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坝派的中心。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 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民国初,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
2、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著名演员竞华、杨淑英、笑非、晓艇、蓝光临、刘芸、陈巧茹等,著名鼓师王官福等,均在观众中享有盛誉。木偶戏【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 、 金山寺 、 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
3、外支棒“ 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 、 小放牛 、 沉香救母 、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 调皮的小白兔 、 刘文学 、 雷锋参军等。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谐剧【谐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 。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这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创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时期就创作出了扒手、 赶汽车 、 黄巡官等20多个谐剧
4、节目,1949年后又改编了在火车上 、 结婚 、十二点整 、 苏二哥 、 打百分等有影响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 。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四川评书【四川评书】又称评话,清初盛行四川,以说为主,辅以动作,以四川方言讲述见称。说书人借助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条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时间,不择地盘,书文可长可短,书资凭听书人随意给付。四川评书分“清棚“ 与“擂棚“两大类。“ 清棚“重在文说,以清谈为主,偏在文采,妙语连篇,以文取胜,以情动人。“擂棚“ 重在武讲,以吼喊为主,摹拟形容,说书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讲,手比足划,眉飞色
5、舞,力求形态逼真。当中又分“条书 “与“墨书“ 。“条书“ 无底本,凭说书人编造故事;“墨书“ 有底本,说书人根据底本加工润色,一部书能说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条书“ 传统段子如双贵图 、 十美图等,“墨书 “传统段子如 三国演义 、 水浒等,总以野史、侠义、公案、神话、奇观为主。现代书目有红岩 、 林海雪原 、 平原枪声 、 铁道游击队等。?四川竹琴【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 与“南间调“。光绪年间,曲艺艺人利用其改唱 东周列国 、 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使用乐器是长约 1 米、直径 6.6 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
6、上猪护心油皮(现用小肠皮),再以两块竹片子,长 1.7 米,加上碰铃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国初年始称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 与 “单唱“。“群唱“ 是由 5 人组合坐唱。1953 年首届西南戏曲调演,由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将坐唱的“群唱“ 改为站唱的一人独演。竹琴唱腔 “省调“又称“ 坝调“ 、“ 上河调“,流行于成都地区。著名竹琴老艺人贾树三又将川剧、扬琴与竹琴融为一体,创出“贾派“竹琴。“贾派“ 竹琴擅说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圆,细腻入微。击琴能奏出千军万马之声,似有波澜壮阔之势,曲目以三战吕布 、 华容道等为代表。?金钱板【金钱板】曾名“金剑板“ 、“三才板“、“金签板“ ,是流
7、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乡场、扯地圈为主,后进入茶社书场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词多为节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语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与四川民歌为基础形成。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 3 块,每块长 30 厘米、宽 3.3厘米、厚约 0.5 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 。它可击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节奏、音响。其流派分“花派“ 、“杂派“、“清派“。“花派“ 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 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 “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
