场,而外校学生则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 JOB100的就业网站,说是教育部和企业合办的,信息丰富,应聘方便,并且是专门针对 05 届毕业生的。但我从没有彻底打开过这个网站,总是注册到一半就再也进行不下去。事实上,另外几家网站也是一样,永远是等你打开网页,开始搜寻就业信息的时候,就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四个小时。直到最后终于放弃了通过人才网站找工作的幻想。班上的同学开始分化,有的是非媒体不去,有的是企业也可以考虑。想去媒体的就悠闲的多,而想去企业的则忙的很,也有的是两个都可以去的。找工作的同学里,有的是没有丝毫背景,必须靠自己的,则

4、急的不行,有关系的,则继续寻欢作乐。而考研的,则又分好几种,有核心层的,属于铁杆考研的,有紧密层,基本上还是以考研为主但有合适单位也参加应聘,有松散层,既考研又找工作的。找工作的浪潮汹涌而至。同学们都开始做简历了。我宿舍住了三个人,另外两个很早就做好了简历,并且是一个电子版一个打印版的,而且简历随身准备着,包里至少保持一份,这样随时接到去参加招聘会的通知后可以立马应征。一般来说,最开始的简历都还比较朴素,基本上就是在电脑里写好了用 A4 纸打印出来,但随着竞争的加剧,简历不仅开始拼内容,也开始拼包装了。传统版里分普通打印版,彩喷版,相纸版,甚至铜版全彩版,一个个做得美伦美幻。一份简历除了基本资

5、料外,新闻学专业的多少都有一些已发表的作品,这样复印下来便宜点也要三四块钱。彩打只一页就要三块,对于学生来讲,这是一个实在不小的经济压力。于是大家都准备了好几种包装的简历,根据单位的不同,拿出不同的简历。如果递给用人单位的是普通几页黑白打印的,很显然,此职位属于替补型,而如果用人单位接到的是一张彩色简历并附有精美艺术照片的,则说明该同学非常渴望此职位。上面说的是传统纸质简历,电子简历又有所不同,有普通扫描的,有做幻灯片的,有带声带影刻成光盘的,各种各样,玩得都是高科技。简历的形式丰富多采,简历的内容也是千变万化,集中体现了名校学生的智商与机智。一开始大家都没经验,简历都是照实写,千篇一律,无非

6、就是求职信加简介加作品加证书。但随着参加招聘会后的总结越来越多,简历内容开始大动手术,从内容上也开始了包装。具体到我身上,一开始属于人见人不爱的简历杀手,到后来包装后,竟然也屡投屡中。而这罪魁祸首,我认为应该是南方报业,虽然其他影响也有,但我认为南方报业起的负作用最大。自从南方报业在网站上打出了招聘的广告后,我估计全国几万的新闻学毕业生找不到谁没给南方报业投简历的。我和我们班大多数同学一样,按照它网站上的表格,如实写了简历就发了过去,等着参加第二轮笔试。作为一个武汉大学的新闻学毕业生,无论如何没有理由不让我参加笔试,但事实上,经过南方报业的筛选,我们班只有三个人参加第二轮的笔试,而其中就没有我

7、。如当头一棒般敲在我和其他同学头上,让人半天楞不过神来,无论如何,我都觉得我在学习成绩还是业务水平上都算了班上的佼佼者,没有理由不让我参加笔试。与我一样,班上大部分的同学都为南方报业的筛选标准感到不可理解。从此之后,同学们的简历都进入一个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新时代,不是三好学生的,也是三好学生了,没拿奖学金的,也拿了奖学金,一个班同时出现了好几个班长,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各级组织、学生会的干部了,就这样,所有同学的简历都是花儿一朵人见人爱了。没办法,大家都说这是被逼良为娼,不管怎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连第一关都闯不过去的事情不能再发生了。经过一次次的受挫和受挫后的交流,同学们已经逐渐成长为简历专家

8、,能够熟练根据不同单位的不同要求递交不同类型的简历,无论是招记者还是招编辑还是招企业宣传人员还是招其他,无论是招有工作经验的还是优先考虑学生会成员还是看重科目成绩的,大家都能够奉上相应的简历,如果你是哪个单位的招聘者,你就会发现,这位同学恰好符合我们的各项条件,不正是我们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吗!说完简历,再来说说找工作的方式。除了传统的参加招聘会之外,我们班的求职活动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宿舍人均 1.7 台电脑,是我班的信息中心,找工作也是采用最先进的方式。贾一自从做好了电子简历之后,如同写日记般,坚持每天晚上骚扰 10 家媒体。我问他从哪里得来的信息,他说媒体的电子邮箱一搜一大把,招不招人无

