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习题绪论我国 5 大寄生虫:间日疟原虫(疟原虫具世代交替现象: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裂体生殖在人体内,配子生殖在人体内开始,蚊的胃内完成;孢子生殖在按蚊体内完成裂体生殖:人体内红细胞前期:肝细胞内。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胚子母细胞形成:红细胞内进行配子生殖:蚊体内。)黑热病原虫(寄生在肝脾等内脏器官的巨噬细胞内能引起人体发热,在皮肤上有黑色素沉积生活史主要阶段鞭毛体 寄生在白蛉体内消化道内,叮咬人畜后侵入其体内B. 无鞭毛体 寄生在人、狗等体内肝脾、骨髓、淋巴结及白血球)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中间寄主为钉螺,终末寄主(传染源):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2、除人以外,家畜有牛、犬、猫、猪等 9 种;野生动物有褐家鼠、野兔、野猪等 31 种。病症: 肝脾肿大,肝腹水; 成人丧失劳动力; 妇女不孕;儿童侏儒症;重症病人死亡 )十二指肠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大多生活一年。口囊发达,腹侧有 2 对钩齿,背侧有一对三角形齿板。寄生部位:小肠;传播途径:经肤感染症状:严重贫血;消化功能紊乱;嗜异症斑氏丝虫(班氏丝虫除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中间寄主-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其中间寄主为什么,各寄生在动物的那个部位,能引起何种疾病?2、名词解释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
3、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双名法:由林奈发明的,一个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3、动物学之父是谁?亚里士多德第一章 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1、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的机能是什么?各类组织各包含哪些类型?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一)、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由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被覆于体表或体内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或某些器官的表面。特点: 1、上皮组织细胞有极性,借基膜附着于结缔
4、组织上。游离面 free surface基底面 basal surface分布于不同部位和器官的上皮组织,因面临的环境以及功能的差别,细胞游离面常具有不同的结构,以适应各自的功能需要。2、上皮组织无血管,通过基膜的渗透作用与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作用: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包括:、被覆上皮 ( Cover epithelium ),腺上皮 ( Glandular epithelium ),感觉上皮(二)结缔组织 conncetive tissue 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是机体内分布最广泛,种类多样化 的基本组织。特点:有发达的细胞间质细胞间质: 纤维和无定型的基质,细胞分散于
5、间质之间。纤维细丝状,基质液体、胶体、固体、均质状包括:疏松结缔组织 loose connective tissue,致密结缔组织 dense connective tissue,弹性结缔组织 elastic connective tissue 网状结缔组织 reticular connective tissue脂肪组织 adipose tissue 血液 blood tissue 软骨组织 cartilage tissue 骨组织 osseous tissue (三)肌肉组织 muscle tissue 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muscle cell,也称肌纤维)组成骨骼肌 skeletal m
6、uscle ,伸肌和屈肌两两对应, 有刺激才能兴奋。平滑肌 smooth muscle,血管、内脏器官的肌层(胃肠),心肌 cardiac muscle,有闰盘、合胞体、自动有节律收缩,兼有骨骼肌和平滑肌的特点。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四)神经组织 nervous tissue 是动物体内分化程度最高的一种组织,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 细胞, 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常称为神经元。神经纤维 (nerve fiber): 由轴突和包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有髓神经纤维 myelinated nerve fiber突起外面包有髓鞘和神经膜无髓神经纤维突起外
7、面无髓鞘仅有神经膜神经末梢 nerve ending:神经纤维末端无髓鞘和神经膜,仅以很细的纤维终止于器官组织内,称为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 第二章 原生动物1、名词解释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滋养体- 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接合生殖-两草履虫个体暂时以口沟粘连在一起,并交换部分细胞质,大核退化,小核分裂,其中一个进行交换并结合成异形合子,然后虫体分开,各自进行个体分裂的过程。刺丝泡:表膜下的一些小杆状结构,与表膜垂直排列,具防御的功能。注意 刺丝泡、杆状体、刺细胞各是哪类动物的防
8、御器官2、列举几种主要的经济原生动物及其致病性、中间寄主各是什么?掌握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明确疟原虫的生活史、寄生部位、生殖方式、传播媒介及防治策略?(1)管理传染源(2)保护易感人群(3)切断传播途径3、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 整个身体由单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无组织器官的分化,但有高度的细胞质分化二 身体微小,绝大多数种类能自由活动,具运动胞器。 大小介于 40300 微米 ,一般10-100 微米间三.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原始性与多样性一)营养方式1.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具有色素体的植鞭毛虫,能进行光合作用,反应原生动物的原始性2.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吞食固体有机物,在体
9、内消化吸收,原生动物最普遍3.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以体表吸收外界的溶解有机物吞噬营养和渗透营养都为异养营养,光合营养为自养营养二)多样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二分裂 复分裂 出芽质裂 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 接合生殖 孤雌生殖四、分布广泛五、大多数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能形成包囊六、单体或群体生活七,协调与应激性八、各种生理机能运动:鞭毛、纤毛、伪足排泄:体表渗透。淡水:伸缩泡呼吸:大多体表渗透,少数光合作用循环:借扩散作用或内质的流动运送物质应激:表膜下纤毛系和根丝控制纤毛、鞭毛,眼点,鞭毛、纤毛(触觉),一般细胞质反应。神经肽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高等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要经历那些共同阶段?