8、行腔中不能有“啦“、“ 哈“、“呀“ 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赶会 、 瞎子算命 、 货郎子 、 绕口令 、 十八扯 、 老实话 、 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 1949 年后吸取各艺术流派之长,不断改革创作,演出了俩相帮 、 圈套 、 激浪丹心 、 洪湖凯歌 、双枪老太婆 、 偷鸡等。?四川清音【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 、 “唱月琴“。成都在 30 年代成立 “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 “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 8 个大调、100 余支小调,唱
9、段 200 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 ,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 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 40 年代即有“成都周璇 “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 放风筝 、 断桥 、 秋江、 绣荷色 、 黄继光 、
10、 赶花会等。?成都扬琴【成都扬琴】源于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间即在成都等地流传,主要以扬琴伴唱而得其名,并有“坐地传情 “之称。它吸取了川剧、清音、竹琴诸家之长,通过唱腔道白,融叙事、抒情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多为生、旦、净、末、丑 5 人演唱,分别操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唱边奏,其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唱腔分大调、小调(越调) ,大调属“板式变化结构 “,应用较广;小调属 “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较强。传统曲本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曲本分大本与单折两类。其流派分“南会“ 、“北会“两派。“ 南会“ 因盲人多,对于唱腔非常讲究;“ 北会“并非盲人,对词本则特别考究。19
11、25 年,扬琴科社“ 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了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风格独特的“堂派“艺人。三四十年代,扬琴在省内日益盛行。1949 后,四川扬琴发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扬琴演唱艺术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 扬琴。 “德派“扬琴以声、腔、情、韵结合扬琴伴奏的急、徐、强、弱的谐美,来表达其感情、刻画人物。代表传统节目有活捉三郎 、 碧莲放子 、 祭江 、 祭塔 、 香莲闯宫等,现代节目有白毛女 、 李二嫂改嫁等。?成都灯会【成都灯会】成都一年一度的灯会在青羊宫举办。这一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现。灯会盛况空前,各种灯竞相展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吊灯、挂
12、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壁灯、鳌山灯、大花篮等等,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采用大众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工业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制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示了成都民间彩扎技艺和书法绘画等高超的传统艺术。?成都花会【成都花会】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据传统习惯,人们一般把“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的前后定为成都 “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年年在青羊宫举办“花市“ ,从而发展成为民间喜爱的春游盛会。届时花农群集,城乡居民纷纷前来赶会,卖花、赛花、赏花、交
13、换良种和互相学习培种技术,各种小吃和地方土产沿街摆满。成都海棠、梅花、玉兰、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陆游诗:“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从诗中可想见当年成都花市的盛况。游人不断,热闹非凡,当地称之为赶花会。?成都盆景【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属于川派,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它运用“缩龙成寸“ 、“咫尺千里“的艺术手法,创作出 “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我国盆景艺术,有江南、岭南、剑南三大流派,剑南派以成、渝两地为代表,着重表现四川名胜山水的独特风貌。奇花异草、险峰怪石、青山绿水,无不进入成都的盆景