9、所谓,我想不想去也无所谓,但每天晚上至少要骚扰 10 家,一来是热身,二来也是投石问路,先探探行情。就这样,经过一两个星期的扫荡,基本上全国稍微有点名气的媒体基本上被贾一扫了个遍,如果看到这个帖子的诸位有幸收到的话,那就一定是来自我们宿舍。若要问这种撒网的效果如何,黎叔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我们国家各级媒体的电子政务水平还很低,服务意识还很差。99%的邮件发过去都石沉大海无音讯。偶尔有几家回复的,也千奇百怪好玩的很。 天下无贼里黎叔说, “在这里,要特别提出表扬的是中国经营报华南新闻中心,虽然他们不招我,但他们的态度还是很好,还给我们回了信,让我们很受感动”。随着第一轮的电子邮件骚扰失败,我们

10、宿舍开始商量采取更为主动的方式,贾一开始采用电话骚扰的方式,另外一个季二则开始实物接触,直接寄信过去,总之一定要与用人单位搭上火。大家商量好,第二轮骚扰之后,过了年就直接上门,采用驻点的方式,不找到工作不罢休。就这样,我们班同学已经全面行动起来,每天至少去人文馆看公告牌一次,刷新天涯“传媒江湖”、西祠“ 记者之家 ”10 次,登陆学校网站就业中心 20 次。不知道其他学校其他专业的同学们是什么情况,我所知道的我们班的找工作情况就是这样。陈三曾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说法,过年之前找一个保底的,明年五月份之前敲定一个签约的。据我所知,目前只有不到五个人找到了保底的,看来年后是任重道远。以上是我们周围找

11、工作的一般情况,下面我要讲的是我自己的求职经历。虽然才过了两个月,我参加面试的第一家单位已经记不清了,似乎是湖南经视。我之前有个基本目标,就是想进媒体,想进非都市报类的好媒体,而且首选财经媒体,从城市来说,深圳广州是首选,武汉其次,上海与北京也可以,而其他地方就不太愿意去。这样一开始我就把自己限定的比较窄,选择的机会就少多了。大家可以认为我好高骛远,但每个找工作的人心里都有自己期望的理想目标,至于能否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我忘了那天下午是干什么去,在路上碰到黄四,他告诉我说湖南经视正在人文馆招聘,他带好了资料正往那里去的,我说我不知道这消息,黄四把我骂了一顿,问我消息怎么这么闭塞,找工作怎么这么不

12、上心,搞得我心里紧张的很。于是我折回去,去宿舍把实习期间发表的作品找出来,赶紧跑到楼下去复印了一份,简历和照片之类的都没有,也顾不了那么多,拿着东西就冲向人文馆。人文馆是个可以容纳 4、5 百人的大厅,里面已经坐满了两三百等待的同学,最前面一排是七八个湖南经视的招聘人员,每个人面前都有大摞的简历,点谁的名字谁就过去跟他面谈。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表格,正好我也没做简历,就把自己的情况填写在上面交给他们。坐在座位上等的时候,我看了一下四周,来的都是靓男俊女,一个个打扮的光鲜靓丽的很,湖南经视果然有号召力,我们院广电新闻、播音班的人都来了,还有外专业外校的。从三点到五点,在那里睡了一觉,终于轮到了我,但

13、明显的感觉到坐在我对面人的心不在焉,说了不到三句话,他就无话可问,我想自己好歹也等了一下午,就没话找话的扯了一大通,终于怏怏而去,可惜了我那份简历。后来才知道,他们其实招电视新闻方面的人,不需要我们这样做平面的。我班通知了两个人,让他们去长沙实习。其中一个男生嫌长沙不够好,把经视推了,后来他说他也不是嫌长沙不好,而是觉得做电视太表面化,始终没有做报纸有感觉,我能理解,做记者那种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感觉确实比电视更吸引人。另外一个是校电视台的成员,他去了长沙,到现在一直都还在那里做,实习期有 1K 多的基本工资,做一个叫“警界”的栏目,据他自己说工作完全能够适应,就是去了长沙跟女朋友两地分居很头疼

14、。我们班还有同学在那里工作,关于我对此次应聘的感受,就不说了。新周报刚创刊不久,就来我们院招人。我怀着崇敬而热切的心情赶到,社长冯小平来了,广告总监来了,社长助理啥的也来了,虽然没看到赵世龙,但也很激动。对于知音集团所创办的这份新闻周报,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很认同的,也为湖北地区能出一张这样有理想的报纸感到自豪。不久,二楼会议室就坐满了人,开始是放幻灯片,投影里展示的都是一些很煽清动人的语句,做中国第一新闻周报的口号让我们这些学新闻的学生们极为冲动,恨不能立马将满腔热血投身到新周报的伟大事业中去。然后冯小平社长开始讲话,他首先介绍了新周报的成立情况以及事业目标,事实上从讲话里看,冯社长还是非常清

