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7209333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变迁1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有专家指出,从一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已具一定程度。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所以,在如何划分中国信息化进程上显得比较温和,不像城镇化,工业化那样针锋相对,纷繁复杂。除了从工业发展角度划分信息化的历史跨度较长外,大多数学

2、者都只是对近 20 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见表 1)。从表中可知,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两大阶段,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七个阶段。究其原因是依据不同、所采取的角度不同。表 1 近年来中国信息化进程研究论著比较作者 论著名称 划分阶段 划分内容时间跨度 出版时间汪向东 信息化:中国 21 世纪的选择 两大阶段 信息化19831998 1998韩建新 信息经济学 两大阶段 信息化19832000 2000王亚平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程和成就 三大阶段 高新技术19581999 1999陈小洪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政策初探 四个阶段 计算机19561999 2000刘寅

3、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 四个阶段 电子工业19491985 1987吕政 快速增长的电子信息产业 两大阶段 电子信息产业19492000 2000赵小凡 推进国家声息化 七个阶段 信息化19902000 2001姜爱林 21 世纪初中国信息化发展研究 三大阶段 信息化19832000 2001乌家培 经济信息信息化 三大阶段 信息化19952010 1996李晓东 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三个阶段 信息化20002050 2000二分法。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2000 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算起,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

4、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为止;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时间从 1993 年算起,到 2000 年止。另一种是将新中国成立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 年为第一阶段,19792000 年为第二阶段。三分法。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2 年) 为起步阶段,从 1983 年国家初步制定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起,至 1992 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为止;第二阶段(19931997 年) 为全面推进阶段,从 1993 年国家成立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起至 1998 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前为止;第三阶段(19982000 年) 为加速发展阶段,以 1998 年

5、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至 2000 年 10 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止。另一种是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角度,将新中国 50 年“信息化” 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8 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初创阶段,从 1958 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机床算起,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止;19791987 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开拓阶段;19881999 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阶段,从 1988 年“火炬”计划起,到 1999 年为止。还有一种是对“九五”及 2010 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1995 年到 1997 年

6、 6 月为试点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试点项目,进行系统协调;1997 年 7 月至 2000 年为初步信息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初具规模,重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实现国内外联网;2001 年至2010 年为基本信息化阶段,全国规模的国家级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中国与国际信息网络的信息流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最后一种是以计算机产业为重点,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956 年到 1965 年为计算机启蒙阶段,19661977 年为计算机曲折发展阶段;1978 年到 2000 年为计算机快速发展阶段。此外,也有学者将近 10 年来信息化发

7、展划分为 7 个阶段:1993 年为第一阶段,1994年为第二阶段,1996 年为第三阶段,1997 年为第四阶段,1998 年为第五阶段,1999 年为第六阶段,2000 年为第七阶段。种种文献表明,关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划分,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说法。笔者以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信息化端倪难现,大多只停留在个别特殊企业,特殊行业或少数实验室,不具有普遍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信息化才开始纳入议事日程,并由低到高渐次发展。因此,笔者在这里重点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信息化进程进行研究,且以为划分四个阶段为宜;11 19781983 年为信息化酝酿阶段1978 年 3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

8、科学大会,这次大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作了长篇重要讲话,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全国科学大会以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信息技术跃进了新的发展进程。这一阶段,信息化问题开始并已经引起了有关单位和部分科研人员的关注,但特点是处在酝酿阶段,还没走上运作轨道。1980 年,电子工业主管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的精神,作出了军工企业加快军用转民用的战略性决策,由此使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能力逐年提高。1983 年,国家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时,首次把发展信息技术纳入国家政策,信息技术开始凸现。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会议可以说是全国科学大会,标志性文件主要有:

9、1978 年12 月国家制定的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980 年 12 月全国科技大会通过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12 19841992 年为信息化起步阶段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后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中国信息化的序幕。同年 12 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向发展国民经济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决定。同时,国家把电子及信息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对它们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同时把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并以此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10、。1986 年 3 月,国家科委编制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俗称“863”计划,同年 11 月,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纲要, 1987 年 3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并组织实施。在“863” 计划中,信息技术被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包括智能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与微电子、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新型信息获取技术与实时图象处理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1988 年 5 月,国家又制定了“火炬计划” ,这个计划的主要宗旨是使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1986 年 10 月,国务院还从宏观计划方面作出决定,要求在“七五”和“八五”期间,下大力促进电

