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务的本质本以为“服务” 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用词汇,服务也应该是个简单的话题!我已经将话题进一步界定在“发生在买卖双方的伴随着一定商品交易的商业服务”。但跟朋友们一圈沟通下来,却发现事情在变得复杂起来。喜欢空姐的朋友倒还好,描述不清服务的好坏,抛一个“有眼力价儿” 打个马虎眼也罢了。而我的专家朋友海龟朋友呢,一总结上升就是服务界面、需求洞察,词儿既理性又时髦。更有人文精神与商业本质、授服务者与受服务者等等,越说越拗口,有点儿把简单事情弄复杂了。也许,研究高深的基因结构、火箭导弹之类的脑袋,习惯了从无比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本质,再用简单抽象的公式或定理表述出来;而一遇到日常事物,脑子就翻过来了,
2、喜欢用复杂的方式来描述简单问题。我将我的这个认识反馈给我的那些朋友们听,“空姐” 朋友哈哈大笑。“海龟” 朋友则颇不平,“ 人文精神当然是最重要的!社会机制、法律法规、商业环境,及在此基础上运行的一个个公司,都需要一个相应的人文基础的支撑。服务是整个商业活动中最人性化的过程,更是如此。不理解并建立其人文精神,永远不可能提升服务水准!”这一顿连珠炮,恐怕还够我消化一阵。“专家”朋友则若有所思,“ 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我们从日常的事务中找到原则,基于原则去制订系统的操作方式,再由企业的朋友去日常操作。”说完又补充道,“ 原则不免抽象。但也只能如此。”我还是期望能把服务、优质
3、服务及其“本质” ,甚至包括服务的人文精神在内,都透彻地理解,简单地描述。关于优质服务的对话一日与朋友吃饭,说着说着就聊到服务上了。“你说,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优质服务的本质是什么呢?”我随口对其中一位看上去颇有学问但并不研究服务的朋友问道。“本质?优质服务的本质?”她眨了一下眼睛想。我认识到我的问题可能提得有些突兀和抽象,马上改口道,“就是说,好的服务吧。”“好的服务,” 她重复了一下,接着说道:“满足我的特定需要就是。”没想到她的答案如此简短,让我觉得,原来有学问的人学起抽象来,真是快极了。她显然还是在回答“本质” 的问话,我竟一下子接不上,点头“嗯” 了一声,那意思是,“ 还有呢?”
4、“就譬如这吃饭吧,”朋友很快明白我还没跟上她的思路,信手拈了个吃饭的例子。想起上次海龟朋友的津津乐道于吃,我先自笑了,好像这服务天生就跟吃有关似的,并在心里道,别又吃出什么精神来。“除了味道之外,我要求桌椅干净、环境幽雅、服务员热情周到。这是我的需要。”其人倒是明人快语,然后话锋一转,“ 可如果是一个饿汉,需求就不一样了。最重要的是饭菜量大,能吃饱充饥;味道都不重要,更别谈服务了。”“这倒是。” 如此简明,我没什么不同意的。“可是,那服务的好坏不是没有衡量的标准了吗?”我困惑地问。“服务好坏的标准我不知道。但衡量服务的价值,是能不能让我愿意为它付钱。”答案又是这么简短,但通俗易懂。“ 譬如,在
5、医院里,如果有休息区,有椅子可以坐,有电视看,我会觉得好,但我不会愿意为这些附加服务付钱。如果医院的服务是快捷方便的,我愿意为相应的服务付钱。”“快语者” 未能回答我的问题,但她的回答又超出了我的关于优质服务的范围,涉及到优质服务的附加价值了。那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以后可以再谈。但与她的对话,至少说明大家对服务的好坏和价值评判都有很好的感性认识,这个话题也是茶余饭后可以谈的,这对我是个很好的鼓励。跟更多的普通消费者朋友讨论时,我不再问“优质服务的本质”这样的有点儿哲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好的服务” 。朋友们虽不都像“快语者” 那么抽象,但回答大多都简洁明瞭:“能根据你的想法,或超出你的想法,
6、帮你做一些事。” “让你感觉舒服,被关怀,受重视。” “如家电什么的,遇到有问题,他们能认真听,并能解决。” “ 如银行,希望它方便、快捷。我的钱都放在里面,也希望他们能帮我理财。” “如餐馆,饭菜再好,如果态度粗鲁,我也不会去。” “ 如果是第一次去咖啡店,看到环境轻松,服务方式特别,服务员对你关怀有加,你会感觉很好。” “好的房屋中介服务,能快速理解我的住房需要,并能快速帮我找到目标,同时还能提供一些如小孩上学等我可能需要的信息和帮助。”朋友们关于好的服务的定义,虽然是基于各自的感性认识,但其共性是很明显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满足需求” 和“超出期望。” 前者居多,都是希望服务方能理解我的所
7、需,并能解决我的问题。这可能说明各行各业的现行服务水平都还不高,以至于顾客所期望的只是“满足需求” 而已,大多数人根本不敢奢望你能“超出期望” 。优质服务的本质但从朋友们的反馈中,我也发现,大家对服务的好坏看法很一致,但所说的服务好像不完全是一回事。为了后面的叙述方便,我们不妨来试着将他们归类。其实也就是两大类,一是伴随着某个有形产品的服务,即“产品+服务”中的服务,如家电售后服务、产品技术支持等;二是服务行业的服务本身,如航空、旅游、租赁服务、专业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电信服务、餐饮服务、公共服务等。如果把“服务产品” 广义地仍看作一种无形的“ 产品” 的话,则服务行业还可细分为“产品+ 服务