15、醒和理性的,从他的讲话里也可以很明确的感受到新周报的目标和定位都还是比较恰当的。他讲新闻周报的市场前景,他说要影响“有知识、有财富、有地位、有未来”的四有新人,说新周报不仅仅是做批评性的报道,更要做理性与建设性的新闻时政报道,他也谈到报道的边界问题,要做到负面与正面新闻的平衡,从他给我们的谈话感觉,对于办这样一份新闻周报,他应该是比较清醒和理性的,背靠知音这样一个财神爷, 新周报的前途应该是很光明的。冯小平讲完后,然后就是策划总监李小寒和广告总监卢宇龙讲话,原来这次他们来我们学院,主要是招聘广告与策划推广方面的人员,采编那一块的人员基本上已经到位,这让大多数与会的同学有些泄气。冯小平的讲话还是

16、很有水平的,但后面两位则让人有些失望,总觉得“总监” 两字多少还是有些分量的,但策划与广告总监却看不出有多少水准,如果新周报真的想成为全国主流媒体的话,似乎那两位还有点让人不放心。宣讲会很快就完了,一些本想应聘采编的就走了,一些应聘广告与策划的留下来,我和我们几个同学也留了下来,虽然不招采编,但还是留下了自己的简历,然后跟冯小平简单的交流了一会。总之,当时包括我所认识的所有人在内,对新周报都报以极大期待。他们来的时候,带了一些前几期的报纸发放给我们,拿着这些报纸在宿舍交流的时候,贾一说,这报纸办得猛,有点意思,就不知道能撑几天。后来, 新周报果然不幸被贾一言中。现在看来,网络和平面媒体还是有很

17、大差别,像南师大女生陪舞事件其实早在网上就已流传,但一出现在纸质媒体上,影响就大不一样。其实在我看来, 新周报这种做法也有他的道理,刚创办的报纸必须要靠猛一点来吸引眼球,再慢慢回归正常,从营销角度来说也能理解。后来为了想加盟新周报 ,我给冯小平拨过一次电话,那是下午三点多,但冯社长也许还在午休中,声音很微弱。再后来,就听说新周报挂了,挂的原因心照不宣却又说不清道不明。从内容上来看,它出格的并不多,不至于就被扼杀于摇篮中。从冯小平给我们的谈话来看,如果按照他所讲的思路来运行,这份报纸似乎不应该有这样的结果。后来的后来,逐渐在网上看到许多新周报的帖子,讲冯小平和赵世龙的矛盾的有,揭杨海鹏底的也有,

18、骂新周报不自量力的有,讲知音没有力保的也有。在中国,添柴加火者少之又少,帮闲与蜚短流长者却永远不会缺失。这些内幕就不是我们一介学生所能参透的了,但我们始终为新周报感到可惜。敬一丹给我们讲座的时候说,焦点访谈只有 20%的负面新闻,但正是依靠那些 80%颂扬性的东西,才能让 20%的批评性报道存活下来。说元旦后复刊的,但直到现在还没看到,无论如何,祝新周报好运,毕竟中国需要这样的报纸。岔个道,讲讲我们新闻学院吧。新闻这一块,我们又细分为新闻学、广电新闻、网络新闻、好象体育特招生也划到我们院,给他们开了一个体育新闻,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广告、播音主持等专业,构成了整个新闻学院。曾经有个网站把我们新闻

19、学专业排在全国第一,但就整个新闻学院的综合实力来说,我们自认还是排在人大和复旦之后。新闻学院在整个学校里建院时间不过 20 年,但成长却非常快,去年好象有个什么学科研究基地的牌子挂上,据说全国只有四所高校里这个东东。在新闻与广告学方面,全国高校范围里,排名还是非常靠前的,但传播这一块弱一点。做学生的时候,鄙视老师是一大乐趣,我们也一样,把大多数老师都痞得一文不值。说实话,有些老师照本宣科,讲课非常无趣,有的老师一个例子可以举十几年,历届学生都听过那几个例子,都成为世代流传的笑料了。当然,有水平的老师我们还是很尊敬的,比如张金海、李敬一的课,都是听者云集的。虽然我们自己觉得啥也没学到,在学校玩了

20、几年,但一出去,跟其他学校的学生比起来,发现没有最差,只有更差,反而一下子凸显出我们的比较优势来。我在北京实习时,跟中央财经大、人大、南开等学生交过手,为了免口舌之争,不说比他们强,至少还是有得一拼的。众所周知,武大的文科是非常厉害的,珞珈山又是如此的美丽,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也装了不少东西。就我接触的老师而言,对武汉大学的学生还是比较欣赏的,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武大的学生好用,这个评价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武大的学生听话、勤快。我在中国经济某报实习的时候,人大和中央财大的学生一周难得见一次面,我在那里却是按时上下班天天出勤。有次老师布置了一个选题,因为是关于燃油期货方面的题目,老师怕我