10、卵裂有哪些方式,其代表动物是什么?主要阶段:卵裂期(cleavage)囊胚期 (blastula) 囊胚层、囊胚腔, 大小与受精卵相似原肠胚期(gastrula) 原肠腔 胚孔 内外胚层中胚层的形成(mesoderm)神经轴胚的形成(neurula ) 神经板,神经管,脊索 器官的形成依卵裂时细胞分裂的程度分: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 ,见于少黄卵。 A 等分裂(海胆等) B 不等分裂(蛙等)均等卵裂:卵黄少,分布均匀, 卵裂时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如文昌鱼。不均等卵裂:卵黄少,分布不均匀卵裂时形成的 ,分裂球大小不均匀,如蛙。 不完全卵裂:卵裂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行,见于多黄卵。 盘状卵
11、裂:卵裂只限于动物极的细胞质部分,如乌贼、鸡。表面卵裂:卵裂只限于卵的表面 ,见于中黄卵,如昆虫。2、名词解释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发育为口,原口相对一端内陷裂开形成肛门,这种方式发育而成的动物。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人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
12、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为裂体腔法。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因为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所以又称为肠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enterocoelous method)。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 2 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第四章 海绵动物1、海绵动物的分类地位,主要特征是什么?分类地位:又称侧生动物(Paragoa)由于领细胞的存在
13、、个体发育的特殊性、加上形态结构上的低水平,被认为是一个没有继续发展的盲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主要特征:1、体制多数不对称,少数种类有一定的形状和或辐射对称;多数种类不规则生长,形成扁的、圆的、树枝状结构。2、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身体由皮层和胃层两层细胞构成,皮层是单层扁平细胞,胃层由领鞭毛细胞构成。3、具有独特的水沟系统; 单沟型 ascon type)双沟型(sycon type)复沟型(1eucon typ4、 生殖与胚胎发育1)无性生殖:出芽和形成芽球两种。2)、有性生殖海绵动物为雌雄同体或异体,异体受精,精子和卵是由原细胞发育来的。发育过程中有逆转(Inversion)现象。经历
14、两囊幼虫阶段,幼虫游动后不久即固着发育成成体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1、分类地位:身体出现了固定的辐射对称或两侧辐对称(biradial symmetry)体制;具有两个胚层;出现了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腔肠动物就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2、具有真正二胚层的动物、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细胞外消化、有口无肛门,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具原始的神经网、发育过程中经历浮浪幼虫。3、腔肠动物三个纲发育过程中各是由哪个胚层发育而来的水螅纲生殖腺由外胚层产生钵水母纲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珊瑚纲生殖细胞起源于内胚层4、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5、具多态现象水螅体: 生殖体:6、
15、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分布在外胚层细胞中,以触手上最多7、生殖和世代交替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若芽体长成后不脱落,则形成群体。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在发育过程中,它们的水螅型可以用无性生殖(即出芽)的方式产生水母型;水母型个体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这种现象叫世代交替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体制形式辐射对称或双辐射对称(珊瑚纲)2、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 是具有真正二胚层的动物,内外胚层间有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外胚层:外层体壁,具保护、运动和感觉功能。内胚层:内层胃层,具消化、营养功能。3、有原始的组织分化原始的上皮组织:皮肌细胞既是上皮
16、细胞,又是原始的肌肉细胞,兼具两种功能。原始的神经组织:由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构成弥散型的网状神经系统。原始性表现:无神经中枢传导无方向性传导速度慢认识一些常见的腔肠动物及所属动物类群?钵水母纲:海蜇,海月水母水螅纲:树枝虫珊瑚纲:海葵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1、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一、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二,中胚层的形成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肝片吸虫、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布氏姜片虫等的中间寄主和终末寄主各是什么?2、名词解释原肾管-扁形动物开始出现,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分布在身体两侧。排泄管通常有许多分支,末端
17、是由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组成。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3、简答题1)、什么是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出现对动物演化有何意义? 答: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背面:具有保护作用;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2)、说明寄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适应性特征。(1) 形态上的适应:如身体呈线形、扁平的带状,体表具钩、吸盘、棘,身体的外被为皮层或角质膜。这些结构增强了寄