8、”(“服务产品”以及“ 服务产品的服务” 可以明确分离开来)和“产品= 服务”(不易明确分离)两小类:前者如电信、金融、餐饮等(均有其服务产品及相应的客户服务);后者如航空、旅游等(整个服务过程构成其无形产品)。这样,我们可以将服务重新分类为:A) “产品+ 服务” B)“产品=服务”这个分法使我们能尽量将“服务”与“ 产品” (即使是服务产品)分开考虑,以便准确地判断“服务”的优劣与优质服务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客户服务与客户体验的关系(见下节)。还是回到“优质服务的本质”问题。从快语者等“感性” 朋友处得不到答案,我只好去问我的专家朋友:“优质服务的本质是什么?”没想到他的回答却是
9、:“只有服务的本质;优质服务只有表征,没有本质。”“那服务的本质是什么?优质服务的表征又是什么呢?” 我急急地问。“服务的本质,是通过无形过程满足客户特定需求,创造交换价值。”他停顿了一下,“优质服务的表征,是能使客户让渡价值最大化的服务。”这与感性朋友们说的实质上不是一回事吗?当然专家的定义更理性、更完整。再回想海龟朋友定义的服务的本质,是一种平等、真诚的互助关系,这专家朋友的定义就显得有点在商言商的味道。海龟究竟是更“人文” 一些!由此我认识到,服务或者优质服务的本质,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从商业的角度看,从人文的角度看,相同也不同,但各有特色:一个带感性色彩;一个带理性色彩;一个带理想主义色
10、彩。优质服务与客户体验说到服务时,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人,都会提到“体验” 。这从直观上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就像我的感性朋友所说的,如果你的服务让我感觉舒服、受关怀、被重视,你的服务就是好的。简单倒是简单,但这“感觉” 也是最不可琢磨的。一个人对一个人,要想让对方总感觉良好,尚且不易,何况是一个公司面对千奇百怪的客户!而且不仅要提供一次这种感觉,还得持之以恒地做到。人们在说体验,主要还是因为公司在说,而且是大公司,从IBM到HP 到DELL 都在讲。外企都在讲,国内的龙头老大们自然也不能闲着。考察、开会、喊口号、做运动(Campaign)等等,很是热闹。也有这一等企业,把“客户体验”作为自己企业
11、的“新精神” ,把年号也改为“客户体验元年”,由此大干一番,要创出一个新纪元。轰轰烈烈下来,却发现业绩下滑,利润消失,年底不得不裁员1/3。可见,这体验也不是一抓就灵的。“客户体验” 一词也还是从“Customer Experience”翻译过来的,想了想,我还是去问问“海龟”朋友。“ 这一次,” 我对朋友说,“咱们尽量简单,不谈精神。”“最简单的方式,”朋友道,仍然是开口必“最” ,“我们看看这个概念在美国市场中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吧。战后美国经济复苏,是一个典型的所谓产品经济时代,生产出什么就能卖。随着产品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竞争逐渐向服务倾斜,加之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就出现了所谓服务型经济以
12、及以客户为中心 等经营理念。我们都知道服务在今天美国经济中占的比例之高。当服务的水准提高,也如产品一样出现同质化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在价值 、体验 、感觉上面做文章。甚至提出体验型经济口号,大概是哈佛评论的首创吧。”“听起来还是一个三段论:产品服务体验。” 我说道。“正是!你一下就抓住关键了。”他的赞扬,使我有点受宠若惊。但转念一想,他这不是在绕着弯儿夸他自己吗?我马上逼问:“关键是关键,但你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客户体验 是什么?如何跟客户服务联系起来?”“这个嘛,我有一张ppt 可以回答你。”他顿了顿,卖了个关子,“我寄到你的邮箱吧。不过,我先介绍你去跟我的一位朋友谈谈。”说完还向我诡秘地笑了笑
13、。见到他的朋友,第一句话之后,就明白了“海龟” 朋友笑的含意了。“所谓体验,从心理学上讲,是对某些不能明确表述的需求的精神满足的过程,或对这个过程的美好回忆。”原来是一位研究消费行为心理学的专家,面容清瘦,对人讲话时,眼球几乎不动,给人似看非看的感觉。这也许是长期心理学研究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显然,它比我的海龟朋友专家朋友都更理论。介绍这位朋友给我,是不是对我的“要讲简单,不讲精神”的要求的报复?接下来的话,我有点似听非听了。“所谓客户体验,是指消费者在接受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潜在的心理享受的需求满足的感觉。”谢了心理学家,回到家里,从邮件里取出“海龟” 朋友的ppt,见共有两页,第一页上
14、只赫然写着两行字: “ 全面客户体验: 高质量的产品 + 优质的服务 + 客户为中心的流程!” 第二页空白。把这两行字看了有五分钟,我接着在第二页上写下我对它的理解:1. 优质服务是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所必需的,但不是全部。客户的完整体验须来自对你的产品的满意、对你的服务的满足、以及在跟你公司接触的全过程中所得到的总体印象。2要给顾客提供全面的良好体验,光是在服务环节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有好的产品作为基础,你得有整合的流畅的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来支持。”我把我完成的作业送回给“海龟”,同时cc给专家朋友。一分钟后,海龟回复:“现在你开始理解自己在哪里,别人在哪里了。能告诉我为什么客户体验元年会失败吗?”五分钟后,在手机上收到专家朋友的短信:“你已经入门了。”我颇感到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