14、之中,使人们从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风光,深受人民的喜爱。?木芙蓉【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爱植芙蓉花。现在成都人对蓉花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公园、商店、街道的名称多冠以“芙蓉“ 的称谓。木芙蓉系落叶灌木,枝叶密被星状短柔毛,树冠开展,花大色艳。品种有醉芙蓉、白芙蓉、红芙蓉、五色芙蓉等,开花时间在 1011 月,正是百花凋落时节。?成都茶馆【成都茶馆】四川人饮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 2000 多年。成都茶馆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区、效区的大街小巷、公园名胜,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有味。茶馆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稳、贴身,或靠或坐不觉累,闭目养神不怕摔。茶具用的
15、是“三件头“,即瓷碗、瓷盖和金属托盘( 又称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为上品。冲开水用的长嘴壶,冲茶亦讲技术,高明者从头至尾点滴不漏,赏心悦目。茶馆供应糕点糖果,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下棋、说唱、相声等。就其特色来说,可分老茶馆、新茶厅、文化茶园、棋园茶座。茶品种极多,花茶、龙井、毛尖、沱茶,应各人不同喜好。?蜀锦【蜀锦】是成都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织品,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齐名。全系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品种多样,牢固耐用,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产品分被面、衣料、装饰锦,以被面为主。其主要锦样有方方锦、月华锦、雨丝锦、浣花锦、铺地锦。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
16、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并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蜀绣【蜀绣】同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国内外的赞誉。蜀绣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把蜀绣称为“蜀中之宝 “。蜀绣的品种丰富多彩,根据它的用途,大体可分为日用品和欣赏品两类,前者实用价值高,后者艺术效果强,其构图取材于名家的山水人物画。另外双面绣亦很有名。?漆器【
17、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汉时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国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制造的字样,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惊叹不已。主要原料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 见长,用炼制后的生漆涂饰在各种不同的底胎上,经反复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抛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笔,刚柔兼备,线条流畅,平整光亮。纹样常用梅、兰、竹、菊等进行装饰,用传统工艺,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时发展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使漆器更加丰富多彩。主要产品有瓶、盒、盘、缸以及漆塑人物、挂屏等。由于成都漆器把实用性同装饰性有机结合,是富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客人欢迎。?银丝工艺【银丝工艺】以白银为材料,运用花丝和点錾技法,按照设计要
18、求,交互用填丝、累丝、炭丝、穿丝、搓丝和在银片上錾出点、线、面浮雕图案组合而成。结构严谨、造型别致、虚实相间、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传统产品有妇女用的首饰钗、环和儿童服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生活用品银耳碗、银镶筷子等。近年来的“底纹衬托“ 新技艺,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种。?竹丝瓷胎【竹丝瓷胎】又称“竹丝扣瓷 “,是从优秀的民间工艺中发展形成的,属于竹类编制中的一种工精艺高的特种编制工艺。它是用很细的竹丝、很软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双重价值。19 世纪末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竹丝瓷胎选料严格,编制难度大。传统色彩以古铜色为主,辅以
19、竹丝本色和黑色竹丝。图案各异,品种繁多,花色翻新,主要产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首饰盒、烟具、竹压盘等。?绢扇【绢扇】绢扇是宫扇的一种,原是贵族妇女的赏玩之物。成都绢扇继承了古绢扇的造型,以铁丝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线带蝴蝶结为坠,价廉物美,大方实用。绢扇以扇画面的格调高雅为主要特色。成都绢扇工笔重彩,与清丽淡雅的苏杭绢扇不同,采用木版水印、印线填彩和手画为表现手法。?薛涛笺【薛涛笺】即浣花笺,是唐代女诗人薛涛依照松花笺纸设计制造的一种小彩笺。因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纹精巧,颜色鲜丽。唐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20、“ 五代词人韦庄乞彩笺歌云:“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蜀笺【蜀笺】古代成都的一种木刻彩印、图文兼具的诗笺。在唐与蜀纸(即麻纸) 齐名。成都浣花溪是历代造纸制笺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笺、薛涛笺、十色笺等,其中尤以薛涛笺著名。文人学士写诗多爱用蜀笺,蜀笺的发明,推动了后代诗书画的发展。?十色笺【十色笺】又名谢公笺,俗称鸾笺或蛮笺。谢景初(10191084) 字师厚,北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他创造的笺因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黄、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十色,故称十色笺。韩浦寄弟蜀笺诗
