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叶海林.doc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7209056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海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叶海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叶海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叶海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叶海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曾任警察、外交官;2006 年进入社科院,主要从事反恐怖、南亚地区国际关系、巴基斯坦政治发展等领域的研究。 代表作主要有,专著巴基斯坦-纯洁的国度(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8) ,译著空间战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 ,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目前,叶海林是央视的特约评论员,作为嘉宾多次参与央视环球视线 、防务新观察 今日关注和央广时评 ,比较近期的节目有十月二十日关于印度军售问题,以及十月三十日的北约邀俄共建全新导弹防御系统问题等。同时,他还在凤凰卫视全球连线等多档国际

2、评述类栏目嘉宾等关于军事方面节目的评论,在东方早报 、 国际先驱导报等平面媒体担任专栏作家。 叶海林地评论面向各国关系,分析国际政治走向,他在国际先驱导报上的评论大多中规中矩,语言朴素庄重,偶有犀利,问题分析恰到好处,倾向性上自然不必多说。一个新闻评论员所拥有的独特风格既包括内容上的,又包括形式上的,是二者的统一。让我们来重点探讨一下叶海林的新闻评论风格。一、叶海林评论风格在内容上的体现新闻评论就是记者在叙述新闻事实或社会问题时,发表自己的议论和见解,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问题。1、选题立论每一位记者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而叶海林主攻的就是国际政治局势与关系这一块。他善于从动荡

3、的国际局势中揪出各国的政策走向,从而在中国的立场上分析这些政策的利与弊,从而准确的确定中心论点。叶海林有一篇评论题为美国想从全身而退 ,文章首先提出最近美在阿修建军事设施的种种举措,得出美国要在阿富汗“赖”下去的结论。紧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在古代罗马却有在撤退前大规模修筑工事以掩盖撤退的事件。然后便从美国的政局、美国今后对待塔利班的政策走向,以及今后可能发生的美军围剿塔利班的武装行动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美国的意图,最后得出美国想要撤退,阿富汗还得靠自己的结论。2、材料安排叶海林非常善于“引经据典” ,他总是能够从一个国际事件出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列举与此相关的其他政策及各方反应,让我们

4、清楚、明白的看到国际局势,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当他思路清晰地将“现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时, “本质”也不言自明了。以下是他在帝国的巧逻辑一文中的一部分:“在欧洲,美国最近干了两件事情:1.授意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倡导在北约框架下组建一个整合美国、老欧洲和俄罗斯反导能力的欧洲反导系统,有关会谈将在下个月的里斯本会议上进行。2.亲口告诉俄罗斯,美国将继续在新欧洲,也就是俄罗斯的家门口部署美制反导系统。美国的打算是用吸纳俄罗斯加入欧洲反导来向莫斯科表明美国反导不是针对俄罗斯的,梅普二先生应该对美国雷达兵与导弹手站在俄罗斯边境线上安之若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好,既防御了来自伊朗的数量不详、可靠性也不详的

5、导弹,也把新欧洲拴在美国遏制俄罗斯的前沿阵地。唯一的问题是美国真以为自己聪明到能用这套把戏糊弄俄国人吗?在南亚,美国也干了两件事情:1.在第三次美巴战略对话会上,用 20 亿美元军事援助吸引巴基斯坦继续支持美国的反塔利班战争。2.在即将开始的奥巴马总统印度之行中,向印度出售 120 亿美元军火。巴基斯坦的这 20 亿美元是美国人给的,要分 5 年拨付,而且只能用来购买美制装备。需要加注的是美国在几年前就曾向巴基斯坦提出要求只能将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和其他军事物资用于对付塔利班,也就意味着不可用于国土东部边境的对印防御。至于印度购买的那 120 亿美元军火是不是也不能用于印度国土的西部边境对付美国

6、的“ 非北约主要盟国 ”巴基斯坦,华盛顿可是只字未提。同样需要加注说明的是,这 120 亿美元军售清单中包括了价值 58 亿美元的 C-17 战略运输机。“空中霸王”作为一种载重量大、航程远、能够短距起降(相对于体型庞大的运输机,而不是小巧轻灵的舰载机而言)的运输机,非常适合从印度国土纵深向西北部基础设施薄弱的克什米尔地区运送重型装备,这本来就是印度购买 C-17的原因之一。把这两笔交易联系在一起,恐怕唯一能够证明的就是作为美国同盟体系第二顺位的“非北约主要盟国” 巴基斯坦其实质地位要远远低于理论上仅仅是美国“战略伙伴”的印度。如果能让巴基斯坦甘心接受美国外交布局中二等公民地位,则既保证了美国