18、生虫的固着、保护和吸收营养机能的实现。(2)生理上的适应:如消化系统退化或消失;厌氧呼吸;神经系统不发达;生殖器官发达、产卵量大等方面(3) 行为上的适应:大多数寄生虫的生活史复杂,生活史中有更换寄主的现象,这对于寄生虫种群的繁衍是良好的适应性对策。3、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一,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2、形成中胚层 扁形动物首次形成中胚层,并分化成二种组织实质组织:肌肉组织3、出现复杂的器官系统形成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梯形神经系统临时性的生殖系统 第七章 原腔动物1、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进化上首次由雌雄
19、同体转变为雌雄异体,进而转变为雌雄异形。模式动物:生物学家通过对选定的动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此时,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动物。常见的模式动物有哪些?海胆,果蝇,秀丽隐杆线虫 蛲虫、钩虫、丝虫及蛔虫的寄生部位及致病性有哪些?2、论述题1)、简述无脊椎动物体壁和体腔的类型及演化。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1、分类地位-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第一次出现循环系统,后肾管- 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个开口:向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的开口为肾孔。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排泄管,效率更高。真体腔的定义
20、及进化意义?消化道的壁具有肌肉,又有体腔肠可自主蠕动,而不依身体的运动大大加强了动物的消化能力。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为身体出现分节现象提供了基础。2、简答题1)、环节动物在动物进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1)分节现象: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是动物发展的基础。(2)次生体腔出现:动物结构上的重大发展,为动物体结构的复杂化、机能的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基础。(3)具有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为动物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其他机能的完善提供了条件。(4
21、)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提高了营养和氧气的运输能力。(5)索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集中,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6)后肾管排泄:有效地排除机体废物。2)、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同律分节是指环节动物除围口节和肛节之外,其余各体节均相似,神经节、排泄器官、血管等重要器官均按节排列,外表分节和内部分节均一致的现象。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而且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动物进化中形成头、胸、腹和有关节的附肢等是十分必要的,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3)、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答:环节动物在进化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如 1)、身体分节,为同律分节;2)、
22、具有发达的次生体腔与闭管式循环系统;3)、具有刚毛和疣足;4)、具有后肾管排泄系统;5)、为链状神经系统;6)、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原肠胚(内陷法),发育成为担轮幼虫,再经过变态成为成虫。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因此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1、分类地位-重要的真体腔动物,属于原口动物;出现了所有的器官系统,而且都很发达;所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都有担轮幼虫期。珍珠的形成在哪里?珍珠层:也称壳底 为最里层,不同类群软体动物其呼吸器官的结构名称?软体动物靠鳃、外套膜或外套膜形成的“肺”呼吸。鳃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肺”:陆生或淡水种类(椎实螺、大蜗
23、牛、蛞蝓 kuoyu)无鳃,以外套膜形成的“肺”进行呼吸。2、名词解释外套膜- 动物特有结构。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齿舌-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由有规律排列的角质齿片组合而成。晶杆-位于瓣鳃类胃肠之间,是一细长的棒状物,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相连,作用是贮存食物。3、简答题1)螺类、单壳类、腹足类、贝类学、瓣鳃类、斧足类、双壳类、无头类、头足类和墨鱼? 答:螺类、单壳类、腹足类:是腹足纲的另一称谓,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的贝壳。贝类学: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故将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称为贝类学。瓣鳃类
24、、斧足类、双壳类、无头类:是瓣鳃纲的另一称谓,原因分别是其鳃为瓣状;足为斧状;具二个贝壳;头部退化消失。头足类:是头足纲的另一称谓。墨鱼是乌贼的俗称。2)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 3 部分,有外套膜和外套腔,有贝壳;2)消化系统结构中有齿舌和颚片;3)真体腔退化,仅留围心腔、生殖腺以及排泄器官的内腔;4)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为开管式循环;排泄由后肾管和围心腔腺完成;5)神经系统的变化较多,在高等种类,主要有 4 对神经节(即: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各神经节间有神经相连;6)很多种类的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和面