21、云:“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即指此笺。 ?诗婢家【诗婢家】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画装裱作坊,与北京的“荣宝斋“ 、上海的“朵云轩“、杭州的 “西泠印社“齐名。建于 1920 年,在字库街,后迁羊市街。因主人姓郑,便借用中国汉代经文学家郑玄家的奴婢皆懂诗文,并能以诗句互相对答的故事取名。经营名人字画,文房四宝,水印诗笺,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笺质朴雅致。?川菜【川菜】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历史悠久著称。成都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选料严、刀工精、调料鲜、烹制巧、造型美来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级筵席、聚餐宴会、大众便餐、家常风味、民间小吃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讲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
22、、味广、味道变化多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的赞誉,有麻辣味、红油味、椒麻味、鱼香味、豆瓣味、酱辣味、怪味等。烹调方法多样,而且每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要求。现川菜品种已达 4000 多种,其中名菜达 300 多种。成都著名川菜餐馆荣乐园位于人民中路 137 号。最早建于 1911 年湖广馆街,由威乐斋、蓝光鉴兄弟开办,善于以美味汤菜调剂席面而形成独具的特色,精心制作的奶汤使人回味不绝,传统名汤“开水白菜“ 也博得中外游客的称赞。其他如“双烤鸡“、“干烧鱼翅“ 、“酸辣海参“ 等都是荣乐园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馆。位于成都市祠堂街 5557 号,1929 年由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车耀
23、先创立。所制作的生烧什锦、宫保鸡丁、清汤三鲜、蒸碗饭、大众面点等,以正宗川味、价廉物美而著称,有歌谣赞道:烧什锦,名满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众称为经济实惠的平民饭。?宫保鸡丁【宫保鸡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宝桢在任四川总督期间,好用青椒烹饪鸡丁,又因为他曾在京仕官宫保,故而取名宫保鸡丁。后来发展为用干辣椒过油成棕红色,将肥仔公鸡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极佳。?四川泡菜【四川泡菜】四川人喜爱吃的一种经济小菜,是将鲜菜放入盐水坛中泡制而成。开胃解腻,是筵席中调味佳品。成都餐馆中专制泡菜的厨师利用各季的鲜蔬菜,泡制出光泽鲜艳、脆香可口、具有多种复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变
24、味。?麻婆豆腐【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间,陈麻婆在成都万福桥头开了一家餐馆,因她煮豆腐色鲜味美,过往挑夫都于此歇脚就餐,生意兴旺,又因她是麻脸,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制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选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汤、红油烧烩,加进适量的调味品制成。由于制作精细,价廉物美,颇负盛名。?夫妻肺片【夫妻肺片】是经过精制并加用调料的“凉拌牛肉“ 。据传说创始人郭朝华和他的妻子,推车叫卖,因调制得法,香味浓郁,被称作“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 ,两人夫唱妇随,生意十分兴旺,因起初卖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杂荟,而称作“荟牛“ ,因“荟“、“ 肺“发音相近,故
25、得名。特点是肉料精选、香料精配、厚薄匀称、搅拌入味。?龙抄手【龙抄手】风味食品。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南段,1941 年开设于成都悦来场,后迁商业场。传说是几位茶社伙计企图用“浓花菜社“ 的地盘开店,谐“浓“字音,取“ 龙凤呈祥“、“生意兴隆“ 的意思,得名“ 龙抄手“。其特点是皮薄、馅嫩、汤鲜,主要有原汤、炖鸡、海味、酸辣、红油等抄手,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老子说:“上善若水”。 孔子说:“智者乐水”。 都江堰是科技的都江堰,同时又是文化丰沃的都江堰。一江浩荡之水,它澎湃了二千二百多年的水文化渊源,丰厚而凝重,浇灌了天府之国,润泽了巴蜀文明,甚至永久性的灌溉着中华文明。 我们把长江黄河视作民族的母亲