11、子工业发展,并选择把集成电路,电于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软件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它们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1984 年前后,电子技术应用的重点是设备改造与生产过程控制两个方面,1986 年至 1990 年前,电子技术应用的重点是机床改造,工业炉窑控制、水泥生产、化肥生产、橡胶加工,电力负荷控制等六个方面。1992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5 月,国家计委召开全国第三次产业规划会议,决定和会议都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列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1982 年,撤销了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和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成立了电子工业部。1984 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

12、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推动国务院有关部委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1987 年,国家计委的计划中心,预测中心与信息管理办公室三个单位合并组建了国家信息中心,负责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1990 年 3 月,具有全国社团法人资格的信息行业民间组织“中国信息协会。在北京成立。1986 年 2 月,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987 年 11 月,全国信息化与商品经济研讨会在经济前沿地温州召开。1991 年 10 月,亚太地区促进信息化研讨会在上海召开。19841992 年,信息化起步阶段的标志化文件有: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 年

13、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1989 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 ,1991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992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4 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六月国务院转发的关于进一步搞好机械电子工业全国行业统筹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等。13 19931997 年为信息化全面推进阶段1993 年 3 月,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即金桥工程),同年 12 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赋予五项任务和职责:一是对全国性经济信息化社

14、会系统工程项目(如“三金工程 ”)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二是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需确定的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提出建议,三是预审工程立项、资金筹措和实施方案等重大事宜,四是协调各地区提出的问题和出现的矛盾,及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五是承担国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联席会议”的成立和“金字系列工程”的陆续启动,标志着中国信息化掀开了新的一页。1996 年 1 月,联席会议改组为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担任组长,有 20 多个部委共同组成,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1995 年 10 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

15、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1996年 5 月,第八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之中, “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被列为“ 九五”计划的一项重要目标,具体体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1993 年 11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总部位于欧洲的国际组织“21 世纪电讯、信息与经济合作组织、(TIDE200

16、0)” 合作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信息化与经济国际研讨会”。1994 年 7 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0 月,由 NCFC 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 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 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1997年 4 月国务院在深圳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体系 6 大要素及其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建立国家互联网信

17、息中心和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建议。19931997 年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的工作有,1994 年 4 月,NCFC 工程通过美国Sprint 公司连入 Internet 的 64K 国际专线首次开通,实现了中国与 Internet 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 Internet 的国家。同年 9 月,中国电信与美国商务部部长布朗签定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1994 年 1 月 12 日,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 7 月 19 日又成立了中国联合通信有限责任公司,9 月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1997 年 12 月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

18、网 (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连互通。19931997 年,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文件主要有:1994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995 年 10 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1994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三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6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3 月邮电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络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 、4 月国务院发布

19、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 ;1997 年 4 月国家科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若干意见 、5 月国家科委印发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办法 、5 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 、7 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的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及 1997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办法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14 19982001 年为信息化加速发展阶段1998 年 3 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成立信息产业部,主管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

20、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产业部下设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其主要职责为:一是研究制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二是指导各地区、各行业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三是协助业主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四是组织协调和推进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五是研究制定有关信息资源的发展政策和措施,指导、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六是推动信息化普及教育。1999 年 12 月,为加强对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撤销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成立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1999 年 7 月,国家计委、科技部首次印发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1999 年度) ,该

21、指南共分十大部分 138 项重点领域,其中信息部分共规定了 25 类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2000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这是法规性的政策,主要规定了政策目标、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人才吸纳与培养政策、采购政策、软件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组织和行业管理、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等方面。这部政策的出台对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都具有重要作用。2000 年 10 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该建议将

22、“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列为 21 世纪初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2001 年 3 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该纲要对“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明确提出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事,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1 年 7 月,由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研究制定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出台,这是全球首例由国家制定的信息化标准,对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3、2001 年 9月,历时一年多的“十五” 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和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等陆续出台,为加速推进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行动指南。2000 年 6 月,第二后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亚大地区 24 个国家 42 个城市的市长及其代表和国际知名的 IT 企业首席执行官约 150 人出席这次高级论坛,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上海宣言 ;同年 8 月“首届中国企业 IT 应用论坛”在北京召开。2000 年 8 月 21 日,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来自世界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等 2000 多人出席了开幕式。2000 年

24、12 月,中国首后“网上企业管理信息化研讨会”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六大城市同时拉开序幕,这次会议提出了“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基础管理”的新理念。2001 年 5 月首届中国经济 50 人论坛在江苏扬州召开,来自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100 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着重研讨了城市信息化建设问题,并就未来城市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2001 年 9 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科技部主办的“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化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围绕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情况,探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标准化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分享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并就一些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