25、盘幼虫。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1、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不同种类节肢动物呼吸器官的异同?水生种类体壁、鳃、书鳃。 1) 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2) 鳃:水生甲壳动物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如虾、蟹等。3) 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陆生种类4) 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使书肺表面保持一层水膜便于与空气中的氧进行气体交换。 书鳃、书肺的共同点:增大体表与水或空气接触的表面积。5) 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上无
26、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有的种类气孔可以开合,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外突起陆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内凹陷不同昆虫类群足、口器、触角、变态、翅的特化类型?8-10 目昆虫类群的结构特点?2、名词解释半变态、渐变态与完全变态异律分节- 节肢动物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的现象书鳃-肢口纲动物后肢的上肢的后壁突起形成扁平书页状鳃叶共约 150 片。书肺-本纲动物特有,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 100-125 个扁平突起构成,这些突起称肺叶,书肺孔 1 对,位于腹部前半部的腹侧。虹吸式口
27、器或舐吸式口器吸食物体表面的液汁,上颚退化,下颚发达,形成管状的喙,平时卷曲在头的下方,吸食时伸展成一直管。3、论述题1)列举节肢动物不同类群呼吸器官的异同?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形式多样,随着不同的生态类群而有一系列变化: 1) 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2) 鳃:水生甲壳动物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如虾、蟹等。3) 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4) 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5) 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上无毛
28、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2)简述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类型及演化。答:1)原生动物与海绵动物由于结构的原始性以及生活方式,没有出现神经系统;2)从腔肠动物首次出现最原始网状神经系统,其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无定向,是适应于漂浮或固着生活的一种适应性;3)扁形动物神经细胞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发出的若干纵神经,中间有横神经相连,形成了梯形神经系统;4)原腔动物神经系统主要有围咽神经环,以及侧神经和腹神经;5)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更为集中,具有咽上神经节愈合形成的脑,左右有围咽神经与咽下神经节相连,腹神经索纵贯全身,形成了索式神经系统;6)软体动物原始种类神经节没有分化,高
29、等种类有神经节分化,头足纲神经节愈合形成脑;7)节肢动物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类似,但神经节有明显的愈合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动物的神经系统演化与动物系统演化以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动物越高等、活动越剧烈,神经系统越复杂。3)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是什么?答:(1)身体异律分节,分为头、胸和腹部,头部为感觉中心,胸部为运动中心,腹部为生殖中心;(2)附肢各节之间以及附肢和体躯之间都有可动的关节,从而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能适应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继而导致附肢形态的高度特化;(3)昆虫全身包被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抵抗不良环境及病毒细菌等的侵染;与附着在体壁内面的肌肉协同完成各种运
30、动;(4)具有强劲有力的横纹肌,且肌肉集合成束,增强了肌肉运动效能;(5)具有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气管上无毛细血管分布,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呼吸系统;(6)简单的开管式循环,血压低,心脏不发达,附肢断后,不至于流血过多,是一种保护性的适应;(7)独特的消化系统,具有高效的排泄器官-马氏管;(8)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9)体小,运动敏捷;(10)食性复杂。第十一、二章 触手冠动物 棘皮动物门1、进化地位:原口与后口动物之间的过度类群触手冠动物;棘皮动物是最原始的后口动物,骨骼都起源于中胚层(内骨骼2、名词解释水肺-海参消化道末端膨大为泄殖腔,由此分出一对分支的
31、树状结构,称呼吸树或水肺,是海参的特有呼吸器官。水管系-水管系是棘皮动物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如筛板、石管、环水管、管足、吸盘、坛囊)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在其中循环。触手冠动物-一切具有触手冠(口周围成扇形排列的一圈具纤毛之触手)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苔藓动物门(Bryozo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帚形动物门。动物学上作业第一次1、名词解释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发育为口,原口相对一端内陷裂开形成肛门,这种方式发育而成的动物。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
32、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原肾管:-扁形动物开始出现,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分布在身体两侧。排泄管通常有许多分支,末端是由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组成。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后肾管:-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个开口:向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的开口为肾孔。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排泄管,效率更高。异律分节:节肢动物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的现象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围口节和肛节之外,其余各体节均相似,神经节、排泄器官、血管等重要器官均按节排列,外表分节和内部分节均一致的