26、,它们流经的土地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岷江是川西平原最重要的母亲河, 都江水更是润泽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水。在都江堰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之中,一直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是自然之河,一条是文化之河。自然之河滋润土地,灌溉农田,而同时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竣工而开始构建的文化之河也开始流淌,默默地孕育、积淀、丰厚和营构着巴蜀文明乃至中华文明。无论是从 4500 年前的芒城文化,还是几乎就在芒城诞生时代同时流传的大禹治水的传说,无论是从鳖灵决玉垒山治水,还是李冰建造都江堰神功奇迹,都始终与水息息相关。独特的都江堰孕育了独特的水文化。 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他看来,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初读起来,
27、他似乎在称赞都江堰的社会功用,但是仔细品味,实际上在描写都江堰的水文化内涵。正因如此,才更加体现了都江堰独特文化的无可替代性。 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大人讲“望娘滩”的故事,经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直到很多年之后游了都江堰才感叹:原来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都江堰,于是儿子回头望母亲的场面便仿佛历历在目。还有那晃悠悠的“夫妻桥”的传说就取材于安澜索桥的修建者何先德夫妇。最令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灌口二郎神”,它源出古堰,名满全国,成为妇孺皆知的传神人物,后被融入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成为脍炙人口的传奇故 事,他的原型就是传说中的李冰之子李二郎。 水不仅赋予了都江堰市的建筑以自然、灵动、飘逸的特色,而且还形成了崇尚自
28、然的道家风格,在川西建筑中独树一帜,成为妙趣天成的大园林。离堆古园就是水与建筑融为一体的经典之作。 都江堰的水景水情,使历代诗人临水赞叹,诗如泉涌。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杜甫、贾岛、苏轼等 50 多位诗人曾吟唱过歌颂都江堰的华章,其中许多诗句至今传诵。 从都江堰开始,灌区内的诗人更是举不胜举,比如司马相如、扬雄、常璩、王褒、严遵等等。单就唐末五代时期,久居灌区的以韦庄为首的 15 位词人形成了我国文学上的一个著名的词派,这个词派无人能够忽略,它就是“花间派”。可能至今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昔日声势日隆的“花间派”词人的满腹诗情居然是喝都江堰的水滋润的。今日吟起韦庄的“楷”仍能感觉到都江堰水文化对
29、中国诗歌的浸润。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都江堰也有许多优秀的本土诗人,比如花恋夫人、唐求、董湘琴。 都江堪之水曾赋予音乐以灵感,二王庙道士张孔山临江抚琴,采玉垒之灵气。凝岷江之神韵,整理出千古名曲流水,被刻成白金唱片由美国旅行者二号带入太空,至今仍在宇宙中畅响,寻找人类的知音。 翻开中国书画史,一长串辉耀丹青和墨香的名字站在都江堰畔,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于右任、董寿、岑学恭、赵蕴玉等都曾在都江堰领略过江涛“千状万态,势欲飞动”之水势,创作出了在中国书画史上光华照人的佳构。就连张大千先生的万里长江图卷首之作也是碧波滔天的都江堰。 都江堰之水还孕育了都江堰独特的民风民俗。每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规模宏大
30、,场景壮观,已经成为川西地区最为隆重的节日。每年六月二十日的李冰生日,二王庙前人山人海。另外还有风格独具,以送红带和罐罐肉为主题的雨水节,也是都江堰水文化衍生的专利。 在都江堰,水与音乐、水与民间文学、水与风俗民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江堰不仅滋润了巴蜀大地,还浇灌了古蜀文明,使之从一个蒙昧、蛮荒和落后时代走向了一个文明、科学的时代。都江堰的水文化加快了巴蜀文明前进的步伐。 【中国风水文化古城 阆中 】 #天府之旅#阆中,山围四面,水绕三方,是一个典型的风水福地。早在 1300 多年前,它就是著名旅游胜地,有 “阆苑仙境”、“ 阆州天下胜”之誉。阆中城市的选址、布局,融山、水、
31、城于一体,契合中国风水理论,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和美学色彩,被称为“中国第一风水古城 ”。“茶马古道” 主要分布在成都、雅安、甘孜、阿坝、凉山等地,是古代四川连通西藏、云南等地的重要通道,也是历史上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重要渠道。茶马古道 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
32、一的陆路国际通道。之一: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之二:川藏道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
33、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汉代蜀郡的名片扬雄扬雄,汉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国内学者公认的与孔孟齐名的大儒,与司马相如均以辞赋名贯巴蜀,是汉代备受推崇的经学家、象数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至今在东南亚地区还有广泛影响。扬雄子幼好学,为人静默深思,气量大度,甘于恬淡。好博览典籍,嗜读圣贤之书,学富天下。四十余岁始离乡游学长安,得大司马王音举荐,成为汉成帝文学伺臣,受封为郎。扬雄是汉代第一个对南北方言俗语进行搜索研究并有专著方言的学者;扬雄是汉代第一个也是唯一敢寻离骚中屈原命运提出新见的文人,他作反骚等文,对屈原忠贞深寄同情的同时,对“沉江自杀”提出了批评;扬雄以“ 六绝”学甲,誉满后代,而成为巴蜀第一圣人。扬雄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设置了三道越不过的坎:研究文学不能没有扬雄;研究哲学思想不能没有扬雄;研究古代语言少不了扬雄。