21、不懂,让我跟中央财经经济学的研究生的那个一起去,结果那学生长期见不到人影,于是就是我自己独立完成了这个题目。同时呆的时候多了,跟老师也就混熟了,有时候有些题目就给我来做,所以武汉大学的学生即便出不了名记者,但做一般的记者还是称职的,尤其是在广东地区,武大新闻在那里有着相当好的口碑。过去一直认为新闻有术无学,但我认为这话还是比较片面和绝对,新闻还是有学的。虽然现在招记者流行招法律、经济类专业的,但并非就说新闻不需要学习了。事实上,那些其他专业的人来搞新闻,都必定要学习新闻理论及业务知识,即使是通过新闻实践来摸索,也说明新闻业务还是要学的。大学四年是很重要,学不同的专业,对你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有

22、很大的影响,具体到新闻这一行来说,不说别的,写字时的语感就不一样。并且我认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做新闻做到一定年龄,拼的就是大学时的那点新闻理想了,对记者这一职业身份的认同感是学其他专业所永远不能给予的,它将支持一个新闻人坚持到最后。当然不能否认目前的新闻教学与实际脱节还是很严重的,武大新闻算比较强,也不过建院 22 周年,可想而知我们新闻教育之落后。但同时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的,我们知道,直到 90 年代以后,我们国家也只是在某些领域有真正的新闻,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学教育不可能超越历史得到发展。但现在新闻教育的改革还是比较快的,很多学校开了法律新闻、经济新闻等专业,跟国外同行的交流越来越多,很多

23、学生毕业之前也有了多次的实习经历,新闻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我国新闻学教育水平正在逐渐得到提高。海峡之声电台和党员 可以归到一起来讲,因为这两家都是同一个下午面的。 党员之所以隐名,是因为这杂志跟我还有联系,所谓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实话,海峡之声跟我八竿子打不着,我那蹩脚的普通话根本就不适合去电台,但现在找工作的人都是一样的心理,管它如何,先递份资料,面了再说。下午两点左右,会议室里坐了约莫 20 来个人,不一会就来了两个穿军装的,把大伙吓了一跳。一个肩上有杠有星的人就开始介绍起来,满脸严肃,幸好每人桌前发了一张传单,使我们对海峡之声有了一点了解。如果不是他们介绍,我真不知道它是除了中

24、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之外的国内第三大电台,甚至之前连海峡之声的名字都没听过。终于知道海峡之声属于部队电台,在福州和厦门两个分部,主要从事对台宣传,讲到这里,海峡之声情况如何,就很清楚了。然后他又接着介绍,工资两千左右,部队编制,要早操要跑步,所有课程不允许有不及格,几年内不许跳槽,再后面还有些啥的禁止行为等等,我就根本没听了,过了一会,我们班几个同学就起身走了。周五是个极想进电台的人,那天她在家,面之前我给她发了短信,会开到一半,我给她发短信让她别来了,她还是坚持要我帮她递了一份简历。第二天周五果然如愿参加了第二轮面试。她普通话有个一乙证书,长的也漂亮,跟海峡之声一拍即合,别人决定

25、同她签。于是周五打电话给家里,她母亲急的不行,隔几分钟给她打个电话,连下几道金牌,让她千万别签,终于打消了周五去海峡之声的念头。前几天,我去院里碰见陈六老师,问他我们这一届签了几个,陈六说签了四五个,问签了哪些,他说有一个去了金山,还有一个去了海峡之声 哦!不想惹麻烦,对海峡之声不敢随意的评论,下面接着讲党员 杂志。人文馆和学校网站里每天都会刷新出很多招聘信息,但大多需求理工科,反而是院里的信息比较有针对性些。如果不是党员 出现在新闻学院,我或许永远不会有机会跟它扯上关系。耐着性子等海峡之声招聘结束,正准备走的,谢七老师说别走别走, 党员 来了,然后大伙手忙脚乱的重新找好位子坐下,有的只带了一

26、份资料的,赶紧回宿舍拿,甚至向海峡之声的人借刚才递交的简历拿去复印。来的都是杂志社的两位领导,一样是先简单的介绍杂志情况:省委组织部所办,面向各级党员。此次招聘三四个新人,初录的人过完年还要参加人事厅组织的内部考试,正式录取后享受事业编制待遇,工资金额他没讲,只说还不错,具体如何个不错,他们没有明说。怎么讲呢,也不敢妄评,但党员 确实不是兴趣所在。宣讲完后,照例是在场的人每个人作自我介绍,这个时候非常没劲的一幕出现了,那些个青春正当年的大学生们,一个个都换了副嘴脸,变得忠心可鉴,正气浩然,成了党的好儿女。马列理论的伟大内涵、执政能力建设、三个代表的意义等等一串串术语行云流水般吐出来,都是出口成

