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一世,草本一秋,谁都想活得幸福。什么是福?生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是“长寿”之福;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是“富贵”之福;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是“康宁”之福;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是“好德”之福;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是“善终”之福。这就是古人追求的“五福” 。其实,这福那福,归根结底心灵的安宁才是真正的福祉。宋代无门和尚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人生没有比心灵宁静安祥、自由快乐更重要的事情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又说:“ 无论海角
2、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心安的人吃饭香,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粗茶淡饭亦津津有味;心安的人睡觉甜,用不着什么金屋龙床;心安的人气定神闲,即使面对人生苦难,一切皆可淡化,生命也会绽放出美丽之花。然而,世界物欲横流,世事纷杂,人心贪婪,浮躁不安,追名逐利,没有片刻安闲。安身立命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当如何自处,何以心安呢?儒家:慎独心安“慎独”源自于儒家经典中庸 ,郑玄注礼记说:“ 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也要加以约束,不可以放纵。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
3、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曾国藩的意思是说,自身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如果能够做到喜欢善如同喜欢美景,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尽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么大学中所说的自慊, 中庸中所说的戒慎恐惧,都能切实做到。所以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情,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
4、,寻乐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务。历史上最有名的关于慎独的故事当数“杨震暮夜却金”。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曾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经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着十斤金子,作为拜见礼。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他认为天黑了没人会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意思是说有天地、鬼神、你和我知道,怎么可以说是没人知道!王密听罢只好羞愧的退出去了。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在夜间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5、本可笑纳王密敬献的重金,但他却坚决拒收,并铮铮铁言,其“慎独精神”,堪称历代师表。道家:心斋虚静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杂念,使心志专一,然后就能虚以待物。心志专一了,自然心安。出自庄子人间世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斋”,在中国古已有之,其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茹荤、不闻舞乐、不近女色等,但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斋,属“祭祀之斋”,庄子在此提出的“ 心斋 ”,是内在深层意义上的“ 斋”。“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即“ 道通为一”。人们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具体的东西而不知道
6、回头,以致忽略了这个心本身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让它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水如果静下来,就可以当镜子来用,照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心也是一样,从虚到静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话,宇宙万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真相。但是心由虚静到清明的过程中,还要警惕对虚静的过度执着,若是过度执着,并不能带来心安,反而会产生心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罗汝芳,是王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重要传入。他小时候读薛文清语录,语录中说“万起万灭之私,乱吾心久矣,今当一切失去,以全吾澄然湛然之体”,于是决定照书上
7、说的去做。罗汝芳闭关于家乡的临田寺,置水镜于桌几上,对之默坐,使心与水镜同一,但这种消除杂念的办法不能奏效,久而久之引起“心火”病,大致类似于今天的神经衰弱。一次经过某僧寺,见榜上有“急救心火”字样,以为是名医招贴,于是拜访。恰好那是颜山农聚众讲学,罗汝芳随众人听了很久,认为这样能够救他的“心火”,次日五鼓,即往纳拜称弟子,尽受其学。罗汝芳初次见到颜山农,说了自己求“安心”的办法,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火”病。颜山农说道:“你那是强力克制欲念,不是体味仁道!”佛家:将心安心达摩祖师曾经与弟子慧可有过一次著名谈话,慧可问祖师:“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我的心总是不能平静,希望师父能让我安心。 )祖
8、师回答:“将心来,与汝安。 ”(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等了半天说道:“觅心了不可得。 ”(我找不到我的心。 )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 ”(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达摩祖师“安心” 公案的意思是,惶惑和疑虑的心并非真正的心,只是一时妄念,只是虚幻情境,所以不管如何努力寻找都没有用,只有识破这一关,才能了然于“心”,真正安下心来,明心见性。后来慧可传扬佛法,经常出入酒楼屠场,烟花之地,有人指责他作为出家人,不应该出入这些场所,慧可回答:“我是给自己调心,和你有什么相干?”世界的净与不净,全在于心怎么看,心无杂念,心安则世间事变得无可厚非,一切随缘自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苏东坡在
9、赠惠山僧惠衷一诗中用了这个“将心安心”的典故:“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其中有他自身的写照。自 22 岁中进士以来,苏东坡一直在宦海中沉浮。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处地方官。苏轼的一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 45 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第二次是在 59 岁时被贬往惠州及 62 岁贬至儋州。苏东坡去世前在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虽然有对政治事业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己坎坷的仕途生涯。大半生的坎坷流放生涯,苏东坡依然达观自在,是因为他的“心安”,他在词中这样说:“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的“心安” ,正如白居易说的:“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当今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居住环境和职业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不管生活如何风云变幻,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心安”,只要心安,处处都是家乡,守住内心的宁静,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