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195871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反思佛山市第一中学 黄广慧【字体:大 中 小】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知识本位,重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和知识形成过程”的传统做法,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文结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以下简称“植 ”)的教学,谈谈笔者以问题导学的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以问导学,把握好三个要素 问题导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

2、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要把握好“问题”“ 导”“学”三个要素。 1、“问题”是基础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学法”教学成功的基础。为了保证问题的“探究性”,要注意以下“四度”:选好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难度“跳一跳,摘桃子”;体现广度面向全体学生;控制密度保证思考时间。基于此,在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把植物向光性研究中几个经典实验进行有机组合,用以下系列问题串联起来:尖端与向光性是否有关?胚芽鞘接受刺激的部位在哪里?尖端怎样影响下部伸长区的生长?尖端产生的物质如何会导致伸长区的不均匀生长?问题的

3、出现自然而然,富有逻辑性、层次性,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探究有能力解决,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 2、“教师的导”是关键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主体性教学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问题导学法”下学生的“学”也要依靠教师的“ 导” 来进行,教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高中学生在面对复杂课题时,因缺乏把问题细化的意识和能力,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在方法上给予疏导: 分析问题的起点和终点,明确两者差距;把问题细

4、化;找出关键问题依次解决,逐步缩小差距。帮助学生找到了研究的方向。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他们及时进行辅导。比如在学生对“ 如何创设不均匀的激素分布条件”感到疑惑时,教师提问辅导:不均匀分布最极端的情况是什么?学生豁然开朗。 3、“学生的学”是核心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学应强调将学生从回答问题的“被告”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参与者。而基于问题的教学中以上三种学习方式又可以进行如下图 1 所示的有机组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优势。 图 1 基于问题的教学下学习方式的有机组合 在植一节的教学中,如 1.1 所列四个问题,难度依次递增,分

5、别通过途径得以解决。 4、“问”“导”“学”有机联系,构建起不同层次的“问题导学” 如上所述, “问题导学法” 的实施,其三大要素“ 问题”、 “导”、 “学”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但是它们又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的可以有如下两种关联方式:一、教师通过提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的“学”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植一节中关于植物向光性外因的教学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这是一种浅层次的“问题导学”。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这样的问题将是学生学习的更强大的动力。 植一节中关于向光性内因的教学主要采用这种方式。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问题导学”。 图 2 “问题

6、导学法” 三要素的有机联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显然,教学应该提倡深层次的“ 问题导学” ,它更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 过程性 ”特征。 二、学而能问,回归到课程目标 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的学习早已不再是仅仅为了“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而“ 会学”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就应该具体化为促使学生“更能问”、 “更好的问 ”、 “更多的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乐问会问敢问善问勤问”的递进式“问题意识 ”培养过程。 1、创境激趣,促使学生“乐问” 教师首

7、先展示图片及诗文,引起学生对植物向光性现象的关注,由此产生问题,引发其进行相关的探究。 2、方法疏导,促使学生“会问” 当学生建构起“向光性” 的概念后,教师进而追问:“ 向光性 ”的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这一复杂课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时教师在方法上给予疏导:首先找到问题的起点和终点,再把问题细化成可探究的小问题。学生找到了研究的方向,更主要的是教会了学生“会问”。 3、鼓励赞赏,促使学生“敢问” 学生通过讨论所提出的细化问题,有的偏离了主题,教师并非一味否定,而是给予鼓励。比如有一组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多大光照强度的光照才能引起向光性?”显然

8、这是一个与“向光性原因” 无关的问题,但是教师对于它的探究价值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课后开展探究。学生提出了“好问题”,教师表示赞赏。长此以往,必定促使学生更勇于提问。 4、以问导问,促使学生“善问” 学生明确了“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后,教师及时追问:“胚芽鞘生长的部位在哪里?” 答案是显然的下部伸长区,由此“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后如何影响下部的生长?”这一问题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直接呈现探究问题,而是以一个浅显问题追问,学生思考老师问题的同时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一种问题产生的思维方法。 5、课后再问,促使学生“勤问” 在课后评价环节,教师所布置的作业

9、之一为:提出关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问题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学生由此所养成的“提问”习惯将会终生受用。 综上所述, “问题导学” 显性的是在进行教学内容的“ 导学”,隐性的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表明, “问题导学 ”和“问题意识”并驾齐驱,推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效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会有个别学生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究活动;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把每一个问题都解决或加以引导。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