27、章,滴水不漏,大义凛然的。有的表决心说一定要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有的讲历史说从小就参加理论学习小组,有的谈未来说党的理论将在新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如果她说出她祖宗八代都是贫农的话我丝毫不会吃惊。天哪,I 服了 U!我自叹弗如!轮到我的时候,我简单的说了几句话,我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使党员 既保持它的理论性,又更加活泼具有可读性,把理论宣传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真正成为上下都满意的党建刊物。带着对我的同学们一肚子的鄙视,结束了这次面试, 党员 接着又去华科招了一遍。后来周五因为没来,我又陪她去省委大院里走了一趟,然后就没再理这事。一个有雪的下午,我正在图书馆享受暖气, 党员 的某个领导给我打来电话

28、,说我已经入围,如果我暂时没有其他选择的话,请我准备好复习,明年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考试,如果通过了就将被正式录用。后来又听到一个版本,说是十人考试,十进六,再面试六进三。那都无所谓,是明年的事了,明年的事谁又知道是怎样。冬的天空很好很好,蓝蓝的,点着朵朵云彩,阳光无遮无拦的倾泻下来,和煦、温暖而纯净。高大梧桐树叶被季节染成了红色,穿过樱园密密的杉松,倒映在未名湖柔和的碧波上,一切都是那样的绚丽、分明、澄静!记得没有单车的时候,早晨到院里上课,我总是从侧门进去,沿着珞珈山脚往里走,到校医院那里就有了岔路,我喜欢从梅园一路穿过,那是一片幽静的地方,左边是高大的女贞树,郁郁苍苍,严严实实的遮住天空,

29、右边是一排梅树,怪骨嶙峋,含芳待发,中间一条小路蜿蜒着伸向深处,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从某处传来,整个梅园无比的静谧、幽深。一直向里走,到了商学院那里,就有了石阶,一级一级迈上去,一片开阔景象突然在你眼前,从刚才林荫小道出来,原来已经到了珞珈山脊。奥体就在身后,高大的人文馆在你面前,为你挡住了浩淼的东湖,再抬头,一束阳光越过层层的薄雾,倾照在整个珞珈山上,耀眼而又朦胧。这个时候,我往往就顾不得上课时间,只恨没带画笔,不能将美景留下来。中午是最好的一段时光,下午上课还早,在操场晒会太阳吧,武汉的夏天总是赶集般急不过,这样和煦的阳光是一日少一日。奥体也很好,但比不过桂园的阳光。桂园空旷,所以桂园的太阳

30、格外的清澈、温暖。将书包随便望草坪上一丢,盘腿坐也行,靠着球门柱也行,甚至就躺在草地上睡上一觉更好,不一会就全身暖洋洋的,不忍离去,桂园的太阳实在是舒服的让你充满了感激。一般都有人踢球,他们中午也不休息,各种各样的比赛充满了他们青春的年华,一个个生龙活虎无忧无虑,青春的不行,惹人嫉妒。大多数时候只我一个人,很想让她过来,给她发过几次短信,装忸怩不肯,次数多了我也烦了,也不是什么金枝玉叶,仅此而已。于是就经常约周五过来,别的话题不聊,什么都不去想,只在这时间,只聊这阳光,连白日梦都懒得去做一个。上一届的师兄说招聘会千万别去,纯粹是浪费钱,我参加了两次招聘会,事实果然如此。当然这观点主要是针对新闻

31、专业的学生而言的。一次是在华科参加一个广东地区的招聘专场,再就是去科技会展中心的那一场。11月多的时候,周周有招聘会,那一次我在宿舍看体坛周报 ,在走廊里撞见陈八,陈八约我去参加招聘会,我说招聘会有什么好去的,他说佛山日报在招人,然后又说了一句惊讶的话,他在广州日报实习的时候,实习老师说,只要是在广州日报实习过的,佛山日报都要。我一听急了,那我没在广州日报实习咋办?中午给陈八发短信,陈八说投了两家单位,一家就是佛山日报 ,还有一个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招教新闻的老师,并且说一般要研究生,但武大新闻的本科也要,我一听就来兴趣了,好啊,反正闲着没事,我赶紧到楼下复印室把东西复印了几份,买了三个夹子一一

32、整理好,坐在学校门口坐 591 很快就到了科技会展中心。关于招聘会的现场情形,只要找过工作的人都知道,这里就不再多描述了。反正我花了 10 块钱买了门票,急冲冲的进去。在佛山专区,很容易就看到佛山日报的招聘台,一男一女坐着在,没什么话,只要我把简历放在那,想跟她套套近乎,她冷若冰霜只说回去后根据简历筛选,问他们什么时候通知,她说到时候就会通知。然后旁边一个小姑娘挤进来,说我是在电视台实习的,没有新闻代表作品可不可以,那女的说,不行,我们主要是根据所发的代表作品来筛选,我在旁边暗自窃喜。然后接着找陈八所说的那家信息学院,看了一下告示,果然招新闻,再仔细一看,在江夏某地,心一下就凉了。扭头就走,不