25、深入的交流和探讨。2001 年 10 月,由信息产业部主办的“中国加入 WTO 与电信增值服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会议确定将最先开放电信增值服务业务,率先在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19982001 年,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工作内容主要有:1998 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完成了邮政与电信的分离及电信的政企分开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邮电与电信的市场化。1999 年春夏之交,中国网络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网通) 成立,中国电信改组,中国联通重组,中国通信领域进一步打破垄断,竞争格局逐步明朗化。2000 年 57 月,中国电信公司、中国卫星通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先后成立:同年 12 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

26、信营运公司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成立,打破了中国电信企业一通天下的垄断性竞争格局。1998 年 7 月,中国互联网络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通过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开始试运行;1999 年到 2000 年,中国联通互联网、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中国移动互联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先后开通使用。2000 年 1 月 16 日,中国国家重点企业电子商务网络启动;2000 年 5 月,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中建总公司与中国第二大电信企业中国联通就联通接入网工程达成全面合作共识,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一次合作;2000 年 7 月 12 日,中国互联网公司SOHUCOM 正

27、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 13 美元 1 股;2000 年 9 月 25 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在上海浦东软件园揭牌。19982001 年,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文件有:1998 年 2 月国家保密局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 ,1998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1999 年 7 月国家计委等印发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1999 年度) ;1999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 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1999 年 9 月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 ;1999 年 10 月国务

28、院发布的商用密码管理条例 ;2000 年 4 月中国证券会制定的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 ;2000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2000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2000 年 12 月第九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2001 年 3 月第九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 年 4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互联网上网络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 ;2001 年 7 月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研究制定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20

29、01 年 9 月国家计委等制定的“十五”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和信息产业“十五” 计划纲要等。2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一个技术整体素质偏低的人口大国。不仅工业化、城市化滞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中国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学习、借鉴及至模仿以外,仍不失具有自己的特色。对此,一些学者们作了尝试。有的是就某一历史阶段概括的,有的是从信息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归纳的,还有的是根据某一城市信息产业状况综合的。从中不难发现,对中国信息化特征的分析,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21

30、从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上看,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起点低但起步早,个别信息网络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是信息技术从无到有,并从工业技术脱胎而出,衍生为一门新兴的技术;三是信息产业由低到高,逐渐从第三产业分化出来,演变成一种新兴的产业,被称为第四产业;四是信息产业由弱到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五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计划经济的痕迹仍然存在,阻碍了信息化的推进步伐。22 从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上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 80 年代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摸索性、探讨性特点,分歧意见较大,并无明确的发展战略,二是 90 年代前后,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实践性、经验性,分歧意见虽有,但发展战略逐渐浮出水

31、面;三是近二三年来,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规范性、条理性,总体认识趋向一致,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式赶超战略日益明朗化,成为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行动指南。23 从信息化发展方针上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 20 世纪 80 年代,信息化发展附属于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之中,因此,信息化发展的方针就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尚处于理论的层面;二是进入 90 年代以来,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使其发展方针成为实践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信息化发展的“二十四字方针” ;三是 2001 年信息化方针比 1997 年信息化方针更完善,更趋合理性,有助于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见表 2)表 2 信息化建设

32、方针变化比较年份 方针内容 备注1993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专通结合 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7 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全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2001 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4 从信息化发展目标上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 20 世纪 80 年代信息化发展目标比较模糊、粗糙,进入 90 年代以后,开始向具体的内容靠近,二是 80 年代信息化发展目标理想化成分偏重,90 年代信息化发展目标则实践化要强一些;三是“九五” 时期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

33、提高 ”,范围只包含“经济” 部分,强调的是“ 程度”,希望在一定程度实现经济信息化,四是“ 十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范围不仅包含经济内容。还包括社会内容,强调的是“水平”,要求的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25 从发展速度上看,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受工业化发展速度思维定势的影响,多年来比较重视信息化发展速度,而不太重视发展的效益:二是 90 年代的发展速度快于 80 年代的速度, “十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九五”时期的速度,三是东部沿海及大城市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而西部及农村信息化发展程度严重不足;四是个别尖端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而

34、一些大众化、普及性且又急需解决、急需国产化的信息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五是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前景态势良好,但个别歧视性、偏好性政策抑制了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参考文献1 汪向东信息化:中国 21 世纪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0 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 姜爱林21 世纪初中国信息化发展研究武汉:全国信息化、工业化及数字城市研讨会,20014 王亚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程和成就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5)5 乌家培经济信息 信息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6 陈小洪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的状况和发展政策初探高新技术产业化,2000(2)7 赵小凡推进田家信息化http:/ main0018html8 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转自“学说连线”http:/(作者系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博士后姜爱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