7、平安地从阿富汗撤退,也实现了从印度军火市场上大赚一笔、挤走俄罗斯以及增强印军对抗另外一个军事强国的能力既然能向印度西部的克什米尔运坦克,也就能向印度东部的麦克马洪线附近运送大炮。做得到这一点当然好,唯一的问题是美国真以为自己强大到能用这种明显的歧视性待遇迫使巴基斯坦军队为掩护美军撤离而血洒疆场、让巴基斯坦强悍的部落民给美国车队送上鲜花而不是投去火把吗?”以上这部分评论将美国在世界各地的政策综合起来并加以比较,并逐步抽丝剥茧,最终道出美国的战略企图。并且在结尾以问句结束,讽刺之意愈加明显。二、在作品形式上的体现都说新闻评论风格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指的是新闻评论的内容,外在美指的就是新闻

8、评论的形式,包括作品的文体、语言和说理技巧的选择和运用。1、文体选用的风格化文体是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具体样式,每个文体都有自身的定性和规律。作为专栏作家,叶海林的社论一直是国际先驱导报的重头戏。他的社论老成庄重,很具有权威性。像他的船长回家不是结束 、 中国如何应对海上危机等都是很有分量的评论。2、语言表达的个性化新闻评论作品是以语言作为物质载体来在现事实和表达思想的,它以语言为工具,向读者揭示事实背后的本质问题。叶海林的语言形象准确,富于感情色彩,还会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口语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他在60 年和 7个月的教训这篇文章中这样说:“美国人的一个习惯思维是“如果手中有了锤子,就去找个

9、钉子” 。 ”他用锤子和钉子来比喻比喻美国的恐吓政策,使读者一目了然。又如他在中国正呈现强国的三大标志一文中:“为当代国际体系内的“强国”,首先必须要具备的当然是一整套能够彰显国家力量的“装备”或者说“ 披挂”,比如航天工程、战略核武器、远洋探索、蓝水海军、超高速计算机名列清单之上的事物至少有三项共同点:技术上非常难、经济上非常贵、对国计民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于强国而言,这套“披挂” 不但必需拥有,而且还得不断擦拭。倘若中国发射了“神五”以及“ 嫦娥一号”而没有“神六” 、 “神七”、 “嫦娥二号” 乃至已经列入计划的更多项目跟进,中国就只是一个航天大国罢了,谈不上具有航天强国的身份。其他“披

10、挂”大抵也是如此。大国和小国在 “披挂”上的差别在于有还是没有,而强国和大国的差别却决不只是象征意义层面的有无之间。 ”语言凝练诙谐,巧妙的使用日常用语,让文章通俗易懂,妙趣横生。3、说理技巧对于新闻评论来说,说理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叶海林的评论非常注重逻辑推理,这一点从他的众多文章中都可以判断出来,像中国外交必须摆脱身份纠结 、 谁在误读中国等都很有逻辑层次。总的来讲,新闻评论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记者若要写好评论,既要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典型题材,又要结构紧凑,富有文采。叶海林的评论风格的形成不仅得益于他在大学所学的知识,更是得益于他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与生活感悟。新闻评论风格是一个新闻人成熟的表现

11、,我们若想日后发展的更好,就要尽早培养属于自己的风格。附:美国想从阿富汗全身而退 叶海林美国在阿富汗斥“巨资”新建改建信丹德等三处军事基地,被许多人解读为美国不会甘心从阿富汗撤退的明证。由于工程在 2011 年 7 月美军开始从阿富汗撤军之前不会结束,3亿美元的大手笔只能被理解为美国人还想继续赖下去。就常识而言,这种推论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当年罗马帝国的哈德良皇帝也曾在从英格兰撤退之前在那片土地上大搞过一项“基础设施”建设。他下令在英格兰的北端修建了一条长长的城墙,防备蛮族人南下。这条城墙今天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人们只能在电影亚瑟王或是百夫长里一睹“哈德良长城”的风采了。尽管根据历史资料,真