33、几步又回过头来,既然来了,何不丢份资料,好歹也是一份工作,刚想递简历,想了一下,把几十张作品的复印件抽了出来,只留了一个武大的封面和简历,就两张纸递过去。问我是是研究生吗,我说不是,我想起陈八的话,于是强调了一句,我是武大新闻的,哦,那人就接过我的资料,做了个记号放在一边。这一刻终于体会到了有个好出身是多么的重要。某个下午 5 点多是样子,在桂园食堂门口买盗版书,信息学院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周六上午去面。江夏,上午 9 点,参加笔试,还是算了吧,那个时辰我都还没起来呢,更别说到那里。再过一周,又有人给我打电话,问我上次为何没来,我支吾着说了几声对不起,那工作人员很和蔼,说没关系,他们又组织了一次

34、考试,在这周三的下午,希望我能参加云云。我天生不会拒绝人,于是含糊的应承了。最后还是未去,但这里有人去了,并考试成功,然后试讲也成功,但我终究未去。回来听他们介绍了一下那里的情况,我觉得跟我没什么关系,听了也就忘了。 (注:该学校跟我和我们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不便详述)陈八在广州日报实习过,一直记得老师所说的那句话,所以对佛山日报念念不忘,他催我打电话问问究竟,于是在某个下午拨了电话过去,有女同志答复说目前正在调整,该招聘尚未纳入议事日程,让我们先行跟其他单位联系,等等。大佬 既然不招人,又何必来武汉玩我哩!南方报业的招聘不单纯是一场校园招聘活动,已经成了一次盛大的品牌推广秀。南方的程序是先在网

35、站投电子简历,经筛选后公布笔试名单,笔试通过后再面,面完后就定人选。南方报业当然没什么好说的,学新闻的没有谁不想去的,既能拿钱,又能干事业。所以南方报业的招聘广告打出来之后,众人磨拳搽掌、欢呼雀跃乃至群情激奋,一个个早早就奋不顾身的递交了简历。由于院里上网也免费了,那段时间每次去院里都能看到班里同学在那里蹭机,一看显示器,都在给南方报业写简历呢。我那时候还比较朴实,所以给南方报业投的简历也很朴素,班里大多数也跟我一样比较淳朴,所以上了南方报业的当。南方报业在全国进行了一圈声势浩大的宣讲会,没几天也转到了我们学校,幸好我醒目,提前两个小时赶到莱卡厅占了个坐,2 点钟的时候果然如我所料挤得水泄不通

36、。不一会南方报业的人来了,抬来两个大箱子,给每个与会者发南方报业的小本子,记事本做得精美一半他们自己的形象广告一半的空白页,慢慢的就开始抢了,我是一俗人,没规矩的拿了五六本,还想去多拿几本的时候,已经就没有了。开始贴南方报业的招贴,又立了好几个易拉宝,搞得跟开新闻发布会一样。然后,就开始放南方报业的宣传片,那宣传片做得可真糙,不比我们家乡县酒厂的电视广告强,但喇叭声音大,语言有煽动性,学生们几下就被感染的不行了,我帮边一个中南民大的女生喃喃自语, “如果能进去就好了啊!”接着开始讲话,清一色的南方普通话,现在的招聘都注重策略,派了一个武大新闻毕业的师兄来现身说法,他在南方报业几年,也同化为南方

37、普通话了,大部分我没听清,只听清了几句,他说他想去南方报业的时候老师不准,老师说他已经被分配到北京去了,唉,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啊!接着自由提问,开头某学校的几个学生问题过于幼稚,引来阵阵起哄,接着一位中南民族大学的男生提问,问非名校的学生是不是机会就小一些,那位人事部高层当即澄清,只要是能力突出的,我们南方报业都欢迎他。后来大家看了筛选名单就知道,南方报业除了出身,最看重的还是出身。不几天,笔试名单就出来了,我们班就几个人参加笔试,这个结果让大部分同学深感不满,仅凭填的表格就把人拦在门外实在不够公平,如果是大家一起考试,考不过而被排除了倒也认了,可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就引来很多骂声。事实上,在

38、南方报业的网上所填的表格完全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最简单的一点,填表的人无需为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陈三说, “做假了迟早会死,不做假立刻就死”,惨痛的教训导致同学们的简历开始进入包装时代,这是后话了。从南方报业在网上公布的名单来看,除了广东几所学校差一点外,所有的学校都是名校,几乎都是排名在前二十名以内的大学,可见南方报业还是比较讲出身的。最近几年,广东的几大报业集团在武大新闻招的人越来越少了,据说去年广日只招了一个,不过有另外一个说法是:武大新闻在南方各大报业里的人太多,现在都不敢招武大的了,怕拉帮结派形成小群体。南方报业的考试在人文馆主厅举行,可以说南方报业的考试是我所见过的考试