33、现象。原体腔:胚胎发育中囊胚腔遗留到成体形成的 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即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的形成没有中胚层的参与,仍然由内胚层形成的。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真体腔:从胚胎发育看,是由两个中胚层细胞发育为两团中胚层带。每团裂开,分成成对的体腔囊,靠近内侧的中胚层和内胚层合为肠壁,外侧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合为体壁,体腔即位于中胚层的内外层之间。由于该体腔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故称为裂体腔。也称次生体腔。所以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水管系:水管系是棘皮动物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如筛板、石管、环水管、管足、吸盘、坛囊)组成,有开口与外
34、界相通,海水可在其中循环。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其摄食、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水道系统来完成的,对适应固着生活意义重大 渐变态:幼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体相同,个体大小不同,性器官尚未成熟,翅的发育处于翅芽阶段,幼体称若虫半变态:幼体生活习性与成体不同: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皆不同,幼体水生,以鳃呼吸,称作稚虫,成体陆生.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人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为裂体腔法。体腔
35、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因为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所以又称为肠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enterocoelous method)。器官:伪器官:书鳃:肢口纲动物后肢的上肢的后壁突起形成扁平书页状鳃叶共约 150 片。书肺:本纲动物特有,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 100-125 个扁平突起构成,这些突起称肺叶,书肺孔 1 对,位于腹部前半部的腹侧。嚼吸式口器:上颚发达,可以咀嚼固体花粉,下颚和下唇变长,吸食花蜜时合成喙,中唇舌内有唾液道,中唇舌与下颚之间形成食道。
36、虹吸式口器:吸食物体表面的液汁,上颚退化,下颚发达,形成管状的喙,平时卷曲在头的下方,吸食时伸展成一直管。滋养体;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大滋养体个大,运动较活泼,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小滋养体个小,运动较迟缓,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包囊:指原生动物不摄取养料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是原虫的感染阶段。4 个核的包囊是感染阶段。开管式循环- 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血液循环系统, 基于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真体腔 (也称次生体腔)。由背血管,腹血管,心脏和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血液始终封闭在血管内
37、循环流动。比开管式循环系统更能迅速有效地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闭管式循环- 相对于闭管式循环系统而言, 由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体内真体腔与假体腔并存,且假体腔更广泛地存在于器官组织的间隙,其中充满血液,被称为血窦。由于血窦的存在,血液不完全在心脏与血管内流动,而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第二次1、简答题1)、什么是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出现对动物演化有何意义? 答: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背面:具有
38、保护作用;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2)、说明寄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适应性特征。(1) 形态上的适应:如身体呈线形、扁平的带状,体表具钩、吸盘、棘,身体的外被为皮层或角质膜。这些结构增强了寄生虫的固着、保护和吸收营养机能的实现。(2)生理上的适应:如消化系统退化或消失;厌氧呼吸;神经系统不发达;生殖器官发达、产卵量大等方面(3) 行为上的适应:大多数寄生虫的生活史复杂,生活史中有更换寄主的现象,这对于寄生虫种群的繁衍是良好的适应性对策。3、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两侧对
39、称(或左右对称)。2、形成中胚层 扁形动物首次形成中胚层,并分化成二种组织: 1、实质组织: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组织,也称间质分布: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使体内无明显的空隙,扁形动物也称为无体腔动物3、出现复杂的器官系统形成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即有口,无肛门。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自由生活种类消化道复杂,寄生生活种类的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外胚层内陷形成,分布在身体两侧。排泄管通常有许多分支,末端是由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组成。梯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前端形成脑,从脑发出背、腹、侧 3 对神经索,其中腹面的 2条神经索最发达,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形
