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聊城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一)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长居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
2、氏之城也。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伏羲或谓宓羲。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 24 节气 ,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相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仓颉 :制字先师长眠东阿县仓颉是上古时期黄帝的史官。相传中国汉字在今东阿县境内由其创造。汉许慎序中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自他创字后,中国结
3、束了“结绳而治”,进入以字记事时代。仓颉死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颛顼:上古帝王多次临视聊城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他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聊城为其属区并多次临视。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聊古庙位于聊城城西北 7.5 公里处(现东昌府区闫寺镇申李庄东),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文化遗址则确凿无疑。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 500 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
4、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聊古庙遗迹有三:一是颛顼庙,又名“聊古庙“、“聊王庙“,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 7 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 年庙毁,现仅存遗址。二是颛顼墓,在颛顼庙后(北),传说为颛顼帝之冢,为长方形高台地。三是圣水井,为一古井,在颛顼墓旁,为一近似圆形的普通砖井,壁饰青砖,逐层叠压垒砌,砖面布满青苔井水甘冽清澈,一眼便可望至井底。圣水井因人而圣,因水而圣,
5、其水千年不竭,风韵犹存,因此井而形成的“圣泉携雨”为聊城古八景之一。巢父:唐尧圣贤大隐于聊唐尧时的一位高士,为世人所崇敬,尧闻其贤,欲以天下让之,坚拒不受,隐居在聊城,营巢而居,以放牧了此一生,人称巢父。去世后埋葬于此,后人称其墓曰巢陵。“后晋二年(945 年),黄河决口,平原郡治所王城(即聊城)淹没,州县治南迁巢陵,筑起城郭,曰巢陵城。宋淳化三年,黄河再度决口,巢陵城毁,州县治迁至今所。”巢陵遗址在今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 1 公里处,史志称此处“为巢父放牧处,碧草如茵,蝶舞鸟鸣,古为“聊城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晋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也,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