39、里最难的一个,题量大,并且跟公务员考试一样,都是数学、逻辑推理、图形推断等题目,包括产品成本计算,公式转换等等,有七八页,除了上面之外,还有两道作文题,一篇归纳一篇评论,基本上 120 分钟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并且南方报业的这种题型,我以为,一个没有学过任何新闻理论的理工科学生可能得高分,一个学新闻的反而可能做得惨不忍睹,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李九妹妹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学中文的,有幸被南方报业垂青,邀请她参加考试,之前她给我约好,让我在电脑面前守着,她有不会的就发短信我,我在网上查了马上把答案发给她,我和她都以为跟其他报社一样,会考些文史知识、时事政治之类的题目,于是这位李九妹妹一拿到题目就傻

40、了眼。但她运气实在好得很,她旁边竟然空了一个位置,原来有位老兄居然放南方报业的鸽子没来考试,于是李九 MM 急电召我速来。幸好此种考试监考不算太严,我从湖滨飞奔至人文馆坐下,依稀记得该老兄考号尾数为 06,伸手问老师要了一份卷子,马上约定,她做后面几题,前面交给我。得承认,题目确实很难,有五题我也不会做,全填的 B,其他五十几道题都还小有把握,临交卷时互相交换考卷,李九 MM 神速填完答题卡,长吁一口气。一切按部就班,不几日南方报业就打电话给李九妹妹,通知她准备面试,据李九妹妹讲,她们班上几个男生都挂了,惟独她一人闯入面试,李九妹妹花枝绽放,痛快的请我吃了一顿水煮鱼。前几日听说南方报业结果已出

41、,未见李九妹妹跟我联络,估计是挂了,我才敢把这段故事曝出来,否则如果李九妹妹被南方报业录取,我是万万不敢讲的。我一直都跟别人说非媒体不去,但也去企业面过。没办法,那些企业名头太响了,诱惑太大,比如沃尔玛、戴尔、三星,高露洁等等,别人都上门到你学校来了,你还装矜持,说不过去吧。从戴尔讲起,那天是湖北大学的一个 MM 来我们学校找工作,在人文馆看到戴尔宣讲会就在当天,晚上请她在桂园吃了一个便饭,就去了生科院报告厅。一进报告厅,给每个入场发一个前程无优的塑料袋和记事本,不错,一直用到现在。不得不承认,戴尔的人素质确实很强,一个女的,开始放幻灯片,全英文的,然后又用中英文杂交的台湾腔开始讲解起来,把我

42、这种六级未过的人搞得蛮吃力。原来这女的是戴尔的人事总监,讲戴尔的发展轨迹,讲员工的发展空间等等,关于戴尔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了,我后来只记得一句话,就是她说戴尔非常好,曾经有另外一家公司以 double 的salary 邀请她,她没去,她自问自答:是什么让我甘愿每个月少拿几万块呢?乖乖,我艳羡了,这工资水平不错,以后想买啥就买啥。当然,我是自惭形秽的,没有投资料给戴尔,但对戴尔的好印象扎了根。过了几天又去参加沃尔玛的推广会,沃玛码就搞得太露骨了,让台下数百名学生一起喊沃尔玛的口号,学沃尔玛的手语,跟传销一样。搞宣传、给消费者洗脑也不用这么直接吧,太霸权主义了吧。然后沃尔玛的样板员工开始讲话,放宣传

43、片,投资料始终是最后一项。参加了几次外企的招聘会后,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模式,宣传为主,招聘为辅,在全国高校巡回宣讲一番,牢牢抓住最有购买力、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通过各种手段提前占领阵地,然后不痛不痒招十几个学生,其数量和数万名应聘者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说完外企再来讲讲国企,重点说说银行。不明白现在银行的人事制度是如何改革的,总之过去的金融衙门一个个放低了身段,纷纷来高校招人,据不完全统计,来武汉大学招聘的银行起码不下 20 家,光大银行来了,开发银行来了,人民银行来了,建设银行来了,信用社也来了,让人感叹,如果我学金融进个银行是多么容易的事啊,具体是不是容易我不知道,但感觉机会比新闻专业

44、的多多了。那天广东农行来了,我犹豫了一下没去,宿舍的季二去了,过几天就让他去笔试,我因为帮李九考南方报业无法分身,然后又让他去面试,可惜挂了,这两天在学校的公告启示里看到农行的名单了,招了四个人,嘿嘿,报名的恐怕 400 都要再翻一番吧。又过几天,厦门国际银行来了,这是个好地方,我和同学们赶紧过去,陈八也在,黄四也在,刘十也在,可惜小小的人文馆北厅已经人满为患,挤得水泄不通,莫办法,只好撤退。恰好当天下午人文馆三厅循环招聘,旁边主厅有山东移动,也还不错,去听了下,原来是分配到各地市州,再往南厅,红金龙实业在招聘,俺又不抽烟,就别去了。再过几天,四川农行来了,现在想起来,这单位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