40、成梯形临时性的生殖系统 :出现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以及前列腺、卵黄腺等附属腺体。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这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大多行有性生殖,除少数单肠类是雌雄异体(少)外,其余都是雌雄同体(多)。4)、图示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并简要说明其防治策略(1)管理传染源(2)保护易感人群(3)切断传播途径5)、简要说明同律分节及其意义答:同律分节是指环节动物除围口节和肛节之外,其余各体节均相似,神经节、排泄器官、血管等重要器官均按节排列,外表分节和内部分节均一致的现象。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而且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动物进化中形成
41、头、胸、腹和有关节的附肢等是十分必要的,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6)、环节动物在动物进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1)分节现象: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是动物发展的基础。(2)次生体腔出现:动物结构上的重大发展,为动物体结构的复杂化、机能的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基础。(3)具有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为动物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其他机能的完善提供了条件。(4)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提高了营养和氧气的运输能力。(5)索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集中,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6)后肾管排泄:有效地排除机体废物。7)、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答:环节动物在进化中出现了一些新的
42、结构如 1)、身体分节,为同律分节;2)、具有发达的次生体腔与闭管式循环系统;3)、具有刚毛和疣足;4)、具有后肾管排泄系统;5)、为链状神经系统;6)、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原肠胚(内陷法),发育成为担轮幼虫,再经过变态成为成虫。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因此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8)螺类、单壳类、腹足类、贝类学、瓣鳃类、斧足类、双壳类、无头类、头足类和墨鱼各是什么? 答:螺类、单壳类、腹足类:是腹足纲的另一称谓,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的贝壳。贝类学: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故将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称为贝类学。瓣鳃类、斧足类、双壳类、无头类:是瓣鳃纲的另一称谓,
43、原因分别是其鳃为瓣状;足为斧状;具二个贝壳;头部退化消失。头足类:是头足纲的另一称谓。墨鱼是乌贼的俗称。9)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 3 部分,有外套膜和外套腔,有贝壳;2)消化系统结构中有齿舌和颚片;3)真体腔退化,仅留围心腔、生殖腺以及排泄器官的内腔;4)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为开管式循环;排泄由后肾管和围心腔腺完成;5)神经系统的变化较多,在高等种类,主要有 4 对神经节(即: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各神经节间有神经相连;6)很多种类的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10)列举节肢动物不同类群呼吸器官的异
44、同?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形式多样,随着不同的生态类群而有一系列变化: 1) 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2) 鳃:水生甲壳动物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如虾、蟹等。3) 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4) 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5) 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上无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11)列举节肢动物不同类群的排泄器官?水生种类的排泄器官为基节腺,触角腺或下颚腺。陆生种类的主要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45、第三次作业1、简述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类型及演化。1)原生动物与海绵动物由于结构的原始性以及生活方式,没有出现神经系统;2)从腔肠动物首次出现最原始网状神经系统,其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无定向,是适应于漂浮或固着生活的一种适应性;3)扁形动物神经细胞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发出的若干纵神经,中间有横神经相连,形成了梯形神经系统;4)原腔动物神经系统主要有围咽神经环,以及侧神经和腹神经;5)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更为集中,具有咽上神经节愈合形成的脑,左右有围咽神经与咽下神经节相连,腹神经索纵贯全身,形成了索式神经系统;6)软体动物原始种类神经节没有分化,高等种类有神经节分化,头足纲神经节愈合形成脑;7)节肢动物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类似,但神经节有明显的愈合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动物的神经系统演化与动物系统演化以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动物越高等、活动越剧烈,神经系统越复杂。2、简述无脊椎动物排泄系统的类型及演化。答: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形态多样,包括伸缩泡、原肾管、后肾管、绿腺及马氏管。排泄器官的发展趋向是由体表排泄发展到有专门的排泄器官;由水分平衡为主到既能排泄废物又能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3、简述无脊椎动物体壁和体腔的类型及演化。应该从两胚层到三胚层;从没有体腔到假体腔再到体腔的出现来说明这些门类动物体壁的主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