12、实的城墙根本无法和电影里虚构的那个相提并论,然而不管怎么说,哈德良长城告诉我们,入侵者在撤退之前大兴土木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是为了掩护逃跑。美国人在阿富汗新建改建的那三座机场,既可能是为了强化对塔利班的打击,也可能是为了掩护自己 10 万军队和同样数量的盟友以及数目不详的阿富汗附庸的撤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花 3 亿美元其实根本算不上是“巨资” 。美国军队战争费用以外的惯常开支每天就达 20 亿美元。不单是机场得到扩建,我们现在就可以预言在 2011 年 7 月之前,美军一定会向塔利班发动一次以上的大规模进攻。阿富汗的许多山区一定会在美军撤离前火光冲天,就像油灯在烧完最后一滴油的时候灯焰会突然跳动

13、一下变得格外闪亮一样。一方面美国需要用大规模主动进攻营造美军并非战败溃退的气氛,一方面也是以攻代守慑止塔利班可能的尾随追击。这在军事史上屡见不鲜,美军从越南撤退之前也曾突然恢复对北越的全面轰炸,以便掩护美军撤退。用在阿富汗扩建机场是很难证明美国人还想继续打下去的。这场已经进行了 9 年的战争无论如何都是要结束的。差别只在于美军从 2011 年 7 月开始的撤退会持续多长时间,以及美军地面部队撤走后阿富汗政权能坚持多久。越南战争并不是在 1973 年 1 月 27 日巴黎协定签字之后的 24 小时内结束的,实际上,美国顾问指挥的南越军队还继续挣扎了 2 年又 3 个月零 7 天,直到 1975

14、年 5 月 2 日。就这一点而言,2011 年 7 月只是一个历史性结束的开始。这个历史性的结束并不仅指美国插手阿富汗重塑中亚面貌战略的暂时结束,更意味着反恐战争用飞机大炮摧毁恐怖主义的战争模式的永远结束。美国人在这场 2000 多名美军士兵阵亡(这个数字与其说证明了战争之所以会结束是因为美国打输了,还不如说是因为美国人打烦了)的战争中真正学到的东西大体上可以用一件兵器来代表,那就是战术上非常有效战略上非常失败的无人机。客观地说,无人机在阿富汗的大量使用实际上显著减少了附带伤亡,其效能之显著足以开创一种新的作战形式。即便如此,无人机还是成了美军杀害无辜民众的“形象代言人” 。无人机战略从一开始

15、就是失败的,这是因为不论击毙多少基地分子都无法从人们记忆中抹去妇孺被炸得四分五裂尸骨不全的悲惨印象。而这种悲惨印象在不断削弱美国反恐战争的道义基础的同时,却在持续加强塔利班武装在当地民众的合法性。用战争反恐的悖论就在于此。然而,反恐战争的结束决不意味着反恐斗争的完结。实际上,美军撤退之日,必定是地区恐怖主义抬头之时。毫无疑问地,塔利班的自称胜利将会鼓励更多的极端分子认为用持续不断的不对称暴力可以击败一个强大得多的对手,从而导致暴力事件在一段时间内的陡然增加。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已经不是美国人的问题,而是阿富汗及其周边国家的问题。而对于这样一个局面,显然现在大家都还没有想出有效的应对之策加强边境巡逻

16、当然是必要的,但肯定不是充分的。或许正是出于不知道美国人撤退以后如何应对塔利班及其盟友,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美国人在阿富汗的一举一动,包括那三座一旦美军地面部队撤走便会沦为孤岛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空军基地。这种关注折射出了一种潜意识,即希望美国人不要匆忙离开,至少要把自己惹出的麻烦先打扫干净之后再走的心理。然而问题是这同样是一个悖论:美国人要是能打扫干净屋子,肯定就会继续住下来,然后跑到别人家里给别人的房屋家具刷另外一种颜色的油漆。那也挺烦人的,不是吗?因而,阿富汗周边国家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让美国人继续在阿富汗舞刀弄枪,要么自己想办法解决极端主义在兴都库什山上新建的鹰巢,美国人是指望不上的,尽管这个鹰巢实际上是他们帮忙修起来的。但是,继续执拗于这一点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把一大堆麻烦留给阿富汗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和中国的朋友,对美国又没什么坏处,何乐而不为?这个逻辑,半个世纪以前的英国人懂,现在的美国人更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