45、去的,但当时不知咋整的,还去面了。二点半钟开始,我让陈八帮我递了资料,然后依照惯例 3 点半钟去,但还是去早了,于是就在那里等,跟陈八、刘十、黄四聊天,聊啊聊。黄四说我先去吃个晚饭,估计还早,不一会陈八也吃了晚饭回来,我一看时间,已经快六点了,我说我也去吃个饭,等我吃完再赶回来。前面还排了几十号,我说这效率太低了吧,搞海选也用不着这么慢吧。终于四川农行招聘的也累了,他们想去吃饭,然后 7 点钟接着开始,大家知道,大学生都是血气方刚极其冲动的,等了这么久,大伙不乐意了,开始闹起来。莫办法!农行的人只好打持久站,终于改变了策略,10 人一组的进去面。我们几个坐在主厅闲聊,我带了份体坛周报 ,就翻来

46、覆去的看,重要轮到了我们,突然某个女招聘说新闻不招了,已经在复旦招满了,这一下群情激愤,我们几个学新闻的,还有几个学中文的都闹起来,一个女生立马就火了,大义凛然的质问起来,既然不招新闻的,为何不早说,浪费大家时间,周围帮话也三言两语数落起来,让四川农行的员工充分见识了当代大学生是独立人格与精神与风范。我虽然也恼火,但我吃了饭,看了报纸,没耽误事,也就没跟他们计较什么,散了。又过了几天,建行总行招人,要英语六级的,自然我是报不了名的,但李十一够资格,她报了名,再过几天要她去参加考试。在水果湖考,建设银行确实不错,非常不错,考完了试,还给每个参加考试的同学买了一份 KFC,真不错,建设银行有前途,

47、比外企还外企。我没参加,是听大伙说的,但后来李十一却说,是 KFC 里最便宜的那种,NND ,这太不厚道了吧,吃了还嫌吃得不够好,太不厚道了吧。又过了几天,据说考了 1000,面试的就有 500,自然李十一也被邀请参加面试了,并且是去北京面,并且还要求必须穿职业装。于是李十一花了几百元去亚贸买了身够职业的装束,据说还是大红的,然后去买了张卧铺票,把刚发下来的 1 千多块奖学金花个精光,雄赳赳上北京了。具体结果不得而知!还有广州电信、佛山邮局等等单位,一并略过。错过的总是最好, 法制早报就是这样。那时候一天把西祠胡同刷几遍,就看到了法制早报的招聘启示,就把简历按照法制早报的要求修修补补,投了过去

48、。不几天, 法制早报给我打来电话,打电话的时候我正在洗澡,过了会我拨过去,一位姓郑的同志接的电话,电话里他简明扼要的要我周六上午去面,可当天就是周四,这也太仓促了些吧。然后他突然把话题一转,问我知不知道武大一个男生跳楼的事,我一楞,还真没听说,我扭头问宿舍的贾一,贾一也不知道,不过前段时间倒是听说湖滨一女生跳楼而死的事,于是我照实说我没听过,哦,然后就挂了电话。电话挂了之后,我踌躇起来,去不去呢?那时候约莫 12 月初,还是招聘的高峰季节,宿舍的其他两个三天两头在面,这个还是第一家给我打电话的外地单位,就此说不还是有点可惜。征询了刘十一的意见,刘十一在法制日报实习过, 法制早报恰好就是法制日报

49、所办,我一句话还未讲完,刘十一斩钉截铁的说, 法制日报办报纸,办一份死一份。呵呵!指望刘十一出主意是不可能的了。但刘十一还说, 法制日报对武大学生的印象非常好,或许有机会呢。我第二天思考再三,还是发了个短信给郑同志婉拒了这次面试。倒不是因为刘十一的论断,原因在其他,首先我非常不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实习期间北京给我的坏印象一直挥之不去。其次我对法制早报一无所知,郑同志说街上有卖的,我上街去找了,看不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投身北京,做一个北漂心怀顾虑,还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放弃了这个机会并不表示我不关心,我守在西祠,等着别人写面完法制早报后的感想。果然就有,有个兄弟也去参加了,而他也一样是应届毕业生,看了他的感言后,我就不住的后悔起来。他讲去了 20 来位,每个人带两个选题,并阐述该选题操作思路,然后报社那还有两个选题,大家一起讨论,在讨论中,各自水平基本上也都能看出来。这个考试倒难不住我,纸上谈兵恰好是我的强项,毕竟是学新闻的,理论还是有的,在报社也参加过编前会、选题策划会,基本的套路我还是懂的。然后他又讲,中午报社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